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淡风轻的五月,我们一行结识于户外穿越活动志趣相投的20余位朋友,制定了穿越方案,从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浩来呼热乡出发,向东北行进,以达里诺尔湖为终点,重装三天穿越了浑善达克沙地。
回来已经十多天了,阔别了旷野蓝天,再不能见低草和牛羊,满眼大量复制和低廉的工业品。然而,在某些不经意的时候,闭上眼睛在记忆中去感受,仿佛依然能够踩踏在柔软的细沙上,耳边呼呼有风声作响。
虽然记忆会逐渐褪色,手中的DV却把那些日子定格成永恒。
浑善达克沙地景观
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是内蒙古中部和东部的四大沙地之一。因为水草丰美,景观奇特,风光秀丽,有人称它为“塞外江南”,也有人称它为“花园沙漠”。
本着记录穿越活动过程为目的,我们制定了以下拍摄方案:在设备方面,我们选择了小巧轻便的佳能mv750i,其他设备除了三脚架不再另外携带。
拍摄计划制定方面,由于该片属于记录性质,导演主张主题形成于拍摄发现之中,就是内容先行,主题后行,所以基本上采用跟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计适量摆拍镜头。具体拍摄技能上,由于室外环境光线充足甚至大多时候称得上是强烈,所以建议选择手动挡进行拍摄,可以自如进行光圈调整,避免曝光过度。
行沙摄色
坐了一宿夜车,5月1日早晨9时,车行至浩来呼热乡。简单的修整之后,我们一头扎进了细软的黄沙,畅游在望不到边际的沙海。
初踏路途,大家刚从城市解脱出来,还没闻够清新的泥土味儿,体力又正充沛,一路上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甚至说说笑笑。
随着行进,体力逐渐消耗,景色重复单调,队友们的情绪渐渐陷入低谷。第一天行程几乎结束的时候,我们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沙尘和风雨。在身体极端劳累和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大家坚强地挪动着步子,虽然缓慢,却始终向前。迎着沙雨后明媚的阳光,沙中绿洲突然出现在眼前——大片绿色的草甸,这也是我们计划中的营地。沙地有一个特征,它的反光率比较平均,色调趋近一致。摄像机对同色调景物表现不丰富,如果用光不好,就容易使景物的结构和线条不清晰,欠缺变化,减损画面的表现力。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出现,拍摄时最好选用侧逆光。侧逆光有利于塑造景物轮廓线条,并且使影调形成明暗起伏,增加同颜色物体的色调反差,更能产生投影效果,丰富画面的影调层次,使景物更具有立体感。同样对于丘陵、草原、黄土高原等景物拍摄也适用该原则。
最佳的拍摄时期为日出、日落时分,这两个时刻光线色温偏低,色调偏暖,丰富丘陵和草原的色调,加重沙漠、沙地和黄土高原的暖调。
由于反光率平均,对于沙漠、草原等景物,更不适合于在阴天等漫反射光条件下进行拍摄。在阴天,极难通过光线形成景物的明暗反差,使人感觉无聊和沉闷。
扎营
户外穿越另一个乐趣在于扎营:观赏日落、品味余晖、仰望银河、倾听大自然的呼吸,无一不给人美的享受。最妙的是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以地为席以天为被。
尽管为了安全和舒适起见,帐篷是必备的,行者很难真正躺在野外。但是帐篷里并不妨碍我们去感受自然,眼睛闭上,有幅画面更加清晰:大地母亲中,有个小小身躯正安然入睡。沙地有三个特性,抓住这三个特性拍摄,就能够展现出沙地独一无二的风情。
第一是展现沙地广阔荒凉、满目黄沙的宏大气势。不拍摄者最好寻找到一个制高点,这样有利于视觉效果形成。
第二是展现日出和日落。古有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由于沙漠黄沙无边,地平线清晰可见,大漠落日别有风情。再次是脚印。由于沙的特性很容易留下行者脚印,让沙漠的自然线条与脚印相互衬托,可以很好展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且神似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留白”手法,意味无穷。
第三是拍摄沙地中的人家。一味的黄沙难免让人感到沉闷,浩瀚的沙海中突然出现点点希望之绿,更能让人体味“生命”的意境。
目的地:达里湖
达里湖是内蒙古四大内陆湖之一。被称为“百鸟乐园”,也享有我国第三大天鹅湖的美誉。由于我们自南向北穿越,最后到达湖的南岸,并没有亲眼见到许多鸟。因为鸟类每年迁徙,四五月份,正是众多鸟群聚集在北岸的时间。据去过北岸的朋友描述,也正是如此。喜欢摄像和摄影的朋友不要错过了。
沙地中的风力比我们意料的要大,这对于手持小DV的拍摄者能否端稳机器无疑是巨大的考验。建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三脚架。
同样由于风沙过大,从保护DV角度来考虑,最好配备UV镜,使镜头在使用时免受沙粒的侵扰。
在沙地尤其需要注意保护DV和DC,一旦它们掉落到沙里要及时地、尽可能地吹净沙土,避免细小的沙子进入机器,影响功能,甚至再严重时损坏机器。真实案例是,有人使用卡片DC的不小心将其掉落在沙地里,拾起来没有吹掉表面浮沙就直接关机,最终导致伸出来的镜头被沙子卡住,不能自动缩回镜头并关机。
除此以外,在沙漠拍摄同样需要保护自己,轻便雨衣、防晒霜、指南针都是必备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