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清了许多年的话剧市场因为人艺几部大戏热火了起来,《喜剧的忧伤》
二轮演出奇迹般的购票速度让人看到这门艺术在当下的号召力,而这种号召力也给了
大多正在亏损的小剧场一个启示:好好做戏,钱会有的。
10月9日,《喜剧的忧伤》二轮演出开票。开票前十分钟,人艺官网把网络带宽扩容到平时容量的三倍,但到九点半正式开票时仍旧出现了拥堵。此时首都剧场院子里,买票的人已经排起长队,有不少是人艺的内部员工,但他们中起码有一半没有买到票。为了打击黄牛,每人最多买五张票,两个小时后,除企业包场外12场演出近万张票全部售罄。
笑声源于陈道明
《喜剧的忧伤》剧本改编自日本经典话剧《笑的大学》。六年前,徐昂和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松峰莉璃一起看了这个话剧的DVD,萌生了把它搬到中国上演的想法。松峰看着录像一句一句把剧本“扒”了下来,又花了两年时间才获得版权。决定开始运作时,正在青岛拍戏的何冰每天给徐昂打三四个小时电话聊剧本,一个月打了5000块。这个剧本也在偶然的机缘中吸引了陈道明,让他中戏毕业三十年后首度站上舞台,一年前人艺邀请他出演《围城》中的方鸿渐,他都没有答应。
考虑到演员要花精力思考如何演日本人,在排练前一周,徐昂把剧本本土化,背景改成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徐昂习惯在排练之前“扯闲篇儿”,他觉得这关乎人与人的熟悉与信任,非常重要。“以前大家都觉得人艺的排练厅特别神圣,但前提是所有演员都住在剧院里,已经有了紧密的纽带;现在这个住别墅那个住高层还有的住胡同,关系疏离了,不能再采用一进厅就排的方式,而要先建立联系。”
最初几天,陈道明还是有点严肃,不愿意跟大家扯,后来也慢慢地融入了进来。首演时陈道明非常紧张,不断检查自己的服装、道具和背台词。但演过几场,徐昂说他脸上分明写着大大的“幸福”俩字。
而《喜剧的忧伤》能够如此成功,陈道明的加盟功不可没。徐昂承认,首轮演出的前几场,许多笑声只是因为台上站着的是陈道明。“最开始选角的时候一定会想到这些,譬如陈道明平时是什么样的人,在影视剧里呈现的总体感觉如何,是否承载了某种社会的意义,譬如是道德标准的典范或者权力、威严的象征。”
徐昂丝毫都不掩饰《喜剧的忧伤》从最初就有商业上的考虑,但他绝不认为这是一种讨巧的方式,“中国很多问题是有误区的,就像实力派必须长得不好看,艺术家最好是穷的,商业应该远离艺术但你说Michael Jackson到底是艺术家还是商业奇才?一件事里有商业元素和艺术元素不是坏事。”原因很现实:工作人员需要生存下去,而许多刚进剧院的年轻人一个月的工资不过两三千块,为了贴补生活只能出去拍影视剧,长此以往就是人才流失。
“话剧和电视剧是不一样的,观众对电视剧有很大选择权,不好看了分分钟可以换频道,话剧从诞生就对观众不公平:一个黑盒子,你给我钱我带你进去看。观众买一张话剧票,只能凭一个剧名、几个人名或者一张脸。”公平的戏剧在于看完让观众觉得钱花得值。但这几个主创谁也没想到票房会那么好,徐昂说得很老实,“因为跟我自己的经济利益没什么关系。”
戏剧有点忧伤
《喜剧的忧伤》中有段戏中戏,是陈道明设计的,他穿上皱巴巴的袈裟,扮成法海;何冰戴上发髻,穿上古典女装,扮成“祝英蛇”。徐昂最初并没有想到,因为一般明星不愿当众出丑,但舞台上的陈道明摒弃了影视剧明星被架起的高度,刻意引人发笑,显示了勇气。也有观众批判,“戏中戏”一段,陈道明的扮丑有“恶搞”的嫌疑。
徐昂说,任何戏都是对当下的回应。他引用彼得·布鲁克的话,一个国家的戏剧水平概括了它当下的文艺总体水平。“你看中国影视剧就知道现在是什么状态,也就知道戏剧整体是什么状态。当下整体的二人转化注定戏剧环境是糟糕的、低级的、愚弄人而非讲真相的。”
