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加反“扫荡”
1943年秋,日军调动张家口、宣化等地日伪兵力,对晋察冀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北山支队决定主动寻找战机,牵制敌人的兵力,并且伺机歼灭其有生力量。
涿蔚公路、蔚宣公路是蔚涿宣地区两条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敌人扫荡必经之路。一天傍晚,队长带着战士们秘密来到距离北水泉村不远的下康庄南头,高全宽等人在沿公路隆起的小山岗上筑好工事,埋伏下来。大约10点左右,敌人乘坐的汽车出现,并全部进入伏击圈。队长下令后,手枪、步枪、机枪、手榴弹如雨点一样击向敌人。没等敌人反应过来,冲锋号吹响,战士们跃出工事,冲上公路,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敌人伤亡惨重,两辆军车被烧毁,战斗取得胜利。
化稍营是阳原县的一个大镇,也是日伪重要据点。10月的一个夜晚,北山支队从蔚县龙池沟、红沙坡出发,渡过桑干河,远距离奔袭。在到达化稍营镇外围之后,战士略作停顿休息,并进行了简短的部署,随即发起攻击。高全宽所在部队从南边爬上堡墙,沿着堡墙直奔东门的炮楼,插到炮楼门前,搭人墙翻上了炮楼,占领了炮楼顶。楼下的伪军见炮楼顶都被八路军占领了,不知底里,纷纷缴枪投降。就这样,高全宽他们一枪没放就夺取了东门,还俘虏了一个班的伪军。北山支队另一部与敌短暂交火后,很快占领了西门。两支队伍两面夹击,全歼了伪区公所和物资局内的守敌。此次战斗给化稍营的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震慑了敌人,鼓舞了群众。《晋察冀军区抗日战争史》也提到了这次战斗。
收编“秦团”
北山支队要应对的另一个棘手问题是如何处理遍地的联庄、土匪。当时的北山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大枪好比千亩地,子弹好比一头牛,北山出啥名‘特产’,联庄、土匪遍地有”。查阅当地史料,在日寇占领察南地区之前,单是阳原县、宣化县一带就有大小土匪几十股、近万人之众。日本占领之后,各路土匪迅速统一在一个叫“老大王”的土匪头子李英德的领导下,抗击日寇。但在这不到两年时间里,就被日本人分化瓦解、打击溃散,相当一部分被收编为伪军。有些伪军,其实还是土匪,在投靠日本人之后,横行乡里,坑害百姓,破坏抗日,行为更加恶劣。不把他们镇伏,开辟解放区的工作就难以进行,基层政权就难以维持,群众也无法真正发动起来。北山支队根据上级指示,按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方针政策要求,在群众配合下,积极开展清扫联庄、土匪、伪军的工作,最大限度的孤立和打击日寇以及死心塌地为日本人卖命的汉奸。
据当地人回忆,高全宽被安排去说服收编秦太富领导的“秦团”。这个联庄曾是蔚县、阳原县一带很有名气的联庄,后来演变为蔚县北山的一股土匪,共200多人,其中骨干基本是殷家沟人(现属宣化县),多姓秦,号称“秦团”。秦太富的队伍在抗战初期是主张抗日的,但日寇全面占领这一地区后,在日寇的威逼利诱下,“秦团”于1942年投敌当了伪军,其实是一边给日本人当差,一边继续当土匪。前边说过,高全宽的姐姐秦高氏嫁于殷家沟村,他的姐夫秦太祯则是秦太富的本家兄弟,小时候高全宽常到姐姐家去,与秦太富等人熟悉且能够说得上话,所以上级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高全宽。
高全宽孤身数次深入秦太富驻地,给秦太富讲清道理和形势,表明八路军的态度。秦本人也有一定的民族意识,但过去不相信共产党能打得过日本人。北山支队在成立不到一年时间里,开展了夜袭化稍营等大大小小战斗,已经在当地打出了不小的影响,鼓舞了人心。通过高全宽卓有成效的说服工作,“秦团”与八路军建立了联系,为八路军提供了不少情报和帮助。经过进一步争取,大约在1943年底或1944年初,“秦团”全部加入八路军,被编为北山支队第二游击大队。此后,一些联庄、土匪也纷纷加入了抗日队伍,例如当地比较有名的郝永智部伪军(曾经也是土匪)反正后被编为北山支队第三游击大队,并参加了朝阳堡战斗。
朝阳堡战斗
朝阳堡战斗是北山支队损失较严重的一次战斗,史料对这次战斗有着较为详实的记载。
朝阳堡是阳原县东部的一个村子。1944年6月7日上午10点多,日伪军尾随北山支队一部来到朝阳堡,并实施包围。下午3点,日伪军向南堡发起进攻,但被支队击退。当晚,日寇从张家口、宣化派来重炮连和部分化学部队。8日上午,日伪军发起进攻,均被打退,双方伤亡较大。下午,日伪军发起总攻,大批日军代替伪军进攻,北山支队把兵力从南堡撤回北堡,日军以猛烈炮火轰炸北堡,直至黄昏才渐渐停止。9日天刚亮,敌军又组织进攻,支队神枪手击毙了敌军指挥官藤田,乘日伪军群寇无首之际,支队战士发起了冲锋,试图突围。日军则再次使用炮火猛烈轰炸,炮楼被毁,堡墙被打开缺口,日军随机实施反冲锋,三五成群涌入堡内,与支队战士展开了肉搏战,战士们奋力拼杀,再次打退了日军。在这次战斗过程中,日军施放了毒气。
据记载,朝阳堡战斗北山支队牺牲了很多人,突围出去的并不多。领导这次战斗的副支队长江文离休后在西安干休所休养,1984年曾回朝阳堡村祭奠牺牲的战友。据在场人士回忆,满头白发的江文在那里大哭一场,长跪不起。高全宽是否参加了这次战斗,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北山支队二连参加了战斗。我们认为,高全宽作为二连副排长应该参加了这次战斗。很幸运,他活了下来。
高全宽次子高德海回忆说:“父亲经常提到‘朝阳堡’这个地名,经常说朝阳堡这朝阳堡那的,小时候听他讲故事也没太在意。他讲到有两个日本兵追他,他站在悬崖边,大个子日本兵端着刺刀冲上来向他猛刺,他一闪身,这家伙收不住劲直接冲下山崖摔死了。小个子日本兵一看不是他对手,想跑,他端着刺刀追了上去,这家伙躲在树后边,父亲向左刺,他躲到树右边,向右刺,他往树左边躲。于是父亲向左虚刺然后直接刺向右边,结果了这个日本鬼子的性命”。或许,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朝阳堡战斗后向山里撤退过程中——我们姑且这样认为吧。可以看出,高全宽在战场上是十分机智和勇敢的。 教导大队受训
1944年9月,晋察冀军区决定将整个军区划分为冀晋、冀察、冀热辽、冀中四个二级军区,察南地区十几个县划入新组建的第13军分区,同时决定在整个军区开展连排级战斗骨干整训。高全宽因此离开北山支队,他先在晋察冀第13军分区教导队接受3个半月军事训练,接着在冀察军区教导大队接受了近7个月军政训练,这是他在全国解放前所参加的时间最长的一次专门学习和训练。
