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历史的演进从最早的陶器到商朝出现的早期釉陶在到隋唐的三彩技术,元朝的青花、釉里红技术,明清时期的五彩、斗彩和珐琅彩技术一直到现代陶艺,可以为中国陶艺的发展从历史的角度上理清一条思路。
陶瓷艺术是一种折中主义的艺术形式。“它既是物质的产品,又是精神的产物;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现代的艺术。” [1]当然人们都知道陶瓷是祖先为了改变生活方式,追求美好的生活发挥其创造力发明出来的一种工艺。
根据目前的资料考证最早的土陶产生于日本的绳纹时代,距今已有9000年的历史,是最早的工艺美术作品。它是以泥条编织的绳纹纹饰晾干后放在木柴上露天烧制而成的。[2]
中国的陶器发展最早是在公元前5500~5000年之间。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第一次出现了双耳三足壶,以红色的泥土为主的红陶烧制。还有河南仰韶文化最早出现彩陶,山东出现了龙山文化出土的黄陶、蛋壳陶。在长江流域巫山一代大溪文化出土了红陶陶器,湖北屈家岭出土了黑陶,浙江河姆渡出土的夹灰黑陶,浙江马家浜文化出土的夹砂红陶。另外,我国北方地区、西南地区、东南地区也都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制器物有一个缺陷就是沁水的问题。水在装入陶制器物以后不光会自然挥发,还会沁入陶器本身,从器壁沁出流失大部分的水。大约是在商代的时候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工匠们发现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将陶器表面涂上氧化物质一起烧制,当炉温过高, 瓷釉会熔化后流下来形成釉滴,它已是透明的玻璃态物质, 可能是最早的中国古玻璃,烧制出来后玻璃物质会附着在陶器上。陶器也不会再沁水。这就是原始的瓷器的产生。因为这种类似玻璃的物质烧制后成青灰色后来一般把他称作青釉陶。
秦朝统一中国以后,也统一了制陶技术,陶器除了器皿类的还有陶塑。最典型的就是兵马俑了。将人物俑分为下肢、体腔、上肢、头、足五部分分别塑造,再粘结在一起阴干以后分别烧制,烧制完成后组合在一起。这种俑在写实和工艺上的发展都大大超越了以前。当然因为技术不太成熟我们现在看到的汉朝以前的瓷器很少。但是由于秦朝在陶艺技术上的发展,汉朝陶艺也是相当成熟的,我们最熟悉的是成都郊区出土的《击鼓说唱俑》,俑上身袒露,左臂抱鼓,右手握鼓椎,眉开眼笑仿佛正在说唱。
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了东汉的陶艺技术,以青釉涂于白瓷表面呈现青瓷。在浙江一带青瓷制造工艺得到发展,瓷器通常呈淡青色和青灰色两种,此外江南生产大量的黑瓷。北方地区也出现了早期的白瓷。一直到隋唐五代时期,陶瓷工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两大瓷系。[3]此时越窑的青瓷质量大大超越了以前,胎质薄而均匀,釉色青翠,以茶具等等为主。还烧制了专为宫廷使用的现已失传的秘色瓷。邢窑的白瓷釉色纯净,白如雪,无任何纹样造型大方。唐代还盛行一种独特的瓷器唐三彩。是工匠创新的在铅釉中加入铁、铜、锰、钴等等金属氧化物以后经过烧制瓷器呈现的黄、绿、白、蓝五彩斑斓的颜色。唐三彩的出现把传统的制瓷工艺推向了顶峰。一般一件瓷器可以呈现两三种以上的颜色。
宋代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北方有定窑的白釉印花、汝窑的青瓷、官窑烧制的蟹爪纹、钧窑乳光釉和焰红釉、磁州窑烧制的釉下彩、耀州窑的青釉刻花;南方有吉州窑的黑瓷、龙泉窑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景德镇窑的影青、建窑的黑瓷,都各有特色,其中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官窑”。
元代景德镇陶瓷脱颖而出,最大的成就是工匠们发明了青花和釉里红这两种釉料。这标志着中国单色釉瓷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青花,是以氧化钴料在白色瓷坯上描绘纹样上釉后烧制而成,色泽青蓝或蓝中带青灰。釉里红是以氧化铜呈色的釉下彩,工艺和纹样,器物与青花相似,釉色与红宝石相似。
