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的选择与质量评估

来源 :英语学习·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英语学习》线上系列沙龙第28期的主题是“语篇的选择与质量评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不断升温,教师们就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如何发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品格、如何指导学生来提升思维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等重要问题正在进行日益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至关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育人的质量,而内容的载体即是语篇。这一期的主持人和嘉宾们从什么语篇是语言教育的好语篇,语篇质量对于学生学习有哪些影响以及教师应当如何为学生选择好的语篇等三个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们将讨论内容整理成文,在此分享给各位读者。
  什么是语言教育的好语篇?
  李静纯: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谈一谈语篇的问题。广义地说,语篇指的不仅仅是阅读语篇,也可涉及其它语篇形式,比如口头的话语等。但为了让讨论集中一些,我们侧重的是阅读语篇。在讨论之前,我想与诸位分享一个看法,不知大家是否认同?那就是,当前大家谈论“核心素养”问题,期待着在英语课堂上增强核心素养含量,是和语篇问题密切相关的。因为,培育核心素養,在语言学习方面,要有内容的保障,这内容的载体是少不得语篇的。打一个比方,语篇犹如人们吃的食物,食物中含什么样的营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人的身体素养,语篇中的核心素养含量如何,直接决定着语言教育的内容品质,最终会影响育人的质量。这是我们讨论语篇问题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今天的讨论我们将针对以下三个问题分别展开:
  第一,如何看待语篇的基本品质?什么样的语篇是语言教育的好语篇?
  第二,语篇质量对于学生学习有哪些影响?
  第三,教材和教师应当如何为学生选择好的语篇?
  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问题。大家可以围绕着语篇本身的品质发表意见。
  陈力:赞同李老师的这个比喻,语篇输入给学生的影响,就仿同食物至于人的身体。所以,营养是语篇的核心要素之一。
  郭忠民:大家好,我是这样看的,要想谈语篇的问题,首先要对形成语篇的主要“元素”——语言,做一个简单交代或是概念梳理。什么是语言?语言学家试图从不同角度探索“语言”的概念,并想得出一个完美的“语言”定义。很遗憾,至今,都没有一个完美的定义。作为教语言的老师,注意,我没有用英语老师这一说,也就是,从事基础教育英语教育的老师,不能把自己语言知识仅仅限制在英语范围之内,应该对语言的普遍概念有所了解。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人们在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把握外部世界的时候,凝结在语言中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必然会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发生作用。语言不仅作为描述世界的媒介和工具,同时,语言赋予世界以文化的秩序、结构和意义,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讨论语篇问题目的是为实现核心素养提供语料的。
  李静纯:我认同郭老师的看法。贯彻核心素养的基本精神,处处会与语言有密切关联,母语和外语,都在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整体发展。而语言对人的成长的影响都是通过语篇来实现的,所以,语篇选择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程岚: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语篇才可以算作是语言教育的好语篇。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天生好奇,喜欢探索。青少年则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形的关键时期。儿童需要驰骋于充满探险和富有想象力的故事世界,青少年需要浸泡于世界文学经典的海洋,心智才能得到启发,心灵才能得到启迪。例如,《典范英语》(1-6)成功塑造了几个活泼可爱的核心人物形象(Biff、Chip、Kipper、Floppy),贯穿教材始终,备受孩子喜爱。当我告诉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每周把他们朗读文章的视频传到网上,英国的Biff、Chip和Kipper也能看到时,孩子们朗读的积极性特别高。当我告诉他们都是同龄人时,孩子们和书中的人物都成为了小伙伴,一块长大,可开心了。
  李静纯: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强调语言和语篇的重要性,我国南朝齐梁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开篇就说:“文之为德也大矣。”认为文是“与天地并生”的,“为五行之秀,是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这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文以载道”的根本道理。文者何也?语篇也。我们中华文明一直是重视语篇的教育意义的。
  王国己:赞同李老师。语篇的要素决定学生的成长要素。好的语篇,应该能够“激情”“导理”:激情即激发读者美好的情愫,引起情感的共鸣,加深对生活的体悟;导理即引导读者深入的思考,引起读者思维上的震荡,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语篇的功用,不外乎此。能够滋养心灵,提升智慧的语篇,即是好语篇。学生阅读的目的是什么?Neil J. Anderson认为,“Two broad, general reasons for reading can be: reading for information and reading for pleasure. ”前者的中心在“理”,后者的中心在“情”,我们常常说一篇文章“入情入理”,能够感染读者,打动读者,能够让读者明白事理,提升思维,道理即在于此。如果语篇能够满足这两个目的,学生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去读。
  陈力:尽管语篇的语言形式和它所传递的内容不能截然分开,语篇的质量还是可以从语言形式和表达内容两方面来分别考察。语言形式方面,基本的要求是正确,更进一步要求是地道,再进一步的要求是美。语篇的美可以体现在词语的选择、音韵形象的构建、语篇形式结构布局等方面。外语教学和语文教学中,语言美的感知、品鉴都是语篇教学的重要方面。诗词、散文、小说、杂文、论说文、戏剧等不同体裁的语篇,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美。语篇内容方面,主要是语篇所承载的具体信息、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外语教学语篇内容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内涵丰富、多样,富含营养,什么营养?对学习者的身心健康成长有正面促进作用的营养,可以振奋精神、孕育品格,启发思考、启迪智慧。
