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国内货币信贷政策频繁调整。要正确认识活力金融的含义、特点、重要性,指导当前银行业更新观念、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把企业需求作为金融服务中的重点问题来解决,形成银企互动、共渡难关、良性循环的新局面。
【关键词】 金融危机;活力;创新
一、充分认识活力金融是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
1.活力金融是金融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创新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活力金融也正是把科学发展观引用到金融创新活动的实践。金融和经济是相伴而生、相促而长的,动态的经济并不是排列在报表上的一些数字,更是“活”的行为,是金融业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要素并使之不断增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受益于金融服务,并反过来促进金融业发展。活力金融正是把金融业“这条鱼”放在了动态经济“这缸水”里,突出强调彼此相依为命的关系。活力金融最主要是,处理好金融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要求金融业服务创新、产品创新、环境创新,以此促进经济和金融在良性互动中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2.活力金融是与时俱进金融发展的需要
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平安金融是金融发展的前提,是防范金融风险基础,离开了平安金融,稳定难以建立,而活力金融是平安金融发展的延伸,是与时俱进发展的需要,二者互为依存,一脉相承。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有些金融工作者固步自封,缺乏活力,缺乏生机,延袭传统的金融运作模式经营金融,失去市场化占有份额,失去金融发展的大好良机。活力金融就是要创新“灵活先进”的金融产品工具,打破原有的信贷方式,要创新紧贴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力求把新的金融产品宣传到位推介给中小企业,让企业享受金融产品带来的实效。
3.活力金融是能否取得政府话语权,赢得社会尊重的能力
长期以来,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按各自上级行规定的标准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信贷准入标准过于苛刻,企业贷款品种只有土地、房产抵押,对新增贷款企业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门槛过高。特别是中小企业、微小企业,它们的发展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贷款难”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影响了地方政府财税指标,致使地方政府颇有微词,企业抱怨意见很大,社会各界对银行的看法众说不一。
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行业与企业市场萎缩,利润普遍下降,特别是有些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亏损急剧面加大,偿债能力下降,中小企业大都“嗷嗷待哺”。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非常关注银行能否及时送来“甘甜乳汁”,难关当头能否取得政府话语权,成了赢得社会尊重的能力表现。在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的困境下,政、银、企三方更要携手共进,共度难关。要针对企业主动提出困难和需要支持的地方,金融机构解释问题更具体、更具针对性,尽最大可能的给予充分答复,建立坦诚、无障碍的交流机制。
4.活力金融是建立银企平台、加强沟通、和谐共处的信任表现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因寻求贷款而得不到满足而抱怨,而银行缺乏真实了解,把企业拒之门外。这种沟通机制不畅,阻碍了银企交流,双方难以营造和谐共处的信任氛围。开拓活力金融,需要银企双方坦诚沟通,要充分认识到企业需求银行的服务、银行需要企业的支持,两方共赢共进的重要性。在贷款额度得不到满足度的情况下,要以高效率的服务水平、高质量的服务态度赢得企业的理解。
金融机构服务于地方经济:一方面需要准确掌握宏观经济、信贷结构运行规律和走势,为企业提供信贷政策咨询,使其更好地理解信贷政策意图,减少企业信贷需求可能遇到的阻力,真正使信贷资源配置在推动地方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开拓活力金融要熟悉地方经济、企业的状况和产品特点,并从银行视角剖析地方经济和企业经营中的突出问题,分析企业产品结构和比较优势,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出谋划策。
二、開拓活力金融是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霍山县地处山区,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虽然近几年发展速度有很大程度的改变,但与沿海及大中城市依然不能相比拟。在当前情况下,其经济发展对沿海和大中城市依赖性很强,但往往受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等方面限制,使其不大可能和沿海及大中城市实现经济上的汇合,在发展道路上难以实现飞跃式突破。
这些情况决定了山区经济发展的特点。(1)是金融发展规模受经济总量制约,可作为空间不大;(2)相对于巨大的资金需求量来说,本地存款明显太少,导致银行存贷差拉大;(3)产业结构和发展的非协调性,使银行信贷资金很难按照“三性”原则进行科学配比。其中主要是工业贷款和基本建设项目比重过大,第三产业相对薄弱,银行贷款总体趋于骨干企业长期化和“固定化”,以及大量农业生产贷款小额分散化,从而影响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以上特点对金融业利弊兼具。但在今后金融改革开放,加速发展的形势下,随着山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速度的加快,这里依然会是一块前途较好的金融领地。
基层人民银行对社会的影响,既缺乏可供操作的行政手段,又缺乏金融宏观调控的号召力。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处于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工作目标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长期效益大于短期效益。为此,开拓活力金融工作注重改变行政管理方式,灵活运用市场手段,通过改善金融服务工作,发挥央行窗口指导作用,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活动,推动地方政府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辅之以适当的监管安排,扩大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人民银行工作的认同。从而使商业银行产生改善活力金融的原动力;使地方政府产生改善投融资环境的驱动力;使企业、个人产生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吸引力。
三、推动活力金融建设几点建议
1.强化政府推动作用,优化金融支持的外部环境
打造活力金融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作用。政府要有前瞻性,高度重视改善活力金融建设环境对增加县域信贷投入、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意义,把争取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主动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上。
(1)加快县域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这两个体系的建立健全,不仅为金融机构信贷解除后顾之忧,也是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关键所在。政府要设法筹措一定的资金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并按市场化模式规范运作,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用。既解决企业初创阶段资金紧张,又缺乏有效资产作抵押贷款的难题,也有利各金融机构向上争取授权、授信额度。
