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在布卢姆关于教学目标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三维目标体系,即: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方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第一次明确地把过程和方法作为教学目标,这是现代教学理论的一大发展。探索研究教学过程,理论上重视教学过程,实践上强化教学过程,在《新课程标准》实行的今天,无疑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仅对教学过程有关方面作一浅显探索。
一、构成教学过程的要素分析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统一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形成科学世界观,陶冶道德品质,全面实现教育目的的一个过程。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有:(1)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教学活动的统一体。(2)教学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教学作为全面完成学校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它必须完成和达到多项目标。(3)教学是一种有情感的活动,教学是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背景而展开的,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积极的配合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与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有着内在的联系。(4)教学是一种系统活动,因为教学具有严格的程序和周密的设计,从教学目标的制订到教学步骤的设计,乃至教学效果的评定,都是出自于教学活动系统性、程序化的要求。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教师的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它受某些因素的制约,而不是随心所欲的;学生的学应是积极主动的,也受某些因素的制约。
教师施教与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时,都涉及手段和方法。随着电视、广播、录音、录像、教学电影、语音实验室、教学仪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发现教学、暗示教学、情境教学、尝试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的效果,促使教学方法成为教学过程的一种重要因素。
构成教学过程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基本要素,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正确认识并分析和妥善处理这些关系。
二、教学过程应遵循的原则思辨
1.主体性原则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双主体关系。在教的过程中,“教”是主体,在学的过程中,“学”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的价值只有在学生的学习中体现,“教”的作用主要是组织和引导,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开放性的原则
学校教育从生产过程中走出来,走向专门化,无疑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然而学校教育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个严重的缺陷——把自身隔离在与社会绝缘的深院高墙之内,封闭在空间狭窄的课堂活动之中。这直接导致了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是对这种封闭型教学的生动描写。这种教学与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隔绝,必然会使学生思维闭塞、视野狭窄、高分低能,使学生成为不谙世事的“书呆子”。这样的学生,面对现代开放社会的种种复杂现象将会束手无策,连自我生存都很成问题,就根本不可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了。
贯彻全面开放原则要求做到四个“开放”:
(1)教学内容的开放
创新教学的内容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的发展变化实际、联系科技文化推陈出新的实际。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和社会发展的前沿领域,不断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充实校本教材,使之形成一个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而又不断更新与完善的开放系统。
(2)教学过程的开放
创新教学过程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掌握结论,更重要的是指引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培养问题意识和主动超越自我的心理惯性。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过程的第一个因素,高度重视过程的开放,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地运用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等教学的基本方式,使创新教学过程充满无限的生命活性因素。
(3)教学空间的开放
创新教学的空间应该打破学校的、教室的界限,把课堂向社会、向家庭、向报刊影视等传播媒体和网络虚拟空间延伸,使学生牢固树立“时时都是创造之时,处处都是学习之地,事事都有探究之需”的观念。
(4)思维训练的开放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生创新素质的核心因素。创新教学贯彻全面开放的原则必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开放式训练。为此,要引导学生左右脑实行同步的“全脑开放”,重视对他们进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开放训练。同时,要强化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与发展学生思维求异、求新、求优的能力。
3.个体发展的原则
现代的教学理论非常重视学生个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个体经验和素养在构建个体知识体系中起积极作用,同时又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教学活动要优先发展学习个体的一般能力,同时开发学习个体的特殊潜能。但是一部分教师则认为教学过程应着力培养学生整体学科能力。这样则忽略了个体的一般能力和特殊的个性潜能。在新课程理论中,能力是学习个体发展的前途和基础,能力的提高、个体的发展则是教学过程的归宿。
新理论中的过程观突出了在此过程中个体的体验性,强调主体在此过程中特殊的认知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习个体的认知状况、心理情绪、经验积累,关注个体的心理感受是否与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形成共振。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情(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各得其所,使每一个学习个体都得到发展。
4.科学合理的原则
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都需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都需要使用恰当的方法。因此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必须科学合理。
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重点的突出,教学难点的分解,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材特点的体现,教学时间的安排,课堂节奏的控制,教学双边活动的设计都必须科学合理。
教学方法的选用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安排得科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审视:
(1)看教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一节课,是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要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结合得怎样。具体地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教学是否关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三看教学是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四看教师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学生是否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实践活动。主要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一定量的、有层次的各种形式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看教师在处理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体现诸方面关系是否妥当。看教师是否在传播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思想的净化等。