他没想过这段“戏中戏”的方式是否恶搞,但“之所以大家有这个想法,是这个时代太恶搞了。如果我们本身是严肃的,那何妨恶搞一下呢?恶搞没错,他并不低级下流,不讲述真相才是低级下流。”
徐昂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是,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喜剧的忧伤》里,编剧给审查官讲了一个关于笑的故事:一个渔民出海打渔,结果海里漂流了八个月,被一个岛上的土著给救上来,土著们看到他的木舟上有个桶,以为是酒,打开塞子就喝了起来,结果狂吐不止—原来是尿,渔民因为没有淡水而储存的。这个渔民看到这一幕,在八个月的风雨之后头一次笑了,笑岔了气。编剧觉得这是个好故事,审查官觉得“恶心”,徐昂觉得,笑对人有很大的意义,尤其在一个苦难的时代—比如当下。
但笑并不是《喜剧的忧伤》的全部意义。这个戏的全部意义在第七天,第七天,编剧拿出完全符合审查官要求的神作,却告诉审查官,过不过都无所谓了,因为他被征兵,马上要上前线。伴随《向斯拉夫女人告别》的雄壮节奏,编剧走向战场。战争面前每个人都如此渺小,卑微的事实永远潜伏在笑的表层下,“你不知道自己是该笑还是不该笑,哪个状态是我们追求的。”
徐昂认同迪伦马特的说法:当世界进入当代,观众就看不懂悲剧了。“悲剧从发明就不是给劳动人民看的,是给贵族看的,让那些在蜜里泡着的人来尝尝苦的滋味。但现在好多人挤着地铁上着班被上司骂,压力那么大,他们比我们更明白苦是什么。”所以他宁愿做喜剧,让人笑着看到最后,自己有机会揭开帘幕看一点真相,就够了。
收支两条线
屡屡创造票房纪录,也让人艺的经营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人艺这几年的经营方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与2008年张和平出任人艺院长有关,他推出了《大将军寇流兰》《知己》《窝头会馆》等一系列新戏,《窝头会馆》单场票房收入甚至超过了《茶馆》,编剧刘恒和濮存昕、杨立新、何冰、宋丹丹、徐帆构成的“五星阵容”成为最大卖点。张和平还恢复了“艺委会”,聘请万方、刘恒、邹静之、苏叔阳等十位作家担任“荣誉编剧”,同时他将编剧稿费和票房挂钩,希望能够激励编剧创作出更好的剧本。
人艺副院长崔宁说,人艺的票房数字在今年达到井喷,是人艺一贯保证艺术质量的结果,这证明了艺术和市场并不矛盾;同时这也跟整个戏剧生态的变化有关,大量的民间戏剧培养了一批观众,其中有更高审美要求的选择了人艺。 但也有观众抱怨,比如票价的一路飙升。首都剧场一楼最后一排的票价,从年初《家》的280元,到九月《甲子园》涨到380元,到《喜剧的忧伤》,已经480元了。“如果连北京人艺都这样一味追求商业利益,如果黄牛横行,真正热爱戏剧的人,连一张话剧票都‘抢’不到。”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杨乾武说,国家剧院应该守住底线,不应该因为票房好就趁机提价。
徐昂说,人艺的票价从当初的五块钱一张涨到今天最高票价880,经历了一个很长的阶段,现在水电房租食物都在涨,不能责怪人艺说票价涨了——很难要求它不涨。人艺目前的定价已经是北京话剧市场相对低的了,“人艺是拿着纳税人的钱在演戏的,我们叫‘收支两条线’,市委宣传部立项,批准这个项目后,市财政局把钱拨到人艺,票款一分也不通过人艺,直接上交给北京市宣传部和财政局的。人艺是个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所以我们要对得起纳税人的钱,不是要通过排戏把自己变得盆满钵满。人艺的导演、演员,如果不是在外面有一些工作的话,我相信每个人都不是社会意义上的富人。”
