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业新商机

来源 :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pehappy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与市场倒挂的主要障碍是成本过高
  
  光伏发电是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既可独立使用,也可并网发电。中国光伏产业迅猛发展,2000年太阳能电池产量仅为3兆瓦,到2007年底达到1088兆瓦,跃居世界第一位。
  光伏产业呈“金字塔”式结构,不同环节竞争者数量沿产业链自上而下逐渐增多。2007年,中国有500多家光伏企业和研发单位,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中国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工艺较为落后,平均能耗为世界先进水平的1.5~2倍。而在硅锭/硅棒制造环节,国内主要生产企业技术比较成熟;电池制造方面,大多数中国光伏企业的工艺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即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中游更有技术优势。中国光伏龙头企业江西赛维LDK和尚德分别位于产业链上游和中游。
  
  新政燃起希望
  
  作为典型的出口导向型行业,中国光伏产业的原料和销售市场主要在国外。光伏业“产业与市场倒挂”的主要障碍是成本过高。与传统发电方式相比,光伏发电成本在4元左右/度,是火力发电成本的10倍左右。
  2008年下半年,中国光伏产业的日子开始变得异常艰难。多晶硅价格持续几个月下降,从最高位420美元/公斤暴跌至150美元/公斤,这让此前大量囤硅的光伏企业苦不堪言。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外国投资者对中国多晶硅概念更显疲倦。信贷紧缩使得海外一些光伏电站项目戛然而止,导致中国光伏企业订单锐减。龙头企业不得不裁员、减产。众多小企业停产观望甚至倒闭。
  光伏产业遭受重创后,政府终于出手拯救。2009年3月,财政部颁布《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政府将优先支持学校、医院、政府机关等公共建筑应用光电项目。随后,龙头企业所在的地方政府也予以支持和鼓励,以推进太阳能光电技术在城乡建筑领域的应用。
  
  机遇与威胁
  
  对于原本主要依赖国外市场的中国多晶硅企业来说,国内光伏市场兴起将是他们新的机会。政府出手对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给予补贴,将使处于减产或准停产状态的多晶硅企业不再观望。江西赛维2009年初打算推迟的多晶硅生产项目现已按原计划投产,年中实现6000吨产能。另外,太阳能光电建筑作为整个光伏产业终端环节,一旦大规模启动,将直接影响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生产企业。未来几年,在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的基础上,政府支持将极大促进中国光伏产业的商业化应用。据预测,未来10年中国太阳能市场将扩容100~200倍。
  金融危机爆发前,众多企业大手笔投资于多晶硅原材料生产领域。洛阳中硅、四川峨眉、四川新光硅、特变电工多晶硅项目在建并将相继投产,其年产能均超过1000吨,而2007年全国多晶硅实际产量不到1000吨;中冶集团和包钢集团宣布将投资80亿元用于多晶硅的生产,计划年投产规模达5000吨。大型光伏企业将有利于企业发挥规模优势、降低成本及进行技术研发,这也是促使光伏发电成本降低的一个因素。随着产能逐步释放,中国多晶硅过度依赖国外的局面将得到改善,硅材料价格将下降。
  金融危机爆发令中国光伏行业在短期内遭受重创,但也快速挤掉了行业之前的泡沫,硅成本及发电价格的进一步降低必然会刺激光伏发电的发展,实现与常规电力竞争的进程,对中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长期发展有益。
  而Intel等半导体企业开始布局中国市场,进入光伏发电领域,也将有利于提高硅片切割的技术和光电转化效率,带动光伏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
  但是,目前国际七大多晶硅生产商平均成本不超过30美元/公斤,有些甚至低于25美元/公斤,中国本土生产商的成本在60~70美元/公斤,仍远高于国外主要厂商。高成本问题主要在于工艺、技术上。相比之下,国内改良西门子法还远未到极限,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工艺和技术的短板问题单靠大规模投产无法完全解决。因此,中国多晶硅产业能否尽快突围技术和成本瓶颈,将成为中国光伏产业回暖和长远发展的主要问题。
  
