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计算机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工作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计算机是一种现代通用普及的智能化工具,就计算机知识本身而言,其更新速度快,各种应用软件繁多,各高校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不同,往往大一学习的计算机课程,毕业工作后学过的计算机课程已过时。所以计算机的学习过程作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当前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内容缺乏操作性
高校计算机教学各专业学生都是采用统一的计算机理论教材和上机指导方式,不同专业的学生没有学习与本专业有关的软件,造成学生把计算机只看作是一门理论课程,而不是作为一项能力来培养和一项工具来使用,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往往书本上有的操作会,而遇到新的实际应用就不能灵活运用。大多数高校采用的都是理论课和上机实践1比1的课程分配比例,这种课程分配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实际操作学习的需要。
2.学习目的过于形式化
由于目前大多数高校将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与学生毕业学位的获取联系在一起,如同大学英语四级一样,是一个硬性指标。因此,很多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考级,往往一些高校为了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也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内容与考试结合起来,只能背诵一些模式化的考试知识,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没有去发现问题的欲望。在这种学习和教学氛围下,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既包括理论创新能力,也包括实际操作能力。因忽略能力培养而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3.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缺乏引导型教师
新生从中学应试教育模式下以背诵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还没有转变到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基础课程往往以大班授课,一名教师要处理200名到300名学生的课外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教学任务,是无法实现的,教师无法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无法进行引导式教学。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教学质量不可能不发生大面积滑坡。很多学校不得不弱化教学内容的深度,降低要求,推行标准化试卷考试形式,以回避或掩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就业难等因素,大量毕业生毕业后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这样对于大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就非常重要,因为要以这些基本知识为基础学习新的知识,进行二次深造。因此,培养对基础训练有很高要求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的创新人才,大学阶段基础课程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计算机基础课更为重要,当今信息社会学习新的知识往往是通过网络或计算机软件来学习,所以引导学生用计算机来学习是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的课题。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结构
根据各专业的特色,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每个层次都有其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各专业都有自己要求的计算机课程,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淡化理论学习,注重实践应用。
第一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阶段,使新生确立“计算机意识”,激发他们对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培养他们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课程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软件和硬件基本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电子表格、演示软件、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病毒防治等。
第二层次:计算机技术基础阶段,开设与本专业特点密切相关的课程,为大学高年级学生解决本专业的问题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具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能力、自学能力,不同专业学习不同的高级语言。
第三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阶段,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上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能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学习,在本专业领域里更好的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和工作。
这种层次的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把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同等对待的弊端,使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比较好地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转变教学思想,改进学习方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增强自学能力,合理利用业余空间进行自我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计算机知识不是理论型,而是技能型的知识。计算机发展迅速,要学会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转变以背诵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要掌握、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使教师从“教育者”角色转到“引导者”角色上来。不应该把知识掰开揉碎了,再给学生,而应该是把品尝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品尝,引导教学,从“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上来,把主要任务放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其次,在计算机教学中适用分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问题、项目展开实践活动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学生获取知识不仅仅单靠教师的直接传授,而且还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与组员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有意义的建构方式来实现。再次,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到做学习的主人上来,教师教授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以现有的知识去探究更深一层的知识是无限的。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转变学习态度,更好的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加强师资建设,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和质量
高等院校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而高校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主力军,培养出高水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是顺应形势的发展、提高计算机教学能力和质量的根本保证。
1.稳定队伍
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是目前较紧缺的热门人才,计算机人才在公司与学校的收入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稳定和发展计算机师资队伍是重中之重。有计划、分批次地将青年教师送出去培养加强学术交流,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保证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提高素质
鼓励青年教师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科学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必须对计算机科学知识全面地、透彻地理解和贯通。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目标,成就创新人才必须有创新的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师的知识结构等方面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素质教育特别要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更能很好的体现创新的重要性。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分组协作完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营造相互探讨、共同提高的学术氛围。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师的知识结构等方面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致琢.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新构想. 学术问题研究(综合版),2006(2).
[2]刘明生,王救文.大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的探论.2000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28-132.