21岁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之后进入人艺,徐昂是人艺历史上最年轻的导演。这些年他执导过《我爱桃花》《情人》《动物园的故事》等剧,都是在小剧场,《喜剧的忧伤》是他第一部大剧场作品。他身上有80后共有的东西:譬如思维跳跃、习惯放松、非常自信。有人说他太幸运,他的幸运也要靠自己努力,“我在上学时看的剧本比别人都多”。在人艺的11年,《喜剧的忧伤》之前,徐昂做的一直是小剧场演出,但他说自己从来没赔钱,只不过是赚多赚少的差别。当太多粗制滥造、连话都说不明白的所谓白领爱情生活戏在一个个小剧场上演,跟风带来的劣势早晚显现。《甲子园》《喜剧的疯狂》也许会给大多正在亏损的小剧场一个启示:好好做戏,钱会有的。
徐昂本人并不会因为票房的大卖而收获多少直接的经济利益,但他也是近几年人艺年轻人激励政策的受益者。“我也上台演戏,从小剧场演起,最初一天演出费一百多块钱,到我最后一个小剧场的戏,演员们一天可以拿到800的演出费,这很不容易。私人的演出团体演出费很少,院团盈利往往靠压榨演员的演出费来获得。”
很多剧场的老人也在做着同样的工作,“这件事能成,是舞台中间的人,像濮存昕、宋丹丹、杨立新、何冰,他们在为年轻人争取利益,不断说要多给年轻人钱,把没转正的演员转正,多给他们舞台中间的机会。他们非常仗义,如果我能学到这一点,把皮袍下那点小全给榨出来,那才成了。”
关于人艺,最新的消息是,因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此,由莫言编剧的人艺大戏《我们的荆轲》将再次上演,此外,近期连续的抢购也让人艺下定决心,未来几年新增两个中型剧场,缓解“买票难”的问题。
*首都剧院一楼最后一排票价
480元
《喜剧的忧伤》上演时票价
380元
年中《甲子园》上演时票价
280元
年初《家》上演时票价
*《喜剧的忧伤》本轮演出票房
239万
窗口售票
34万
网络预订
231万
电话预订
对话
{F=FAMOUS 徐=徐昂}
F:通过这次实践,你对使用著名演员有什么心得?
徐:每个导演都不希望自己花时间精力排出来的作品效果不好,只要呈现效果是好的,中间人员选择的问题,是很专业化的。譬如同样一个笑话,A说了大家没笑B说了大家笑疯了,不是单纯的人的差异,是形式的差异。演员就是戏剧的第一大形式,选择演员就是选择一部戏的形式,导演首先肯定要找优秀的、合适的形式。
F:作为一个年轻人,你在人艺超过十年,跟体制有冲突吗?
徐:任何一个体制会帮助你也会拖累你,对我来说体制当然是一种桎梏,但它又是一种保护,比如给我很大的安全感,知道自己是“有组织的”,享受一定权利也承担相应义务。就像你跟爸妈同住,爸妈会替你扛事儿,但你晚上想出去玩他们就不同意。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受益匪浅的。
F:人艺出了几部票房口碑都很好的戏,但多数看起来还是老演员或者中年演员挑大梁,青年演员很少。
徐:这跟人艺的文本选择有关,男女主人公都是有一定社会阅历的角色,这样的角色不可能找一个很年轻的演员来演。
F:这种状况会不会让年轻演员感觉缺乏激励?
徐:当年轻的演员和资深演员站在一起,舞台上正面交锋,他就自惭形秽了,因为手艺上确实差一截。就像打乒乓球,你对面站着刘国梁,你一发球他笑一下,你就虚了。演员是来不得虚假和着急的,尤其舞台剧演员,要面对上千人,也不能选择舞台上的对手,只能要求自己更强大。
F:你认为剧场最大的魅力在哪里?
