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9、39+、40床,是一个病室的三个床位。父亲40床,一位远姓大伯39床,另外是一位张姓老奶奶39+。加号是因为病室原定标准是两床位,但为了面积最有效使用而塞加一张所致。
三位老人,分别是84岁、86岁、104岁。父亲是其中最小的一位。老奶奶有个“老”字,当然最年长。
最小的一位病情最轻,作动脉硬化的血管疏通,输完液便回家。老奶奶病情最重,完全要靠别人侍候。
见到老奶奶是父亲住院输液的第三天。
未见到之前,先闻远姓大伯的女儿提到39+床来的高寿的她。惊讶之余极想见到。
门开时,走进一对步履稍显钝重的老两口,以为老奶奶已调到其他病房,换作他们当中的一人入住。不免失望。
自己领悟错了。已76岁的老两口是她的儿子儿媳。老奶奶因为在其他楼层做常规项目检查,他们先行到病房等候。
老两口称呼老人为老祖。
的确是老祖。但已是失却健康的老祖。
吃喝拉撒睡全然依靠别人时,一个人又俨然回归至婴儿时期,娇弱之态毕露,当需他人呵护有加。通常所说的“老小孩”,想来有其中之意。
老奶奶因为食欲不振吃不进东西而入院。入院输液的几天,依然没有效果,并且晚上易频频呕吐。外地两个70多岁的女儿也赶到了身边,尽心照料。两儿两女加之儿媳,是老寿星的主要陪护人员。
每天早上自己陪父亲走进病房的第一件事,就是探问老奶奶是否吃东西了。能吃东西,意味着身体好转的可能。可每次并未得到想要的答案。
39床的大伯在逐渐好转,肺部炎症导致的咳喘明显减轻,吃饭胃口好多了。不输液坐起时,有了精神的眼睛东望西瞧,挠挠发痒的头皮,再咂巴几下嘴唇,也宛如一个婴孩般乖憨。
只有父亲倒像个老大哥,在护士未给他们打针之前,常常细心探询他两位病友身体恢复的进展情况。这些只能由他们的陪护人员作答,因为老奶奶只管昏睡,远姓大伯耳背得厉害。而父亲只不过比他稍稍好些,但也极为窘困:问和听时,头几乎要贴到陪护人脸上。
三个病情轻重不一的病人,在步履轻盈、动作麻利的护士依次挂好点滴后,便开始陷入沉寂。
乍暖还寒的春日,屋内的中央空调依然急促地开着。
急促的,还有老奶奶的心跳。鼻孔的输氧管和心率监视器上心搏量90至110之间过速且来回地杂乱交替显示,老奶奶已处危重境地。
她已不能言说任何话。仅仅两三天之前,还在表达因一天中一个对时的输液而难挨的感受。她常可怜巴巴地问,还没打完?那样的声音一定是从每寸血肉里剥离而出,带着令人心疼的无助。每到此刻,旁边儿媳就说,还剩半瓶了。
每次问,都是半瓶。半瓶,总比一瓶充满希望。多半混沌状态的老奶奶,一切已失了自己支配和分辨的能力。身边亲人所能做的,也无非只有服从,服从内心悲天悯人的良知,服从把希望寄予的药物治疗的挽救。病房里已然弥漫着沉重的气息。沉重的气息而且很快压下来,压住每个人的心头。
心率一夜之间升至130,前一天最高的110已成最低。
病房里,已一刻不停地响起了她急促的喘息里痰在喉咙里的咕隆声。
老奶奶艰难的弥留时刻,两个女儿已在暖和的屋里给亲爱的妈妈擦洗干净身体,穿上了寿鞋和寿裤,上衣因为鼻孔输氧管的妨碍而暂时不能穿。儿子儿媳及孙辈们,已回去打扫闲置多年的老宅。病房里,陪伴老奶奶的,只有她70多岁的两个老女儿。老女儿说,母亲清醒時切切嘱托的,就是百年时要她们俩给她穿衣服。她把她们欢喜地迎到世上做她的孩子,最后,她们不得不凄哀地向她先行辞别。
泪水漫上眼眶的自己,也仿佛变成了老奶奶的一个亲人,代她昏花眼睛的女儿给她剪短指甲。指甲已是糠脆,指甲刀刀口刚一闭合,苍白脸色如溃兵的它们就四散而逃。它们也在惊恐难过吗?
惊恐的还有那些淤血。眼看着双手十个指肚变为紫红一片。微弱气息导致的血行不畅而壅滞的一个个手指,仿佛是老奶奶要撒手不管的一个个孩子,慌乱无奈中,陷入萎顿,失掉生气。
主治大夫查房,知道父亲出院,说:“今天三月初三神仙过,是个好日子呢。”热心的护士小姑娘,利索地拔掉最后一针针头,笑吟吟地对父亲说:“顺利完成任务,若有需要再来。”
收拾包。叠被子。要走了,父亲却在翻包找笔,坐在床沿写起了什么。凑近,看到了简单的两行字:“祝远兄早日康复。邻床弟。即日。”
互相耳聋并没有说上几句话的同一病房的人,却有某种微妙的契合,就像曾在同一战壕的战友,仗打完离开时的分手,活着的现实和继续好好活下去的愿望令他们惺惺相惜,真诚祝福。
病房,一拨人走了,一拨人又来。可是,有谁愿意来呢!