高全宽认真地学习所有课程,参加了各种课目训练。晋察冀军区这次大规模长时间军政训练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党的政治工作、群众工作、形势教育以及各种基本政策,甚至还讲授了社会发展史、经济学、哲学一些内容;军事技战术则是重点中的重点,包括射击、投弹、刺杀、夜间战斗、游击战术等等。在养成教育方面,教导大队也十分重视“一日生活”规范管理,这对良好作风形成是有益的。
高全宽认为自己10个多月学习收获很大,他在自传中写道:“此次学习对我收获极大,可以说是我在军事、政治、文化上进步的开端,因此打下了以后进步的基础。”特别是,高全宽认为他最大的收获是思想上的变化。他在总结里讲到,这次学习让他开始静下心来思考参加革命究竟是为了什么。“自己虽然给革命做了些事情,也流过血,但在究竟为何参加革命这一关键问题上是糊涂的,存在着混饭吃、找职业的思想”。他同时认为自己对革命贡献太渺小,为自己对政治不够关心、为自己入伍这么长时间还留在党外感到耻辱。他说,“看别的党员去开会,自己非常难受”。
我们感受到,这次学习对高全宽来说确实是思想上的一次升华。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高本人的变化可以看出抗战时期我们党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巨大成效。
解放张家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但当时驻张家口的日军第118师团、独立混成第2旅团等部共2万余人,拒不投降,并将主要兵力部署于张家口以北的张北和以西的万全及以南的沙子岭一线,准备抗击苏蒙联军和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的进攻。晋察冀军区决定武力夺取张家口。
史料记载,晋察冀军区第12军分区10团和40团从张家口东部攻入张家口,察蒙骑兵支队集结了三个骑兵连和两个步兵连,到张北和化德方向接应苏蒙联军。高全宽所在的晋察冀第13军分区主力20团则从张家口南部攻打日伪军。
高全宽怎么又到了20团?前边说过,晋察冀军区下属军区调整后察南地区归新组建的第13军分区管辖,但该军分区没有自己的主力部队,于是冀察军区总部将第1军分区的20团调到了第13军分区,高全宽从教导大队受训结束后,直接编入20团,担任排长职务。
8月20日晚,20团赶到张家口附近,但是被暴涨的洋河水阻于河南岸。22日,20团投入战斗,从南面向张家口发动进攻。高全宽所在的20团沿城市道路兵分二路。进攻路线大约就是今天张家口胜利南路和工业南路这两条道路。高全宽带队负责攻打十三里宣化大道(即火车站附近)到清水河东区(张家口市区被清水河分隔为东西两岸)。那时日寇虽然士气低落,但是战斗力保存比较完整,作战比较顽强,高全宽与他所在连队一起很好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战斗结束后,他们获得了上级的物质奖励。
高全宽在攻打张家口战斗中脚部受伤。
四、转战东北,出生入死
1945年8月,中央军委发出第2号命令,要求时任中共冀热辽军区党委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李运昌率部进入东北配合苏联红军作战,并接受日伪军投降。同时命令各军区动员骨干力量随同进入东北。在打张家口时受伤的高全宽还没有痊愈即被派往东北,成为了日寇投降后从晋察冀军区最早出关干部队伍中的一员。李运昌司令员分配他到辽宁兴城地方部队工作。
1945年9月3日,冀热辽军区部队乘火车从山海关出发,列车一站一停,分别在绥中、兴城、锦西留下部分部队。高全宽等30余名官兵留在兴城,会同随军地方工作队接受日伪军投降,建立政权,维持治安。他们改编了投降的伪军,并以出关官兵为骨干成立县公安大队,高全宽任大队一排排长。10月,高全宽由时任兴城县支队长王振发和时任二排排长范山怀介绍入党并直接成为正式党员,入党——这个他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高全宽经验丰富,表现优秀,特别是军事技战术水平和战场处置能力较强,很快又被提任为兴城支队代理副连长兼一排排长。
1945年11月,大批国民党军队由秦皇岛登陆向东北进发,抢占了重要交通线和重点城市。我军根据形势变化情况,决定把工作中心转向距离国民党占据的大中城市较远的城镇和乡村,以师(旅)为单位开始有重点地分散到东北各地,发动群众,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建立根据地。11月中下旬,兴城党政军有序撤离兴城,11月21日,国民党军占领兴城。
在高全宽带领部队按照计划撤离兴城县过程中,发生了部队哗变。原来,高全宽所在连队在成立之时即是以收编过来的伪军为主体。10月份,连队里从解放区过来的绝大部分骨干被编入东北民主联军3纵31团,编余后剩下唯一的老同志就是高全宽,他任副连长。在听到国民党部队很快打过来的消息后,连长常麻子和手下密谋反水叛变,被他发现。高全宽十分着急,在这种情形下,他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个人安危,而是怎样把部队带出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和劝说,常麻子等人依然决意投敌,双方剑拔弩张,高全宽只有一人,处境十分危险,双方最终打了起来,高全宽打倒了六、七人,成功地跑了出来。当晚,高全宽找到了已经撤到朝阳的兴城县党政机关,并向当时的县支队长王振发说明了情况。
根据上级安排,高全宽被编入锦兴绥联合支队。支队从朝阳县开赴锦西、兴城、绥中三县山区,先后击败了白马石、新台门、旧门的国民党保安队。尤其让高全宽欣慰的是,在旧门的战斗中,高全宽率队击溃了常麻子所在的保安队,并击毙了常麻子,叛徒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1946年1月,兴城县民主政府由朝阳迁回兴城西部山区,开辟革命根据地。辽西兴城县支队再次组建,高全宽出任一连连长。在出关后不到半年时间里,高全宽已经从排长,经副连长,升为连长,也可以看出组织上对他的高度信任。
此时,虽然国民党军队和一些地方武装时常来根据地骚扰,但根据地最大的隐患来自于当地土匪。1946年3月,王振发、高全宽等人率领兴城县支队,配合时任辽西专员公署秘书主任(锦兴绥联合支队秘书长)信修率领的辽西独立团,主动出击,在新台门附近将威胁最大的土匪孙景峰部击溃,打死了20多名土匪,俘虏了30多名土匪。枪决了其中8名罪大恶极者,其余的则经教育后释放。经过这次战斗,孙景峰内部出现瓦解,一些人主动脱离,加之土匪从老百姓那里获得供给更加困难,孙景峰不得不带着余部逃走。高全宽他们接着清剿了其他几股规模稍小的土匪,兴城西部根据地从此巩固起来。