徐: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次《甲子园》的演出,可能这批老演员不复当年舞台上最光彩的形象,在精力、体力、理解、技术等等方面不能完全像当年那样优秀了,但观众的反馈非常热烈,现场的掌声可能比当年获得掌声更强烈,这就是现场演出的特殊性,剧场是一个小世界,你直接面对这个人,呼吸同一片空气,会有这种感受。
二轮演出奇迹般的购票速度让人看到这门艺术在当下的号召力,而这种号召力也给了
大多正在亏损的小剧场一个启示:好好做戏,钱会有的。
10月9日,《喜剧的忧伤》二轮演出开票。开票前十分钟,人艺官网把网络带宽扩容到平时容量的三倍,但到九点半正式开票时仍旧出现了拥堵。此时首都剧场院子里,买票的人已经排起长队,有不少是人艺的内部员工,但他们中起码有一半没有买到票。为了打击黄牛,每人最多买五张票,两个小时后,除企业包场外12场演出近万张票全部售罄。
笑声源于陈道明
《喜剧的忧伤》剧本改编自日本经典话剧《笑的大学》。六年前,徐昂和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松峰莉璃一起看了这个话剧的DVD,萌生了把它搬到中国上演的想法。松峰看着录像一句一句把剧本“扒”了下来,又花了两年时间才获得版权。决定开始运作时,正在青岛拍戏的何冰每天给徐昂打三四个小时电话聊剧本,一个月打了5000块。这个剧本也在偶然的机缘中吸引了陈道明,让他中戏毕业三十年后首度站上舞台,一年前人艺邀请他出演《围城》中的方鸿渐,他都没有答应。
考虑到演员要花精力思考如何演日本人,在排练前一周,徐昂把剧本本土化,背景改成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徐昂习惯在排练之前“扯闲篇儿”,他觉得这关乎人与人的熟悉与信任,非常重要。“以前大家都觉得人艺的排练厅特别神圣,但前提是所有演员都住在剧院里,已经有了紧密的纽带;现在这个住别墅那个住高层还有的住胡同,关系疏离了,不能再采用一进厅就排的方式,而要先建立联系。”
最初几天,陈道明还是有点严肃,不愿意跟大家扯,后来也慢慢地融入了进来。首演时陈道明非常紧张,不断检查自己的服装、道具和背台词。但演过几场,徐昂说他脸上分明写着大大的“幸福”俩字。
而《喜剧的忧伤》能够如此成功,陈道明的加盟功不可没。徐昂承认,首轮演出的前几场,许多笑声只是因为台上站着的是陈道明。“最开始选角的时候一定会想到这些,譬如陈道明平时是什么样的人,在影视剧里呈现的总体感觉如何,是否承载了某种社会的意义,譬如是道德标准的典范或者权力、威严的象征。”
徐昂丝毫都不掩饰《喜剧的忧伤》从最初就有商业上的考虑,但他绝不认为这是一种讨巧的方式,“中国很多问题是有误区的,就像实力派必须长得不好看,艺术家最好是穷的,商业应该远离艺术但你说Michael Jackson到底是艺术家还是商业奇才?一件事里有商业元素和艺术元素不是坏事。”原因很现实:工作人员需要生存下去,而许多刚进剧院的年轻人一个月的工资不过两三千块,为了贴补生活只能出去拍影视剧,长此以往就是人才流失。
“话剧和电视剧是不一样的,观众对电视剧有很大选择权,不好看了分分钟可以换频道,话剧从诞生就对观众不公平:一个黑盒子,你给我钱我带你进去看。观众买一张话剧票,只能凭一个剧名、几个人名或者一张脸。”公平的戏剧在于看完让观众觉得钱花得值。但这几个主创谁也没想到票房会那么好,徐昂说得很老实,“因为跟我自己的经济利益没什么关系。”
戏剧有点忧伤
《喜剧的忧伤》中有段戏中戏,是陈道明设计的,他穿上皱巴巴的袈裟,扮成法海;何冰戴上发髻,穿上古典女装,扮成“祝英蛇”。徐昂最初并没有想到,因为一般明星不愿当众出丑,但舞台上的陈道明摒弃了影视剧明星被架起的高度,刻意引人发笑,显示了勇气。也有观众批判,“戏中戏”一段,陈道明的扮丑有“恶搞”的嫌疑。
徐昂说,任何戏都是对当下的回应。他引用彼得·布鲁克的话,一个国家的戏剧水平概括了它当下的文艺总体水平。“你看中国影视剧就知道现在是什么状态,也就知道戏剧整体是什么状态。当下整体的二人转化注定戏剧环境是糟糕的、低级的、愚弄人而非讲真相的。”