  郭忠民:在对语言有了解之后,有助于对语篇概念的理解。从形式上说,语篇常认为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当然一两个词或者一句话也可是一个语篇。从认知功能说,语篇就是一个语义单位,具有语义连贯性。通过语篇可以体现语言的六个功能:情感功能、意动功能、指称功能、元语言功能、寒暄功能和诗学功能。   陈力:王老师提的“能够感染读者,打动读者”也可以看作好语篇的形式标准。记得小时候学语文,我们都朗读和背诵过一些经典的诗词、散文和文言作品。当然,不是所有课文都值得吟诵,这种“值得反复吟诵”的性质,就可以看作好语篇的外在形式标准之一。第二个标准,就是从内容方面看,那些经过很多年之后,学生还能记得的,也大多是好语篇。比如我至今还能清晰记得上中学时语文课本或英语课本中读到的《项链》,《最后一课》,《伊索寓言》,《麦琪的礼物》,《林肯》等语篇。
  王国己:陈老师从语言形式和内容来考察语篇质量,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视角。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即是入情入理。因此,一篇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好语篇,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能够引发读者兴趣:兴趣是阅读最好的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从我们自身的阅读经历来说,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很难专注地进行阅读并获得阅读的information or pleasure,教材应该提供那些能够满足学生兴趣,引发很强的阅读动机的语篇,让学生欣赏它們,鉴别它们,审视它们。
  2. 能够和学生的语言水平相匹配,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太简单无法引发思维挑战,太难则不会产生真实的阅读。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学生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尤其是高中生,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能够理解一些比较深刻的内容,但他们的英语语言水平和思维水平是不匹配的,这就造成了一个思维与语言的“错位”或“断层”,在挑选语篇的时候,应该注意语言简单但思想或情感并不简单的语篇,以满足学生情感或思维的需要即学生的认知需求,又能够跟学生的语言水平相匹配。3. 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成就感。“激情导理”的语篇就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而激发起更加强烈持久的阅读动机,他们能理解阅读,就越愿意去阅读,他们能思考的越深,就越愿意去思考,“motivation can be increased by increasing the expected reward or by decreasing the expected effort. The greatest amount of motivation would result from doing both of these things”(Irwin, 1991) 语篇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回报,远不止在一个词汇、短语、句型的掌握和用法上,而是在情感和思维的提升上。因此语篇能够具有情感和思维的深度,能够让学生得到情感的滋润和思维的提升,他们的成就感就会大大增加。
  张莲:非常赞同李老师的选题和语篇与育人之间的生动比喻,也特别同意各位老师上面的意见。在互联信息时代,虽然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便利地获取几乎是无限的(语言)学习材料(语篇),但课堂教学依然是目前外语教学最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所以课堂环境下的材料(包括语篇)选择的确重要。不论是李老师提到的“文以载道”,还是王老师提到的“激情导理”,或者是郭老师提到的“语言的六个功能”,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语篇选择的重要性。要回答或判断什么是好的语言教育语篇,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答案,但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答案一定会和我们外语教育中小学阶段的课程目标密切相关,比如,在基于语言/交际(language/communicationbased)的TESOL时代,大家觉得好的学习材料应该聚焦、凸显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那么,显性突出语言和情境性交际形式和功能的材料可能就会被看作是好的语篇,到了基于内容(content-based)的TESOL时代,大家又会觉得学习材料以重点传递学科知识与信息,依托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辨和跨文化能力为要。从历时性角度看,对问题的回答似乎反映了所谓好语篇的标准或者关于语篇品质的判断是动态的。在国内当前力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什么是好的材料或语篇真是值得深入探讨。应该感谢李老师在本期对谈中对关键问题的洞察和设计。
  李静纯:关于语篇本身的品质,我们实在是有太多的话题要说,我想到三个:
  (1)服务于教学的语篇与真实生活中的语篇是否应有区别?(2)中小学语篇是否应加强身心感染力?(3)加强语篇的文学性对中低年级是否有必要?是否有可能?
  王国己:李老师,我认为服务于教学的语篇和生活中的语篇应该有区别。语篇的生活真实并不能保证语篇的学习真实。在很多人看来,所谓“真实性”,就是“英语国家的交际环境”“从英语原文中选材”“模仿英语母语者的行为”。然而正如Widdowson指出的,“真实性这个用法本身就具有含糊性、歧义性。”不能结合学生真实世界的语言,对学生来说并不意味着真实,对学生来说不真实语言,就很难促成真实学习。Widdowson指出,语言可能是“真的”,但是对学生来说,却不一定具有真实性。因此,语篇选择必须使学生在认知上、情感上、个人上真正与所学语言紧密结合。在生活的真实性之外,还得考虑和学生实际相结合的真实。
  常玉梅:我很赞同王老师的说法。语篇阅读是思想活动,其最佳的境界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语篇本身的品质也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要培养和造就的人是既要有阅读意识,又要有阅读能力的人。我们必须记住:自我发展才是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而这种发展也要有真正有价值的语篇做支撑和助力。所以说语篇的选择要尽可能摒弃“呆滞的思想”,要将其他新颖的思想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郭忠民:不过,我们得往回走一步,看看什么是应该写进语篇的,为什么有必要写进语篇。作为语言教师应该知道,语言是一维的,而现实世界(人、社会、自然)是多维度的。要在语言中把握、表述多维的客体,要实现把这个多维的客体表现在一维的线性序列上的目的,认识的主体就得把多维的客体分解为多种要素,然后逐一排列下来。这种排列的过程就是思维运动。说不同语言的人的思维在拥有人类思维的共性背景下,有其鲜明的民族特殊性。所以说,开设外语教学,教师在教学生知道语篇所承载的知识信息后,也要帮助学生分析语篇中呈现的思维方式。   李静纯:如何看待语篇的基本品质?或者说:什么样的语篇是语言教育的好语篇?我们不做概括,不做定义,从实例入手,就能够总结出什么样的语篇是好的语篇。比如,我们几代人都读过的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刻》,莫泊桑的《项链》,鲁迅的《一件小事》,都是好的语篇。我们可以肯定,有情节、有冲突的故事就是好语篇。好语篇应当不限于故事。好的散文也是好语篇。经典短剧也是好语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好语篇都适合中小学生的语言教育。这个说法也适合语文教学。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好的语篇:具有特定语境,特定动机,特定参与人,特定思维过程,特定情感过程,特定行为过程,特定的个性化,特定的结果的语篇,都可能是好的语篇,我们说可能,是因为还要看内容。这就是生活中的真实语篇和文学作品,即使有典型的语境,也不一定都适合教学所需要的语篇,有三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内容,难度和篇幅。
