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情感意向的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情感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
然而,我们许多教师由于提问质量意识不强,备课不充分等因素,课上满堂问,不仅造成许多提问无意义,而且挫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学生的认知发展受抑,甚至可能影响到学生终身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优化课堂提问质量,提高语文教学效益,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呢?
一、抓住课题进行设问,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我们大家都知道,课题是课文的灵魂,所以只要我们备课时认真审题,注意发挥课题统摄全文的功能,精心设计问题,必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如《宇宙里有些什么》课题本身就是个问句,作者用问题来做标题,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引人思索,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也使读者明确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在备课时,我深领其会,并结合我国的宇宙飞船掀起的太空热,还可引发学生探索太空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系列导入问题:“同学们,我国神舟十号飞船将与明年上半年飞上太空,并进行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宇航员将住上‘天宫一号’。你们可知道我国飞船最近几次都有哪些历史性突破?”听此学生都兴奋起来:“神舟七号飞船翟志刚出舱作业”、“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交会对接”、“神舟九号飞船还实现了‘天宫一号’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同学们,如果走出船舱或住在‘天宫一号’就会看到神秘的宇宙,你们想知道宇宙里都有些什么吗?”当我看到学生一个个渴求的眼神,我立即板题,看到课题后学生都会心一笑,急速地打开课文。虽然文章较长,但不到五分钟就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这样的提问,不但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还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和爱国热情。
二、抓住课文的重点进行设问,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化理解
每篇课文总有它的重点,抓住了课文的重点,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脉络及主题。为此,我紧抓课文的重点来进行设计问题。如《孔乙己》一课的阅读重点主要为: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及其封建社会的罪恶,2.体会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刻画人物的作用。围绕第一个重点,我设计了五个问题:⑴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说明了什么问题?⑵穿长衫、掌柜的嘲笑孔乙己,是瞧不起他;而短衣帮和“我”等都是穷苦人,也嘲笑孔乙己,这说明了什么?⑶小说第九段除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外,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⑷丁举人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本是同根生,他毒打孔乙己说明了什么?⑸小说结尾为什么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第二个重点我也设计了三个问题:⑴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站着喝酒”“穿长衫”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具体描写他的外貌、衣着、语言等?⑵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的“罩”字,“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字,这些动词用得很好,究竟好在哪里?⑶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是怎样的情景?与第一次出场比较,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有何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这些系列问题弄清楚了,文章的脉络、主题也就掌握了,从而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化理解。
三、抓住课文的难点进行设问,引导学生攻克难关
课文的难点学生一般不容易掌握,教师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攻克难关。因此,我在备课时,总是围绕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如,鲁迅的小说《社戏》这篇课文内容较长,记叙的事情较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事情与文章主题间的联系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根据这一难点,精心设计了以下问题:“这篇小说主要写‘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戏时的愉快生活,但为什么开头却先写了‘我’在平桥村的生活,在结尾又写了六一公公送罗汉豆的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不但使学生理解了难点,而且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增加了知识储量。
四、抓住课文的疑点进行设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没有多大文字障碍的课文,学生往往读后如过眼云烟,很少驻足思考。如果教师抓住课文阅读理解上可能出现的一些疑点进行设问,课堂往往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白杨礼赞》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这篇课文是赞扬白杨的,可课文第七自然段为什么却要写白杨“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曲折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而后第七自然段后部分以及第八自然段又不仅赞美它的品格,而且赞美它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可结尾一段,却又说楠木也是直挺秀颀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加深了对欲扬先抑、明抑实扬,对比、反衬等手法的理解,深深体验到作者对白杨树强烈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再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课的“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中,有学生提出,本课引用的牛郎织女故事情节上有误,即历史上的传说都是牛郎和织女每年只能在夏历七月初七晚上鹊桥上相会一次,可诗歌却写牛郎织女都能自由地来往。”见此疑点,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勇于质疑的精神,然后抓住这一疑点,巧妙提问:作为一个文化巨匠,肯定也知道这一神话传说,可为什么他要改写呢?并建议她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想一想。看后,这位同学茅塞顿开:“我知道了,改写这一故事,反衬了当时人间社会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人民大众苦难的同情和对自由美满生活的向往。”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我还抓住课文的中心句进行设问,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抓住课文的线索进行设问,使学生迅速地把握课文的脉络;抓住课文的文体特征进行设问,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区二窎中学)
然而,我们许多教师由于提问质量意识不强,备课不充分等因素,课上满堂问,不仅造成许多提问无意义,而且挫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学生的认知发展受抑,甚至可能影响到学生终身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优化课堂提问质量,提高语文教学效益,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呢?