他没想过这段“戏中戏”的方式是否恶搞,但“之所以大家有这个想法,是这个时代太恶搞了。如果我们本身是严肃的,那何妨恶搞一下呢?恶搞没错,他并不低级下流,不讲述真相才是低级下流。”
徐昂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是,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喜剧的忧伤》里,编剧给审查官讲了一个关于笑的故事:一个渔民出海打渔,结果海里漂流了八个月,被一个岛上的土著给救上来,土著们看到他的木舟上有个桶,以为是酒,打开塞子就喝了起来,结果狂吐不止—原来是尿,渔民因为没有淡水而储存的。这个渔民看到这一幕,在八个月的风雨之后头一次笑了,笑岔了气。编剧觉得这是个好故事,审查官觉得“恶心”,徐昂觉得,笑对人有很大的意义,尤其在一个苦难的时代—比如当下。
但笑并不是《喜剧的忧伤》的全部意义。这个戏的全部意义在第七天,第七天,编剧拿出完全符合审查官要求的神作,却告诉审查官,过不过都无所谓了,因为他被征兵,马上要上前线。伴随《向斯拉夫女人告别》的雄壮节奏,编剧走向战场。战争面前每个人都如此渺小,卑微的事实永远潜伏在笑的表层下,“你不知道自己是该笑还是不该笑,哪个状态是我们追求的。”
徐昂认同迪伦马特的说法:当世界进入当代,观众就看不懂悲剧了。“悲剧从发明就不是给劳动人民看的,是给贵族看的,让那些在蜜里泡着的人来尝尝苦的滋味。但现在好多人挤着地铁上着班被上司骂,压力那么大,他们比我们更明白苦是什么。”所以他宁愿做喜剧,让人笑着看到最后,自己有机会揭开帘幕看一点真相,就够了。
收支两条线
屡屡创造票房纪录,也让人艺的经营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人艺这几年的经营方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与2008年张和平出任人艺院长有关,他推出了《大将军寇流兰》《知己》《窝头会馆》等一系列新戏,《窝头会馆》单场票房收入甚至超过了《茶馆》,编剧刘恒和濮存昕、杨立新、何冰、宋丹丹、徐帆构成的“五星阵容”成为最大卖点。张和平还恢复了“艺委会”,聘请万方、刘恒、邹静之、苏叔阳等十位作家担任“荣誉编剧”,同时他将编剧稿费和票房挂钩,希望能够激励编剧创作出更好的剧本。
人艺副院长崔宁说,人艺的票房数字在今年达到井喷,是人艺一贯保证艺术质量的结果,这证明了艺术和市场并不矛盾;同时这也跟整个戏剧生态的变化有关,大量的民间戏剧培养了一批观众,其中有更高审美要求的选择了人艺。 但也有观众抱怨,比如票价的一路飙升。首都剧场一楼最后一排的票价,从年初《家》的280元,到九月《甲子园》涨到380元,到《喜剧的忧伤》,已经480元了。“如果连北京人艺都这样一味追求商业利益,如果黄牛横行,真正热爱戏剧的人,连一张话剧票都‘抢’不到。”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杨乾武说,国家剧院应该守住底线,不应该因为票房好就趁机提价。
徐昂说,人艺的票价从当初的五块钱一张涨到今天最高票价880,经历了一个很长的阶段,现在水电房租食物都在涨,不能责怪人艺说票价涨了——很难要求它不涨。人艺目前的定价已经是北京话剧市场相对低的了,“人艺是拿着纳税人的钱在演戏的,我们叫‘收支两条线’,市委宣传部立项,批准这个项目后,市财政局把钱拨到人艺,票款一分也不通过人艺,直接上交给北京市宣传部和财政局的。人艺是个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所以我们要对得起纳税人的钱,不是要通过排戏把自己变得盆满钵满。人艺的导演、演员,如果不是在外面有一些工作的话,我相信每个人都不是社会意义上的富人。”