高全宽次子高德海回忆说:“据父亲讲,有一次剿匪碰到了一个十分强悍的女匪首,使双枪,枪法特别准,以残垣断壁为掩护,打倒我们许多人,父亲背着大片刀,悄悄地摸到了她的后边,一打枪才发现没了子弹。父亲想,若是从右边冲上去劈她,容易被她左手打个回马枪;若是从左边冲上去劈她,容易被她右手打回马枪。于是父亲趁她左手举枪的瞬间从左边冲上去,手起刀落,将女匪首人头和半个膀子劈了下来……”
梨树沟门战斗
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在兴城梨树沟门一带敌我进行过多次战斗和战役。这里记述的梨树沟门战斗是兴城支队打的,后边8纵24师也在梨树沟门一带打了一个较大的战役,那时高全宽他们已经被编入24师,他也同样参加了24师的梨树沟门战役,那是1947年9月的事儿了,这次梨树沟门战斗发生在1946年12月。
兴城西部这块根据地战略位置比较重要。经过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之后,国民党部队逐步感受到威胁,并开始频繁地对根据地进行扫荡。1946年12月2日,国民党部队暂编第72师的一个团,在地方武装还乡团的配合下,从绥中县城出发,向兴城县民主政府驻地梨树沟门进发。县支队及时侦察到了敌人的行动,由于敌强我弱,县支队一方面派部队协助动员群众转移,一方面派人通知辽西支队31团前来支援。5日,敌军进到梨树沟门。6日早晨,辽西支队31团赶到康家沟。在了解了敌人情况后,辽西支队和兴城支队决定对侵入梨树沟门的敌人实施全面包围,从东面、北面和西面猛攻,留下南面佯作小规模攻击,同时派部队埋伏在石棚沟、杨树屯至凉水泉子一带,以逸待劳,待敌南逃后全歼之。战斗从当晚11点打响,我军从三面发起了猛攻。在炮火的支援下,高全宽所在部队很快就摧毁了敌人前哨,攻占了梨树沟门北面的双顶山和东面高地。敌人果然集中火力抢占南山,从这里打开缺口向南逃跑,不久即进入我军伏击圈中。在三面有伏兵、后有追兵的情势下,敌军伤亡惨重,除部分逃脱之外,其余全部缴械投降。战斗到7日凌晨就以我军胜利结束,此次战斗共击毙敌人248名,俘虏300多名,缴获了大量武器。
加入东野8纵24师
1947年年中,夏季攻势结束后,为适应战略反攻的需要,我军休整后编组了新的部队,东北民主联军8纵即于1947年8月1日成立。兴城县支队一部被编入8纵24师,高全宽于是成为8纵24师三团(72团)二营四连连长。
1947年下半年,随着我辽西根据地的扩大和土地改革的深入,人民群众参军参战,踊跃支前,敌我兵力数量上已大致相当,东北民主联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军则逐渐收缩于中长路、北宁路的狭长地带,采取依托重点城市、向外扩张的机动防御策略。为应对战略形势的变化,我军从当年的9月初到11月中,开展了秋季攻势。
1947年9月上旬,新任东北“剿总”司令陈诚提出“确保北宁路,打通锦承线”的计划,决定集中兵力,对热东地区和辽西地区根据地进行合围。敌93军暂编22师、暂编50师的两个团向我侵犯。8纵司令黄永胜把战斗任务交给24师师长丁盛,同时将22师66团归属丁盛指挥。9月14日,丁盛率24师主力进入梨树沟门预定区域准备迎战时,师部突然遭遇敌军并发生激烈战斗。高全宽所在部队立即回援,在包围与反包围的错综复杂战况下,各部队迅速抢占各个制高点。高全宽他们原本就是当地部队,所以对地形十分熟悉,他们采用迂回包抄方式,很快率队攻占了梨树沟门的南山制高点,并接连攻克了东南面的五个山头,其余部队也分别占领了东面和北面高地。各支部队对梨树沟门之敌形成了三面围攻之势,将敌人压缩在梨树沟门一个狭窄地带,并利用有利地形猛烈攻击敌军。敌人狼狈西逃,被我军追至大屯、青石岭一带歼灭。经9个小时激战,将敌暂编50师两个团大部歼灭。战斗于14日下午5时结束,我军共俘虏敌人628人,毙敌400余人。
战斗结束不久,队伍还没来得及休整,24师就在8纵司令部指挥下急速北上。战斗任务是在杨家仗子阻断敌人退路,配合友军前后夹击敌暂编23师。这次战役结果是:敌暂编22师2600多人被我全歼,俘虏敌少将副师长和少将参谋长。
19日,国民党东北“剿总”再从锦州调集49军79师和105师2个师,进攻杨家杖子。8纵迅速实现了对敌人的合围。丁盛所部于22日13时投入战斗,高全宽所在营被要求攻占杨家杖子南面的制高点莲花山。在炮兵的支援下,高全宽所在部队不怕伤亡,不怕疲劳,勇往直前,连续攻击。但由于敌人的火力过于猛烈,我军两次冲击未果,伤亡较大。我军再次采用迂回战术,高全宽所在部队侧面迂回包抄敌人背后,敌军难抵两面夹击,迅速崩溃,我军顺利占领了莲花山。同时,24师其余队伍也先后占领了毛家屯和东山上的4个主要外围阵地。24师随即协同友邻部队,实行总攻,将敌军大部歼灭。
后来,高全宽又随部队参加了九关台门战斗,并参加了北宁路三次破袭战。在残酷而艰苦的战斗中,经过战火的洗礼,高全宽的战术指挥能力有了较大进步,1947年年底,他被提升为副营长,这离他被提拔为连长只有一年多的时间。 在整理和研究高全宽这一段战斗经历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为高全宽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的机智、英勇和顽强所折服,另一方面,我们也为他对人民群众的所表现出的深情厚意所感动。据次子高德海回忆,在东北行军打仗途中,高全宽曾在路边捡到一个十岁左右因冻饿而奄奄一息的小女孩,他用大棉袄背着走了三天三夜,一直送到野战医院,救活了这个孩子。解放后,两人竟然在国防科工委系统会议上相遇,那时,小女孩已经成为一名医生并做了妈妈,看到高全宽,她激动地哭了起来。我认为,我们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的最大优势就是军队与人民融为一体。在那个年代,人民在我们军队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为人民服务真正深入到了全体干部战士心中,并转化成为他们的具体行动,这是我们军队无往不胜的重要法宝。而我们党和军队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落实正是通过成千上万个高全宽这样的同志的具体行动实现的。
