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画伊始,我就十分敬仰李延声先生。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创作的《煤海盛开大庆花》、《千秋功罪,我们评说》等国画作品,就产生了全国性影响,留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延声先生的这些作品把大幅度的姿势动态引入画面,造成强烈的动感和视觉冲击力,充分地展现了那个年代所特有的澎湃激情和昂扬气质。现在来看,延声先生当年的创作,不只是在题材上有所突破,更有价值的是,他和那个时代的一批优秀画家共同造就了一种极富时代特征的国画人物画造型格式。这种将劲道力势诉诸人物造型的格式,是新中国美术最具现代品格的一种美学创造。它早已化作这个时代的一种习惯成自然的审美图式,并持续的影响着当代美术创作,直到今天。延声先生此后的连连佳作,始终都贯穿着这种总能从心底里焕发人的精气神的造型格式,且被运用得愈加炉火纯青。
延声先生是责任感、使命感很强的画家,他对社会现实有着过人的敏感,其艺术取向也总是切合着时代脉动,反映人文领域的前沿诉求。他新近创作的《神工》系列作品,便是再度的证明。
2012年6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一周年之际,延声先生邀我出席其《神工》一书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首发式。在顶层宽敞的白玉厅,我欣赏到了他展示在现场的一批毛笔写生肖像,画的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尽管一年前,我在世纪坛张罗“文化遗产日”主题展演活动时,已经知道延声先生在现场速写作画,描绘参加展演的传承人的肖像。但此刻跃入眼帘的这一大批写生作品,还是让我非常的惊讶,没想到他洗练的速写绘像,竟把传承人画得如此逼真、如此传神,以至于面对每一个画面,都有如晤其人的真切感。
延声先生做的这件事情,实在是意义非凡。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托于人、靠口传心授不断延续的活态文化,活态流变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因为这个特点,传承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的决定性因素。他们熟谙并掌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知识和精湛技艺,每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实践活动中将知识和技艺传给年青一代。只有通过传承活动,也只有首先保护好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薪火相传,赓续不止。在现代化进程中,备受冲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传承人锐减而面临传承危机。为此,传承人的保护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关键环节。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延声先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创作主题和表现对象,以速写绘像方式为他们树碑立传,通过艺术形象唤起社会公众对他们的重视。此举对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2011年春,参加完全国政协会后,年近七旬的延声先生便怀着急切的心情,到全国各地寻访传承人,把弘扬中华文化的真挚之情倾注在为传承人写生画像的艺术实践之中。他为此奔走在江南乡间的小道上,或辗转于西南羌藏民族聚居区的山地间,不辞辛劳的一路寻访。在外地写生时,他为了赶时间,有时中午只吃一碗方便面,在车上打个盹,就继续工作。就这样, 他用了一年的时间,为百余位传承人作了速写绘像。结集出版的《神工》,遴选了108幅描绘传承人的写生作品,并随附一一记述传承人印象的短文。不难想象,这其中凝聚了延声先生的多少心血,他又为之付出了怎样的辛劳。