(2)由县政府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对企业的资产状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将评估结果登记造册。企业需办理资产抵押贷款时只需到有关部门登记即可,从而简化企业资产评估、登记手续,降低评估、登记费用,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企业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提供便利。
(3)政府要树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也是企业的观念,进一步强化对金融机构维权的支持力度,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实行法律、行政“双管”齐下的手段,遏止债务人的恶意行为,特别是要提高案件执结率,增强法律的威慑力。
2.开拓活力金融银行要转变方式,找准职责,主动工作
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工业活、经济活”,“经济活、金融活”的观念,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发展的潜力及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路子。
(1)基层央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重点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品种,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
(2)金融机构要将企业发展视作调整银行资产结构、提高自身经营效益。改善银企关系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完善授权、授信制度,简化贷款审批发放程序。
(3)帮助企业完善财务制度,搞好企业授信评级和市场准入工作,制定符合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特点和要求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改善企业信用状况,共谋银企发展。
3.进一步开拓活力金融业务品种,增强对县中小企业的渗透和支持能力
(1)金融机构要大力拓展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业务品种和信贷模式,不断提升支持服务中小企业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积极探索信用途径、零售途径、利率途径等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贷款管理新模式。
(2)尝试出口退税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联保协议贷款等新型信贷方式,增加信贷投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积极引导效益好、信誉高、有还款保证的集群企业在购销活动中使用商业汇票结算,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票据融资效率。
(3)对成长性强,发展潜力大但风险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要立足长远,敢于在可控制的较高风险下,选择适当的贷款投放时机,及时扶持。各金融机构除了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外,还要提供理财、信息、技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支持。
4.中小企业要练好“内功”,形成资金“洼地”效应,以吸引金融机构投入和支持
(1)中小企业要立足本地自然禀赋,走特色化、专业化之路。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效应,逐步形式成自己的产业链,促进产品从粗放型扩张向打造精细化转变,增强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2)要着力引进和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创汇企业和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品牌产业层次、档次。
(3)中小企业要逐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各项制度,尤其是财务制度,做到诚实守信。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让金融机构了解企业投资、生产、经营情况,克服银企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争取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支持。
【关键词】 金融危机;活力;创新
一、充分认识活力金融是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
1.活力金融是金融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创新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活力金融也正是把科学发展观引用到金融创新活动的实践。金融和经济是相伴而生、相促而长的,动态的经济并不是排列在报表上的一些数字,更是“活”的行为,是金融业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要素并使之不断增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受益于金融服务,并反过来促进金融业发展。活力金融正是把金融业“这条鱼”放在了动态经济“这缸水”里,突出强调彼此相依为命的关系。活力金融最主要是,处理好金融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要求金融业服务创新、产品创新、环境创新,以此促进经济和金融在良性互动中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2.活力金融是与时俱进金融发展的需要
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平安金融是金融发展的前提,是防范金融风险基础,离开了平安金融,稳定难以建立,而活力金融是平安金融发展的延伸,是与时俱进发展的需要,二者互为依存,一脉相承。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有些金融工作者固步自封,缺乏活力,缺乏生机,延袭传统的金融运作模式经营金融,失去市场化占有份额,失去金融发展的大好良机。活力金融就是要创新“灵活先进”的金融产品工具,打破原有的信贷方式,要创新紧贴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力求把新的金融产品宣传到位推介给中小企业,让企业享受金融产品带来的实效。
3.活力金融是能否取得政府话语权,赢得社会尊重的能力
长期以来,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按各自上级行规定的标准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信贷准入标准过于苛刻,企业贷款品种只有土地、房产抵押,对新增贷款企业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门槛过高。特别是中小企业、微小企业,它们的发展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贷款难”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影响了地方政府财税指标,致使地方政府颇有微词,企业抱怨意见很大,社会各界对银行的看法众说不一。
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行业与企业市场萎缩,利润普遍下降,特别是有些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亏损急剧面加大,偿债能力下降,中小企业大都“嗷嗷待哺”。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非常关注银行能否及时送来“甘甜乳汁”,难关当头能否取得政府话语权,成了赢得社会尊重的能力表现。在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的困境下,政、银、企三方更要携手共进,共度难关。要针对企业主动提出困难和需要支持的地方,金融机构解释问题更具体、更具针对性,尽最大可能的给予充分答复,建立坦诚、无障碍的交流机制。
4.活力金融是建立银企平台、加强沟通、和谐共处的信任表现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因寻求贷款而得不到满足而抱怨,而银行缺乏真实了解,把企业拒之门外。这种沟通机制不畅,阻碍了银企交流,双方难以营造和谐共处的信任氛围。开拓活力金融,需要银企双方坦诚沟通,要充分认识到企业需求银行的服务、银行需要企业的支持,两方共赢共进的重要性。在贷款额度得不到满足度的情况下,要以高效率的服务水平、高质量的服务态度赢得企业的理解。