辽沈战役负重伤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了。根据东野首长电令,8纵3个师及9纵2个师、3纵1个师,总计6个师兵力,由8纵统一指挥,攻歼葛文碑、大薛屯之敌。9月25日,我军各部均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对葛文碑、大薛屯之敌形成包围。高全宽所在8纵第24师以及第22师不顾敌机轮番轰炸扫射,在炮火支援下,迅速向葛文碑发起进攻,一举歼敌6个连。同时,友军也歼灭了大薛屯之敌。至此我军完全扫清了锦州北面敌人外围阵地。
高全宽所在团的任务是参加攻占北大营,这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北大营位于锦州东北角,从北大营一带的山顶上可瞰视锦州市内大部分地区,是敌主要防御方向,也是城防重要前沿支撑点。该地守敌为暂54师所属部队,他们在该高地上构建了坚固防御工事。10月11日凌晨,我军发起了攻击,炮兵按预定计划实施炮火准备,北大营东北角许多地堡被摧毁,围墙被轰开,突击队战士勇猛突入缺口,不顾敌人火力层层封锁,直插敌人核心阵地。高全宽所在营作为第二梯队随机跟进,一股劲地向敌人冲杀。由于前期我军炮火攻击并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敌人一些火力点还没有拔除,因此不得不派爆破组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实施爆破,通过爆破在敌人设置的障碍区中开辟出前进通道。在攻击前进的过程中,高全宽所在营伤亡很大,下属几个连长相继牺牲,许多战友牺牲了。而敌人则乘我立足未稳且伤亡较大之机,不断对我实施反冲锋,企图夺回丢失的阵地。高全宽作为副营长和全营官兵坚持战斗,毫不退缩,猛打猛冲,多次将敌人击退。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激战,我军歼灭了北大营守敌,全部占领北大营。
在这次战斗中,高全宽负了重伤,炮弹碎片贯穿了一只眼睛。据说,当时他是被当作牺牲了的同志抬下去的,抬到半路碰到过去在卫生队的老熟人,这位熟人说:“这不是高连长吗?”摸了摸他的鼻息说:“还没死,赶紧抢救!”高全宽因此捡回一条命。
在攻锦战斗中,发生在北大营一带的战斗十分激烈。为纪念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们,锦州人民在北大营附近的东大梁山脚下,修了一座“锦州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
重回兴城支队
负伤后的高全宽被送往第十八军分区卫生队住院休养。由于当时战斗形势紧张,8纵伤员也很多,卫生队没有固定地点,经常转移。1948年11月,高全宽稍愈之后,回到了他参与创建的兴城支队,继续任副支队长。
1948年12月,兴城支队被整编到170师509团,高全宽升任营长。党和军队的信任和培养,特别是多年的战争历练成就了他,使得他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就从排长升为了营长。1949年9月经组织安排,高全宽被调到长春航校任中队长。1950年7月,高全宽所在的170师大部调归军委空军,高全宽从此成为空军的一员。
五、加入空军,献身国防事业
建国后,高全宽保持了昂扬斗志,他又在祖国的空军事业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49年9月至1956年期间,他工作成绩显著,先后荣立三等功两次,多次得到上级嘉奖,并从长春市第2航校17中队中队长一职,经任空军二师机务处机务主任等职,升至空4军工程部副部长。
1958年,国家为发展航天事业,决定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建设酒泉卫星发射基地。1960年,已在国防科工委某基地工程部任职的高全宽,接受组织的安排,前往参与卫星发射基地建设。卫星发射基地地处荒漠,条件格外艰辛。在战斗时养成的艰难困苦、玉汝以成的精神鼓舞着他,为国奉献、为国争光的精神激励着他,促使他克服环境和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为酒泉卫星基地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76年,高全宽调任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副司令员,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1年,58岁的高全宽响应军委号召提前离休,从国防建设一线岗位上退了下来。
1988年6月20日,高全宽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以表彰他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的功绩。
六、后记
离休后的高全宽,在生活中依然保持着良好的作风,不但从不搞特殊,而且总是想着帮助别人。他的侄子高建中回忆说:“他从离休到现在,每年除非万不得已,外出办事总是和大娘一起坐公交车,大娘现在还是自己坐公交车。”本来,按照高司令的级别,出门可以由干休所派车,但他们俩口子只有寥寥几次用车记录。有一次,高全宽和夫人及侄子高建中三人一同坐公交车外出。到了一站,上来一位看起来刚退休的老同志,高全宽毫不犹豫就把座位让给了这位老人。他侄子说道:“你都七十多了,也是老年人,让座也是我们年轻人的事情,你干嘛站起来?”他说:“我是军人,身体好,应该给他们让座。”大娘说:“你大爷每次坐车都是这样,不管别人岁数是不是比他大,他都要主动让座,给老人让、给孕妇让、给小朋友让。”说完,大娘笑了。高全宽的夫人陈映霞女士1950年参军,在部队工作到退休。看得出来,她对高司令这种始终如一的品格是赞赏的,并引以为自豪。
据侄子高建中回忆,解放后,高全宽分别于1958年、1982年、1987年回过故乡河北省阳原县高家背村三次,每次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和他的自家兄弟一起挽起裤脚,下地劳动。对于小时候经常打骂他的后母,高全宽每年都要寄去赡养费,直到2009年老人100岁时去逝,寄了60年。我想,当他回到故乡,深踏在故乡泥土之时,应该还会想起在北山支队那段激情燃烧的战斗岁月吧?
高全宽将自己的所有献给了党,献给了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和祖国的国防建设事业。时间如梭,在他九十余年的生命历程中,从他投身革命那一天起,改变的只是他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方式,而不变的是他对党和人民事业永远的忠诚!
