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鲜核试验对中日关系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本刊特派记者 李昕 发自美国首都华盛顿 林靖 发自日本东京 本刊记者 王丰 发自北京
以“务实”为半径
“安倍首相并非此前一些报道中所说的那样是一个‘鹰派’和‘保守派’政治家,而是有他非常现实的一面。”
10月7日,在安倍晋三抵达北京、实现五年来日本政府首脑首度访华的前夜,在北京的一场非正式新闻吹风会上,一位与安倍关系非常密切的日本政治家这样说。
此前,部分国际观察家认为,面对将于明年举行的日本参议院选举,自民党形势不妙,安倍很有可能通过对中、韩、朝等国的强硬外交路线,来转移国内视线。
但是,安倍执政后即启动对中、韩两国的闪电访问,则指向另外一条路线——对内保持政经改革势头,对外修复与邻国关系。日本朝野期望已久的“亚洲外交”,终于获得了强劲的动力。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自民党国会议员对中国记者说,52岁的安倍在日本国内将继承小泉的政经改革路线,但安倍不像小泉那样具有非常强烈的个人色彩,不会因意识形态而左右其外交思路。
“他会非常冷静、现实地判断局势对日本的利弊;此次访华就是冷静判断作出的决定。”战后历任日本首相,其上任后首访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铁杆盟友”美国。此次安倍在正式就职后不到两个星期就出访中、韩,向外界传达了强烈的信息。
安倍的务实与冷静,或许可以体现在他10月初在日本国会上对其质询的回答。10月2日和4日,安倍分别引用了前首相村山富士的“村山讲话”和前内阁官房长官河野洋平的谈话,承认日本过去进行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亚洲国家造成的巨大伤害,表示了深刻反省,并表示本届政府将继承上述立场。
与小泉纯一郎的强硬立场相比,安倍的表态,无疑是导致中韩两国对日态度缓和的重要原因,成为其中韩之行的铺路石。而上文提到的自民党国会议员说,安倍如此表态,在日本国内承担了很大的政治风险,“有可能失去一些核心人物的支持”。
日本媒体在安倍访华后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83.2%的受访者对安倍出访中韩表示“肯定”或“一定程度的肯定。”但仍有48.7%的受访者对中日、韩日关系走向表示“不好说”。
与安倍的务实相比,中国领导人更表现出空前的灵活性。在此前对两国关系造成最大威胁的靖国神社问题上,中方从大局出发,并未以安倍明确表态作为访华的前提条件。从访问前后两国政府官员的言论以及10月8日的《联合新闻公报》中可以看出,双方对靖国神社和教科书等历史问题,在达成宽泛的共识的基础上加以淡化,以避免再次出现小泉时代的外交冷战局面。
在10月8日与中国领导人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安倍就靖国神社问题作出如下表示:“我之所以对自己是否参拜过、以及将来会不会参拜采取不明确的态度,是因为我不愿让它成为一个政治和外交问题。两国要克服面临的政治困难,从这一观点出发,我将妥当处理。我相信这一立场得到了中方的理解。”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安倍在是否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上的模糊态度暂时得到亚洲邻国的默认,但这个对中国人民具有重大情感和象征意义的话题仍旧不可轻视。不排除在日本国内政治的影响下,安倍在将来可能改变这一立场,从而使双边关系再生波澜。
《经济学人》杂志在9月底10月初一期的封面文章“自信的安倍”中说:“如果安倍冷静衡量自己及日本的利益所在,他的结论将是——远离那个神社。”
核爆之后新考验
朝鲜核试验之后,刚刚破冰的中日关系也面临着挑战。
10月6日,日本常驻联合国大使提出了一份警告朝鲜并要求其放弃核试验的主席声明。中国对这一声明投票支持,被外界认为是中日在面对朝鲜核问题上立场走向接近的第一步。
在朝鲜核爆后最初的震惊之后,国际社会正在努力寻求对策。各国仍未放弃迫使朝鲜回到谈判桌的努力;但是,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对朝鲜进行制裁,也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方严肃讨论的内容。安倍10月10日则称,“联合国安理会应尽快讨论包含严厉措施在内的对朝制裁决议。”
中日在安理会制裁朝鲜的具体步骤上能否协调合作,很大程度上仍旧取决于朝鲜与美国下一步的动作。即使安理会通过对朝鲜制裁的决议,中国与日美在制裁的力度和方式上仍有不同意见。中国已经明确表示,任何武力手段都是不可接受的,也反对美国提出的由联合国在公海上对进出朝鲜的货轮进行搜查的提案。
日本静冈县立大学的朝鲜问题专家伊豆见对《财经》记者说,对待朝鲜核试验问题的立场,日中有不同,在方法和程度上可能有冲突。他说,目前这种意见不同对两国关系影响较小,但未来尚不明朗。
朝鲜核爆对日本国内政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1998年,朝鲜试射导弹之举,被认为是日本政治气候整体右转的重要原因;此后,日本加强了扩张军备和修宪的努力。在日本国内,右翼势力要求发展核武器的声浪,也随着朝鲜核试成功而再度升高。以修改和平宪法为执政目标之一的安倍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引起了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的强烈关注。
《纽约时报》引述日本庆应大学政治学者曾根泰教的话说:“核试验对日本民意的震动,可能比1998年的导弹试射还要强烈。日本国内少数人将会呼吁开发核武器。”
但是,更多的迹象显示,即使朝鲜通过进一步核试验确立其事实上的核武国家地位,开发核武器对日本来说,仍旧是一个短期内无法跨越的心理鸿沟。
面对外界对日本可能发展核武器进而引发东北亚地区核竞赛的担忧,安倍在北京和首尔都明确表态:“发展核武器不是日本的选择。”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于铁军认为,虽然朝鲜核试验会加剧日本国内有关发展核武器的辩论,而且从技术上讲,日本制造核武器并不困难,但现在说日本会放弃“无核三原则”,还为时尚早。日本是世界上惟一被核武器攻击过的国家,日本民间反核力量十分强大。
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副秘书长滕建群博士对《财经》说,朝鲜核试验会对东亚国家带来一定的刺激,但还不足以引发东亚核军备竞赛的乱局。“核门槛不像以前那样高不可攀了,对于许多国家来说,研制核武器已经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他说,作为政治领导人,在发展核武器之前必须权衡利弊,思量再三。“以日本为例,在美国一直给日本提供核保护伞的情况下,日本的政客不会下如此大的决心来发展核武器。”
10月10日,安倍晋三在日本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回答质询时表示,日本的“无核三原则”(不制造、不拥有、不引进核武器)没有一点改变。
随同安倍访华的官员在几场新闻吹风会上都一再强调:日本国民在许多问题上可能都有不同看法,唯独在核武器的问题上几乎百分之百反对。
“日本永远、永远、永远不会成为核国家,不进行核试验,不试图获得核能力。”一位外务省官员连用三个“永远”强调。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韩关系学会主席唐奥博多佛(Don Oberdorfer)对《财经》记者说,日本是惟一遭受过核武器伤害的国家,百姓有“核过敏”;而且在日本国内有大量朝鲜族移民,是日本国内最大的少数族裔团体,他们的担忧也会对发展核武起到阻挠作用。因此,日本发展核武器的可能性极小。
刚刚于今年退休的前美国国务院朝韩事务办公室主任大卫斯特罗布(David Straub)也向《财经》记者表示,朝鲜核试验会让大部分日本人感到威胁,但发展核武的意见在日本不会成为主流。
然而他也表示担心,日本少数政客和媒体的此类言论可能被误读或放大,在本地区制造不必要的紧张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