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比较大小的十种方法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数知识在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中占了一定的比重,其中比较两个或多个分数的大小这一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充分理解分数的意义,正确运用倍数、因数的知识,掌握通分和约分的技巧,以及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等环节都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结合本人所教学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有关分数大小比较的教学实践,来综合谈一谈分数比较大小的一些可行性方法。
  分数的大小比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前面学过的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的比较大小,教材也给出了比较的方法,即两个分数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两个分数同分子,分母小的分数大;一是五年级下学期学生所接触的分数大小比较,多是异分母或异分子分数,这就需要学生在掌握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并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熟练掌握通分和约分的方法,来进行比较,也可以利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来比较。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利用教材中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题,探索和总结出了十种不同的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拓了解题思路,也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一、 同分母,比分子
  二、 同分子,比分母
  这两种方法学生以前就应该掌握了,多数学生运用的也比较好,这里不多讲。
  三、 化成小数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了分数与小数的互相转化,在以前分数的学习中也有过一点渗透,所以不少学生喜欢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但也有其局限性,如除不尽的情况,分母比较大的情况,且比其他方法浪费时间等等,我让无计可施时再用。
  四、 通分,通成同分母
  这也是本学期所学的,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异分母分数通分成同分母分数来比较,就变成了上述的第一条的情况,如和,通分成和来比较;这一方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五、 通分,通成同分子
  教材上讲通分,只讲把异分母变成同分母,没讲把异分子变成同分子,这也算是我们的一个创造吧!这是在讲练习时遇到的一种情况,本来是我自己准备花一点时间来向大家介绍的,结果他帮了我这个忙。
  是这样一道比较题,有、、三个分数,在最大的下面画○,最小的下面画△,很多学生选择了通分成同分母来解决,但公分母要选择5、8、9的最小公倍数,比较麻烦,也有不少学生是全部化成小数来解决的,也可以,当我问到还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时,一个学生说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它们通分成同分子的分数来比较,因为它们的分子分别是2、3、4,最小公倍数是12,这样三个分数就变成了、、,这就可以利用上述的第二条来解决,很多学生只是没想到这一点,但理解起来是没有问题的,于是这条也纳入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行列,与第四条并列。
  六、 同 比
  这种题在练习中很常见,如和,学生很容易发现的分子3不到分母的一半,的分子5超过了分母的一半,即小于
  ,大于,因此大,于是大家总结出两个分数可以同来比。
  七、 同“1”比
  有一道选择题,下面哪个分数最大?、、、,有人是这样想的:每个分数都是分子分母相差1,但10和9最大,所以最大,但说不出为什么,于是我让大家讨论,有人发现,它们都离“1”很近,分别相差、、、,而最小,就表明离1最近,所以最大。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几个人分析的头头是道,津津有味,其他人也认可了这是最好的方法;
  八、 比分数单位
  有这样一道题,和,有点让学生摸不着头脑,通分太大了,容易出错,用除法吧,有点麻烦,我提示:它们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各有几个?马上就有学生举手了,比小,那4个肯定也没有5个大了,我笑了笑,大家也都领悟了;
  九、 约分
  这个方法我也想过,但会涉及到繁分数,所以我也没讲,直到有一天有人提出了这样的方法,我才向大家推荐的。如和,一般人都是通分来解决的,并不难,有位同学说是约分得到的,其他人都很诧异,他又说:把母同时除以2就得到,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大,所以是大,我点了点头,补充道:其实这道题也可以用通分成同分子的方法,把通分得到,就是利用了前面所说的第五种方法,只不过这里是约成了同分子,那么同样,有的题目我们也可以通分成同分子来解决。如:和,既可以通分成和来比较,也可以约分成和来比较。
  十、 化成带分数
  这类题目多数发生在两个假分数之间,如果是一个真分数和一个假分数的话,学生都知道假分数肯定比真分数大,但两个都是假分数呢?学生最常见的就是用除法来解决,因为除法对于任何分数之间的比较大小都适用,但浪费时间,于是就有人发现了化成假分数来比较,如:和,就可以化成2和2来比较就很容易。
  前五种方法还是比较常见的,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方法,各有所长,因题而异,我让学生见机行事。通过练习和探索总结出的后五种方法比较特殊,可以根据需要选用。
  (作者单位:句容市下蜀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新课标中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而汉语拼音正是打开语言文字宝库、走进汉语天地的金钥匙。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习汉语拼音是学习语文的开端,让学生学好拼音,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进而更好地学好语文、学好各门学科。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看出,新教材在克服拼音学习的“深、难、重”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设计的独具匠心
期刊
小学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学生的表达从“以说为主”向“以写为主”过渡,也就是要求他们用比较准确的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模仿借鉴他人的写法不失为一种好途径。那么,如何使仿写成为学生作文起步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让学生更快捷地进入写作之门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悟得以下几点体会:  一、 精选范例,让仿写有“章”可循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
期刊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以其独特的魅力进入了课堂。我们如何科学地恰如其分地来使用多媒体,追求其在课堂教学中辅助使用的最佳效果呢?笔者以语文教学为例,谈一些看法。  一、 创设生动情境时,有效运用多媒体  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有云:“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情缘境生,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进入到文本特定的意境中,学生缘境察情,定会产生共鸣。如教学《烟台的海》一文,课文语言流畅,文字
期刊
在数学学习历程中的评价有许多的细节需要处理好。如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个人与小组的关系、评价的必要性与实效性的关系等。评价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提供更多的机会,保持适当的弹性。在数学学习历程评价中,学生主动审视自己学习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为,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一、 需要及时评价,更需要延时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大都是在学生解题或发言后对学生的答案及时进
期刊
心理学表明,儿童的语言思维发展,5至8岁是黄金时期。很多教师有切身体会,学生的口头表达先行发展,在幼儿园时便能把一件事有头有尾地说清楚。一般来说,幼儿园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口语发展,还会布置学生回家讲个故事、家长用笔记录下来的作业,或者让学生用画图的形式写日记。这些,都为入学后的笔头表达奠定了基础。  怎样辅导一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状况来写起步作文呢?笔者在实践中根据学生入学的时段,分别采用四种方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最关键的是要抓好低年级的计算教学。  低年级的计算教学要重视以下几点。  一、 理解算理是前提  要想让学生会算,就要让学生掌握怎么算,也就是理解算理。学生理解了算理,才能在此基础上开展计算活动,发展计算能力。例如,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我们可以用“凑十法”。因此,有些学生在学完“9加几”后,在
期刊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的主要内容为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境,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以,数学活动课要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一定的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在小学里没有教会学生阅读,那么他日后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新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内容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
期刊
练习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因素,它既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巩固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终端显示,是对教学质量进行检验的有效途径,通过练习可以帮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审视与调整,也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正确认识到自己学习的得失,从而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如何发挥数学练习的这些功效呢?  一、 先行“试水”,了然于胸  教师对练习的设计意图要把握准确,练习并不是机械
期刊
这些年来我愈发觉得,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数学课越来越难上。无论是自己的课堂还是别人的课堂,无论是司空见惯的家常课还是精雕细琢的观摩课,经常可见这样的现象:台上,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台下,学生却听得无精打采。久而久之,不要说成绩难以提高不上去,就连各方面的基本能力,也难以得到切实的培养。教师,应该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学校接连给予我参与外出学习的机会,于是,我有幸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