  王国己:李老师所举的例子,就是“激情”和“导理”的好语篇。
  李静纯:从儿童到青少年,精学什么文章,是古今中外教育家高度重视的问题,而且形成了一门特定的学问,名曰“选学”,要把那些对孩子们一生成长最有价值的文章选出來,供各个年龄段研读记诵,並鼓励他们身体力行之。语篇的品质,就语言教育而言,我认为要大幅度增加身心教育的含量。一个人一生的思想、品德、信念,责任、毅力、生死价值、情感内涵、修养格调,处世方式、自我意识,与两件大事有密切关系,一个是近身人物影响,另一件就是融会于心的文章体验。语文教育在这方面要有严肃的担当。
  陈力:李老师说的太好啦!中小学生“近身人物的影响”除了家人密友,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融会于心的文章体验”在教材中当然可以挖掘一些,但更多的可能还是要在其他地方想办法。
  郭忠民: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曾说过,“一个民族的精神可见之于它的文学,反之,从文学经典名著的语言中也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精神”。
  王国己:所以,我认为应该大大增加语篇的人文性和文学性。文学是真实语篇,学生阅读并做出回應,是完全真实的反应。而不是用杜撰的语篇作为活动设计的主体。对文学语篇的理解“差异”正是学生小组互动或生生互动的激发点,围绕语篇开展讨论或信息交换能够很自然地从文学语篇中引发出来。语言学习能够从文学语篇中自然生发出来,更具实用性和吸引力。文学语篇更容易引发学生情感上的互动,能够更加深刻地体悟语言、语用。Michael N. Long说过一句话:文学“creates a feeling for language”,对我们语篇选择应该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只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忽视语言的人文性,是不全面的语言教学观。英语教学绝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说几句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的话语,而是对全面提升学生素养息息相关的。因此,文学性在英语教学中不能缺席,也就是说,语篇的文学性应该得到重视。在选择语篇的时候,注重其人文精神和文学素养,是一个重要视角。黄远振、陈维振(2010:89)在论述英语课程目标时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人文素养是第一重要的。”王才仁(1996)提出:“把英语教育的基点转移到人的素质培养上来。”这些论述对我们的语篇选择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
  张莲:关于语篇的品质,李老师提了三个重要问题,我的看法是:(1)两种语篇应有区别,理由是与日常生活语篇相比,教学语篇有着明确、显性的教育教学功能和目标;(2)应该“加强身心感染力”,这与语篇的“育人”作用有关,具备“身心感染力”的语篇会引发积极情感的投入,无疑“育人”的效果更好。关于问题(3),我基本同意大家的看法,的确,在语篇材料中突出文学性也一直是我们的传统。我希望分享的另一个角度是:这个决定可能依然与我们的外语教育中小学阶段的课程目标有密切关系。进一步厘清这个目标可能会帮助我们抉择是不是要“增加”更多的“文学性”内容,比如更多的故事、散文、诗歌、短剧等。或者,我们希望外语学习者在接触了一定量的文学性语篇后,也能同时接触一定量的知识型、信息型、事实性的文字?我的直觉观察和经验是(尚需调查数据确认),前者往往有比较多的感情渲染、铺呈和观点的灌入和输出,后者则有更多的非虚构事实呈现和知识导引,语言(包括外语)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应该是培养学生理解复杂的信息型、知识型文字的能力,而不仅限于文学鉴赏、学会优美的辞藻和表达细腻的情感。不断增强文学性的外语语篇会否会让我们的语言学习者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渐行渐远呢?这一点还需要再讨论。在社交媒体曾广为传播的一篇文章是2009年1月11日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Board)主席Steven C.Beering给当时当选总统奥巴马过渡团队的一封公开信(https://www. nsf.gov/nsb/publications/2009/01_10_ stem_rec_obama.pdf),相信很多老师也看到过。信中说:“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安全要求我们要保持科学和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大学前(precollege)的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教育是这个领先地位的基础,必须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之一。我们敦促新政府抓住历史机遇,动员全国力量支持所有美国学生发展高质量的STEM知识和技能”。在谈到有效的STEM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时,这封信反复提到各种早期教育中应重视STEM教育的优先地位。谈及此信与我们今天话题的相关性自然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这封信所议并非语言教育,但似可追问的是外语教育是否会独立于整体教育思想和框架之外?二是,如此说并不是要照搬别的国家的选择和做法,我们有自己的国情,任何一个(外语)教育抉择(包括学习材料的选择)都必须是在中国的文化和(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环境下做出,但观察和学习国际经验也是必要且重要的。在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互联时代,我们的孩子(也是外语学习者)无法独存于一个封闭的世界里,他们未来要参与国际竞争。所以,时刻变化着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实对我们(基础段)外语教育目标的确定有什么影响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李静纯:张老师说的问题有必要认真研究。语篇加强文学含量,不仅仅加强情感含量,而是加强涉及世界观、理想、人生、科学思维、做人品格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学生健康成长的含量,与此配合,也应当注意增强科学含量。以往的语篇选择,很大程度上是看难度。于是,难度就成了事实上的第一标准,难度大的,不入选,难度小的,教材中入选不妨,但是试卷中不入选,因为无法命题。我们在教材、命题和平时阅读训练中,主要看的是语言难度。可是,难度并不意味着语言难度,还有一种难度,就是认知难度。我们有必要注意,在语篇选择上,侧重语言难度,忽略认知难度的情况是存在的,特别是在小学。但凡是英语的初学语篇,我们都必须注意认知难度问题。比如有些童谣,是英美幼儿说唱的作品,并不一定在认知上适合三年级的小学生,因为,三年级学生的逻辑水平和社会认知水平已经是很完备了。适合某个学段学生的语篇,不可以用单一的语言难度加以筛选,认知难度有必要加强,而且,只有具备一定程度的认知难度的语篇对于学生才具有挑战性,阅读兴趣是和内容和语言的挑战性相关的,密切相关。特别是中级以下语言难度的语篇,更应当注重认知难度。认知难度有一个很通用的评判标准,那就是“冰山图式”,显露部分大于隐藏部分的语篇,通常认知难度都不大,反之,认知难度加大。文学上,最典型的作家是海明威,他的短篇小说,语言很容易,但是内涵极深。这个非正式的标准可以参照。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看语言教育的语篇问题,则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课题。我们的教材编者,教学资源的编制者,教师,都应当注意这个问题。总的来说,语篇的内容应当遵循三个基本准则,一个是正能量,一个是足以触动学习者的身心感悟,第三个也很重要,就是具有较高的审美含量。接下来我们谈谈语篇的质量或者说是语篇的品质,对于学生学习有哪些影响?