他是永远的高司令。
(本文刊发前,高全宽老人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谨以此文缅怀这位英勇的抗日英雄)
1943年秋,日军调动张家口、宣化等地日伪兵力,对晋察冀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北山支队决定主动寻找战机,牵制敌人的兵力,并且伺机歼灭其有生力量。
涿蔚公路、蔚宣公路是蔚涿宣地区两条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敌人扫荡必经之路。一天傍晚,队长带着战士们秘密来到距离北水泉村不远的下康庄南头,高全宽等人在沿公路隆起的小山岗上筑好工事,埋伏下来。大约10点左右,敌人乘坐的汽车出现,并全部进入伏击圈。队长下令后,手枪、步枪、机枪、手榴弹如雨点一样击向敌人。没等敌人反应过来,冲锋号吹响,战士们跃出工事,冲上公路,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敌人伤亡惨重,两辆军车被烧毁,战斗取得胜利。
化稍营是阳原县的一个大镇,也是日伪重要据点。10月的一个夜晚,北山支队从蔚县龙池沟、红沙坡出发,渡过桑干河,远距离奔袭。在到达化稍营镇外围之后,战士略作停顿休息,并进行了简短的部署,随即发起攻击。高全宽所在部队从南边爬上堡墙,沿着堡墙直奔东门的炮楼,插到炮楼门前,搭人墙翻上了炮楼,占领了炮楼顶。楼下的伪军见炮楼顶都被八路军占领了,不知底里,纷纷缴枪投降。就这样,高全宽他们一枪没放就夺取了东门,还俘虏了一个班的伪军。北山支队另一部与敌短暂交火后,很快占领了西门。两支队伍两面夹击,全歼了伪区公所和物资局内的守敌。此次战斗给化稍营的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震慑了敌人,鼓舞了群众。《晋察冀军区抗日战争史》也提到了这次战斗。
收编“秦团”
北山支队要应对的另一个棘手问题是如何处理遍地的联庄、土匪。当时的北山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大枪好比千亩地,子弹好比一头牛,北山出啥名‘特产’,联庄、土匪遍地有”。查阅当地史料,在日寇占领察南地区之前,单是阳原县、宣化县一带就有大小土匪几十股、近万人之众。日本占领之后,各路土匪迅速统一在一个叫“老大王”的土匪头子李英德的领导下,抗击日寇。但在这不到两年时间里,就被日本人分化瓦解、打击溃散,相当一部分被收编为伪军。有些伪军,其实还是土匪,在投靠日本人之后,横行乡里,坑害百姓,破坏抗日,行为更加恶劣。不把他们镇伏,开辟解放区的工作就难以进行,基层政权就难以维持,群众也无法真正发动起来。北山支队根据上级指示,按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方针政策要求,在群众配合下,积极开展清扫联庄、土匪、伪军的工作,最大限度的孤立和打击日寇以及死心塌地为日本人卖命的汉奸。
据当地人回忆,高全宽被安排去说服收编秦太富领导的“秦团”。这个联庄曾是蔚县、阳原县一带很有名气的联庄,后来演变为蔚县北山的一股土匪,共200多人,其中骨干基本是殷家沟人(现属宣化县),多姓秦,号称“秦团”。秦太富的队伍在抗战初期是主张抗日的,但日寇全面占领这一地区后,在日寇的威逼利诱下,“秦团”于1942年投敌当了伪军,其实是一边给日本人当差,一边继续当土匪。前边说过,高全宽的姐姐秦高氏嫁于殷家沟村,他的姐夫秦太祯则是秦太富的本家兄弟,小时候高全宽常到姐姐家去,与秦太富等人熟悉且能够说得上话,所以上级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高全宽。
高全宽孤身数次深入秦太富驻地,给秦太富讲清道理和形势,表明八路军的态度。秦本人也有一定的民族意识,但过去不相信共产党能打得过日本人。北山支队在成立不到一年时间里,开展了夜袭化稍营等大大小小战斗,已经在当地打出了不小的影响,鼓舞了人心。通过高全宽卓有成效的说服工作,“秦团”与八路军建立了联系,为八路军提供了不少情报和帮助。经过进一步争取,大约在1943年底或1944年初,“秦团”全部加入八路军,被编为北山支队第二游击大队。此后,一些联庄、土匪也纷纷加入了抗日队伍,例如当地比较有名的郝永智部伪军(曾经也是土匪)反正后被编为北山支队第三游击大队,并参加了朝阳堡战斗。
朝阳堡战斗
朝阳堡战斗是北山支队损失较严重的一次战斗,史料对这次战斗有着较为详实的记载。
朝阳堡是阳原县东部的一个村子。1944年6月7日上午10点多,日伪军尾随北山支队一部来到朝阳堡,并实施包围。下午3点,日伪军向南堡发起进攻,但被支队击退。当晚,日寇从张家口、宣化派来重炮连和部分化学部队。8日上午,日伪军发起进攻,均被打退,双方伤亡较大。下午,日伪军发起总攻,大批日军代替伪军进攻,北山支队把兵力从南堡撤回北堡,日军以猛烈炮火轰炸北堡,直至黄昏才渐渐停止。9日天刚亮,敌军又组织进攻,支队神枪手击毙了敌军指挥官藤田,乘日伪军群寇无首之际,支队战士发起了冲锋,试图突围。日军则再次使用炮火猛烈轰炸,炮楼被毁,堡墙被打开缺口,日军随机实施反冲锋,三五成群涌入堡内,与支队战士展开了肉搏战,战士们奋力拼杀,再次打退了日军。在这次战斗过程中,日军施放了毒气。
据记载,朝阳堡战斗北山支队牺牲了很多人,突围出去的并不多。领导这次战斗的副支队长江文离休后在西安干休所休养,1984年曾回朝阳堡村祭奠牺牲的战友。据在场人士回忆,满头白发的江文在那里大哭一场,长跪不起。高全宽是否参加了这次战斗,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北山支队二连参加了战斗。我们认为,高全宽作为二连副排长应该参加了这次战斗。很幸运,他活了下来。
高全宽次子高德海回忆说:“父亲经常提到‘朝阳堡’这个地名,经常说朝阳堡这朝阳堡那的,小时候听他讲故事也没太在意。他讲到有两个日本兵追他,他站在悬崖边,大个子日本兵端着刺刀冲上来向他猛刺,他一闪身,这家伙收不住劲直接冲下山崖摔死了。小个子日本兵一看不是他对手,想跑,他端着刺刀追了上去,这家伙躲在树后边,父亲向左刺,他躲到树右边,向右刺,他往树左边躲。于是父亲向左虚刺然后直接刺向右边,结果了这个日本鬼子的性命”。或许,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朝阳堡战斗后向山里撤退过程中——我们姑且这样认为吧。可以看出,高全宽在战场上是十分机智和勇敢的。 教导大队受训
1944年9月,晋察冀军区决定将整个军区划分为冀晋、冀察、冀热辽、冀中四个二级军区,察南地区十几个县划入新组建的第13军分区,同时决定在整个军区开展连排级战斗骨干整训。高全宽因此离开北山支队,他先在晋察冀第13军分区教导队接受3个半月军事训练,接着在冀察军区教导大队接受了近7个月军政训练,这是他在全国解放前所参加的时间最长的一次专门学习和训练。