延声先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人物画家之一。他出身于革命家庭,经受过战争的洗礼和世事的磨难,因而对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对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深植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华文化,爱得深沉,爱得真挚,爱得执著。他先后就读于广州美院附中、浙江美院国画系和中央美院中国画研究生班,得到多位大师悉心指点。艺术上,他融汇中西,贯通南北,博采众长,学养专深,既有老到的传统笔墨功夫,又有高超的西画素描本领。他坚持走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道路,主张深入生活,从现实中汲取艺术养源和创作灵感。当年,他于浙江美院毕业时,主动要求到生产劳动的基层去展开自己的艺术实践,由杭州西子湖畔去到条件艰苦的山西煤矿工作。
在那里,他一干就是8年。这期间,他有机会在粗重艰辛的采掘劳动生活中磨砺自己刚健爽实的画笔,用清新纯朴的笔调表现劳动者的可贵品质与敬业精神。他这一时期用国画手法塑造的矿工形象,注入了丰富的抒情性和人性化元素,给当时的画坛带来一种如沐清风的亲和温煦气息,令人耳目一新。有过“文革”经历的人们,想必一定能够深刻地解读出“延声矿工形象”的特别滋味和非常意义。对延声先生的艺术道路来说,扎根煤矿的这段人生经历是如此的重要,它不仅予画家以最初的艺术功名的建树,更造就了画家端庄明锐、朴质俊朗的艺术情怀,以及诉诸笔端的艺术个性,包括力道内蕴的结体格式、苍茫遒劲的手风笔法和灵动逼真的写实样式。很难想象,倘若缺失这8年的劳动生活磨砺,延声先生还能取得今天这样的艺术成就,形有今天这样的美学面貌。
改革开放之初,延声先生得以入中央美院研究生班深造。毕业后,他到中国画研究院参加建院工作并一直供职于这所专业机构,从此有了更好的创作和研究条件,艺术事业也一路辉煌地不断推进。
延声先生用10年时间,酝酿、创作国画长卷《魂系山河》。这幅高2.8米、长65米的鸿篇巨制,于香港回归之际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央大厅展出,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在《魂系山河》中,画家用如刀削斧劈般的笔法塑造了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批爱国仁人志士的艺术形象,予诉诸国画形式的史诗感和纪念碑性以个性化的把握和极大的提升,以至被誉为“历史画和人物画的传世之作”。对延声先生的艺术创作来说,这是一幅登峰造极的作品,它展现了画家集丰富人生经历和人文学养所铸就的艺术才华及精神品格,还在笔墨方面显示了画家成功实现的一种历史性蜕变。表明这种蜕变的是,画家早年那种将劲道力势诉诸人物造型的格式,在这幅作品上由“内化”和“外展”两个向度,更加深沉也更加从容的支持其纵横捭阖的笔墨塑造。分析起来,“内化”向度的是结体格式摆脱了对人物姿势姿态的单纯依赖,转而更加强调造型形质要素间的力道组合,以致蕴力更为内敛遒劲;“外展”向度的是结体格式引入现代艺术的构成手段,并与传统手卷讲究起伏流转、回环衔扣的铺排经验相结合,使得雄强蕴力所生成的崇高纪念碑性,通过弥散式的均衡结构而充分地绘画化。因为有着透入结体深处的表现为造型格式支持的深度问题的解决,所以延声先生在笔墨塑造的表层才能一方面不失大型主题创作本该具有的深广的严谨性和整体感,一方面又消除了大型主题创作往往难以避免的拘谨僵硬、干巴滞涩的痼疾。在这史诗般的鸿篇巨制上,画家纵横捭阖,洋洋洒洒,把塑造性的国画笔墨运用得不失“性”、“趣”、“势”、“气”,不失“清”、“润”、“沉”、“和”,显示出在笔墨讲究和写实造型间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高度自由。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多少年来,多少画家,一直都在孜孜矻矻地探讨这一问题的解决,以期国画人物画在表现重大历史题材方面能够比肩于油画、雕塑等艺术门类。延声先生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也是建构国画当代形态之实践一种成功。还值得一提的是,延声先生甚至利用这幅作品,探索艺术的空间形态与时间形态交汇融合的可能性。2011年8月,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中,延声先生与中国交响乐团合作,于国家大剧院首演了“《魂系山河》大型交响音画”。评论称赞此举是“对中国画的时代性与交响乐的民族性,在艺术实践中进行的一次全新的、成功的探索”。 延声先生曾赠我2007年出版的《智者》一书。书中收录了他这十多年间为巴金、赵朴初、冰心、启功、金庸、基辛格、马泽尔等近百位中外名人所作的毛笔速写肖像。这部画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赞扬声之中既有大家对其写生肖像艺术的欣赏,又有对这种记志名人方式的审美认识和教学示范意义的肯定。正是因为有着这两方面的价值,此书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列为全国中小学推荐图书,即如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先生的评论:“《智者》对我们美术教学,作为基础训练,作为速写技巧,都是一本非常好的范本。”
