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前十二指肠乳头周围重要毗邻血管、胰胆管及实质空间关系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30例正常十二指肠乳头周围结构进行28s、68S时相增强扫描,原始数据行减薄最大密度投影(TSMIP)或减薄平均密度投影(TSAIP)后处理,分别对胰胆管、十二指肠动脉、胰十二指肠毗邻结构进行重建,并对图像进行双盲法评价。统计两个时相重建图像上EST切开区域及周围血管、胆胰管等重要组织的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两个时相增强扫描后的胰十二指肠乳头周围结构重建图像结果稳定,双盲法阅片具有极好的一致性。十二指肠乳头周围相邻动脉的TSMIP图像评分在28s增强时相高于68s增强时相,两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胰胆管及壶腹部周围实质结构显示的TSAIP图像评分68s增强时相较高,其中胰管评分在两个时相存在统计学差异;局部血管结构TSMIP图像显示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为93.3%、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73.3%、胰十二指肠下动脉73.3%、十二指肠乳头动脉56.7%,胆管96.7%、胰管90.0%、胰肠实质100.0%;显示的十二指肠乳头动脉均发自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起始处并向乳头下行,仅6.7%达到十二指肠乳头上缘,其余显示的动脉均于乳头上方平均12mm处便明显变细;正常胆总管均可追踪至乳头开口水平;通过斜冠状位(EST切开方向)TSAIP重建,图像显示十二指肠乳头至胰十二指肠上部交界面下缘距离为(15.7±1.9)mm,至胰十二指肠交界处前缘的距离为(16.6±3.2)mm,至胰十二指肠后缘交界处距离为(1.7±0.4)mm,乳头部内缘至胰胆管共同部消失的距离(深度)为(8.0±1.7)mm。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三维重建图像能根据EST术式获得相应的血管、胰胆管及实质毗邻关系的高质量图像;根据十二指肠、胰腺的邻接情况、血管的分布及走向、胆管的显示情况可评价EST术中可能出现的大出血、穿孔风险以及回避方法,降低医疗风险。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对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区域周围结构的预测
【摘 要】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前十二指肠乳头周围重要毗邻血管、胰胆管及实质空间关系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30例正常十二指肠乳头周围结构进行28s、68S时相增强扫描,原始数据行减薄最大密度投影(TSMIP)或减薄平均密度投影(TSAIP)后处理,分别对胰胆管、十二指肠动脉、胰十二指肠毗邻结构进行重建,并对图像进行双盲法评价。统计两个时相重建图像上E
【机 构】
: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31000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310006,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310006
【发表日期】
:
2012年29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患者男,45岁,藏族,僧人,因间断腹痛,腹泻10余年,于2010年12月13日收住院。患者反复无明显诱因全腹阵发性隐痛及胀痛,排黄色稀水样便,每日2-3次,偶有黏液便,无脓血便,排便后腹痛可缓解,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恶性狭窄有一定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确诊时多无法再行手术治疗,全身化疗副作用大,且无法有效地缓解梗阻症状,内镜下微创治疗为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主要包括扩张、微波、射频、支架置入、化疗药物注射等治疗方法,但单一方法的治疗多较局限且疗效不够持久。内镜下哑铃型气囊导管扩张联合化疗粒子植入治疗可有效缓解梗阻症状,同时缓释粒子局部化疗使症状缓解更持久。我院自2007年1月至
目的探讨全覆膜胆道金属支架治疗良性胆道狭窄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36例良性胆道狭窄患者行全覆膜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后每1~2个月接受1次门诊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及胆道狭窄改变情况。结果36例均一次性成功置入全覆膜胆道金属支架,未出现与操作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支架放置3~6个月后全部成功拔除,其中28例(77.8%)良性胆道狭窄消失。结论置入全覆膜胆道金属支架治疗良性胆道狭窄是安全的,近期疗效显
目前,国际上公认胆总管结石首选治疗方案为ERCP取石术,而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多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行ERCP取石时易发生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对于伴有中重度静脉曲张者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风险更高。近年来,我们对肝硬化伴中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取先内镜下治疗曲张静脉再行取石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近年来,内镜下的检查和治疗在各大医疗中心蓬勃开展,为疾病的明确诊断和微创治疗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而全凭静脉麻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日间手术量迅速增加,其中应用最普遍的是消化内镜下的各种检查和治疗,
患者女,37岁,“腹痛伴黑便1周”入我院治疗。腹痛以右侧腹部、阵发性隐痛为主。伴有解黑色尚成形人便,每日1~2次。入院后查体,腹部平,触之软,
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1月,对14例胰腺癌患者利用超声内镜引导下定向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进行治疗,疗效较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患者男,64岁,因纳差、消瘦半个月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下起病,食欲不佳,进食以半流质为主,每餐约100g,较既往减少一半,伴有明显乏力,半个月来体质量下降3 kg,无畏寒、发热,无胸闷、气急,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胀、腹泻,无返酸、嗳气,无皮肤眼白发黄,无夜间盗汗,
患者男,69岁,因食管癌放疗术后1年伴吞咽困难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1年前因渐进性吞咽困难行胃镜检查,活检病理确诊为食管癌,经放疗(具体不详)、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可进食半流食饮食,近1个月来吞咽困难逐渐加重,只能进食少量流质饮食,伴恶心、呕吐大量黏液、纳差、乏力、消瘦,无腹痛、呕血及黑便,无咳嗽、咳痰及呛咳。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恶病质,心、肺、腹部检查无明显异常,肝肾功能、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