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9个“不要”与你共勉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k819508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不要和“烂人烂事”纠缠:
  摔进坑里,就不要坐地讨说法了,赶紧拍拍屁股爬起来吧。不平则鸣,很多人遇到不公的事情,第一反应是“讨个说法”。但我总觉得,在“讨个说法”前,多少还是要评估一下“沉没成本”的。人生有限,少在无谓之事上浪费精力。

2


  不要太闲:
  人一旦太闲,就容易生出一些是非来。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尤其是各式各样的碎片化的时间,尝试以“多线程”的模式同步去做两件事情,不管最终效果如何,只要你有这样的意识,你会发现人生的宽度会因为日积月累而变得超乎想象得辽阔。

3


  不要把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
  包括家人、朋友,尤其是孩子。如果家长与孩子绑得太紧,容易造成相互依赖,也就容易产生伤害。亲密关系是一个人最后的支撑,但也只能是一种支撑,真正能够让一个人站起来去拥抱幸福的,还是自己的努力。

4


  不要过度消耗自己的热情:
  人的精力有限,想要工作、生活两者兼顾,请先设定好它们之间的边界。职场发展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遇到逆境时也不能全靠坚持,还是需要确定“止损点”,避免往错误方向努力。并且,如果能够将兴趣点、技能值与“谋生计”这三者之间形成互相促进的“闭环”,人生可能会就此顺畅起来。

5


  不要止步不前:
  只有多讀、多看、多体验,才有机会意识到世界可能并非我们一开始以为的样子。这个世界的精彩,在于美美与共,在于和而不同。每当你多一个视角来看待一些原本熟悉的事物,你会发现生命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会被渐次地打开。这种深层次的愉悦感是极为珍贵的。

6


  不要失去少年感:
  面对新生事物始终怀有好奇心,即便最终无法接受,也不要轻易放弃机会,去试一试。如今这个时代比过往任何一个阶段都变化更加迅猛,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在风口中起飞,但谁也都不想被时代轻易淘汰。

7


  不要因为害怕受伤而拒绝开始:
  此生最大的伤害是“我本可以”。很多遗憾是从拒绝人与人之间有所连接开始的,不要用标签、原则或者底线来将自己框死。很多事情只有走进了、体会了、参与了,才会发现它本来的样子与设想中存在巨大的出入。

8


  不要浪费时间去做解释:
  想要误会你的人,一开始就想好了要怎么误会你。与其浪费时间去解释,不如去想一想,他们刻意误会你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当你能从误会的表象看到深层的人际关系运作机制,你会顿时“宏观”起来。