一、抓住课题进行设问,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我们大家都知道,课题是课文的灵魂,所以只要我们备课时认真审题,注意发挥课题统摄全文的功能,精心设计问题,必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如《宇宙里有些什么》课题本身就是个问句,作者用问题来做标题,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引人思索,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也使读者明确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在备课时,我深领其会,并结合我国的宇宙飞船掀起的太空热,还可引发学生探索太空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系列导入问题:“同学们,我国神舟十号飞船将与明年上半年飞上太空,并进行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宇航员将住上‘天宫一号’。你们可知道我国飞船最近几次都有哪些历史性突破?”听此学生都兴奋起来:“神舟七号飞船翟志刚出舱作业”、“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交会对接”、“神舟九号飞船还实现了‘天宫一号’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同学们,如果走出船舱或住在‘天宫一号’就会看到神秘的宇宙,你们想知道宇宙里都有些什么吗?”当我看到学生一个个渴求的眼神,我立即板题,看到课题后学生都会心一笑,急速地打开课文。虽然文章较长,但不到五分钟就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这样的提问,不但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还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和爱国热情。
二、抓住课文的重点进行设问,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化理解
每篇课文总有它的重点,抓住了课文的重点,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脉络及主题。为此,我紧抓课文的重点来进行设计问题。如《孔乙己》一课的阅读重点主要为: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及其封建社会的罪恶,2.体会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刻画人物的作用。围绕第一个重点,我设计了五个问题:⑴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说明了什么问题?⑵穿长衫、掌柜的嘲笑孔乙己,是瞧不起他;而短衣帮和“我”等都是穷苦人,也嘲笑孔乙己,这说明了什么?⑶小说第九段除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外,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⑷丁举人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本是同根生,他毒打孔乙己说明了什么?⑸小说结尾为什么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第二个重点我也设计了三个问题:⑴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站着喝酒”“穿长衫”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具体描写他的外貌、衣着、语言等?⑵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的“罩”字,“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字,这些动词用得很好,究竟好在哪里?⑶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是怎样的情景?与第一次出场比较,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有何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这些系列问题弄清楚了,文章的脉络、主题也就掌握了,从而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化理解。
三、抓住课文的难点进行设问,引导学生攻克难关
课文的难点学生一般不容易掌握,教师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攻克难关。因此,我在备课时,总是围绕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如,鲁迅的小说《社戏》这篇课文内容较长,记叙的事情较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事情与文章主题间的联系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根据这一难点,精心设计了以下问题:“这篇小说主要写‘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戏时的愉快生活,但为什么开头却先写了‘我’在平桥村的生活,在结尾又写了六一公公送罗汉豆的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不但使学生理解了难点,而且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增加了知识储量。
四、抓住课文的疑点进行设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没有多大文字障碍的课文,学生往往读后如过眼云烟,很少驻足思考。如果教师抓住课文阅读理解上可能出现的一些疑点进行设问,课堂往往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白杨礼赞》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这篇课文是赞扬白杨的,可课文第七自然段为什么却要写白杨“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曲折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而后第七自然段后部分以及第八自然段又不仅赞美它的品格,而且赞美它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可结尾一段,却又说楠木也是直挺秀颀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加深了对欲扬先抑、明抑实扬,对比、反衬等手法的理解,深深体验到作者对白杨树强烈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再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课的“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中,有学生提出,本课引用的牛郎织女故事情节上有误,即历史上的传说都是牛郎和织女每年只能在夏历七月初七晚上鹊桥上相会一次,可诗歌却写牛郎织女都能自由地来往。”见此疑点,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勇于质疑的精神,然后抓住这一疑点,巧妙提问:作为一个文化巨匠,肯定也知道这一神话传说,可为什么他要改写呢?并建议她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想一想。看后,这位同学茅塞顿开:“我知道了,改写这一故事,反衬了当时人间社会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人民大众苦难的同情和对自由美满生活的向往。”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我还抓住课文的中心句进行设问,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抓住课文的线索进行设问,使学生迅速地把握课文的脉络;抓住课文的文体特征进行设问,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区二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