高全宽认真地学习所有课程,参加了各种课目训练。晋察冀军区这次大规模长时间军政训练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党的政治工作、群众工作、形势教育以及各种基本政策,甚至还讲授了社会发展史、经济学、哲学一些内容;军事技战术则是重点中的重点,包括射击、投弹、刺杀、夜间战斗、游击战术等等。在养成教育方面,教导大队也十分重视“一日生活”规范管理,这对良好作风形成是有益的。
高全宽认为自己10个多月学习收获很大,他在自传中写道:“此次学习对我收获极大,可以说是我在军事、政治、文化上进步的开端,因此打下了以后进步的基础。”特别是,高全宽认为他最大的收获是思想上的变化。他在总结里讲到,这次学习让他开始静下心来思考参加革命究竟是为了什么。“自己虽然给革命做了些事情,也流过血,但在究竟为何参加革命这一关键问题上是糊涂的,存在着混饭吃、找职业的思想”。他同时认为自己对革命贡献太渺小,为自己对政治不够关心、为自己入伍这么长时间还留在党外感到耻辱。他说,“看别的党员去开会,自己非常难受”。
我们感受到,这次学习对高全宽来说确实是思想上的一次升华。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高本人的变化可以看出抗战时期我们党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巨大成效。
解放张家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但当时驻张家口的日军第118师团、独立混成第2旅团等部共2万余人,拒不投降,并将主要兵力部署于张家口以北的张北和以西的万全及以南的沙子岭一线,准备抗击苏蒙联军和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的进攻。晋察冀军区决定武力夺取张家口。
史料记载,晋察冀军区第12军分区10团和40团从张家口东部攻入张家口,察蒙骑兵支队集结了三个骑兵连和两个步兵连,到张北和化德方向接应苏蒙联军。高全宽所在的晋察冀第13军分区主力20团则从张家口南部攻打日伪军。
高全宽怎么又到了20团?前边说过,晋察冀军区下属军区调整后察南地区归新组建的第13军分区管辖,但该军分区没有自己的主力部队,于是冀察军区总部将第1军分区的20团调到了第13军分区,高全宽从教导大队受训结束后,直接编入20团,担任排长职务。
8月20日晚,20团赶到张家口附近,但是被暴涨的洋河水阻于河南岸。22日,20团投入战斗,从南面向张家口发动进攻。高全宽所在的20团沿城市道路兵分二路。进攻路线大约就是今天张家口胜利南路和工业南路这两条道路。高全宽带队负责攻打十三里宣化大道(即火车站附近)到清水河东区(张家口市区被清水河分隔为东西两岸)。那时日寇虽然士气低落,但是战斗力保存比较完整,作战比较顽强,高全宽与他所在连队一起很好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战斗结束后,他们获得了上级的物质奖励。
高全宽在攻打张家口战斗中脚部受伤。
四、转战东北,出生入死
1945年8月,中央军委发出第2号命令,要求时任中共冀热辽军区党委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李运昌率部进入东北配合苏联红军作战,并接受日伪军投降。同时命令各军区动员骨干力量随同进入东北。在打张家口时受伤的高全宽还没有痊愈即被派往东北,成为了日寇投降后从晋察冀军区最早出关干部队伍中的一员。李运昌司令员分配他到辽宁兴城地方部队工作。
1945年9月3日,冀热辽军区部队乘火车从山海关出发,列车一站一停,分别在绥中、兴城、锦西留下部分部队。高全宽等30余名官兵留在兴城,会同随军地方工作队接受日伪军投降,建立政权,维持治安。他们改编了投降的伪军,并以出关官兵为骨干成立县公安大队,高全宽任大队一排排长。10月,高全宽由时任兴城县支队长王振发和时任二排排长范山怀介绍入党并直接成为正式党员,入党——这个他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高全宽经验丰富,表现优秀,特别是军事技战术水平和战场处置能力较强,很快又被提任为兴城支队代理副连长兼一排排长。
1945年11月,大批国民党军队由秦皇岛登陆向东北进发,抢占了重要交通线和重点城市。我军根据形势变化情况,决定把工作中心转向距离国民党占据的大中城市较远的城镇和乡村,以师(旅)为单位开始有重点地分散到东北各地,发动群众,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建立根据地。11月中下旬,兴城党政军有序撤离兴城,11月21日,国民党军占领兴城。
在高全宽带领部队按照计划撤离兴城县过程中,发生了部队哗变。原来,高全宽所在连队在成立之时即是以收编过来的伪军为主体。10月份,连队里从解放区过来的绝大部分骨干被编入东北民主联军3纵31团,编余后剩下唯一的老同志就是高全宽,他任副连长。在听到国民党部队很快打过来的消息后,连长常麻子和手下密谋反水叛变,被他发现。高全宽十分着急,在这种情形下,他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个人安危,而是怎样把部队带出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和劝说,常麻子等人依然决意投敌,双方剑拔弩张,高全宽只有一人,处境十分危险,双方最终打了起来,高全宽打倒了六、七人,成功地跑了出来。当晚,高全宽找到了已经撤到朝阳的兴城县党政机关,并向当时的县支队长王振发说明了情况。
根据上级安排,高全宽被编入锦兴绥联合支队。支队从朝阳县开赴锦西、兴城、绥中三县山区,先后击败了白马石、新台门、旧门的国民党保安队。尤其让高全宽欣慰的是,在旧门的战斗中,高全宽率队击溃了常麻子所在的保安队,并击毙了常麻子,叛徒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1946年1月,兴城县民主政府由朝阳迁回兴城西部山区,开辟革命根据地。辽西兴城县支队再次组建,高全宽出任一连连长。在出关后不到半年时间里,高全宽已经从排长,经副连长,升为连长,也可以看出组织上对他的高度信任。
此时,虽然国民党军队和一些地方武装时常来根据地骚扰,但根据地最大的隐患来自于当地土匪。1946年3月,王振发、高全宽等人率领兴城县支队,配合时任辽西专员公署秘书主任(锦兴绥联合支队秘书长)信修率领的辽西独立团,主动出击,在新台门附近将威胁最大的土匪孙景峰部击溃,打死了20多名土匪,俘虏了30多名土匪。枪决了其中8名罪大恶极者,其余的则经教育后释放。经过这次战斗,孙景峰内部出现瓦解,一些人主动脱离,加之土匪从老百姓那里获得供给更加困难,孙景峰不得不带着余部逃走。高全宽他们接着清剿了其他几股规模稍小的土匪,兴城西部根据地从此巩固起来。
