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课堂师生互动愈益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然而不少教师对于“师生互动”理解有偏差,导致师生互动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通过指出当前中学师生互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帮助中学师生更好得进行师生互动。
关键词:师生互动;有效;平等
一、建立有效師生互动的背景与意义
当今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大力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互动,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课堂师生互动的机制与实效日益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关注的核心。帕森斯曾指出:“自我与他人的交互作用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形态”,而实际上,课堂也是一个小型社会,教材只是师生互动的媒介,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的互动才是课堂的灵魂所在。因此,一节优质的课堂离不开师生互动,课堂师生互动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积极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有利于师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但不少教师对于 “师生互动”理解有偏差,认为加强师生互动等于简单的“满堂问”。在升学指标压力下,不少中学教师对于课堂授课效果急功近利,在师生互动中居于控制地位,这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师生互动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当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如何有效加强中学课堂师生互动对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中學师生互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互动形式表面化,由于师生互动观念的逐渐深入,不少课堂越发呈现热闹的景象,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然而引起课堂气氛热烈的经常是大量封闭性提问,学生机械地回答“是”或“否”,问题没有思考的价值。学生为了表现自己对学习的积极性,无论是否知道答案,一节课都在不停举手,特别是在公开课中,教学过程事先经过了多次的排练,课堂师生互动形式化更加严重,彼此之间的配合就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事先都设定好“程序”。这样的互动不仅有害于学生,对教师也是一种摧残。
(2)互动单一化,教师和学生在身份、社会地位以及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是不对等的,教师是互动的发起者、领导者,而学生是互动的被发起者和被领导者。这种单向性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互动的对象来看,教师与不同对象群体的互动程度存在着差异:与男生的互动多于女生;与学生干部的互动明显多于非学生干部;班级中地位较高的学生与教师交往的机会要比地位低的学生多得多[1]。其次,从互动的方式来看,对于不同学业成就水平的学生,教师往往会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有关课堂师生互动问题的研究发现:获得与教师互动机会最多的学生无一例外都是所谓的“尖子生,他们与教师互动的频率少者可为全班学生与教师人均互动频率的3.3 倍,多者达到10 倍”[2]。与学业成就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互动时,教师更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方式,并且表现出很大的耐心;而与学业成就水平较低的学生互动时,教师更倾向于采取专制的、否定的、控制的方式,并且较少给这些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表达机会。最后,从互动的内容来看,教师在互动对象选择上的差异,直接决定了互动内容的不同。与学业成就较高的学生互动,教师往往选择那些具有论证性、挑战性的较复杂问题;而与低学业成就的学生互动,则选择那些判断性的、描述性的较简单问题,并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的评价方式显然有利于学业成就水平高的学生[1]。
(3)问题设置不合理,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问题设置至关重要,它既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也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然而不少教师无视学生的真实思维水平,为了省事,选择过于简单的素材进行互动,学生目光被教师局限,无法扩散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积极性无法被激发,课堂表面上有人回答,但实际上依旧是死气沉沉。觉得课堂无趣。与上述现象相反的极端则是,教师有时将一个复杂或难度较大的问题推给学生,即存在互动素材难度过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即使学生课前预习,也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这样问题的抛出连互动的启动都难以完成,更谈不上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三、师生有效互动对教师的职业素养的要求
(1)真正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至少包含这样三个向度的认识[3]:
其一,师生平等的意识。它意味着尊重学生,包括其人格、个性、情感和智力。学生有着与教师一样独立的人格、丰富的情感和正常的智商,学生与教师的差别只不过在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情况时有出现,教师要有与学生精神同等的认识,对于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智商给予应有的尊重;其二,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教师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个人选择了教师职业,也就意味着承担起了学生和社会赋予的重任。要负担起这样的重任,教师就要在追求“学高为师”和“身正为范”的基础上,尽可能将自己的精力和情感投入学生身上,力求在学生的知识、为人处世和情感品德方面基于最大化帮助;其三,以学生为荣的胸怀。我们要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只有这样,当学生无论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还是情操的提升、价值的建立,都有了显著的进步的时候,教师才会从内心深处感到自豪与骄傲。
(2)扎实的学科知识以及驾驭课堂的经验。具备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甚至教好书育好人的决心和热情,并不必然意味着与学生的互动就会顺利成功,也并不意味着就能做好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一项极其复杂和艰巨的工作。而在开放的课堂环境中,每一堂课对教师来说都有新的挑战,由于具体情境的不同,互动的方式也不可直接照搬,需要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育工作者灵活运用。有些学生会提出很多超出教师预料的问题,教师必须做出灵活的应对。充分利用课堂的丰富资源,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表现,解读学生的语言或无声表达,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并进一步点燃思维的火花,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要完成这一切,教师必须要具备丰厚扎实的学科知识[3]。除此之外,还需要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对于以往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的成败得失,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目标达成的效果,哪些经验值得肯定,哪些失误必须戒免,需要时间积累和用心体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 赵翠兰. 中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的误区及其反思[J]. 当代教育科学, 2007(21):26-28.
[2] 田海明.自由的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1, ( l) .