  语篇质量对于学生学习有哪些影响?
  陈力:论及语篇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时,我们往往首先想到教科书中的对话和课文,想到阅读教学。但实际上,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语篇是多种形式的,语篇学习也是多场景、多途径的。广义地理解,学习者在个体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所有语音的、文字的输入,都是影响他们学习和成长的“语篇”。其中包括阅读,也包括视、听;包括对话和课文的录音,也包括教师和学习同伴的课堂话语;包括课上,也包括课下;包括校内学习,也包括校外培训和自学;包括教材,也包括其他教学辅助材料以及课外阅读、电影电视、网络手机阅读等。
  张涛:那英语教学是不是应该把注意力从教材上脱离开来呢?
  陈力:教材确实不足以构成英语语篇教学的全部。从对外语学习和学生成长的实际影响看,以上不同种类的语篇影响程度大小不一。笼统地说,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教科书的语篇阅读影响可能是最大的。然而教科书的语篇选择会涉及多方面因素,比如作者、编者能力倾向的因素,教学思想定位的因素,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的因素,单元和模块结构框架的词汇语法目标的因素,印张、语篇版权的因素等等,在语篇数量、语篇形式的多样性、语篇内容的丰富性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缺憾。教材的语篇质量确实还有相当大的提高空间。但除此之外,教师的课堂话语、教辅资料、课外阅读等对学生语言学习和成长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并非我们重视哪些方面,哪些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就更大。想反,对某些学习者,在某些学习阶段,教材语篇之外的语篇对外语学习和学生素养发展有可能影响更大。例如,习惯全英语授课的教师,他们的课堂话语对学生的影响就不可忽视。张莲教授发表过不少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
  常玉梅:如何把静止的教材语篇灵动起来是一线老师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教材常被许多学生甚至部分老师所忽视。教材本身没有问题,再成熟的语篇做成教材也有过时的时候,所以教师不应该批评教材语篇的呆板,而是应该考虑如何借助这个载体让语言灵动起来。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分析试题,就会认识到课本是教学的工具和根本。“题在书外,理在書中。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教材承载着培养学生的三个力:性格力、学习力、思维力。通过正确的挖掘教材分析题目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读题审题的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使用准确语言描述问题的能力等。在高考复习中,把握这一教学方向,定能准确培养学生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达成学科素养培养的目的。
  陈力:常老师说得好。语篇对学生学习成长的影响,通常不是自然发生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条件下,更多是通过教师的中介发挥作用。教师对语篇语言形式和所传达内容的深入而精准的把握对学生学习语篇的效果颇有影响。记得我读中学时,因为换班遇到了两个不同的语文老师。当时他们对同一本教材中的同一篇课文的处理方式很不一样,所以至今清晰记得讲《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篇目时,新班老师不再像原语文老师那样只精讲文言虚词实词和文言句式的用法,而是在我们基本理解课文大意之后,领着我们反复吟诵、欣赏、玩味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多角度讨论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智慧。这个例子让我想到,仅仅有好的语篇还不够,还需要具备语言、文化、审美等多方面相应素养的教师来用好这些语篇,把静止的文字转化为活的、有生命、有灵魂的营养传达给学生。在英语课程的育人目标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向“核心素养”的演进过程中,我们所有英语教师又一次面临新的挑战。作为语篇与学生之间互动反应的催化剂,英语教师的桥梁作用至关重要。
  李静纯:维果斯基把教师的这种作用称为“中介作用”。
  张莲:无论是“桥梁”、“催化剂”或是“中介”都十分形象地表达了教师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认知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中介工具是语言本身。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发展(如语言学习)最重要的中介工具,用语言表达意义、建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就是语言中介作用发生的过程。Swain (2006)认为,当我们用语言调节解决问题时,无论是遣词造句表达自己所思所想,或是解释实验结果或是解读他人行动的意义,语言作为中介的作用就发生了。换句话说,语言和认知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当外语学习者的外语能力得到发展了,其认知能力没有发展是难以想象的(Cole 1996)。也因为此,教学语篇的评估和选择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外语教育的语境下,语篇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可能表现在这四个方面:一是目标语素材(sample or data)的输入、示范和累积作用,意在促进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二是文化意识、传统、价值的导入和养成,如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等;三是语篇所包含的复杂信息处理、知识结构重塑以及解决复杂问题则可能促发学习者高阶思维活动,进而实现发展思维能力的目标;四是培育审美情趣、情意和想象能力。这种说法可能还不够严谨,需要论证和讨论。   李静纯:这四条很值得研究。我做一点补充和调整:一个是,在文化品格上,加大祖国情怀的重要性,母语和外语教学,都肩负着把中华民族文化更加广泛、深入地介绍给全世界的使命;还有一个,就是加大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王国己:刚才常老师提的问题,我觉得,取决于语篇的内在素养是不是值得挖掘。有些语篇永远不会过时,到如今,我们仍然回去阅读一些名篇,即是因为它们内在的语篇品质作为保证。一个人的阅读史,即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英文语篇的阅读,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选好语篇,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陈力:我觉得二位老师说的并不矛盾,其实正好是语篇之与学生学习和发展影响的两个侧面。一是要有优质的语篇,二是优质的语篇还需要好的老师来传导给学生。
  郭忠民:通过语篇教学,搅动的是学生的思维,触动的是学生的情感。
  常玉梅:这句话说的真好。语篇对学生学习成长的影响,不全是自然发生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条件下,更多是通过教师的中介发挥作用。教师对语篇语言形式和传达内容的深入而精准的把握,对学生学习语篇的效果颇有影响。教师多读书,多研究教材语篇的内容,领着学生反复吟诵、欣赏、玩味每个话题的语言美、结构美,多角度讨论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智慧,才把静止的文字转化为活的有生命有灵魂的内容来传达给学生。在英语课程的育人目标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向“核心素养”的演进过程中,我们所有英语教师又一次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做好这个转变的催化剂,值得我们思考。教育说到底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僵化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人的大脑是一种工具,你首先要使它锋利,然后再使用它。大脑从来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处于一种永恒的活动中,精细而敏锐。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刺激它,打开它。有句话说的好:心智是网,打开才能捕获。
  张涛:教师不应该盲目崇拜教材,那如何让教师将教材作为一个支点呢?
