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其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我国人文社科奖励却相对薄弱,进一步提出了完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奖励体系的必要性。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奖励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拙上提出了完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奖励的一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人文社科;奖励;现状
一、 引言
作為认识社会的现象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一个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相应的认识世界、创新理论、咨政育人、传承文明和服务社会的功能[1],也是其推动社会进步以及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力量,亦是我国立国治国的根基。在目前的信息化时代,面对我国现代化发展中的新问题和新需要,超越其自身的理论性,提升我国的人文精神,着重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全面发展,挖掘人类的精神生活,已经成为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研究性课题[2]。人文社会科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据相关的教育部社科司统计,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中约有85.7%分布在高等学校,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已经成为发展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大学作为我国的“思想库”,人文社会科学必须使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才能真正的揭示出人类和社会的历史过程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现象的复杂性[3]。
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化的多元化趋势之一就是与自然学科融合。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也应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特别是需要采用统计、实验、模拟与模型方法、数学工具等,以促进其人文社会科学这一门学科建设的科学化,提高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可检验性、可应用性、可证明性[4]。
人文社会科学拥有其研究过程的成果价值难以量化、不可重复性等特点,并且由于人文社会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尤其是当涉及到精神交往和思想的通的时候,人文社会科学又具有非量化、个性化的特点。现如今,以量化为导向的考核制度已经成为了考量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学术成果的一个重要特征,岗位津贴、职称等相关待遇直接与研究成果相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文社科研究者对成果研究质量的追求, 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学术工作者进行科研成果的弄虚作假。
但是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奖励体系的研究还是存在着理论薄弱问题。本文对于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奖励的创新研究,一方面能够填补理论方面的空缺,丰富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奖励理论,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我国的人文社科研究中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二、人文社科奖励的相关概述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罗伯待K默顿对于科学研究的激励提出“像其他的建制一样,科学建制也发展了一种给那些实现了规范要求的人分发奖励的经过精心设计的制度”,这就是科学奖励系统[5]。另一位学者拉都尔(BLatou)r,他将“信用”和“经济人”引用到科学奖励系统中。在国内,邓毅(200405)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缺陷的角度提出了健全和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完,健全和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奖励机制。
基于目前的人文社科研究现状,有关其奖励的成果并不多,其中主要针对的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奖励,与自然科学领域相比,人文社科奖励的研究相当的薄弱;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人文社科奖励受到自然科学奖励机制的影响而发展不平衡、急切需要合理的奖励机制解决自身的问题。
三、我国现行人文社科奖励的现状分析
中国科技奖励的制度开始于1950年,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关科技奖励的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决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颁布的有关科技奖励的条例,激励了我国广大的科研工作者,他们对工作更加有积极性,尤其是对学术带头人和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已经成为了我国对科技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有利杠杆效应。我国的科技奖励制度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之后正逐步地趋向完善。为了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1990年后期,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1999年5月23日,国家制定了新的科技奖励条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新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重点是授予在科技事业中做出重大成就的科技人才。但相比之下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奖励一直是国家奖励体制中的薄弱环节。
四、我国现行人文社科奖励的对策研究
(1)我国高校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管理创新,优化各种奖励机制,引导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念转变。我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社科的研究能力。如今,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要深入探索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其主要问题,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使得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能够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想库,能够成为推进对外文化学术交流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和窗口。
(2)我国设立的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奖最好是综合奖,不进行分学科。只要是有质量的科研成果应该进行奖励,可以奖励最杰出的人物或最出色的成果。
(3)应该转变奖励的性质,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奖应以精神奖励为主,以物质奖励为辅。国家级奖金应给予获奖者最高的荣誉,而不应该是最高的奖金。
(4)由同行的专家推荐提名其人文社会科学奖的候选人,同时在提名时要注采取回避制度,使得评价更加的科学化和公正化。
(5)对获奖成果的评价制度进行完善,注重质而不是只关注数量。此外,评价制度过分地考虑到候选人发表的论文数量,忽略成果贡献率大小。
(6)增加奖项的社会透明度和影响力。对于获奖者所授予的荣誉,应大力宣传,鼓励更多的学者或者工作者进行研究探讨,以增加其奖项的影响力。
(7)政府应该相应地减少对评奖活动的干预,只有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资助。此外,还可以鼓励社会团体或学术机构进行科研探索,专门设立人文社科专项奖项,增加了人文社科成果的奖励,以激励更多的人文社科成果产出。
参考文献:
[1]涂敏.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奖分析[J]. 技术与市场. 2014(08)
[2]杨红艳.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管控机制的理论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 2014(06)
[3]屈路明. 全面深化激励机制改革[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10)
