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123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9、39+、40床,是一个病室的三个床位。父亲40床,一位远姓大伯39床,另外是一位张姓老奶奶39+。加号是因为病室原定标准是两床位,但为了面积最有效使用而塞加一张所致。
  三位老人,分别是84岁、86岁、104岁。父亲是其中最小的一位。老奶奶有个“老”字,当然最年长。
  最小的一位病情最轻,作动脉硬化的血管疏通,输完液便回家。老奶奶病情最重,完全要靠别人侍候。
  见到老奶奶是父亲住院输液的第三天。
  未见到之前,先闻远姓大伯的女儿提到39+床来的高寿的她。惊讶之余极想见到。
  门开时,走进一对步履稍显钝重的老两口,以为老奶奶已调到其他病房,换作他们当中的一人入住。不免失望。
  自己领悟错了。已76岁的老两口是她的儿子儿媳。老奶奶因为在其他楼层做常规项目检查,他们先行到病房等候。
  老两口称呼老人为老祖。
  的确是老祖。但已是失却健康的老祖。
  吃喝拉撒睡全然依靠别人时,一个人又俨然回归至婴儿时期,娇弱之态毕露,当需他人呵护有加。通常所说的“老小孩”,想来有其中之意。
  老奶奶因为食欲不振吃不进东西而入院。入院输液的几天,依然没有效果,并且晚上易频频呕吐。外地两个70多岁的女儿也赶到了身边,尽心照料。两儿两女加之儿媳,是老寿星的主要陪护人员。
  每天早上自己陪父亲走进病房的第一件事,就是探问老奶奶是否吃东西了。能吃东西,意味着身体好转的可能。可每次并未得到想要的答案。
  39床的大伯在逐渐好转,肺部炎症导致的咳喘明显减轻,吃饭胃口好多了。不输液坐起时,有了精神的眼睛东望西瞧,挠挠发痒的头皮,再咂巴几下嘴唇,也宛如一个婴孩般乖憨。
  只有父亲倒像个老大哥,在护士未给他们打针之前,常常细心探询他两位病友身体恢复的进展情况。这些只能由他们的陪护人员作答,因为老奶奶只管昏睡,远姓大伯耳背得厉害。而父亲只不过比他稍稍好些,但也极为窘困:问和听时,头几乎要贴到陪护人脸上。
  三个病情轻重不一的病人,在步履轻盈、动作麻利的护士依次挂好点滴后,便开始陷入沉寂。
  乍暖还寒的春日,屋内的中央空调依然急促地开着。
  急促的,还有老奶奶的心跳。鼻孔的输氧管和心率监视器上心搏量90至110之间过速且来回地杂乱交替显示,老奶奶已处危重境地。
  她已不能言说任何话。仅仅两三天之前,还在表达因一天中一个对时的输液而难挨的感受。她常可怜巴巴地问,还没打完?那样的声音一定是从每寸血肉里剥离而出,带着令人心疼的无助。每到此刻,旁边儿媳就说,还剩半瓶了。
  每次问,都是半瓶。半瓶,总比一瓶充满希望。多半混沌状态的老奶奶,一切已失了自己支配和分辨的能力。身边亲人所能做的,也无非只有服从,服从内心悲天悯人的良知,服从把希望寄予的药物治疗的挽救。病房里已然弥漫着沉重的气息。沉重的气息而且很快压下来,压住每个人的心头。
  心率一夜之间升至130,前一天最高的110已成最低。
  病房里,已一刻不停地响起了她急促的喘息里痰在喉咙里的咕隆声。
  老奶奶艰难的弥留时刻,两个女儿已在暖和的屋里给亲爱的妈妈擦洗干净身体,穿上了寿鞋和寿裤,上衣因为鼻孔输氧管的妨碍而暂时不能穿。儿子儿媳及孙辈们,已回去打扫闲置多年的老宅。病房里,陪伴老奶奶的,只有她70多岁的两个老女儿。老女儿说,母亲清醒時切切嘱托的,就是百年时要她们俩给她穿衣服。她把她们欢喜地迎到世上做她的孩子,最后,她们不得不凄哀地向她先行辞别。
  泪水漫上眼眶的自己,也仿佛变成了老奶奶的一个亲人,代她昏花眼睛的女儿给她剪短指甲。指甲已是糠脆,指甲刀刀口刚一闭合,苍白脸色如溃兵的它们就四散而逃。它们也在惊恐难过吗?
