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落叶阔叶林不同年龄紫椴径生长差异及其对气候暖化的响应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_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了解气候暖化对紫椴生长的影响是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天然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结构和生产力特征的基础.为揭示不同年龄紫椴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响应的差异,以及1980年左右气温突增变化前后紫椴的径向生长变化及响应敏感性,运用树木年轮学方法分析了27块样地的121根紫椴年轮样本的数据,结果显示,随着气温增加紫椴胸径连年生长量稳定时间延长,胸径生长率随年龄的减小而逐渐提高,在1980年左右的气候温度突增变化前后,不同年龄阶段紫椴径生长特征呈明显差异.树龄小于60 a的紫椴胸径连年生长量、胸径生长率与胸径增长(30 a内)
其他文献
当代社会,学校教育更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国内教学理念不断进行改革。新课程标准要求实施后,为学生长远发展考虑,幼儿园开始进行戏剧活动教学。通过多家幼儿园的实践应用发现,开展戏剧教学有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在学生幼儿时期审美能力得以保障的前提下,学生未来审美能力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本文以幼儿园戏剧教学活动为中心展开分析,从多角度探讨其给幼儿审美能力方面带来的变化。
在我国,实名制已在部分领域逐步得到了实现,但距离全面实施网络实名制体系还有大量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尤其是如何寻求隐私数据保护与数据价值利用的平衡.利用完全同态密码算法、ElGamal数字签名和基于大数据的多层次异常事件检测等技术,提出了一个针对我国国情的网络实名制体系设计.此设计创新的将用户隐私数据分为高敏感度和低敏感度数据库,高敏度数据只以密文的形式存储,低敏感度数据在经过数据中心的处理后交给网络服务商,同时利用同态加密的特点实现密文层次的运算.在将用户额外操作开销最小化的同时,保障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免
日益加剧的大气氮(N)沉降会增加陆地生态系统外源性氮输入,然而多水平氮沉降速率对生物量分配的研究相对缺乏.基于温带典型草原氮素添加梯度控制试验,分析了8个不同水平的氮素添加对生物量及其分配模式的影响.分析发现,N1,N2,N4,N8,N16,N32和N64处理分别使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显著增加了13.1%,27.5%,25.9%,25.5%,34.0%,54.1%和62.1%.N32和N64处理分别使地下生物量(Belowground biomass,BGB)提高1
湛江雷剧是一种在我国粤西地区广为流传的地方剧种,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南粤文明和海洋文明下滋生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并于2011年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雷剧面临着诸多困难,传承后继乏人,受众不断减少,影响力持续走低。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探讨和分析雷剧的发展现状,总结分析当前湛江雷剧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为湛江雷剧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借鉴和参考。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是受全球升温影响最明显的地区之一.林线作为重要的生态界限,其过渡带上的灌丛和草甸以及苔原地区受温度、降水和强风的影响十分显著.近年来,林线移动和灌木生长的动态变化已经作为一个衡量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大量研究利用重复摄影、长期监测和树木年轮学等的方法,证明环北极和高山地区林线上移和灌木覆盖增加.本文综述了:1)林线动态和灌木覆盖的现状;2)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和非气候因素;3)植被变化对气候的反馈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全球,特别是环北极地区植物生产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及“绿化”的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在2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对接湖南演艺市场需求,遵循“培养什么人(培养目标)——谁来培养(培养主体)——用什么培养(培养内容)——怎么培养(培养方式)——如何评价(考核方式)”的逻辑主线,探索构建了“院团协同·剧目驱动·学演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实力实现“双提升”。“院团协同”是指学院与剧团共建“双主体”育人机制,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剧目驱动”是指教学内容的组织、序化基于剧目排演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的对接;“学演一体”指的是课堂学习与舞台实
【摘 要】在华夏泱泱大国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秦朝是一个划时代的王朝,它具有许多非凡的意义。从战国时期雄国争霸中以一个落后之国之态势到一统天下,又从一个欣欣向荣的王朝走向二世灭亡的结局,时长虽短却饱含深意。自古以来,世人对秦朝的态度或褒或贬,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种政体深深植根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并且经久不衰。  【关键词】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消亡  当秦朝还是秦国
期刊
中国戏曲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与更迭,已经成为中国艺术的代表,而地方戏同样如此,在此基础上还凝结了地域性人文特点。新时代,戏曲艺术在不断的发展中要找到更为准确的方向,因为艺术终究是以人为基础,那么如何找到它在新时代发展的方向便成为当下戏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首先,还是要抓住时代的脉络,这是发展的前提;其次,要守住地方戏特有的元素,这是立根之本;最后,要把握多元化融合,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迄今为止,人们对神经系统如何提取外部输入中静态信息的机制已经有所了解,但对其处理动态信息的机制却知之甚少.在处理运动信息时,神经系统面临的一个根本性挑战是克服神经信号在大脑内传输的时间延迟.这种延迟是显著的,同时又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层次化的神经信号通路和模块化的脑功能分区在传递、交流信息时必然产生的结果.如果这些时间延迟得不到补偿,神经系统对快速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的感知就会滞后于物体的真实位置,从
黄梅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门传统戏曲艺术,经历了漫长而悠久的历史演变后,于20世纪50年代迎来了其重要的发展契机,剧目《董永卖身》被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改编成《天仙配》搬上了大众的舞台,至此,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但当时依然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发展与传承问题,职业作曲家对黄梅戏的创作与谱曲并不多。面对此种形势,作曲家们找到了机会,逐渐投身到戏曲改革与探索的道路上来,对创作手法及方式做了较大的调整与改变,其中,《徽州女人》这部黄梅戏舞台剧正是改革力作之一[1],其创作风格及舞台表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