  陈力:弥补教科书语篇的种种不足有很多途径。现在适合中小学生报纸杂志、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从中可以发现大量原汁原味的好语篇,从内容到语言都很美。这样的语篇资料,教师平日教学中就应当留心收集,然后再经过分类、分级,推荐给自己的学生。近些年从国外引进的很多小学生英语绘本也是很好的语篇材料。此外,好的英语故事、歌曲歌谣也是适合小学生学习外语的好语篇。现在课堂教学中常遇到老师们自己编的chant或歌曲,其中虽不乏闪烁着智慧和创意的好作品,但也有一些形式到内容都比较粗糙,甚至有错误,这样的语篇用于教学,对学生的外语学习就有负面影响。
  常玉梅:过于苛求教材,过于强调所谓的深层思维我觉得都不太合理。其实回归语言本身,就把它当语言来学习,掌握语言本身这是首位。
  陈力:是的,语篇内容的赏析、思维情感的共鸣,这些都必须在对语言本身理解基础上才有可能。
  葛炳芳:美文和文学作品必须是教材中最重要的语篇类型,因为这种素养,没有积累,无法短时间形成。就好像买东西和问路的技能短时间能学会,但是文学素养不行。我们还得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郭忠民:对的,葛老师,我们得前进。“教师才是最终改变学校、改变世界的人。教师是课堂上最终决策者和执行者,所有的教育理念和设想必须通过教师个人的课堂实践来实现。”(张莲,2011)
  王国己:我的学生这几天缠着我讲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18首即是明证。作为老师,又不得不把多年前放下的英美文学史相关内容学习一遍。结果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谈到具体的影响,我再举几个最近上课的例子来说说自己的观点。在学习人教版必修5Unit1时,我引导学生阅读并将科学发现的阶段和John Snow进行霍乱病原研究和控制的步骤进行一一对应,写在黑板上,学生感到科学研究有一个缜密的思维过程和行为过程,读后学生感到进行科学研究并不是盲目开展,而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思维之上的过程。在学习人教版必修5 Unit3时,学生尽情展望未来生活的样子,思考要让未来生活幸福美好,科技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能够做什么?我乘机启发学生思考为建设未来美好生活自己应承担起的重任,产生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些事例说明,语篇输入会对学生从思想观念到思维方式到情感体验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语篇的选择,阅读的过程,都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可小觑。
  李静纯:王老师这个案例值得仔細品味。什么是语言与文化?这个就是的。
  张涛:不过我最近的考虑恰恰相反,是不是我们过去太注重语言的学习才导致了尤其是农村学生的厌学问题?我们是否应该让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语言学习,而不是学了语言再去生成情感呢?
  陈力:张老师说得没错,小学开设英语课,本来是好事。无论从教育公平还是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其未来发展,都是没问题的。但理想遇到现实,就会出来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是我们有时把小学英语教得跟中学差不多,语言输入的浸润太少,各种要求提得过早、过高,结果容易把孩子们的兴趣慢慢磨没了。然后很多孩子厌学、分化,甚至到了中学也不再喜欢学英语。本来是从美好的愿望出发的,结果由于操作不当、太性急,反而把孩子们耽误了。
  张莲:注意到这个问题,略呼应一下: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不会必然、自动引致学生的厌学,目前似乎没有实证报告两者间有因果关系。厌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他科目一样),起因很多。另外,理论上看,完全脱离意义、情感、审美的语篇几乎不存在,因为我们这里用了“语篇”这个词,即预设它们是内容逻辑畅达、有意义的语言使用。所不同的是类别、可读性和与学习者的匹配度、如语言难度、认知水平难度、领域词汇范围等,这三个方面的量化-质性评估决定语篇的可读性(readability)。
  陈力:谢谢张老师的及时提醒。学生的厌学确实不宜简单地与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直接关联,除了学习者个性因素之外,还可能与教师对语言形式教学的具体操作方式和要求相关。对语篇可读性的三个方面的量化——质性评估也是老师们,尤其是教材和教学资源开发人员需要特别认真对待的。   郭忠民:我每接手一拨学生,就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语篇的组织要素:句子、衔接与连贯。我还告诉学生,句子是怎么来说。因为,情感再真,再丰富,如果学生不会写出句子表达不出来,也不行呀。
  常玉梅:所以我想说,老师们别误解教语言本身。不是说教语言本身错。而是在强调核心素养的今天,要更多地研究老师的充电问题。如果老师语音语调纯正,无论年龄大小都在三尺讲台上激情四射,无论什么话题都因老师深厚的积累而无限放大其内容,那么学生还会感到语言本身无聊吗?所以我的观点是:语篇的内容固然重要,但语言的实质更为重要。真正地形成语篇内容的赏析和思维情感的共鸣。
  李静纯:我说一说自已的中学体验。我在阅读古文时,读到了“任重而道远”这个理念(孔子的话),它对我产生了终生的影响,后来又在多篇文章中读到“以天下为己任”,再后来,读培根关于一生要吃透几本书的论述,这些合在一起,就会给人以责任和担当的信念,这表明,好文章的警句给青少年以重大影响。
  郭忠民:好语篇的作用:学到地道的英语语言,知道了自己情感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使得自己多了一扇看世界的“窗”。
  李静纯:关于语篇对学生的影响,我因为接受外研社范海祥编辑之稿约而有机会用两年多的时间收集了故事教学的文献,我发现,故事可以对k-12各阶段的学生有深刻的影响。故事就是教育的种子,此类种子,我把它们分为十六类,其中有十二类是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包括品德,理想,责任,家国,忠诚,审美,关爱,坚持,包容,克制,诚信,想象,创造,劳动,自制力,自尊,幽默,机智,勤奋,质朴等20余个关键词。我发现,古代的教育都与故事有关。所以,我相信,学习始于故事!