金融机构服务于地方经济:一方面需要准确掌握宏观经济、信贷结构运行规律和走势,为企业提供信贷政策咨询,使其更好地理解信贷政策意图,减少企业信贷需求可能遇到的阻力,真正使信贷资源配置在推动地方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开拓活力金融要熟悉地方经济、企业的状况和产品特点,并从银行视角剖析地方经济和企业经营中的突出问题,分析企业产品结构和比较优势,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出谋划策。
二、開拓活力金融是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霍山县地处山区,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虽然近几年发展速度有很大程度的改变,但与沿海及大中城市依然不能相比拟。在当前情况下,其经济发展对沿海和大中城市依赖性很强,但往往受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等方面限制,使其不大可能和沿海及大中城市实现经济上的汇合,在发展道路上难以实现飞跃式突破。
这些情况决定了山区经济发展的特点。(1)是金融发展规模受经济总量制约,可作为空间不大;(2)相对于巨大的资金需求量来说,本地存款明显太少,导致银行存贷差拉大;(3)产业结构和发展的非协调性,使银行信贷资金很难按照“三性”原则进行科学配比。其中主要是工业贷款和基本建设项目比重过大,第三产业相对薄弱,银行贷款总体趋于骨干企业长期化和“固定化”,以及大量农业生产贷款小额分散化,从而影响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以上特点对金融业利弊兼具。但在今后金融改革开放,加速发展的形势下,随着山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速度的加快,这里依然会是一块前途较好的金融领地。
基层人民银行对社会的影响,既缺乏可供操作的行政手段,又缺乏金融宏观调控的号召力。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处于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工作目标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长期效益大于短期效益。为此,开拓活力金融工作注重改变行政管理方式,灵活运用市场手段,通过改善金融服务工作,发挥央行窗口指导作用,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活动,推动地方政府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辅之以适当的监管安排,扩大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人民银行工作的认同。从而使商业银行产生改善活力金融的原动力;使地方政府产生改善投融资环境的驱动力;使企业、个人产生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吸引力。
三、推动活力金融建设几点建议
1.强化政府推动作用,优化金融支持的外部环境
打造活力金融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作用。政府要有前瞻性,高度重视改善活力金融建设环境对增加县域信贷投入、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意义,把争取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主动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上。
(1)加快县域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这两个体系的建立健全,不仅为金融机构信贷解除后顾之忧,也是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关键所在。政府要设法筹措一定的资金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并按市场化模式规范运作,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用。既解决企业初创阶段资金紧张,又缺乏有效资产作抵押贷款的难题,也有利各金融机构向上争取授权、授信额度。
(2)由县政府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对企业的资产状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将评估结果登记造册。企业需办理资产抵押贷款时只需到有关部门登记即可,从而简化企业资产评估、登记手续,降低评估、登记费用,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企业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提供便利。
(3)政府要树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也是企业的观念,进一步强化对金融机构维权的支持力度,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实行法律、行政“双管”齐下的手段,遏止债务人的恶意行为,特别是要提高案件执结率,增强法律的威慑力。
2.开拓活力金融银行要转变方式,找准职责,主动工作
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工业活、经济活”,“经济活、金融活”的观念,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发展的潜力及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路子。
(1)基层央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重点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品种,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
(2)金融机构要将企业发展视作调整银行资产结构、提高自身经营效益。改善银企关系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完善授权、授信制度,简化贷款审批发放程序。
(3)帮助企业完善财务制度,搞好企业授信评级和市场准入工作,制定符合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特点和要求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改善企业信用状况,共谋银企发展。
3.进一步开拓活力金融业务品种,增强对县中小企业的渗透和支持能力
(1)金融机构要大力拓展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业务品种和信贷模式,不断提升支持服务中小企业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积极探索信用途径、零售途径、利率途径等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贷款管理新模式。
(2)尝试出口退税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联保协议贷款等新型信贷方式,增加信贷投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积极引导效益好、信誉高、有还款保证的集群企业在购销活动中使用商业汇票结算,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票据融资效率。
(3)对成长性强,发展潜力大但风险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要立足长远,敢于在可控制的较高风险下,选择适当的贷款投放时机,及时扶持。各金融机构除了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外,还要提供理财、信息、技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支持。
4.中小企业要练好“内功”,形成资金“洼地”效应,以吸引金融机构投入和支持
(1)中小企业要立足本地自然禀赋,走特色化、专业化之路。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效应,逐步形式成自己的产业链,促进产品从粗放型扩张向打造精细化转变,增强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2)要着力引进和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创汇企业和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品牌产业层次、档次。
(3)中小企业要逐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各项制度,尤其是财务制度,做到诚实守信。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让金融机构了解企业投资、生产、经营情况,克服银企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争取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