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卢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作为一个优秀年轻人和管理者应有的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气势。正如他说的那样,成长的道路永远不会一帆风顺,一定要坚持再坚持,科学地对待每件事,不解决问题绝不罢休。我们处在民用航空制造的初级阶段,有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必须要沉得住气,有了今天的积累,才有明天的成功。
卢鹄现任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制造工程部部长,主要从事数字化工艺技术、飞机总装仿真与协调技术、飞机产品定义、构型控制技术等方面研究。围绕飞机研制和生产,在C919飞机研制过程中,为推动飞机产品的MBD定义技术、数字化工艺与仿真技术在型号中的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北航的学霸
1976年6月,卢鹄出生在广西玉林,儿时随父母回到河南郑州。父母是农业大学的教师,他从小在书香校园快乐成长,看着雅科夫列夫的自传长大,对航空充满了无限热爱。
1995年7月,卢鹄从郑州市第九中学高中毕业,考入沈阳航空工业学院,主修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2000年,他又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专业。2007年6月,卢鹄获得博士学位。当年7月,他进入北航博士后流动站,参与国家航空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筹建和其他科研工作。2009年出站后,进入上飞公司。
“牛啊,你在北航学习了9年!”
“是的!学习从来就不是我的负担,很轻松。我的学习方法有和大家一样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学习与打篮球一样,只要球到了自己手上,要么传球,要么进攻。传球,可以击地,可以高抛,也可以侧传;进攻,可以上篮,可以转身,可以勾手,可以跳投,也可以跑投。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在合适的时间果断地作出决定,没有时间多想,否则贻误战机。”
这样一种性格在卢鹄的工作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他就针对C919飞机开展了数字化定义技术研究,推动飞机产品定义从二维向三维转变,实现集成化定义,协助制定我国民机首套面向工程应用的MBD建模标准,为C919项目的数字化定义和模块化构型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开启新道路
2006年暑假,大飞机项目专家论证组在北航召开了一次会议。借助这个机会,卢鹄了解到国家对大飞机项目的坚定意志和经济战略转型的宏伟蓝图,这让他激动不已。2009年博士后出站后,他毅然放弃安定的生活,卖了在北京的房子,克服生活上的困难,投身到祖国的大飞机事业中,从此开启了新的人生道路。
2009年,卢鹄入职上飞公司,从最初的副主任研发工程师开始,在基层带领团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后来,他加入中国商飞C919项目IPT团队,经历了6个年头。怀揣着对大飞机事业的理想,他一步步向前迈进,工作成效逐步显现。
卢鹄的科研经历丰富,技术功底扎实。他参与了国家工程中心立项申请工作,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大型客机基于MBD的数字化工艺技术研究”。2013年11月,“国家商用飞机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通过科技部验收评审。
2011年,卢鹄被任命为上飞公司航空制造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兼装配中心主任。岗位变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面对两岁的儿子,面对忙碌的妻子,面对辛劳的父母,他是多么想多留点时间给家庭啊!
然而,卢鹄实在太忙了。上任之初,卢鹄面对的是接连不断的技术攻关。队伍缺乏经验,大家认识不统一,时间紧、任务重,一切都显得那样艰难。
在困难面前,他没有丝毫的畏难情绪。针对任务目标,卢鹄耐心梳理,层层分解,结合实际,逐项攻破,有效推进了工作进程。
近年来,卢鹄组织完成了航研所各中心的技术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方向。在完成部门管理工作的同时,他还完成上海市科委预先研究项目一项、关键技术攻关一项。
在项目中成长
对于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卢鹄感慨地说:“项目为我的成长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机会。”如今,岗位变了,职务变了,但是“让中国人自己的大飞机早日翱翔蓝天”的渴望没变。
2014年,洪都工作包进入全面生产阶段。由于采用了新材料和新工艺,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大量技术障碍。为推进项目进展,卢鹄带队进驻装配现场,从站位配套入手,带领团队完成轴承粘接、铝锂合金型材连续热压下陷成形、机身壁板喷丸校形、后登机门/服务门前壁板蒙皮拉形等技术攻关,表现出丰富的科研攻关经验和高效的组织能力。
有一次,在中后机身前段上下半桶对接过程中出现了预想不到的困难。由于中后机身的APS系统是首次使用,所有操作必须由外方工程师完成。当时,时间已经很紧,而外方人员坚持必须在晚上9点停工休息。针对这种情况,卢鹄绕开翻译,直接和外方工程师交涉。外方人员最终被感动了,主动留下来加班。
经过团队成员的努力,洪都工作包团队率先实现C919大部件结构下线,率先实现结构大部件适航挂签,为项目的顺利推进作出了积极贡献。
谈到大飞机时,卢鹄深情地说:“我与大飞机项目真有缘,每天为实现几代人的航空梦而忙碌着,我感到很荣幸,也很充实。每一架新型飞机的上天都承载着航空人的期望、梦想、眼泪和心血,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感动着我,鞭策着我继续前行。”
卢鹄现任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制造工程部部长,主要从事数字化工艺技术、飞机总装仿真与协调技术、飞机产品定义、构型控制技术等方面研究。围绕飞机研制和生产,在C919飞机研制过程中,为推动飞机产品的MBD定义技术、数字化工艺与仿真技术在型号中的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北航的学霸
1976年6月,卢鹄出生在广西玉林,儿时随父母回到河南郑州。父母是农业大学的教师,他从小在书香校园快乐成长,看着雅科夫列夫的自传长大,对航空充满了无限热爱。
1995年7月,卢鹄从郑州市第九中学高中毕业,考入沈阳航空工业学院,主修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2000年,他又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专业。2007年6月,卢鹄获得博士学位。当年7月,他进入北航博士后流动站,参与国家航空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筹建和其他科研工作。2009年出站后,进入上飞公司。
“牛啊,你在北航学习了9年!”
