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起源于人类日常生活的需要,这使得我们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将会计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会计这门商业语言。
一、会计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会计核算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核算的范围涵盖资金筹集、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过程。资金对每个人的生活而言就是通俗意义上的钱,每个人的生活都不离开钱,这使得我们将会计的知识运用于生活成为可能。
对于大多数学生,生活费的主要来源相对简单,主要来源是其父母,有的父母为了避免孩子乱花钱,一个月给一次生活费或半个月给一次生活费,即便如此,但依然无法让孩子合理地支配和使用生活费。父母和孩子之间常常遇到一个问题:父母觉得生活费足够,孩子却总是不够花,但当父母问及生活费用的用途时,孩子无法解答钱都去了哪儿。生活费的去向其实也就是资金的運用,当我们将会计的记账运用于日常生活时,也就是常说的记流水账。由此,通过利用会计原理记账,将会计的基本原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会计基本知识,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更有助于学生日后将会计与本专业的知识、创新能力相结合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将会计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切身实践相结合,让会计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学有所用,从中受益。
二、会计要素内容的教学示范
会计要素是会计基本理论的核心部分,在学完相关内容后,让学生以自身为会计主体,将自身的现有状态按照会计要素定义进行列示,并给出如此列示的理由。在对工商专业大二学生采取该实践教学实践时,发现学生通常将父母每月支付的生活费作为借款。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因为生活费不是他们自己所有,是由父母提供,由此认为这是一笔借款。据此,与学生来一起探讨三个问题:①借款如何归还?②借款利息如何计算?③作为借款人的父母,他们支付生活费的目的是否是要孩子未来还本付息?
上述三个问题的讨论可以从学科知识的角度展开,第一个问题的讨论结合负债的定义展开,负债的特征之一是未来需要归还,当学生将父母给付的生活费当成负债就意味着后续学生需要归还此笔费用。第二个问题的讨论,主要围绕作为需要归还的负债,学生未来准备如何归还。讨论的关键点有两个,其一,让学生明白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资金使用需要付出代价,即资金成本概念的引入,第二个概念是货币时间价值、利息如何计算;其二,负债归还的方式,可能是未来资金的减少,也可能是其他的形式,从个人归还的形式多样化转换到企业债务归还的不同形式,从而尝试理解债务重组的缘由。第三个问题的讨论是用以区分资金来源的两个途径——债权人借款和投资者的投资之间的差别。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于企业的不同诉求,由此形成两者权利义务的差异,初步了解为何有的企业愿意以借钱的方式融资,有的企业却更倾向于上市融资,为后续学习资本结构内容奠定基础。另外,通过分析,学生能发现对于父母而言,父母通常并不会要求子女日后归还生活费,而子女即便有心进行归还也不具有贷款人的特征。因此,相对而言父母更类同于投资者,而非贷款人的身份,从而结合财务会计的受托责任观点,让学生理解会计信息的作用。与此同时,促使学生理解父母为何会关注学生平时生活情况,尤其是学习成绩,为何更愿意在学习层面给孩子来投资。在此基础上延伸,类同于管理者为何要主动及时发布信息,使得投资者获取公司的相关信息,子女也需要及时向父母沟通近况,尤其是父母所关注的事项。通过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母对自己的诉求,从而更好地与父母之间形成良性的沟通。
三、会计核算业务内容的教学示范
会计由簿记发展而成,在日常生活中其最初的功能就是登记计数,这也就是人们在提及会计师时,脑海中出现的是戴着眼镜的账房先生手拿算盘,边算账边记账的场景的原因。学生每天都要进行日常消费,日常消费包括饮食消费、衣物消费、交际消费等,消费资金形式表现为现金、银行卡、支付宝、微信和学校的饭卡等多种形态。另外,对于学习基础会计的本科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而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父母提供的钱、奖学金、勤工俭学所得或助学金,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合理安排当月的开支出现临时借钱的行为。虽然学生的日常活动远不如企业复杂,但是资金的来源、资金的形式、资金的用途都具有多样化特征。因此,会计核算业务部分的实践可以与学生日常活动相结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复式记账,自行设计账簿,记录每日的收支情况,持续时间至少1个月,并根据记录情况,在月末分析本月消费情况及其原因。