9


  不要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
  除了自己觉得过不去,别人早就记不得了。除了家人、朋友以及真正爱你的人之外,其实没有那么多人在意你曾经有过怎样的荒唐、取得过怎样的成绩、经受了怎样的伤害。在别人那里,你的故事不过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这个世界上,有谁没在别人的舌头上滚过呢?
其他文献
也许是高温多雨、物产丰富、生存容易的缘故,中南半岛的居民素来清心寡欲、与世无争,老挝人更是可爱又有趣,只要有饭吃、有衣穿、有觉睡,就一切“没问题”。老挝人不仅自己活得优哉游哉,坚信“工作太多就会费脑伤神”,还常为“想太多”的人感到惋惜,觉得他们白白承受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老挝人为人处世如此,衣食住行亦是如此。作为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老挝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常食材主要是当地的稻米、家禽、家畜
期刊
舟山群岛是我从小到大去过很多次的地方。  第一次去,是在16岁的夏天。回忆起来,当时的细枝末节都已不太清晰,只记得在夜晚时分微凉的风中,我与母亲在山上走,四下阒寂。我们在山腰的大排档吃饭,几盘白灼的贝类,味道极其清淡,两个人边吃边聊些细碎的话题。饭后,我们悠然地在山海间行走,走到海边时,夜色越发漆黑如墨,耳边听到阵阵汹涌的海潮声。  那是我第一次遇见海。夜里的海,让我心里充满恐惧、不安与好奇。  
期刊
若有机会去“塞上明珠”榆林,我一般会去趟城北的红山,登上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镇北台。2020年初秋,我又一次登上镇北台,感受了那久违的诗与远方。  自镇北台下山,不远处便是陕北美食一条街,“李家梁羊肉烩面馆”在其中格外引人注目—店面不大,恰遇饭口,座无虚席,老板满脸堆笑,站在门口忙着迎客。  眼前的这位饭馆老板怎么让人觉得如此面熟?静思片刻,忽然想起:“这不是拾来吗?”  对方也认出了我,一双
期刊
一  “我这一辈子,也不能像做菜一样,把所有的材料都集中起来了才下锅。”  《饮食男女》里的这句台词,我曾抄写在记事本上。那时候和很多文艺青年一样,我摘抄了很多或唯美,或很有哲理的话,却并不能真正体会。  前几日成都遇寒流,气温骤降。我的小狗“黑咻”趴在窝里,脖子僵硬地前伸,身体抖个不停。我拿了一根它最喜欢的磨牙棒,它仍然不动,只是抬了一下眼皮,眼神暗淡,神情憔悴。  是旧疾复发。我熟练地从柜子里
期刊
小时候,邻居有位老人留给我很深的印象,我叫她老姆。每次见到老姆,她的两手总是忙不停,把各种边角布料拼接在一起,缝成各种椅子垫儿、百衲被、小孩的棉袄或褂子。  20世纪80年代的吾乡,多数人家把窗户开得又小又高,采光都不是太好。老姆常年坐在一把藤椅上,那里是窗户把光线带进来的地方,仿佛一个光的核心。尤其是在下午,光柱把窗户和老姆联结起来,空气中的灰尘肆意漂浮。我当时年幼,时间也多,能坐着看那个光柱看
期刊
一  前几天和朋友们吃饭,菜品中有一道火腿笋汤我觉得很是鲜美。在安徽长大的朋友嗤之以鼻,说这种笋普普通通,说他的家乡有一种水竹笋,春雷响过之后从潮湿的地方发出来,小孩子背着布袋上山,几个小时就能收获半袋,那才是最美味的。这位朋友讲话时细节丰富,笋子伴着在春雷声中游动的蛇、纠结的藤蔓、细白的溪水,在他的语言中一样样地复活在皖南潮湿的小山上。我听得入迷,问他,在这样的山上应该有野果吧。他说采野果不需要
期刊
那时候的房子是砖木结构的,下有青砖做基,上有黑瓦覆顶。木板墙、木板门、木门槛、木窗棂以及屋顶陶制的麒麟异兽,构造出无以复加、不可再现的美。风吹雨打、日晒夜露的数百年时光,给那些木板、青砖、黑瓦镀上一层只有时光才造就得出、装饰得出的不可模仿的真实、确凿、古朴、浑厚的,饱含着时间历练的颜色和光晕。  许多年后,我漫游在曾居住过的小街,看危房改造、修旧如旧的复古工程。外来的建筑队伍和本地的砌匠、木匠、漆
期刊
蝽是昆虫中的一大类,属半翅目,很好认,看它们的翅膀就行:一半是甲壳,坚硬如铁;一半是膜翅,轻薄似纸。它们最典型的特征是,从正面看,翅膀上有清晰的X形纹理。蝽不大,却是身手敏捷、本领高强的猎手。我无数次拍到过它们的模样,但只有一次拍到它们捕猎的瞬间。今天又拍到了,情况却有些特殊。  是在苘麻上拍到的。苘麻,是我童年时的玩具,我对它太熟悉了。它的叶子柔软宽阔,是小孩作画用的最好的“天然纸张”;叶柄耐弯
期刊
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离家20里开外的益店上学,贫困的生活伴随着我的学生时代。那时,母亲已经离世,我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虽然务农是一把好手,耕田扶犁,撒种收割,样样能行,但对儿子的衣着穿戴,他无能为力。每到春暖花开,衣裳换季,我只能穿上亲戚送我的那件不大合身的旧衣服,直到落叶纷纷。的确良质地的衣服,大热天穿在身上,不吸汗、不透气,整个夏天,我身上长满了痱子。  那年学校放忙假(农村收割麦子,学校
期刊
一  “天姥山怎么去?”我站在大佛寺前一棵老梧桐树下问路人。明亮的早晨,梧桐阔大的黄叶上缀着露水,秋风一起,举向空中的枝叶哗哗响着,摇曳出斑驳的光点。  “天姥山?”老太太摇摇头,“我不晓得。”  “天姥山在哪儿?”这回我挑了一个清瘦的老先生问。  “喏,远处,这边,那边,还有那边……”顺着老先生的手,我的目光越过城市高楼,越过被晨曦打亮的楼顶,落到一抹黛色的、隐现于云雾中的山上。  “我怎么才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