“是的!学习从来就不是我的负担,很轻松。我的学习方法有和大家一样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学习与打篮球一样,只要球到了自己手上,要么传球,要么进攻。传球,可以击地,可以高抛,也可以侧传;进攻,可以上篮,可以转身,可以勾手,可以跳投,也可以跑投。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在合适的时间果断地作出决定,没有时间多想,否则贻误战机。”
这样一种性格在卢鹄的工作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他就针对C919飞机开展了数字化定义技术研究,推动飞机产品定义从二维向三维转变,实现集成化定义,协助制定我国民机首套面向工程应用的MBD建模标准,为C919项目的数字化定义和模块化构型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开启新道路
2006年暑假,大飞机项目专家论证组在北航召开了一次会议。借助这个机会,卢鹄了解到国家对大飞机项目的坚定意志和经济战略转型的宏伟蓝图,这让他激动不已。2009年博士后出站后,他毅然放弃安定的生活,卖了在北京的房子,克服生活上的困难,投身到祖国的大飞机事业中,从此开启了新的人生道路。
2009年,卢鹄入职上飞公司,从最初的副主任研发工程师开始,在基层带领团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后来,他加入中国商飞C919项目IPT团队,经历了6个年头。怀揣着对大飞机事业的理想,他一步步向前迈进,工作成效逐步显现。
卢鹄的科研经历丰富,技术功底扎实。他参与了国家工程中心立项申请工作,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大型客机基于MBD的数字化工艺技术研究”。2013年11月,“国家商用飞机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通过科技部验收评审。
2011年,卢鹄被任命为上飞公司航空制造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兼装配中心主任。岗位变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面对两岁的儿子,面对忙碌的妻子,面对辛劳的父母,他是多么想多留点时间给家庭啊!
然而,卢鹄实在太忙了。上任之初,卢鹄面对的是接连不断的技术攻关。队伍缺乏经验,大家认识不统一,时间紧、任务重,一切都显得那样艰难。
在困难面前,他没有丝毫的畏难情绪。针对任务目标,卢鹄耐心梳理,层层分解,结合实际,逐项攻破,有效推进了工作进程。
近年来,卢鹄组织完成了航研所各中心的技术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方向。在完成部门管理工作的同时,他还完成上海市科委预先研究项目一项、关键技术攻关一项。
在项目中成长
对于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卢鹄感慨地说:“项目为我的成长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机会。”如今,岗位变了,职务变了,但是“让中国人自己的大飞机早日翱翔蓝天”的渴望没变。
2014年,洪都工作包进入全面生产阶段。由于采用了新材料和新工艺,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大量技术障碍。为推进项目进展,卢鹄带队进驻装配现场,从站位配套入手,带领团队完成轴承粘接、铝锂合金型材连续热压下陷成形、机身壁板喷丸校形、后登机门/服务门前壁板蒙皮拉形等技术攻关,表现出丰富的科研攻关经验和高效的组织能力。
有一次,在中后机身前段上下半桶对接过程中出现了预想不到的困难。由于中后机身的APS系统是首次使用,所有操作必须由外方工程师完成。当时,时间已经很紧,而外方人员坚持必须在晚上9点停工休息。针对这种情况,卢鹄绕开翻译,直接和外方工程师交涉。外方人员最终被感动了,主动留下来加班。
经过团队成员的努力,洪都工作包团队率先实现C919大部件结构下线,率先实现结构大部件适航挂签,为项目的顺利推进作出了积极贡献。
谈到大飞机时,卢鹄深情地说:“我与大飞机项目真有缘,每天为实现几代人的航空梦而忙碌着,我感到很荣幸,也很充实。每一架新型飞机的上天都承载着航空人的期望、梦想、眼泪和心血,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感动着我,鞭策着我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