同样对工商专业大二学生实施该教学实践方案,要求学生自行设置账簿记录11月份的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发现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资金的用途分别设置账户,运用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进行记录,有的学生还能将资金账户的期初余额,以及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的关系体现于账本中。在消费行为分析时,学生能区分维持日常需求,如吃饭与购置衣物的差别;在信息分析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从记录中分析自己饮食习惯、发现不妥的生活习惯,还能与以往月份支出对比,发现11月衣物支出为何增大,以及周末为何餐费支出增大,反思后期应如何来使用生活费。
也有学生在设置账户时,并未遵循一定的规律。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常常使用的是校园一卡通,在记账的时候仅记录了校园一卡通的支出金额,但却没有明确金额的具体去向。通过学生作业对比,让学生基于信息运用层面,理解信息的详细程度如何选择,为何企业在某些情形下必须总账与明细账同时设置,且明细账设置的详细程度不同。由于出现同宿舍学生的借贷行为,但是一方学生有记录,而另一方学生未记录的情况,通过课堂分析,让学生更能清晰认知经济业务只要发生,就必须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留下痕迹,及企业不仅内部信息能相互佐证,企业与企业之间发生的经济业务信息也能相互印证。
通过将会计知识运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从知识层面,学生更能清楚复式记账的本质,会计信息形成的过程,如何对形成结果的会计信息追溯分析原因,信息的详细程度依赖于信息的用途;从实践层面,学生通过每日坚持记账,月末对自己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概况和分析,从中发现自己的消费行为及分析合理性,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养成合理支出的习惯。
参考文献:
[1]王 艳.会计教育理念与创新能力培育——基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视角[J].会计研究,2016(2).
[2]祝 群,张茂燕.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创新构想[J].财会通信,2011(2).
一、会计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会计核算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核算的范围涵盖资金筹集、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过程。资金对每个人的生活而言就是通俗意义上的钱,每个人的生活都不离开钱,这使得我们将会计的知识运用于生活成为可能。
对于大多数学生,生活费的主要来源相对简单,主要来源是其父母,有的父母为了避免孩子乱花钱,一个月给一次生活费或半个月给一次生活费,即便如此,但依然无法让孩子合理地支配和使用生活费。父母和孩子之间常常遇到一个问题:父母觉得生活费足够,孩子却总是不够花,但当父母问及生活费用的用途时,孩子无法解答钱都去了哪儿。生活费的去向其实也就是资金的運用,当我们将会计的记账运用于日常生活时,也就是常说的记流水账。由此,通过利用会计原理记账,将会计的基本原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会计基本知识,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更有助于学生日后将会计与本专业的知识、创新能力相结合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将会计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切身实践相结合,让会计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学有所用,从中受益。
二、会计要素内容的教学示范
会计要素是会计基本理论的核心部分,在学完相关内容后,让学生以自身为会计主体,将自身的现有状态按照会计要素定义进行列示,并给出如此列示的理由。在对工商专业大二学生采取该实践教学实践时,发现学生通常将父母每月支付的生活费作为借款。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因为生活费不是他们自己所有,是由父母提供,由此认为这是一笔借款。据此,与学生来一起探讨三个问题:①借款如何归还?②借款利息如何计算?③作为借款人的父母,他们支付生活费的目的是否是要孩子未来还本付息?