[4]朱彤晖. 建立人文社科期刊综合评价机制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 2010(09)
[5]姜彤彤. 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全要素生产率评价及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05)
【关键词】:人文社科;奖励;现状
一、 引言
作為认识社会的现象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一个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相应的认识世界、创新理论、咨政育人、传承文明和服务社会的功能[1],也是其推动社会进步以及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力量,亦是我国立国治国的根基。在目前的信息化时代,面对我国现代化发展中的新问题和新需要,超越其自身的理论性,提升我国的人文精神,着重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全面发展,挖掘人类的精神生活,已经成为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研究性课题[2]。人文社会科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据相关的教育部社科司统计,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中约有85.7%分布在高等学校,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已经成为发展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大学作为我国的“思想库”,人文社会科学必须使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才能真正的揭示出人类和社会的历史过程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现象的复杂性[3]。
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化的多元化趋势之一就是与自然学科融合。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也应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特别是需要采用统计、实验、模拟与模型方法、数学工具等,以促进其人文社会科学这一门学科建设的科学化,提高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可检验性、可应用性、可证明性[4]。
人文社会科学拥有其研究过程的成果价值难以量化、不可重复性等特点,并且由于人文社会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尤其是当涉及到精神交往和思想的通的时候,人文社会科学又具有非量化、个性化的特点。现如今,以量化为导向的考核制度已经成为了考量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学术成果的一个重要特征,岗位津贴、职称等相关待遇直接与研究成果相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文社科研究者对成果研究质量的追求, 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学术工作者进行科研成果的弄虚作假。
但是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奖励体系的研究还是存在着理论薄弱问题。本文对于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奖励的创新研究,一方面能够填补理论方面的空缺,丰富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奖励理论,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我国的人文社科研究中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二、人文社科奖励的相关概述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罗伯待K默顿对于科学研究的激励提出“像其他的建制一样,科学建制也发展了一种给那些实现了规范要求的人分发奖励的经过精心设计的制度”,这就是科学奖励系统[5]。另一位学者拉都尔(BLatou)r,他将“信用”和“经济人”引用到科学奖励系统中。在国内,邓毅(200405)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缺陷的角度提出了健全和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完,健全和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奖励机制。
基于目前的人文社科研究现状,有关其奖励的成果并不多,其中主要针对的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奖励,与自然科学领域相比,人文社科奖励的研究相当的薄弱;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人文社科奖励受到自然科学奖励机制的影响而发展不平衡、急切需要合理的奖励机制解决自身的问题。
三、我国现行人文社科奖励的现状分析
中国科技奖励的制度开始于1950年,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关科技奖励的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决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颁布的有关科技奖励的条例,激励了我国广大的科研工作者,他们对工作更加有积极性,尤其是对学术带头人和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已经成为了我国对科技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有利杠杆效应。我国的科技奖励制度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之后正逐步地趋向完善。为了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1990年后期,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1999年5月23日,国家制定了新的科技奖励条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新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重点是授予在科技事业中做出重大成就的科技人才。但相比之下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奖励一直是国家奖励体制中的薄弱环节。
四、我国现行人文社科奖励的对策研究
(1)我国高校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管理创新,优化各种奖励机制,引导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念转变。我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社科的研究能力。如今,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要深入探索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其主要问题,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使得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能够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想库,能够成为推进对外文化学术交流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和窗口。
(2)我国设立的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奖最好是综合奖,不进行分学科。只要是有质量的科研成果应该进行奖励,可以奖励最杰出的人物或最出色的成果。
(3)应该转变奖励的性质,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奖应以精神奖励为主,以物质奖励为辅。国家级奖金应给予获奖者最高的荣誉,而不应该是最高的奖金。
(4)由同行的专家推荐提名其人文社会科学奖的候选人,同时在提名时要注采取回避制度,使得评价更加的科学化和公正化。
(5)对获奖成果的评价制度进行完善,注重质而不是只关注数量。此外,评价制度过分地考虑到候选人发表的论文数量,忽略成果贡献率大小。
(6)增加奖项的社会透明度和影响力。对于获奖者所授予的荣誉,应大力宣传,鼓励更多的学者或者工作者进行研究探讨,以增加其奖项的影响力。
(7)政府应该相应地减少对评奖活动的干预,只有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资助。此外,还可以鼓励社会团体或学术机构进行科研探索,专门设立人文社科专项奖项,增加了人文社科成果的奖励,以激励更多的人文社科成果产出。
参考文献:
[1]涂敏.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奖分析[J]. 技术与市场. 2014(08)
[2]杨红艳.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管控机制的理论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 2014(06)
[3]屈路明. 全面深化激励机制改革[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10)
[4]朱彤晖. 建立人文社科期刊综合评价机制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 2010(09)
[5]姜彤彤. 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全要素生产率评价及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