教学过程的探索是重要课题,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作出前瞻性的思辨,吸纳消化并树立三维目标的理念,而且要在实践上尝试,优化教学过程,将教学过程的改革融入到整个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去,我们应脚踏实地,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不断进取。
一、构成教学过程的要素分析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统一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形成科学世界观,陶冶道德品质,全面实现教育目的的一个过程。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有:(1)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教学活动的统一体。(2)教学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教学作为全面完成学校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它必须完成和达到多项目标。(3)教学是一种有情感的活动,教学是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背景而展开的,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积极的配合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与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有着内在的联系。(4)教学是一种系统活动,因为教学具有严格的程序和周密的设计,从教学目标的制订到教学步骤的设计,乃至教学效果的评定,都是出自于教学活动系统性、程序化的要求。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教师的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它受某些因素的制约,而不是随心所欲的;学生的学应是积极主动的,也受某些因素的制约。
教师施教与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时,都涉及手段和方法。随着电视、广播、录音、录像、教学电影、语音实验室、教学仪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发现教学、暗示教学、情境教学、尝试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的效果,促使教学方法成为教学过程的一种重要因素。
构成教学过程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基本要素,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正确认识并分析和妥善处理这些关系。
二、教学过程应遵循的原则思辨
1.主体性原则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双主体关系。在教的过程中,“教”是主体,在学的过程中,“学”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的价值只有在学生的学习中体现,“教”的作用主要是组织和引导,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开放性的原则
学校教育从生产过程中走出来,走向专门化,无疑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然而学校教育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个严重的缺陷——把自身隔离在与社会绝缘的深院高墙之内,封闭在空间狭窄的课堂活动之中。这直接导致了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是对这种封闭型教学的生动描写。这种教学与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隔绝,必然会使学生思维闭塞、视野狭窄、高分低能,使学生成为不谙世事的“书呆子”。这样的学生,面对现代开放社会的种种复杂现象将会束手无策,连自我生存都很成问题,就根本不可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了。
贯彻全面开放原则要求做到四个“开放”:
(1)教学内容的开放
创新教学的内容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的发展变化实际、联系科技文化推陈出新的实际。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和社会发展的前沿领域,不断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充实校本教材,使之形成一个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而又不断更新与完善的开放系统。
(2)教学过程的开放
创新教学过程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掌握结论,更重要的是指引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培养问题意识和主动超越自我的心理惯性。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过程的第一个因素,高度重视过程的开放,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地运用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等教学的基本方式,使创新教学过程充满无限的生命活性因素。
(3)教学空间的开放
创新教学的空间应该打破学校的、教室的界限,把课堂向社会、向家庭、向报刊影视等传播媒体和网络虚拟空间延伸,使学生牢固树立“时时都是创造之时,处处都是学习之地,事事都有探究之需”的观念。
(4)思维训练的开放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生创新素质的核心因素。创新教学贯彻全面开放的原则必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开放式训练。为此,要引导学生左右脑实行同步的“全脑开放”,重视对他们进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开放训练。同时,要强化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与发展学生思维求异、求新、求优的能力。
3.个体发展的原则
现代的教学理论非常重视学生个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个体经验和素养在构建个体知识体系中起积极作用,同时又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教学活动要优先发展学习个体的一般能力,同时开发学习个体的特殊潜能。但是一部分教师则认为教学过程应着力培养学生整体学科能力。这样则忽略了个体的一般能力和特殊的个性潜能。在新课程理论中,能力是学习个体发展的前途和基础,能力的提高、个体的发展则是教学过程的归宿。
新理论中的过程观突出了在此过程中个体的体验性,强调主体在此过程中特殊的认知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习个体的认知状况、心理情绪、经验积累,关注个体的心理感受是否与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形成共振。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情(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各得其所,使每一个学习个体都得到发展。
4.科学合理的原则
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都需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都需要使用恰当的方法。因此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必须科学合理。
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重点的突出,教学难点的分解,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材特点的体现,教学时间的安排,课堂节奏的控制,教学双边活动的设计都必须科学合理。
教学方法的选用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安排得科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审视:
(1)看教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一节课,是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要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结合得怎样。具体地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教学是否关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三看教学是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四看教师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学生是否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实践活动。主要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一定量的、有层次的各种形式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看教师在处理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体现诸方面关系是否妥当。看教师是否在传播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思想的净化等。
教学过程的探索是重要课题,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作出前瞻性的思辨,吸纳消化并树立三维目标的理念,而且要在实践上尝试,优化教学过程,将教学过程的改革融入到整个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去,我们应脚踏实地,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