  程岚:我同意李老师的看法。小学生特别喜欢读绘本故事。例如现在在小学三年级,我们利用辅助教材里面的故事,开设了“英语故事会”校本课程。
  陈力:学习始于游戏,成长始于故事。可惜现在的英语教科书语篇故事太少,所以还得需要老师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开拓学生的视野。现在手机、电脑很普及,如暂时得不到出版单位组织编写的相关资料,老师们就只能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网络时代优质语篇的汇集完全可以用“互联网+”的思路解决,利用网络、手机APP等各种便捷的技术平台,收集分类上传各种类型的英语教学语篇,设置好点赞、打赏等互动评价方式,经过一段时间,师生公认的好语篇就会依靠人气排名凸显出来。以学校、学区为单位,以学段为单位组建群都可以。网络互动的好处是,不同地域、学段、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人都可以参与,这种多样性还可有效避免单质行业群的认知局限和偏见。
  程岚:我们的做法是确定了“英语故事会”课程的语言交流目标和思维认知目标。也就是说,学生能够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在模仿跟读的基础上,利用自己所画的故事图(story map)用英语复述、表演、改编故事,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情感。熟练掌握独立阅读的方法,掌握不同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阅读兴趣。而思维认知目标是指通过梳理故事发展脉络(story map)以及边读故事边提问题,在游戏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李静纯:关于语篇影响人生,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影响审美意识,并进而影响语言风格和修辞倾向。这就是“文如其人”的道理。
  郭忠民:李老师,从语言的产生与表达来看:凡是使用语言的过程,涉及呈现方式、描述属性与使用一物出场(出现在交际现场),必涉及修辞。凡是有认知活动要说话、表达的时候,都有修辞活动。人的一般行为、语言行为与修辞是掺和在一切的。我们生活在“修辞”之中。
  葛炳芳:语篇何以影响人生?读得懂,有真正的学习发生,有学习的过程,语言上有收获,有名言警句或难忘的情节,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分享内化的机会。学习该语篇的过程中,基于文本的讨论中思维的参与程度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影响人生的程度。
  陈力:的确是这样,据我所观察到的语篇阅读教学,常态课上师生用在词、句子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上的时间比较多;而公开课上,则更多地是在资源整合和教学环节设计上用力较多,各种形式的读前热身导入、读中分层理解、读后活动拓展等展示,教学现场较具有理念性和观赏性。但两种课都存在一个共通的大问题,就是真正从语篇对学生语言学习和身心成长的潜在影响角度来理解分析和解析和鉴赏语篇的活动比较少。
  程岚:我們学校在高中文学阅读的校本课程当中都是以讨论为主。而且是学生主持的讨论。学生们以“文学圈”的形式组成一本书的讨论小组,针对文学作品的主题挖掘、情节分析、人物评析、语言赏析以及与自己的情感链接等方面设计各种讨论活动,觉得这样学习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常玉梅:真正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生活观、价值观,情感观乃至世界观的语篇,是学生真正参与了学习过程,有学习内容生成的语篇。
  李静纯:好语篇对学生的一生审美有重大影响。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学校:上海师大附中。我在1985年去那个学校,校长以审美为第一教育理念,我与学校的高中同学座谈,他们的温文婉约而淡雅的风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注意到,学生中英文的输入语篇,是当时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我想起了蔡元培先生的美育论述。美是离优秀心灵最近的领域,美的语篇是心灵发展的终生伴侣。
  陈力:提到审美,五六年前跟李老师在那个出长差的地方聊美育话题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我们的基础教育应当更加重视美育!音乐、美术,不应被理所当然地视为“副科”。在英语教学中,“美”不应从语言知识教学中抽离出来。其实,地道而优美的语篇,最有利于学生感悟、学习和掌握目的语言系统。经过反复的诵读、品味所形成的良好语感和心智成长,是外语课程能带给学生终身受益的最好礼物。即便从实用的角度看,经过日积月累的浸润所培养起来的良好语感,是学习者英语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最可靠基础。好的语篇内容能促进学生思想感情和自我认知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帮助他们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升生命的品质。   葛炳芳:育人也好,影响人生也好,英语教育(仰望星空),必然在做好英语教学(脚踏实地)中生根。我们用综合的视野去看待阅读(课内的和课外的),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用好语篇(文本内容、思维培养、语言学习),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综合而有侧重),让学生学会新闻阅读(策略),育人的目标就水到渠成。
  程岚:我们学生在赏析文学作品的时候,会创作体现作品主题的绘画作品,或者从书中选出有代表性的插图并解释创作或选择的缘由。学生还会大声诵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同时选择一首能够体现这一段落主题的音乐或歌曲,并陈述原因。这样一来,学生们体会了文字之美,而且还借助音乐和绘画作品进行了除语言之外的表达。
  王国己:在为语法和词汇的语篇和为语篇的语法和词汇两者当中,我更愿意选择后者。因为为语篇和语用的词汇和语法更能够让学生产生语言学习的内驱力。
  教材和教师应当如何为学生选择好的语篇?