明清两代的陶瓷工艺,在釉彩、纹样、造型品种等方面都有显著地提高,此时,江苏宜兴、浙江龙泉、福建德化、广东佛山的陶瓷生产业有相当规模。由于釉料的不断发展,明清陶瓷以具有单色釉、三彩、五彩等多个品种。出现甜白、霁红、霁蓝、象牙白、郎窑红、洒蓝、茶叶禾等等十几种色釉。除了釉色的多种多样以外,明清陶瓷大力推广彩绘,出现了点彩、釉上彩、釉下彩、斗彩。青花瓷就属于釉下彩,是先将青花绘制与白胎上在上透明釉烧制成型,其胎薄釉白、青色蓝中发灰看上去幽雅娴静。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先将釉下青花制成后在上一次釉上彩绘。五彩是斗彩以后的又一突破,其彩绘烧制方法大致和斗彩相似,只是施釉的主体不是点彩或填彩了,而是整个构成画面纹饰。一般使用釉上篮彩、黑彩和描金等装饰手段,因此大大丰富了釉上彩的色彩。珐琅彩是一种瓷胎画珐琅,一般的瓷器先在景德镇烧制成白瓷,在送入宫廷绘制,在送入彩炉低温烧制,油料上色的技法是受西方绘画的影响。粉彩瓷器书用含有铅粉的玻璃白釉料加入金属在素胎上作画,而后入炉烧制而成的。由于用彩较厚,花纹略突起有一定的立体感。紫砂作为宜兴的一种特有的矿产开采用作茶具生产,一般呈赤褐色、黄色、或紫色也是在这个时期发展壮大起来的。
到了民国时期官窑渐渐没落,留存下来的民窑以烧制青花、点彩的日用品为主,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等地才又开始烧制瓷器。广东佛山开始研究制作骨瓷。80年代初中国现代陶艺才开始萌芽,最开始也是在艺术院校里有陶瓷美术专业,直到台湾陶艺家李茂宗带来现代陶艺的信息。80年代后许多外国陶艺家的展品渐渐被中国陶艺家知道,中国陶艺家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的陶瓷作品。美国陶艺家温·黑格说“在世界陶瓷艺术领域里,最激动人心的就是今天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代陶艺运动。”
【参考文献】
[1]郑宁.日本陶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2]唐英,赵培生.现代陶艺教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3]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通过历史的演进从最早的陶器到商朝出现的早期釉陶在到隋唐的三彩技术,元朝的青花、釉里红技术,明清时期的五彩、斗彩和珐琅彩技术一直到现代陶艺,可以为中国陶艺的发展从历史的角度上理清一条思路。
陶瓷艺术是一种折中主义的艺术形式。“它既是物质的产品,又是精神的产物;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现代的艺术。” [1]当然人们都知道陶瓷是祖先为了改变生活方式,追求美好的生活发挥其创造力发明出来的一种工艺。
根据目前的资料考证最早的土陶产生于日本的绳纹时代,距今已有9000年的历史,是最早的工艺美术作品。它是以泥条编织的绳纹纹饰晾干后放在木柴上露天烧制而成的。[2]
中国的陶器发展最早是在公元前5500~5000年之间。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第一次出现了双耳三足壶,以红色的泥土为主的红陶烧制。还有河南仰韶文化最早出现彩陶,山东出现了龙山文化出土的黄陶、蛋壳陶。在长江流域巫山一代大溪文化出土了红陶陶器,湖北屈家岭出土了黑陶,浙江河姆渡出土的夹灰黑陶,浙江马家浜文化出土的夹砂红陶。另外,我国北方地区、西南地区、东南地区也都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制器物有一个缺陷就是沁水的问题。水在装入陶制器物以后不光会自然挥发,还会沁入陶器本身,从器壁沁出流失大部分的水。大约是在商代的时候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工匠们发现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将陶器表面涂上氧化物质一起烧制,当炉温过高, 瓷釉会熔化后流下来形成釉滴,它已是透明的玻璃态物质, 可能是最早的中国古玻璃,烧制出来后玻璃物质会附着在陶器上。陶器也不会再沁水。这就是原始的瓷器的产生。因为这种类似玻璃的物质烧制后成青灰色后来一般把他称作青釉陶。