《神工》是《智者》的姊妹篇,立意和方式是一致的,它被冯骥才先生誉为“有史以来画家笔下第一本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相册”。
品读《神工》,真是一种审美享受。我十分欣赏延声先生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所作的这批画像,尤其赞赏他把写像过程转化为与传承人作精神交流的对话过程。由作画时的随意交谈和记叙短文里的深度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画家对传承人的尊重,和对中华文化传统的恭敬。在当今时代,这种尊重恭敬之心弥足珍贵,它是文化自尊、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基础。还颇有意义是,每当画像完成后,画家都要一一请传承人为之题签。不少传承人从未拿过毛笔,却在延声先生鼓励下,都在画上题写了或是人生信条、或是愿望心声、或是技艺特色介绍的一句话。藏族和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传承人还用民族文字来题写,实在不识字的也以签名作为留念。这些题签既是关乎传承人的美好记忆,也是与绘画形象交融为一的珍贵文化记志。与《智者》上的那批画像不同,这批画像的卷面有画家对传承人项目特点的简要记述,此举既营造了画面的氛围又表达了画家对这些大匠天才的由衷赞美,既扩大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容量又为作品本身增添了生动的情感色彩。
特别令我赞叹的是,延声先生的这批毛笔写真之作,秉笔直书,以书入画,以线构形,一气呵成,将写意笔致和写实造型完美交融,既有状形写貌的准确性又有表情达意的生动性。观其画作,但见行笔飞动沉着,笔法遒劲苍茫,书写味十足的线条中透着草篆意趣,又别有抒情的韵致和速写的节律。或雄强奇拙,或婉转飘逸,写意笔致的格趣变化使得写实风格的传承人形象,在逼真传神中还透着丰富的形式趣味,不失艺术表现的个性和生动性。在我看来,这批状形写貌和表情达意和融一体的写生画作,用书写笔意和速写节律铸就了一种素纯散淡的格调,其间有着严谨,有着雄健,有着苍茫,有着深邃,可谓气正格高,是一批充分体现延声先生艺术品格和创作水平的精品力作。
我赞同延声先生“搜尽万像写意传神,笔墨当为时代立传”的艺术主张,赞赏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写像立传的艺术创举,钦佩其“创立自家模式,吐纳自我气息”的艺术自信和探索精神。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下期待续:李延声自述〈神工〉系列作品创作过程)
延声先生是责任感、使命感很强的画家,他对社会现实有着过人的敏感,其艺术取向也总是切合着时代脉动,反映人文领域的前沿诉求。他新近创作的《神工》系列作品,便是再度的证明。
2012年6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一周年之际,延声先生邀我出席其《神工》一书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首发式。在顶层宽敞的白玉厅,我欣赏到了他展示在现场的一批毛笔写生肖像,画的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尽管一年前,我在世纪坛张罗“文化遗产日”主题展演活动时,已经知道延声先生在现场速写作画,描绘参加展演的传承人的肖像。但此刻跃入眼帘的这一大批写生作品,还是让我非常的惊讶,没想到他洗练的速写绘像,竟把传承人画得如此逼真、如此传神,以至于面对每一个画面,都有如晤其人的真切感。
延声先生做的这件事情,实在是意义非凡。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托于人、靠口传心授不断延续的活态文化,活态流变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因为这个特点,传承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的决定性因素。他们熟谙并掌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知识和精湛技艺,每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实践活动中将知识和技艺传给年青一代。只有通过传承活动,也只有首先保护好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薪火相传,赓续不止。