  李静纯:现在我们讨论第三个问题:教师和教材编者应当如何选篇?可从以下内容展开:以往的教材和教辅选篇如何?选篇有哪些困难?如何以创新精神与策略为学生提供优质选篇?教师如何自主选篇?
  陈力:谈到教师和教材编者应当如何选篇?我觉得合作比单干更具操作性。教师自己选择语篇对教师有不小的挑战,除时间精力上的更多付出,它对教师的英语语言鉴赏水平和内容甄别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选择语篇时应该从语言难度、语言质量、内容优劣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所采集的语篇也一定会受人喜好学等主观因素制约,因此,更好的方式是学校或区域的教师团队分工合作,收集分享好的语篇材料,边积累边分类梳理,经过一段时间,逐步汇集成自己的语篇库。这些资料,教师备课、上课、复习,学生作业、练习甚至考试都可以选用,本身就是非常好的校本课程资源。
  郭忠民:不论是教材编写者如何选择语篇来编写教材,还是教师自己如何选择语篇进行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选择语言学习的典范语篇: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接触和使用丰富的有意义的较为真实的、难度适的语篇。2.语篇的展示要走出唯有书面文字独尊,以静态多模态语篇(如诗歌、小说和戏剧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局面。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的交际越来越电子化,技术多模态语境成为人类主要交际语境。 教材中的部分语篇选择应该体现现代人多模态交际现状,适当使用广告、新闻、网页、电视、电影、戏剧等动态多模态语篇。比如:新闻类:在平面印刷上直接选用报纸原有的报道形式,用“云”技术,设计相关链接,让读者利用网络移动终端可以看到“鲜活”的新闻背后的故事或者新闻现场。电视访谈类,再不要无病呻吟。直接选用真实访谈,提供真实访谈视频文本。广告类:用真实的广告文本。
  程岚:我们学校开设了“文学伴你学语法”和“文学伴你学词汇”的校本课程,尝试让学生先赏析作品,在理解语篇之后学习语篇中典型的语法结构和话题词汇。学生用自己创新写作的文学作品来展示课程学习成果,效果还可以。
  常玉梅:我主张老师用手头的教材,无论哪种版本的教材均有可取之处,都可以达到学语言,用语言的程度。所以不要怀疑教材本身。而是如何驾驭自己的思维去挑战课堂。要用智力更要发挥非智力因素。把有限的教材用到极致就是将之无限的发挥。程度大小取决于老师的内功。
  郭忠民:程老师,能否把贵校的校本课程在群分享一二?
  程岚:好的!我们在学校开设的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校本课程,是分层设计的。通过学习《英美文学欣赏入门》,学生能够理解文学故事各要素的特点,能够从人物评析、情节分析、主题挖掘、语言赏析以及与自己的情感链接等方面赏析一部文学作品,进一步激发英语文学阅读的兴趣,提高英文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而《英美文学研读》课程,则是根据从出生,童年,少年,青年,成年,老年和最终死亡的生命历程精选出相应话题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经典名家名篇。课程结束时,学生能够通过小组研读,由讨论主持小组引导,从人物评价、情节分析、主题挖掘、语言赏析、自身情感链接以及文学文化背景链接等各方面深度挖掘不同话题不同体裁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并领悟作品中普世的核心价值,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更好的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文学伴你学语法》、《文学伴你学词汇》的校本课程是上学期开始的,因为学生对语法和词汇学习的需求很高。于是我们尝试让学生先赏析作品,然后在理解语篇之后学习语篇中典型的语法结构和话题词汇,课程最后是学生用自己创新写作的作品来展示课程学习成果,他们每人都创作了5,000—10,000字的英文小说。
  陈力:对于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学校,选择更多优质语篇补充教科书的不足更容易实现。但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学校,外语教师的时间少、资源缺乏、实际操作起来可能困难重重。专门组织编写出版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使用的各种课外语篇供他们选择,就非常必要。如果出版单位能组织编写或引进更多适合中小学生外语学习使用的绘本、读本、故事、歌曲、歌谣系列,教师上课和学生学习就会有更多的好语篇可以选择。适合中学生的世界名著的简写本或者原著,筛选推荐好的原版影视作品、歌曲、网络公开课等也可以分级整理出版。前几天高中教师群里就有个江西的老师介绍他的阅读教学经验,说他常结合教材话题内容选用TED演讲给学生上课用,据说效果很好。北京市小学英语近两年搞的英语戏剧和英语绘本实验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些都是利用丰富多样的课外优质语篇弥补教材语篇不足的例子。
  李静纯:我介绍一下自己做中学教师時的经历:我亲自为初高中六年选择阅读篇章。每一学年作为一个选篇时段。此项工作要集中精力做干一个暑假。跑遍全北京,书店和图书馆双管齐下。虽然费力,但是好处多多,可概括为五点。其一,为学生配足了一年的“口粮”,干两个月,享受成果长达十个月,值!其二,因为是由老师亲为,对学生口味实行“特供”,配餐有特效,入“口”有滋味,值!其三,因为是集中选料,有系统思路,相当于集中备课,一劳永逸,值!其四,广泛涉猎,自己增长见识,扩大视野,与学生共同成长,值!其五,如此宽广盘查,深挖细选,“无意中”已经进入研究领域,“不自觉”成了研究者,至少相当于在读研究生的经历,值!   陈力:喜欢李老师这五个“值”!这“淘宝”功夫也令人钦佩。现在有了更方便的工具,图书馆书店的检索功能,网络资源的丰富多样,都让教师“淘宝”变得容易了。现在需要我们做的,一是动手去找,二是找到后还要学会鉴别和分类,然后再跟自己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好地对接。
  郭忠民:今天在讨论过程中,每个人在不停地对他人所呈现的语篇进行“解码”,又在对自己拟呈现的语篇进行“编码”。我们首先要把什么是语篇搞清楚,再根据不同的价值取向去选择合适的“语篇”为我所用。
  张莲:语篇的选择与语篇的质量密切相关。语篇质量有一些早已达成共识的量化、质性评估指标,比如在量化方面有语篇的可读性测量(readability measures)和语篇复杂性的分数测量,在质性评估方面则有意义水平、结构、语言惯例和清晰度以及理解语篇对知识的要求水平等测评,以及语篇、阅读任务和读者间的匹配度测量。虽然存在有不同的评估指标或系统,教材编制的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都非常熟悉这些指标,所以我想我们应该对教材有充分的信心。
  李静纯:今天的讨论涉及到语篇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密切关系,语篇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涉及到语篇功能、语篇结构和语篇内容等问题,各位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大家还研究了英语教学和语篇的关系,其中我们提到了语篇鉴赏、内容与形式的审美和修辞问题,而且探讨了教材编者、教研员和教师如何进行有效选篇的问题,在每个探究话题上,大家都有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的问题等待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讨论最后,我想提出两个问题供大家日后继续研究:一个是语篇翻译问题。