秦朝统一中国以后,也统一了制陶技术,陶器除了器皿类的还有陶塑。最典型的就是兵马俑了。将人物俑分为下肢、体腔、上肢、头、足五部分分别塑造,再粘结在一起阴干以后分别烧制,烧制完成后组合在一起。这种俑在写实和工艺上的发展都大大超越了以前。当然因为技术不太成熟我们现在看到的汉朝以前的瓷器很少。但是由于秦朝在陶艺技术上的发展,汉朝陶艺也是相当成熟的,我们最熟悉的是成都郊区出土的《击鼓说唱俑》,俑上身袒露,左臂抱鼓,右手握鼓椎,眉开眼笑仿佛正在说唱。
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了东汉的陶艺技术,以青釉涂于白瓷表面呈现青瓷。在浙江一带青瓷制造工艺得到发展,瓷器通常呈淡青色和青灰色两种,此外江南生产大量的黑瓷。北方地区也出现了早期的白瓷。一直到隋唐五代时期,陶瓷工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两大瓷系。[3]此时越窑的青瓷质量大大超越了以前,胎质薄而均匀,釉色青翠,以茶具等等为主。还烧制了专为宫廷使用的现已失传的秘色瓷。邢窑的白瓷釉色纯净,白如雪,无任何纹样造型大方。唐代还盛行一种独特的瓷器唐三彩。是工匠创新的在铅釉中加入铁、铜、锰、钴等等金属氧化物以后经过烧制瓷器呈现的黄、绿、白、蓝五彩斑斓的颜色。唐三彩的出现把传统的制瓷工艺推向了顶峰。一般一件瓷器可以呈现两三种以上的颜色。
宋代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北方有定窑的白釉印花、汝窑的青瓷、官窑烧制的蟹爪纹、钧窑乳光釉和焰红釉、磁州窑烧制的釉下彩、耀州窑的青釉刻花;南方有吉州窑的黑瓷、龙泉窑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景德镇窑的影青、建窑的黑瓷,都各有特色,其中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官窑”。
元代景德镇陶瓷脱颖而出,最大的成就是工匠们发明了青花和釉里红这两种釉料。这标志着中国单色釉瓷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青花,是以氧化钴料在白色瓷坯上描绘纹样上釉后烧制而成,色泽青蓝或蓝中带青灰。釉里红是以氧化铜呈色的釉下彩,工艺和纹样,器物与青花相似,釉色与红宝石相似。
明清两代的陶瓷工艺,在釉彩、纹样、造型品种等方面都有显著地提高,此时,江苏宜兴、浙江龙泉、福建德化、广东佛山的陶瓷生产业有相当规模。由于釉料的不断发展,明清陶瓷以具有单色釉、三彩、五彩等多个品种。出现甜白、霁红、霁蓝、象牙白、郎窑红、洒蓝、茶叶禾等等十几种色釉。除了釉色的多种多样以外,明清陶瓷大力推广彩绘,出现了点彩、釉上彩、釉下彩、斗彩。青花瓷就属于釉下彩,是先将青花绘制与白胎上在上透明釉烧制成型,其胎薄釉白、青色蓝中发灰看上去幽雅娴静。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先将釉下青花制成后在上一次釉上彩绘。五彩是斗彩以后的又一突破,其彩绘烧制方法大致和斗彩相似,只是施釉的主体不是点彩或填彩了,而是整个构成画面纹饰。一般使用釉上篮彩、黑彩和描金等装饰手段,因此大大丰富了釉上彩的色彩。珐琅彩是一种瓷胎画珐琅,一般的瓷器先在景德镇烧制成白瓷,在送入宫廷绘制,在送入彩炉低温烧制,油料上色的技法是受西方绘画的影响。粉彩瓷器书用含有铅粉的玻璃白釉料加入金属在素胎上作画,而后入炉烧制而成的。由于用彩较厚,花纹略突起有一定的立体感。紫砂作为宜兴的一种特有的矿产开采用作茶具生产,一般呈赤褐色、黄色、或紫色也是在这个时期发展壮大起来的。
到了民国时期官窑渐渐没落,留存下来的民窑以烧制青花、点彩的日用品为主,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等地才又开始烧制瓷器。广东佛山开始研究制作骨瓷。80年代初中国现代陶艺才开始萌芽,最开始也是在艺术院校里有陶瓷美术专业,直到台湾陶艺家李茂宗带来现代陶艺的信息。80年代后许多外国陶艺家的展品渐渐被中国陶艺家知道,中国陶艺家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的陶瓷作品。美国陶艺家温·黑格说“在世界陶瓷艺术领域里,最激动人心的就是今天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代陶艺运动。”
【参考文献】
[1]郑宁.日本陶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2]唐英,赵培生.现代陶艺教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3]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