上述三个问题的讨论可以从学科知识的角度展开,第一个问题的讨论结合负债的定义展开,负债的特征之一是未来需要归还,当学生将父母给付的生活费当成负债就意味着后续学生需要归还此笔费用。第二个问题的讨论,主要围绕作为需要归还的负债,学生未来准备如何归还。讨论的关键点有两个,其一,让学生明白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资金使用需要付出代价,即资金成本概念的引入,第二个概念是货币时间价值、利息如何计算;其二,负债归还的方式,可能是未来资金的减少,也可能是其他的形式,从个人归还的形式多样化转换到企业债务归还的不同形式,从而尝试理解债务重组的缘由。第三个问题的讨论是用以区分资金来源的两个途径——债权人借款和投资者的投资之间的差别。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于企业的不同诉求,由此形成两者权利义务的差异,初步了解为何有的企业愿意以借钱的方式融资,有的企业却更倾向于上市融资,为后续学习资本结构内容奠定基础。另外,通过分析,学生能发现对于父母而言,父母通常并不会要求子女日后归还生活费,而子女即便有心进行归还也不具有贷款人的特征。因此,相对而言父母更类同于投资者,而非贷款人的身份,从而结合财务会计的受托责任观点,让学生理解会计信息的作用。与此同时,促使学生理解父母为何会关注学生平时生活情况,尤其是学习成绩,为何更愿意在学习层面给孩子来投资。在此基础上延伸,类同于管理者为何要主动及时发布信息,使得投资者获取公司的相关信息,子女也需要及时向父母沟通近况,尤其是父母所关注的事项。通过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母对自己的诉求,从而更好地与父母之间形成良性的沟通。
三、会计核算业务内容的教学示范
会计由簿记发展而成,在日常生活中其最初的功能就是登记计数,这也就是人们在提及会计师时,脑海中出现的是戴着眼镜的账房先生手拿算盘,边算账边记账的场景的原因。学生每天都要进行日常消费,日常消费包括饮食消费、衣物消费、交际消费等,消费资金形式表现为现金、银行卡、支付宝、微信和学校的饭卡等多种形态。另外,对于学习基础会计的本科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而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父母提供的钱、奖学金、勤工俭学所得或助学金,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合理安排当月的开支出现临时借钱的行为。虽然学生的日常活动远不如企业复杂,但是资金的来源、资金的形式、资金的用途都具有多样化特征。因此,会计核算业务部分的实践可以与学生日常活动相结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复式记账,自行设计账簿,记录每日的收支情况,持续时间至少1个月,并根据记录情况,在月末分析本月消费情况及其原因。
同样对工商专业大二学生实施该教学实践方案,要求学生自行设置账簿记录11月份的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发现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资金的用途分别设置账户,运用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进行记录,有的学生还能将资金账户的期初余额,以及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的关系体现于账本中。在消费行为分析时,学生能区分维持日常需求,如吃饭与购置衣物的差别;在信息分析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从记录中分析自己饮食习惯、发现不妥的生活习惯,还能与以往月份支出对比,发现11月衣物支出为何增大,以及周末为何餐费支出增大,反思后期应如何来使用生活费。
也有学生在设置账户时,并未遵循一定的规律。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常常使用的是校园一卡通,在记账的时候仅记录了校园一卡通的支出金额,但却没有明确金额的具体去向。通过学生作业对比,让学生基于信息运用层面,理解信息的详细程度如何选择,为何企业在某些情形下必须总账与明细账同时设置,且明细账设置的详细程度不同。由于出现同宿舍学生的借贷行为,但是一方学生有记录,而另一方学生未记录的情况,通过课堂分析,让学生更能清晰认知经济业务只要发生,就必须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留下痕迹,及企业不仅内部信息能相互佐证,企业与企业之间发生的经济业务信息也能相互印证。
通过将会计知识运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从知识层面,学生更能清楚复式记账的本质,会计信息形成的过程,如何对形成结果的会计信息追溯分析原因,信息的详细程度依赖于信息的用途;从实践层面,学生通过每日坚持记账,月末对自己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概况和分析,从中发现自己的消费行为及分析合理性,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养成合理支出的习惯。
参考文献:
[1]王 艳.会计教育理念与创新能力培育——基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视角[J].会计研究,2016(2).
[2]祝 群,张茂燕.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创新构想[J].财会通信,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