责任编辑:黄艳秋
三位老人,分别是84岁、86岁、104岁。父亲是其中最小的一位。老奶奶有个“老”字,当然最年长。
最小的一位病情最轻,作动脉硬化的血管疏通,输完液便回家。老奶奶病情最重,完全要靠别人侍候。
见到老奶奶是父亲住院输液的第三天。
未见到之前,先闻远姓大伯的女儿提到39+床来的高寿的她。惊讶之余极想见到。
门开时,走进一对步履稍显钝重的老两口,以为老奶奶已调到其他病房,换作他们当中的一人入住。不免失望。
自己领悟错了。已76岁的老两口是她的儿子儿媳。老奶奶因为在其他楼层做常规项目检查,他们先行到病房等候。
老两口称呼老人为老祖。
的确是老祖。但已是失却健康的老祖。
吃喝拉撒睡全然依靠别人时,一个人又俨然回归至婴儿时期,娇弱之态毕露,当需他人呵护有加。通常所说的“老小孩”,想来有其中之意。
老奶奶因为食欲不振吃不进东西而入院。入院输液的几天,依然没有效果,并且晚上易频频呕吐。外地两个70多岁的女儿也赶到了身边,尽心照料。两儿两女加之儿媳,是老寿星的主要陪护人员。
每天早上自己陪父亲走进病房的第一件事,就是探问老奶奶是否吃东西了。能吃东西,意味着身体好转的可能。可每次并未得到想要的答案。
39床的大伯在逐渐好转,肺部炎症导致的咳喘明显减轻,吃饭胃口好多了。不输液坐起时,有了精神的眼睛东望西瞧,挠挠发痒的头皮,再咂巴几下嘴唇,也宛如一个婴孩般乖憨。
只有父亲倒像个老大哥,在护士未给他们打针之前,常常细心探询他两位病友身体恢复的进展情况。这些只能由他们的陪护人员作答,因为老奶奶只管昏睡,远姓大伯耳背得厉害。而父亲只不过比他稍稍好些,但也极为窘困:问和听时,头几乎要贴到陪护人脸上。
三个病情轻重不一的病人,在步履轻盈、动作麻利的护士依次挂好点滴后,便开始陷入沉寂。
乍暖还寒的春日,屋内的中央空调依然急促地开着。
急促的,还有老奶奶的心跳。鼻孔的输氧管和心率监视器上心搏量90至110之间过速且来回地杂乱交替显示,老奶奶已处危重境地。
她已不能言说任何话。仅仅两三天之前,还在表达因一天中一个对时的输液而难挨的感受。她常可怜巴巴地问,还没打完?那样的声音一定是从每寸血肉里剥离而出,带着令人心疼的无助。每到此刻,旁边儿媳就说,还剩半瓶了。
每次问,都是半瓶。半瓶,总比一瓶充满希望。多半混沌状态的老奶奶,一切已失了自己支配和分辨的能力。身边亲人所能做的,也无非只有服从,服从内心悲天悯人的良知,服从把希望寄予的药物治疗的挽救。病房里已然弥漫着沉重的气息。沉重的气息而且很快压下来,压住每个人的心头。
心率一夜之间升至130,前一天最高的110已成最低。
病房里,已一刻不停地响起了她急促的喘息里痰在喉咙里的咕隆声。
老奶奶艰难的弥留时刻,两个女儿已在暖和的屋里给亲爱的妈妈擦洗干净身体,穿上了寿鞋和寿裤,上衣因为鼻孔输氧管的妨碍而暂时不能穿。儿子儿媳及孙辈们,已回去打扫闲置多年的老宅。病房里,陪伴老奶奶的,只有她70多岁的两个老女儿。老女儿说,母亲清醒時切切嘱托的,就是百年时要她们俩给她穿衣服。她把她们欢喜地迎到世上做她的孩子,最后,她们不得不凄哀地向她先行辞别。
泪水漫上眼眶的自己,也仿佛变成了老奶奶的一个亲人,代她昏花眼睛的女儿给她剪短指甲。指甲已是糠脆,指甲刀刀口刚一闭合,苍白脸色如溃兵的它们就四散而逃。它们也在惊恐难过吗?
惊恐的还有那些淤血。眼看着双手十个指肚变为紫红一片。微弱气息导致的血行不畅而壅滞的一个个手指,仿佛是老奶奶要撒手不管的一个个孩子,慌乱无奈中,陷入萎顿,失掉生气。
主治大夫查房,知道父亲出院,说:“今天三月初三神仙过,是个好日子呢。”热心的护士小姑娘,利索地拔掉最后一针针头,笑吟吟地对父亲说:“顺利完成任务,若有需要再来。”
收拾包。叠被子。要走了,父亲却在翻包找笔,坐在床沿写起了什么。凑近,看到了简单的两行字:“祝远兄早日康复。邻床弟。即日。”
互相耳聋并没有说上几句话的同一病房的人,却有某种微妙的契合,就像曾在同一战壕的战友,仗打完离开时的分手,活着的现实和继续好好活下去的愿望令他们惺惺相惜,真诚祝福。
病房,一拨人走了,一拨人又来。可是,有谁愿意来呢!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