  惊恐的还有那些淤血。眼看着双手十个指肚变为紫红一片。微弱气息导致的血行不畅而壅滞的一个个手指,仿佛是老奶奶要撒手不管的一个个孩子,慌乱无奈中,陷入萎顿,失掉生气。
  主治大夫查房,知道父亲出院,说:“今天三月初三神仙过,是个好日子呢。”热心的护士小姑娘,利索地拔掉最后一针针头,笑吟吟地对父亲说:“顺利完成任务,若有需要再来。”
  收拾包。叠被子。要走了,父亲却在翻包找笔,坐在床沿写起了什么。凑近,看到了简单的两行字:“祝远兄早日康复。邻床弟。即日。”
  互相耳聋并没有说上几句话的同一病房的人,却有某种微妙的契合,就像曾在同一战壕的战友,仗打完离开时的分手,活着的现实和继续好好活下去的愿望令他们惺惺相惜,真诚祝福。
  病房,一拨人走了,一拨人又来。可是,有谁愿意来呢!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母亲健在的日子里,凝视着她那变幻多姿的手指,我时常安静地端坐一旁,用欣赏的眼光看她做家务。  母亲非名门出身的大家闺秀,也没读过书,可母亲生性聪颖好学,长了双壮实却灵活的手,做起事情来条理清晰,分寸把捏精准,一招一式里透射出卓尔不群的魅力。自十八岁嫁给父亲后,母亲似乎就没省心省力过,除了接连为我们家族诞下了六儿五女,还得操心费神打理好一大家子人的吃喝拉撒穿。苦涩岁月里,家境捉襟见肘,被残酷现实割裂
期刊
我们上有一兄一姐,年龄相差比较大,因为我跟弟弟只差两岁,从小经常玩在一起。我的弟弟脾气很好,很少像别的小男孩那样与别人打架,挺文气的,又很听我的话,我十分喜欢这个小弟弟。  在我五岁时,妈妈去参加工作了,我俩没人看顾,爸爸便把我俩送往乡下的大舅舅家寄养。下了火车,还要走十多里的乡间小路,爸爸一手抱一个,累得满头大汗。我抱着爸爸的脖子,与弟弟相看着,叽叽喳喳,挺开心的。  弟弟实在太小了,连爸妈也分
期刊
一天,一个肤色黝黑、身材精瘦的妇人来到店里,见到我家的猫立刻惊呼起来:“哇,这猫真漂亮!”她声音洪亮,一把抱起了猫。奇怪的是,猫温驯地趴在她怀里。“这猫怀孕了,生了小猫送我一只。”妇人兴奋地嚷了起来。我们并没有察觉猫已经怀孕,只是感觉到猫好像胖了一些。“你确信猫怀孕了吗?”“确信。”“那好吧。”我知道猫一次会生好几只,总是要送人,便答应了她。妇人留下电话号码,走的时候一再叮嘱要记得送她小猫。  果
期刊
自高铁开通后,回老家的次数多了。每次回去,自然会跟父亲及弟妹们相聚——吃饭、打麻将。每次到了吃饭时,父亲总会拿出一个大玻璃酒坛,倒上一杯满满的自家酿造的白酒自顾自地饮起来。有时他会说,你也喝点吧。因为弟妹们很少喝酒,我不好扫父亲的兴致,更不愿看到他郁闷独饮,就倒上半杯跟父亲对饮起来,我每次举杯只是微微品一下。但父亲的脸色却春风似的荡漾开来,说话也渐渐地多了,从国家发展聊到个人机遇,从过去的艰苦聊到
期刊
人活一生,无论是行走于青山绿水之间,还是耕作于黄土高坡之上,世事总会在心中留下一道道回味悠长的美景。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亲近大自然,越来越觉得大自然对待人类是最公正的。你亲近她,她会给你带来灵感;你喜欢她,她会给你馈赠愉悦;你保护她,她会给你增添幸福。当然,你要破坏她,她也会发脾气的,甚至会毫不留情地给你送上灾难。所以过去无论工作多忙,或是利用出差之隙或是趁着留学之便,我总会见缝插针地
期刊
江南水乡,自古多桥,很多路都是以桥为名,以至于到现在,杭州很多地方的桥早没了,路名还叫某某桥路。我单位附近有一条沈塘桥路,倒是路在,桥也在。当然,那桥,叫沈塘桥。在桥的东头,靠北侧的马路边有一排小商铺,老金的修鞋店,就挤在其中。  由于身体的原因,鞋子穿得比较费,因此,我是老金的常客。只要我在老金的店里坐下,准确说店门口坐下,因为店面小到只能盛下老金和他的修鞋工具,老金就会和我聊天,不管手头活忙还
期刊
西风禅寺很古,肇建是大唐,寺名也很古,听了生萧逸散淡心。  寺隐于安徽太湖花亭湖畔的凤凰山中。太湖是县,不是江浙的太湖。太者,大也,花亭湖也是太湖。寺古名狮子庵,以凤凰禅寺或者花亭禅寺名之,似也无不可,只是失了佛门冲虚玄妙意趣。寺中有天然古洞里余长,盘桓槎枒直通山顶,风从古洞的西洞口呼呼灌入,然后徐徐回旋于洞中,听来如鸣琴。西风洞最初名为老虎洞,当年或许确有一群老虎盘踞其中,但老虎洞过于坐实,不如
期刊
春夏之交,我们来到了恩施大峡谷。在大断崖前,我指着三年前被命名为“迪恩·波特峰”海拔1720米的山峰说:“那个美国人波特现在跟大峡谷还有联系吗?”小谭顿时收住了脸上的微笑,语气凝重起来:“您不知道吧,您说的那个波特,已经死了。”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是听说还是真的?”小谭说:“网上有。”  小谭说得没错,网上一连串有关迪恩·波特的信息在百度里噌噌地跳出来,其中最赫人醒目的是“世界极限大师迪恩·波特跳
期刊
他慢慢穿行在菜市场里,挑了近半个小时,半个菜市场都让他逛遍了,最后,拎在手上的只有一把正当季的菜心和几块水豆腐。  在菜市场开水果店的姑姑,爱看言情小說,热情感性。她非常同情他,多次把卖相不太好的水果说成卖不动的免费送给他,回回都被他拒绝了,姑姑说,他这个人,把面子看得太重。看我一脸的好奇,姑姑把他的故事说了给我听:他叫张茂东,今年六十五岁。在年华正茂的青葱时代,通过了层层考验,光荣入了伍。一路发
期刊
有些人在你的生命中是必须存在的,不管你搬过多少次家,换过多少新的名字,不管你以为生活的起伏颠覆了多少的日月,又翻转了多少的年轮,当你静下来的时候,他总会撞入,让你在不情愿中,一遍遍想起他的面容和他的曾经。  这个人,是父亲。  父亲这个字眼,一直离我很遥远。我与他已经长达三十年没有见过,留在我记忆中的这个男人,他始终是阴沉着脸,挥着高高的拳头,追赶着打妈妈,狠狠地咒着我。每次放学后,最害怕的就是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