高全宽次子高德海回忆说:“据父亲讲,有一次剿匪碰到了一个十分强悍的女匪首,使双枪,枪法特别准,以残垣断壁为掩护,打倒我们许多人,父亲背着大片刀,悄悄地摸到了她的后边,一打枪才发现没了子弹。父亲想,若是从右边冲上去劈她,容易被她左手打个回马枪;若是从左边冲上去劈她,容易被她右手打回马枪。于是父亲趁她左手举枪的瞬间从左边冲上去,手起刀落,将女匪首人头和半个膀子劈了下来……”
梨树沟门战斗
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在兴城梨树沟门一带敌我进行过多次战斗和战役。这里记述的梨树沟门战斗是兴城支队打的,后边8纵24师也在梨树沟门一带打了一个较大的战役,那时高全宽他们已经被编入24师,他也同样参加了24师的梨树沟门战役,那是1947年9月的事儿了,这次梨树沟门战斗发生在1946年12月。
兴城西部这块根据地战略位置比较重要。经过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之后,国民党部队逐步感受到威胁,并开始频繁地对根据地进行扫荡。1946年12月2日,国民党部队暂编第72师的一个团,在地方武装还乡团的配合下,从绥中县城出发,向兴城县民主政府驻地梨树沟门进发。县支队及时侦察到了敌人的行动,由于敌强我弱,县支队一方面派部队协助动员群众转移,一方面派人通知辽西支队31团前来支援。5日,敌军进到梨树沟门。6日早晨,辽西支队31团赶到康家沟。在了解了敌人情况后,辽西支队和兴城支队决定对侵入梨树沟门的敌人实施全面包围,从东面、北面和西面猛攻,留下南面佯作小规模攻击,同时派部队埋伏在石棚沟、杨树屯至凉水泉子一带,以逸待劳,待敌南逃后全歼之。战斗从当晚11点打响,我军从三面发起了猛攻。在炮火的支援下,高全宽所在部队很快就摧毁了敌人前哨,攻占了梨树沟门北面的双顶山和东面高地。敌人果然集中火力抢占南山,从这里打开缺口向南逃跑,不久即进入我军伏击圈中。在三面有伏兵、后有追兵的情势下,敌军伤亡惨重,除部分逃脱之外,其余全部缴械投降。战斗到7日凌晨就以我军胜利结束,此次战斗共击毙敌人248名,俘虏300多名,缴获了大量武器。
加入东野8纵24师
1947年年中,夏季攻势结束后,为适应战略反攻的需要,我军休整后编组了新的部队,东北民主联军8纵即于1947年8月1日成立。兴城县支队一部被编入8纵24师,高全宽于是成为8纵24师三团(72团)二营四连连长。
1947年下半年,随着我辽西根据地的扩大和土地改革的深入,人民群众参军参战,踊跃支前,敌我兵力数量上已大致相当,东北民主联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军则逐渐收缩于中长路、北宁路的狭长地带,采取依托重点城市、向外扩张的机动防御策略。为应对战略形势的变化,我军从当年的9月初到11月中,开展了秋季攻势。
1947年9月上旬,新任东北“剿总”司令陈诚提出“确保北宁路,打通锦承线”的计划,决定集中兵力,对热东地区和辽西地区根据地进行合围。敌93军暂编22师、暂编50师的两个团向我侵犯。8纵司令黄永胜把战斗任务交给24师师长丁盛,同时将22师66团归属丁盛指挥。9月14日,丁盛率24师主力进入梨树沟门预定区域准备迎战时,师部突然遭遇敌军并发生激烈战斗。高全宽所在部队立即回援,在包围与反包围的错综复杂战况下,各部队迅速抢占各个制高点。高全宽他们原本就是当地部队,所以对地形十分熟悉,他们采用迂回包抄方式,很快率队攻占了梨树沟门的南山制高点,并接连攻克了东南面的五个山头,其余部队也分别占领了东面和北面高地。各支部队对梨树沟门之敌形成了三面围攻之势,将敌人压缩在梨树沟门一个狭窄地带,并利用有利地形猛烈攻击敌军。敌人狼狈西逃,被我军追至大屯、青石岭一带歼灭。经9个小时激战,将敌暂编50师两个团大部歼灭。战斗于14日下午5时结束,我军共俘虏敌人628人,毙敌400余人。
战斗结束不久,队伍还没来得及休整,24师就在8纵司令部指挥下急速北上。战斗任务是在杨家仗子阻断敌人退路,配合友军前后夹击敌暂编23师。这次战役结果是:敌暂编22师2600多人被我全歼,俘虏敌少将副师长和少将参谋长。
19日,国民党东北“剿总”再从锦州调集49军79师和105师2个师,进攻杨家杖子。8纵迅速实现了对敌人的合围。丁盛所部于22日13时投入战斗,高全宽所在营被要求攻占杨家杖子南面的制高点莲花山。在炮兵的支援下,高全宽所在部队不怕伤亡,不怕疲劳,勇往直前,连续攻击。但由于敌人的火力过于猛烈,我军两次冲击未果,伤亡较大。我军再次采用迂回战术,高全宽所在部队侧面迂回包抄敌人背后,敌军难抵两面夹击,迅速崩溃,我军顺利占领了莲花山。同时,24师其余队伍也先后占领了毛家屯和东山上的4个主要外围阵地。24师随即协同友邻部队,实行总攻,将敌军大部歼灭。
后来,高全宽又随部队参加了九关台门战斗,并参加了北宁路三次破袭战。在残酷而艰苦的战斗中,经过战火的洗礼,高全宽的战术指挥能力有了较大进步,1947年年底,他被提升为副营长,这离他被提拔为连长只有一年多的时间。 在整理和研究高全宽这一段战斗经历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为高全宽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的机智、英勇和顽强所折服,另一方面,我们也为他对人民群众的所表现出的深情厚意所感动。据次子高德海回忆,在东北行军打仗途中,高全宽曾在路边捡到一个十岁左右因冻饿而奄奄一息的小女孩,他用大棉袄背着走了三天三夜,一直送到野战医院,救活了这个孩子。解放后,两人竟然在国防科工委系统会议上相遇,那时,小女孩已经成为一名医生并做了妈妈,看到高全宽,她激动地哭了起来。我认为,我们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的最大优势就是军队与人民融为一体。在那个年代,人民在我们军队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为人民服务真正深入到了全体干部战士心中,并转化成为他们的具体行动,这是我们军队无往不胜的重要法宝。而我们党和军队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落实正是通过成千上万个高全宽这样的同志的具体行动实现的。
辽沈战役负重伤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了。根据东野首长电令,8纵3个师及9纵2个师、3纵1个师,总计6个师兵力,由8纵统一指挥,攻歼葛文碑、大薛屯之敌。9月25日,我军各部均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对葛文碑、大薛屯之敌形成包围。高全宽所在8纵第24师以及第22师不顾敌机轮番轰炸扫射,在炮火支援下,迅速向葛文碑发起进攻,一举歼敌6个连。同时,友军也歼灭了大薛屯之敌。至此我军完全扫清了锦州北面敌人外围阵地。