[3]刘德山,郑晓薇.建立开放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结构的思考与实践[A]. 2002全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研讨会论文集[DB/CD].2002:12.
当前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内容缺乏操作性
高校计算机教学各专业学生都是采用统一的计算机理论教材和上机指导方式,不同专业的学生没有学习与本专业有关的软件,造成学生把计算机只看作是一门理论课程,而不是作为一项能力来培养和一项工具来使用,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往往书本上有的操作会,而遇到新的实际应用就不能灵活运用。大多数高校采用的都是理论课和上机实践1比1的课程分配比例,这种课程分配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实际操作学习的需要。
2.学习目的过于形式化
由于目前大多数高校将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与学生毕业学位的获取联系在一起,如同大学英语四级一样,是一个硬性指标。因此,很多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考级,往往一些高校为了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也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内容与考试结合起来,只能背诵一些模式化的考试知识,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没有去发现问题的欲望。在这种学习和教学氛围下,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既包括理论创新能力,也包括实际操作能力。因忽略能力培养而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3.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缺乏引导型教师
新生从中学应试教育模式下以背诵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还没有转变到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基础课程往往以大班授课,一名教师要处理200名到300名学生的课外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教学任务,是无法实现的,教师无法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无法进行引导式教学。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教学质量不可能不发生大面积滑坡。很多学校不得不弱化教学内容的深度,降低要求,推行标准化试卷考试形式,以回避或掩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就业难等因素,大量毕业生毕业后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这样对于大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就非常重要,因为要以这些基本知识为基础学习新的知识,进行二次深造。因此,培养对基础训练有很高要求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的创新人才,大学阶段基础课程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计算机基础课更为重要,当今信息社会学习新的知识往往是通过网络或计算机软件来学习,所以引导学生用计算机来学习是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的课题。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结构
根据各专业的特色,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每个层次都有其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各专业都有自己要求的计算机课程,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淡化理论学习,注重实践应用。
第一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阶段,使新生确立“计算机意识”,激发他们对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培养他们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课程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软件和硬件基本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电子表格、演示软件、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病毒防治等。
第二层次:计算机技术基础阶段,开设与本专业特点密切相关的课程,为大学高年级学生解决本专业的问题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具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能力、自学能力,不同专业学习不同的高级语言。
第三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阶段,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上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能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学习,在本专业领域里更好的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和工作。
这种层次的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把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同等对待的弊端,使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比较好地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转变教学思想,改进学习方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增强自学能力,合理利用业余空间进行自我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计算机知识不是理论型,而是技能型的知识。计算机发展迅速,要学会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转变以背诵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要掌握、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使教师从“教育者”角色转到“引导者”角色上来。不应该把知识掰开揉碎了,再给学生,而应该是把品尝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品尝,引导教学,从“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上来,把主要任务放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其次,在计算机教学中适用分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问题、项目展开实践活动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学生获取知识不仅仅单靠教师的直接传授,而且还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与组员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有意义的建构方式来实现。再次,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到做学习的主人上来,教师教授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以现有的知识去探究更深一层的知识是无限的。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转变学习态度,更好的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加强师资建设,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和质量
高等院校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而高校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主力军,培养出高水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是顺应形势的发展、提高计算机教学能力和质量的根本保证。
1.稳定队伍
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是目前较紧缺的热门人才,计算机人才在公司与学校的收入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稳定和发展计算机师资队伍是重中之重。有计划、分批次地将青年教师送出去培养加强学术交流,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保证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提高素质
鼓励青年教师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科学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必须对计算机科学知识全面地、透彻地理解和贯通。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目标,成就创新人才必须有创新的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师的知识结构等方面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素质教育特别要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更能很好的体现创新的重要性。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分组协作完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营造相互探讨、共同提高的学术氛围。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师的知识结构等方面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致琢.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新构想. 学术问题研究(综合版),2006(2).
[2]刘明生,王救文.大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的探论.2000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28-132.
[3]刘德山,郑晓薇.建立开放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结构的思考与实践[A]. 2002全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研讨会论文集[DB/CD].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