在现代化进程中,备受冲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传承人锐减而面临传承危机。为此,传承人的保护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关键环节。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延声先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创作主题和表现对象,以速写绘像方式为他们树碑立传,通过艺术形象唤起社会公众对他们的重视。此举对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2011年春,参加完全国政协会后,年近七旬的延声先生便怀着急切的心情,到全国各地寻访传承人,把弘扬中华文化的真挚之情倾注在为传承人写生画像的艺术实践之中。他为此奔走在江南乡间的小道上,或辗转于西南羌藏民族聚居区的山地间,不辞辛劳的一路寻访。在外地写生时,他为了赶时间,有时中午只吃一碗方便面,在车上打个盹,就继续工作。就这样, 他用了一年的时间,为百余位传承人作了速写绘像。结集出版的《神工》,遴选了108幅描绘传承人的写生作品,并随附一一记述传承人印象的短文。不难想象,这其中凝聚了延声先生的多少心血,他又为之付出了怎样的辛劳。
延声先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人物画家之一。他出身于革命家庭,经受过战争的洗礼和世事的磨难,因而对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对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深植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华文化,爱得深沉,爱得真挚,爱得执著。他先后就读于广州美院附中、浙江美院国画系和中央美院中国画研究生班,得到多位大师悉心指点。艺术上,他融汇中西,贯通南北,博采众长,学养专深,既有老到的传统笔墨功夫,又有高超的西画素描本领。他坚持走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道路,主张深入生活,从现实中汲取艺术养源和创作灵感。当年,他于浙江美院毕业时,主动要求到生产劳动的基层去展开自己的艺术实践,由杭州西子湖畔去到条件艰苦的山西煤矿工作。
在那里,他一干就是8年。这期间,他有机会在粗重艰辛的采掘劳动生活中磨砺自己刚健爽实的画笔,用清新纯朴的笔调表现劳动者的可贵品质与敬业精神。他这一时期用国画手法塑造的矿工形象,注入了丰富的抒情性和人性化元素,给当时的画坛带来一种如沐清风的亲和温煦气息,令人耳目一新。有过“文革”经历的人们,想必一定能够深刻地解读出“延声矿工形象”的特别滋味和非常意义。对延声先生的艺术道路来说,扎根煤矿的这段人生经历是如此的重要,它不仅予画家以最初的艺术功名的建树,更造就了画家端庄明锐、朴质俊朗的艺术情怀,以及诉诸笔端的艺术个性,包括力道内蕴的结体格式、苍茫遒劲的手风笔法和灵动逼真的写实样式。很难想象,倘若缺失这8年的劳动生活磨砺,延声先生还能取得今天这样的艺术成就,形有今天这样的美学面貌。
改革开放之初,延声先生得以入中央美院研究生班深造。毕业后,他到中国画研究院参加建院工作并一直供职于这所专业机构,从此有了更好的创作和研究条件,艺术事业也一路辉煌地不断推进。
延声先生用10年时间,酝酿、创作国画长卷《魂系山河》。这幅高2.8米、长65米的鸿篇巨制,于香港回归之际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央大厅展出,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在《魂系山河》中,画家用如刀削斧劈般的笔法塑造了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批爱国仁人志士的艺术形象,予诉诸国画形式的史诗感和纪念碑性以个性化的把握和极大的提升,以至被誉为“历史画和人物画的传世之作”。对延声先生的艺术创作来说,这是一幅登峰造极的作品,它展现了画家集丰富人生经历和人文学养所铸就的艺术才华及精神品格,还在笔墨方面显示了画家成功实现的一种历史性蜕变。表明这种蜕变的是,画家早年那种将劲道力势诉诸人物造型的格式,在这幅作品上由“内化”和“外展”两个向度,更加深沉也更加从容的支持其纵横捭阖的笔墨塑造。分析起来,“内化”向度的是结体格式摆脱了对人物姿势姿态的单纯依赖,转而更加强调造型形质要素间的力道组合,以致蕴力更为内敛遒劲;“外展”向度的是结体格式引入现代艺术的构成手段,并与传统手卷讲究起伏流转、回环衔扣的铺排经验相结合,使得雄强蕴力所生成的崇高纪念碑性,通过弥散式的均衡结构而充分地绘画化。因为有着透入结体深处的表现为造型格式支持的深度问题的解决,所以延声先生在笔墨塑造的表层才能一方面不失大型主题创作本该具有的深广的严谨性和整体感,一方面又消除了大型主题创作往往难以避免的拘谨僵硬、干巴滞涩的痼疾。