多年来,我们因为汉英对等直译的负面效应通常在基础教育阶段不怎么谈翻译的事,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三十多年来,国内外翻译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都已经有了可观的发展,而且,在未来社会中,中国学生都会涉及到向世界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问题,也就是说,英汉互译将成为我们生活工作的一种新常态,作为公民素养,语际转换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传播常识就会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了,为此,翻译和翻译意识就成为语篇学习的一个侧翼。另一个问题与翻译是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加大中国文化含量问题。中国的英语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还肩负着介绍中國现代化发展和传播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问题,中国文化的意蕴和表达将成为我们的学生所学的英语的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且,在这方面,英语教师也肩负着深入学习中国文化表征的专业任务。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讨论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探讨。
其他文献
摘 要:语言能力提升可以促进思维发展,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助于提升英语能力。英语阅读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应关注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本课教学设计通过教师不同的任务创设,引导学生深入发掘文本,过渡到补充阅读材料,再基于两个文本,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升了学生不同层面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思维品质;阅读;第二课时  问题的提出  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课堂,教学设计首先需要讨论思维品质
期刊
Learning to read is a vital, complex task which can be made easier if we expand the conventional conceptualizations of reading. Many have wisely advised educators about expanding beyond understanding
期刊
《英语学习》线上系列讨论第37期的主题是“基于主题与语篇整合学习路径”,重点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需要整合?为什么现在强调整合?整合中语言知识怎么教?整合中语言技能怎么教?整合中如何关照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以及整合学习的案例分享讨论等。我们将讨论内容整理成文,在此分享给各位读者。  为什么需要整合?为什么现在强调整合?  陈晓云:依我所知,英语学科四大素养——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
期刊
魏静静:经典文学作品是文学的支柱,而文学又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您怎么看待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  徐浩:我不是专门做文学研究的,但从一个一般读者的角度来看,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既是形式的精华,又是内容的精华。好的语言,比如华丽的辞藻,不一定承载了好的内容;好的内容,比如深刻的思想,也未必都用了好的语言来表达、表现。但经典文学作品通常是好的语言和好的内容的契合。  魏静静:也就是说,我们
期刊
“辽阔江天金风起,丰收待望又一年。” 秋风渐起,新的学期拉开了帷幕,我们为各位老师准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期望能为老师们加油助力。  在中小学教学中,互动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如何设计多样的互动活动是英语教师关心的问题。就此话题,我们邀请了多位英语教育专家从多个方面展开了论述。同时,英语学习线上学术沙龙第19期也就此话题展开了讨论,相信会对老师们的口语教学有所助益。  公开课是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形态
期刊
连着听了赵老师四节一年级的“Animal”英语课,四种课型听了个遍,感受良多。四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英语活动贯穿始终,从第一节课的导入阶段,安排两个孩子再演Bill与monkey的故事入手,将一条围巾扎在孩子的腰上假扮小猴的尾巴,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觉得还在玩的同时也再一次帮助孩子们理解了“tail”这个生词的含义。而且孩子们的关注点也顺其自然地转到了接下来要谈论的话题上了。接着利用小孩
期刊
《英语学习》线上系列沙龙第40期的主题是“核心素养下的语言知识教学”,主要围绕语言知识的概念以及教学展开,其中重点讨论了语言知识学习的途径,语言知识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语言知识教学的误区,不同语言知识的内涵以及如何在语篇中进行教学,语言知识的测试和复习。很多老师还分享了他们的语篇教学案例。我们将讨论内容整理成文在此分享给各位读者。  语言知识的概念  1.语言知识以及语言知识学习的途径  陈新忠
期刊
摘 要: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词义猜测策略和技能意义重大。但教师在词义猜测策略的指导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普遍的是策略指导过于宏观,缺少循序渐进的指导过程。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语境线索为例,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词义猜测策略的相关目标要求进行分解和细化,并通过教学案例为教师的策略指导提供具体的参考。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境;词义猜测策略;策略指导;自主学习能力
期刊
引言  阅读作为一项输入技能,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阅读教学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其阅读策略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更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目前的阅读教学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即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篇的理解相结合,强调通过阅读获得文本所要表达的事实和内容,但是活动的设计局限于对文章浅层次的理解,缺乏对语篇内容深层次的挖掘,即文本与个体和社会
期刊
最近,基础外语教育界发生着一些深刻变化。  10月中旬,高考试点省份之一浙江进行了首次新高考。新高考大规模采用了读后续写这一新题型,也引发了热烈的争论,读后续写题型究竟好在何处,做这种题型能促进英语学习吗?如何备考?对此,本刊迅速做出反应,推出读后续写专题,从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和教学原则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王初明教授的《高考英语“读后续写”题的促学功能》一文更是深入浅出,不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