[3] 王建峰. 师生互动理论及其现实有效性问题研究[J]. 河南社会科学, 2012, 20(6):75-77.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
关键词:师生互动;有效;平等
一、建立有效師生互动的背景与意义
当今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大力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互动,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课堂师生互动的机制与实效日益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关注的核心。帕森斯曾指出:“自我与他人的交互作用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形态”,而实际上,课堂也是一个小型社会,教材只是师生互动的媒介,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的互动才是课堂的灵魂所在。因此,一节优质的课堂离不开师生互动,课堂师生互动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积极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有利于师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但不少教师对于 “师生互动”理解有偏差,认为加强师生互动等于简单的“满堂问”。在升学指标压力下,不少中学教师对于课堂授课效果急功近利,在师生互动中居于控制地位,这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师生互动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当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如何有效加强中学课堂师生互动对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中學师生互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互动形式表面化,由于师生互动观念的逐渐深入,不少课堂越发呈现热闹的景象,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然而引起课堂气氛热烈的经常是大量封闭性提问,学生机械地回答“是”或“否”,问题没有思考的价值。学生为了表现自己对学习的积极性,无论是否知道答案,一节课都在不停举手,特别是在公开课中,教学过程事先经过了多次的排练,课堂师生互动形式化更加严重,彼此之间的配合就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事先都设定好“程序”。这样的互动不仅有害于学生,对教师也是一种摧残。
(2)互动单一化,教师和学生在身份、社会地位以及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是不对等的,教师是互动的发起者、领导者,而学生是互动的被发起者和被领导者。这种单向性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互动的对象来看,教师与不同对象群体的互动程度存在着差异:与男生的互动多于女生;与学生干部的互动明显多于非学生干部;班级中地位较高的学生与教师交往的机会要比地位低的学生多得多[1]。其次,从互动的方式来看,对于不同学业成就水平的学生,教师往往会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有关课堂师生互动问题的研究发现:获得与教师互动机会最多的学生无一例外都是所谓的“尖子生,他们与教师互动的频率少者可为全班学生与教师人均互动频率的3.3 倍,多者达到10 倍”[2]。与学业成就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互动时,教师更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方式,并且表现出很大的耐心;而与学业成就水平较低的学生互动时,教师更倾向于采取专制的、否定的、控制的方式,并且较少给这些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表达机会。最后,从互动的内容来看,教师在互动对象选择上的差异,直接决定了互动内容的不同。与学业成就较高的学生互动,教师往往选择那些具有论证性、挑战性的较复杂问题;而与低学业成就的学生互动,则选择那些判断性的、描述性的较简单问题,并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的评价方式显然有利于学业成就水平高的学生[1]。
(3)问题设置不合理,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问题设置至关重要,它既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也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然而不少教师无视学生的真实思维水平,为了省事,选择过于简单的素材进行互动,学生目光被教师局限,无法扩散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积极性无法被激发,课堂表面上有人回答,但实际上依旧是死气沉沉。觉得课堂无趣。与上述现象相反的极端则是,教师有时将一个复杂或难度较大的问题推给学生,即存在互动素材难度过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即使学生课前预习,也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这样问题的抛出连互动的启动都难以完成,更谈不上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三、师生有效互动对教师的职业素养的要求
(1)真正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至少包含这样三个向度的认识[3]:
其一,师生平等的意识。它意味着尊重学生,包括其人格、个性、情感和智力。学生有着与教师一样独立的人格、丰富的情感和正常的智商,学生与教师的差别只不过在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情况时有出现,教师要有与学生精神同等的认识,对于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智商给予应有的尊重;其二,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教师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个人选择了教师职业,也就意味着承担起了学生和社会赋予的重任。要负担起这样的重任,教师就要在追求“学高为师”和“身正为范”的基础上,尽可能将自己的精力和情感投入学生身上,力求在学生的知识、为人处世和情感品德方面基于最大化帮助;其三,以学生为荣的胸怀。我们要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只有这样,当学生无论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还是情操的提升、价值的建立,都有了显著的进步的时候,教师才会从内心深处感到自豪与骄傲。
(2)扎实的学科知识以及驾驭课堂的经验。具备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甚至教好书育好人的决心和热情,并不必然意味着与学生的互动就会顺利成功,也并不意味着就能做好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一项极其复杂和艰巨的工作。而在开放的课堂环境中,每一堂课对教师来说都有新的挑战,由于具体情境的不同,互动的方式也不可直接照搬,需要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育工作者灵活运用。有些学生会提出很多超出教师预料的问题,教师必须做出灵活的应对。充分利用课堂的丰富资源,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表现,解读学生的语言或无声表达,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并进一步点燃思维的火花,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要完成这一切,教师必须要具备丰厚扎实的学科知识[3]。除此之外,还需要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对于以往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的成败得失,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目标达成的效果,哪些经验值得肯定,哪些失误必须戒免,需要时间积累和用心体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 赵翠兰. 中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的误区及其反思[J]. 当代教育科学, 2007(21):26-28.
[2] 田海明.自由的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1, ( l) .
[3] 王建峰. 师生互动理论及其现实有效性问题研究[J]. 河南社会科学, 2012, 20(6):75-77.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