高全宽所在团的任务是参加攻占北大营,这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北大营位于锦州东北角,从北大营一带的山顶上可瞰视锦州市内大部分地区,是敌主要防御方向,也是城防重要前沿支撑点。该地守敌为暂54师所属部队,他们在该高地上构建了坚固防御工事。10月11日凌晨,我军发起了攻击,炮兵按预定计划实施炮火准备,北大营东北角许多地堡被摧毁,围墙被轰开,突击队战士勇猛突入缺口,不顾敌人火力层层封锁,直插敌人核心阵地。高全宽所在营作为第二梯队随机跟进,一股劲地向敌人冲杀。由于前期我军炮火攻击并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敌人一些火力点还没有拔除,因此不得不派爆破组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实施爆破,通过爆破在敌人设置的障碍区中开辟出前进通道。在攻击前进的过程中,高全宽所在营伤亡很大,下属几个连长相继牺牲,许多战友牺牲了。而敌人则乘我立足未稳且伤亡较大之机,不断对我实施反冲锋,企图夺回丢失的阵地。高全宽作为副营长和全营官兵坚持战斗,毫不退缩,猛打猛冲,多次将敌人击退。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激战,我军歼灭了北大营守敌,全部占领北大营。
在这次战斗中,高全宽负了重伤,炮弹碎片贯穿了一只眼睛。据说,当时他是被当作牺牲了的同志抬下去的,抬到半路碰到过去在卫生队的老熟人,这位熟人说:“这不是高连长吗?”摸了摸他的鼻息说:“还没死,赶紧抢救!”高全宽因此捡回一条命。
在攻锦战斗中,发生在北大营一带的战斗十分激烈。为纪念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们,锦州人民在北大营附近的东大梁山脚下,修了一座“锦州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
重回兴城支队
负伤后的高全宽被送往第十八军分区卫生队住院休养。由于当时战斗形势紧张,8纵伤员也很多,卫生队没有固定地点,经常转移。1948年11月,高全宽稍愈之后,回到了他参与创建的兴城支队,继续任副支队长。
1948年12月,兴城支队被整编到170师509团,高全宽升任营长。党和军队的信任和培养,特别是多年的战争历练成就了他,使得他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就从排长升为了营长。1949年9月经组织安排,高全宽被调到长春航校任中队长。1950年7月,高全宽所在的170师大部调归军委空军,高全宽从此成为空军的一员。
五、加入空军,献身国防事业
建国后,高全宽保持了昂扬斗志,他又在祖国的空军事业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49年9月至1956年期间,他工作成绩显著,先后荣立三等功两次,多次得到上级嘉奖,并从长春市第2航校17中队中队长一职,经任空军二师机务处机务主任等职,升至空4军工程部副部长。
1958年,国家为发展航天事业,决定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建设酒泉卫星发射基地。1960年,已在国防科工委某基地工程部任职的高全宽,接受组织的安排,前往参与卫星发射基地建设。卫星发射基地地处荒漠,条件格外艰辛。在战斗时养成的艰难困苦、玉汝以成的精神鼓舞着他,为国奉献、为国争光的精神激励着他,促使他克服环境和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为酒泉卫星基地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76年,高全宽调任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副司令员,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1年,58岁的高全宽响应军委号召提前离休,从国防建设一线岗位上退了下来。
1988年6月20日,高全宽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以表彰他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的功绩。
六、后记
离休后的高全宽,在生活中依然保持着良好的作风,不但从不搞特殊,而且总是想着帮助别人。他的侄子高建中回忆说:“他从离休到现在,每年除非万不得已,外出办事总是和大娘一起坐公交车,大娘现在还是自己坐公交车。”本来,按照高司令的级别,出门可以由干休所派车,但他们俩口子只有寥寥几次用车记录。有一次,高全宽和夫人及侄子高建中三人一同坐公交车外出。到了一站,上来一位看起来刚退休的老同志,高全宽毫不犹豫就把座位让给了这位老人。他侄子说道:“你都七十多了,也是老年人,让座也是我们年轻人的事情,你干嘛站起来?”他说:“我是军人,身体好,应该给他们让座。”大娘说:“你大爷每次坐车都是这样,不管别人岁数是不是比他大,他都要主动让座,给老人让、给孕妇让、给小朋友让。”说完,大娘笑了。高全宽的夫人陈映霞女士1950年参军,在部队工作到退休。看得出来,她对高司令这种始终如一的品格是赞赏的,并引以为自豪。
据侄子高建中回忆,解放后,高全宽分别于1958年、1982年、1987年回过故乡河北省阳原县高家背村三次,每次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和他的自家兄弟一起挽起裤脚,下地劳动。对于小时候经常打骂他的后母,高全宽每年都要寄去赡养费,直到2009年老人100岁时去逝,寄了60年。我想,当他回到故乡,深踏在故乡泥土之时,应该还会想起在北山支队那段激情燃烧的战斗岁月吧?
高全宽将自己的所有献给了党,献给了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和祖国的国防建设事业。时间如梭,在他九十余年的生命历程中,从他投身革命那一天起,改变的只是他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方式,而不变的是他对党和人民事业永远的忠诚!
他是永远的高司令。
(本文刊发前,高全宽老人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谨以此文缅怀这位英勇的抗日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