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常想起一位初中的语文老师。
他可真是懒得出奇。每学期批作文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作文交上去不到一天马上就发了下来,上面空空如也。“同桌互批!”接着他就在下面晃悠;有时候课上,“你们自己看书吧!”于是语文课成了阅读课,他倒落得清闲;更有懒得讲课的时候,提前跟哪位同学打好招呼——哪节课你上台讲哪篇课文,于是他的课上他自己倒成了听众。
还记得我讲李贺《雁门太守行》的情形。短短一首诗有什么说头?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内在有什么感情线索?诗人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表达的?又该如何准确生动地将这些传达给同学呢?我仔细思考。等站上讲台,几十双眼睛盯得我浑身不自在,目光不知道该放到哪儿,粉笔也被沁出的汗浸湿了。就这样磕磕巴巴地讲起来,后来竟越讲越顺,从《天龙八部》的“雁门关”谈起,讲“黑云压城”与“甲光向日”的明暗对比和氛围烘托、讲“角声秋色”与“塞上燕脂”的声色交融、讲“半卷红旗”与“霜重鼓寒”的征战之苦、讲“黄金台”与“玉龙”典出何故和情感寄托。同学们也觉得新鲜,听得津津有味。
轮到他讲课,他先布置几道题目让大家思考。上课时,围绕着这几道思考题大家讨论,他会根据问题不断地追问,却很少给出答案.只让我们自己阅读文本,从中找出线索,然后思考总结。一两个单元讲完了,他又想着法儿地“折腾”我们,或写对联或写文章,或朗读诗歌或办板报,花招可多了。
他自己懒,盯我们可勤快得很,真真“宽以待己,严以律人”。我们自己批改的作文总要被他分出个优劣来.然后细数我们的不足;阅读课后也会被他追问看了什么篇目、文章有什么特色,你怎么理解的;每周的周记,他会不定期地抽查,搞得大家人心惶惶,不得不乖乖地写;上台讲完课,私下里他又会和你品评讲课的优缺点,然后新的任务又落在你的肩上。
想起他,也常想起他家的粉蒸肉来。正是身体发芽抽穗的时节,食堂的饭菜却是难以下咽,每天除了没削皮的土豆就是熟透的茄子,或者没熟的藕和有虫的白菜,于是他就常带我们到他家打牙祭。最受欢迎的莫过师母做的粉蒸肉了,往往刚一端上来,师母还没上桌呢,我们就狼吞虎咽一扫而空了。刚开始大家还客套,说留一点给老师、给师母.后来就全然不顾了。我是专拣瘦肉不吃肥肉的家伙,他却老喜欢挑瘦肉上带肥膘的给我,学着毛主席的腔调说“瘦肉要吃,肥肉也要吃的嘛”,逗得大家一阵乐。不只肉,他家菜园里的黄瓜、西红柿也常常是进了我们的肚子;家里的电视、DVD也常被我们征用,更别提气筒、老虎钳这些小件了;放短假,他家就成了离家远的同学的临时公寓……
想起他,只偶尔才记起他教我们那年才28岁,他中考全校第一,高出第二名六十多分,才记起他因为家里穷才上的中师,他把一个差班的十几个学生送进了省重点高中,才记起他教我们那年儿子才三岁……
如今我已迈进梦想的殿堂,不久也将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语文老师,这时候更时常想起他来,想起他的“懒”,想起他的粉蒸肉。
他可真是懒得出奇。每学期批作文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作文交上去不到一天马上就发了下来,上面空空如也。“同桌互批!”接着他就在下面晃悠;有时候课上,“你们自己看书吧!”于是语文课成了阅读课,他倒落得清闲;更有懒得讲课的时候,提前跟哪位同学打好招呼——哪节课你上台讲哪篇课文,于是他的课上他自己倒成了听众。
还记得我讲李贺《雁门太守行》的情形。短短一首诗有什么说头?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内在有什么感情线索?诗人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表达的?又该如何准确生动地将这些传达给同学呢?我仔细思考。等站上讲台,几十双眼睛盯得我浑身不自在,目光不知道该放到哪儿,粉笔也被沁出的汗浸湿了。就这样磕磕巴巴地讲起来,后来竟越讲越顺,从《天龙八部》的“雁门关”谈起,讲“黑云压城”与“甲光向日”的明暗对比和氛围烘托、讲“角声秋色”与“塞上燕脂”的声色交融、讲“半卷红旗”与“霜重鼓寒”的征战之苦、讲“黄金台”与“玉龙”典出何故和情感寄托。同学们也觉得新鲜,听得津津有味。
轮到他讲课,他先布置几道题目让大家思考。上课时,围绕着这几道思考题大家讨论,他会根据问题不断地追问,却很少给出答案.只让我们自己阅读文本,从中找出线索,然后思考总结。一两个单元讲完了,他又想着法儿地“折腾”我们,或写对联或写文章,或朗读诗歌或办板报,花招可多了。
他自己懒,盯我们可勤快得很,真真“宽以待己,严以律人”。我们自己批改的作文总要被他分出个优劣来.然后细数我们的不足;阅读课后也会被他追问看了什么篇目、文章有什么特色,你怎么理解的;每周的周记,他会不定期地抽查,搞得大家人心惶惶,不得不乖乖地写;上台讲完课,私下里他又会和你品评讲课的优缺点,然后新的任务又落在你的肩上。
想起他,也常想起他家的粉蒸肉来。正是身体发芽抽穗的时节,食堂的饭菜却是难以下咽,每天除了没削皮的土豆就是熟透的茄子,或者没熟的藕和有虫的白菜,于是他就常带我们到他家打牙祭。最受欢迎的莫过师母做的粉蒸肉了,往往刚一端上来,师母还没上桌呢,我们就狼吞虎咽一扫而空了。刚开始大家还客套,说留一点给老师、给师母.后来就全然不顾了。我是专拣瘦肉不吃肥肉的家伙,他却老喜欢挑瘦肉上带肥膘的给我,学着毛主席的腔调说“瘦肉要吃,肥肉也要吃的嘛”,逗得大家一阵乐。不只肉,他家菜园里的黄瓜、西红柿也常常是进了我们的肚子;家里的电视、DVD也常被我们征用,更别提气筒、老虎钳这些小件了;放短假,他家就成了离家远的同学的临时公寓……
想起他,只偶尔才记起他教我们那年才28岁,他中考全校第一,高出第二名六十多分,才记起他因为家里穷才上的中师,他把一个差班的十几个学生送进了省重点高中,才记起他教我们那年儿子才三岁……
如今我已迈进梦想的殿堂,不久也将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语文老师,这时候更时常想起他来,想起他的“懒”,想起他的粉蒸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