21岁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之后进入人艺,徐昂是人艺历史上最年轻的导演。这些年他执导过《我爱桃花》《情人》《动物园的故事》等剧,都是在小剧场,《喜剧的忧伤》是他第一部大剧场作品。他身上有80后共有的东西:譬如思维跳跃、习惯放松、非常自信。有人说他太幸运,他的幸运也要靠自己努力,“我在上学时看的剧本比别人都多”。在人艺的11年,《喜剧的忧伤》之前,徐昂做的一直是小剧场演出,但他说自己从来没赔钱,只不过是赚多赚少的差别。当太多粗制滥造、连话都说不明白的所谓白领爱情生活戏在一个个小剧场上演,跟风带来的劣势早晚显现。《甲子园》《喜剧的疯狂》也许会给大多正在亏损的小剧场一个启示:好好做戏,钱会有的。
徐昂本人并不会因为票房的大卖而收获多少直接的经济利益,但他也是近几年人艺年轻人激励政策的受益者。“我也上台演戏,从小剧场演起,最初一天演出费一百多块钱,到我最后一个小剧场的戏,演员们一天可以拿到800的演出费,这很不容易。私人的演出团体演出费很少,院团盈利往往靠压榨演员的演出费来获得。”
很多剧场的老人也在做着同样的工作,“这件事能成,是舞台中间的人,像濮存昕、宋丹丹、杨立新、何冰,他们在为年轻人争取利益,不断说要多给年轻人钱,把没转正的演员转正,多给他们舞台中间的机会。他们非常仗义,如果我能学到这一点,把皮袍下那点小全给榨出来,那才成了。”
关于人艺,最新的消息是,因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此,由莫言编剧的人艺大戏《我们的荆轲》将再次上演,此外,近期连续的抢购也让人艺下定决心,未来几年新增两个中型剧场,缓解“买票难”的问题。
*首都剧院一楼最后一排票价
480元
《喜剧的忧伤》上演时票价
380元
年中《甲子园》上演时票价
280元
年初《家》上演时票价
*《喜剧的忧伤》本轮演出票房
239万
窗口售票
34万
网络预订
231万
电话预订
对话
{F=FAMOUS 徐=徐昂}
F:通过这次实践,你对使用著名演员有什么心得?
徐:每个导演都不希望自己花时间精力排出来的作品效果不好,只要呈现效果是好的,中间人员选择的问题,是很专业化的。譬如同样一个笑话,A说了大家没笑B说了大家笑疯了,不是单纯的人的差异,是形式的差异。演员就是戏剧的第一大形式,选择演员就是选择一部戏的形式,导演首先肯定要找优秀的、合适的形式。
F:作为一个年轻人,你在人艺超过十年,跟体制有冲突吗?
徐:任何一个体制会帮助你也会拖累你,对我来说体制当然是一种桎梏,但它又是一种保护,比如给我很大的安全感,知道自己是“有组织的”,享受一定权利也承担相应义务。就像你跟爸妈同住,爸妈会替你扛事儿,但你晚上想出去玩他们就不同意。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受益匪浅的。
F:人艺出了几部票房口碑都很好的戏,但多数看起来还是老演员或者中年演员挑大梁,青年演员很少。
徐:这跟人艺的文本选择有关,男女主人公都是有一定社会阅历的角色,这样的角色不可能找一个很年轻的演员来演。
F:这种状况会不会让年轻演员感觉缺乏激励?
徐:当年轻的演员和资深演员站在一起,舞台上正面交锋,他就自惭形秽了,因为手艺上确实差一截。就像打乒乓球,你对面站着刘国梁,你一发球他笑一下,你就虚了。演员是来不得虚假和着急的,尤其舞台剧演员,要面对上千人,也不能选择舞台上的对手,只能要求自己更强大。
F:你认为剧场最大的魅力在哪里?
徐: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次《甲子园》的演出,可能这批老演员不复当年舞台上最光彩的形象,在精力、体力、理解、技术等等方面不能完全像当年那样优秀了,但观众的反馈非常热烈,现场的掌声可能比当年获得掌声更强烈,这就是现场演出的特殊性,剧场是一个小世界,你直接面对这个人,呼吸同一片空气,会有这种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