在这史诗般的鸿篇巨制上,画家纵横捭阖,洋洋洒洒,把塑造性的国画笔墨运用得不失“性”、“趣”、“势”、“气”,不失“清”、“润”、“沉”、“和”,显示出在笔墨讲究和写实造型间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高度自由。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多少年来,多少画家,一直都在孜孜矻矻地探讨这一问题的解决,以期国画人物画在表现重大历史题材方面能够比肩于油画、雕塑等艺术门类。延声先生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也是建构国画当代形态之实践一种成功。还值得一提的是,延声先生甚至利用这幅作品,探索艺术的空间形态与时间形态交汇融合的可能性。2011年8月,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中,延声先生与中国交响乐团合作,于国家大剧院首演了“《魂系山河》大型交响音画”。评论称赞此举是“对中国画的时代性与交响乐的民族性,在艺术实践中进行的一次全新的、成功的探索”。 延声先生曾赠我2007年出版的《智者》一书。书中收录了他这十多年间为巴金、赵朴初、冰心、启功、金庸、基辛格、马泽尔等近百位中外名人所作的毛笔速写肖像。这部画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赞扬声之中既有大家对其写生肖像艺术的欣赏,又有对这种记志名人方式的审美认识和教学示范意义的肯定。正是因为有着这两方面的价值,此书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列为全国中小学推荐图书,即如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先生的评论:“《智者》对我们美术教学,作为基础训练,作为速写技巧,都是一本非常好的范本。”
《神工》是《智者》的姊妹篇,立意和方式是一致的,它被冯骥才先生誉为“有史以来画家笔下第一本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相册”。
品读《神工》,真是一种审美享受。我十分欣赏延声先生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所作的这批画像,尤其赞赏他把写像过程转化为与传承人作精神交流的对话过程。由作画时的随意交谈和记叙短文里的深度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画家对传承人的尊重,和对中华文化传统的恭敬。在当今时代,这种尊重恭敬之心弥足珍贵,它是文化自尊、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基础。还颇有意义是,每当画像完成后,画家都要一一请传承人为之题签。不少传承人从未拿过毛笔,却在延声先生鼓励下,都在画上题写了或是人生信条、或是愿望心声、或是技艺特色介绍的一句话。藏族和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传承人还用民族文字来题写,实在不识字的也以签名作为留念。这些题签既是关乎传承人的美好记忆,也是与绘画形象交融为一的珍贵文化记志。与《智者》上的那批画像不同,这批画像的卷面有画家对传承人项目特点的简要记述,此举既营造了画面的氛围又表达了画家对这些大匠天才的由衷赞美,既扩大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容量又为作品本身增添了生动的情感色彩。
特别令我赞叹的是,延声先生的这批毛笔写真之作,秉笔直书,以书入画,以线构形,一气呵成,将写意笔致和写实造型完美交融,既有状形写貌的准确性又有表情达意的生动性。观其画作,但见行笔飞动沉着,笔法遒劲苍茫,书写味十足的线条中透着草篆意趣,又别有抒情的韵致和速写的节律。或雄强奇拙,或婉转飘逸,写意笔致的格趣变化使得写实风格的传承人形象,在逼真传神中还透着丰富的形式趣味,不失艺术表现的个性和生动性。在我看来,这批状形写貌和表情达意和融一体的写生画作,用书写笔意和速写节律铸就了一种素纯散淡的格调,其间有着严谨,有着雄健,有着苍茫,有着深邃,可谓气正格高,是一批充分体现延声先生艺术品格和创作水平的精品力作。
我赞同延声先生“搜尽万像写意传神,笔墨当为时代立传”的艺术主张,赞赏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写像立传的艺术创举,钦佩其“创立自家模式,吐纳自我气息”的艺术自信和探索精神。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下期待续:李延声自述〈神工〉系列作品创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