  产业掘金
  
  中国光伏产业开始焕发勃勃生机。众多相关行业和企业也纷纷加入掘金光伏的大潮。
  多晶硅行业。随着众多企业进军多晶硅原材料生产领域,硅材料过分依赖国外进口的瓶颈问题已经有所缓解。因此,以硅基太阳能电池为主要业务领域的企业应借此机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尽快突破技术瓶颈,降低成本。在多晶硅领域,硅价起伏带来的压力较大,掌握技术、成本及资金优势的企业将最终胜出。
  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由于薄膜电池的成本和能耗低于晶硅电池,产业链也较短,据预测,未来几年,虽然晶硅电池仍将占据主导地位,但薄膜电池的发展速度将更快,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75%。薄膜电池将是光伏企业的另一个成长机会。包括绿能在内的很多厂商,都先后切入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另外,据悉几大传统电力企业也有意从薄膜太阳能切入光伏发电,踏足可再生能源领域,通过电力系统的垂直整合,掌控成本竞争优势。
  半导体行业。随着芯片制造多年的发展,半导体行业正逐渐走向成熟。而另一方面,光伏行业也急需提高硅片切割技术、光电转化效率及其他半导体制造工艺。在全球各国争相推进新能源战略之际,半导体企业通过与光伏厂商合作,加大技术投入,提升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开发与光伏行业兼容的新产品,可实现共赢。
  * 作者系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附文:
  太阳能电池三种技术比较
  单晶硅技术工艺成熟,实验室转换效率最高为25%,商业化转换效率为15%~18%,但成本较高;多晶硅技术成本较低,但实验室转换效率最高为21%,商业化转换效率为13%~16%;薄膜太阳能电池成本低,转换效率也相对较低,但市场优势凸显,据欧洲能源协会预测,到2010年将占据光伏市场20%的份额。
其他文献
安居客的一切创新,目标都是为用户提供最佳找房体验    自2003年将自己一手创立的易趣出售之后,邵亦波就极少现身于公众视野,但是2008年岁末,当这位互联网界的风云人物再度高调亮相之时,不仅是以投资机构经纬创投合伙人的身份,投资1000万美元于此前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找房网站—安居客,更是出任了这个投资项目的董事长。  实际上,这是安居客从邵亦波手中拿到的第二轮风险投资,早在2007年7月,安居客
期刊
“创意社交”融入餐饮经营,黑暗中分享酷体验    用手搭在戴着夜视镜的服务员肩上,慢慢走入用餐区找座位,落座后周围谁也看不见,只能默默等待服务员把订好的套餐送到跟前,然后还要小心翼翼地寻找食物并往自己的嘴里送,再与同伴或惊或喜地享受着坐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吃饭的乐趣。当然,吃完后还可在黑暗中捏个陶艺带回家。这就是巨鲸肚黑暗餐厅里颠覆性的用餐情景。  “2009年3月,在天津开了一家分店,我们自己
期刊
随着部分日本企业的衰落,日本管理模式似乎成了“夕阳”,但我们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真实的吗?今天,我们的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机,里面的关键技术和半导体芯片,其实大多来自日本企业。根据《经理人》的看法,日本企业正在从过去的产品终端,加速向产品的“后台”迁移—换句话说,“日本制造”正在由过去的“硬”,现在变得越来越“软”。  “管理变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主动创造变革。”这是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
期刊
这是美国企业的一种风险管理方式    7月28日,美国证交会公布了一份有关美国不干胶标签材料巨头艾利丹尼森公司在中国行贿事件的行政诉讼档案文件,并接受了艾利 丹尼森20万美元的巨额罚款建议,并要求该公司立刻停止在中国及其他地区的行贿行为。  艾利丹尼森为什么要自揭家丑?    事出有因    在中国10年内至少调查的50万件腐败事件中,其中64%与国际贸易和外商有关。“洋贿案”近年集中曝光,反映
期刊
中国企业到独立思考的时候了!    “传统的哈佛案例教学法已成为管理教育中的一大障碍!” 2009年5月,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亨利明茨伯格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举办的首届CMPM(中国实践管理教育)班开学典礼时接受了《经理人》采访。  作为美国战略管理协会创始人和国际实践管理教育联盟(IMPM)创始人,明茨伯格的人生信条之一是“改变管理教育”。他掀起过反思、改造美国式MBA教育的浪潮。在管
期刊
深圳企业依靠“破坏性的创造”而成功,开创了一系列企业成功模式的先河,深圳企业突破了影响企业成功的环境决定论。深商,这一全球最年轻的商业群体在全球最年轻的城市,开创了一段商业历史,因开创了无数先河而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中独一无二的“现象”。  深圳企业的创业家精神,企业的营销、研发、運营、生产的经营之道,时常被全球商学院和财经论坛作为研讨主题。他们的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之道也倍受效仿。  《经
期刊
使博格华纳在中国亏损6年后,搭上赢利快车    一年多来,全球汽车动力传动领域制造业巨头、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博格华纳(Borg Warner)的中国区总裁谈跃生,一直扮演着公司在华定海神针的角色。他并不想自己做得如何伟大,但是经济危机导致他必须向伟大更靠拢一些。    从去年北美爆发汽车工业危机以来,全球汽车产业链几乎都同时陷入低谷,而在集体失色的情况下,“博格华纳显然要比其他企业日子好过一些,
期刊
进军国内市场,只解决产品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康乐集团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保健器械出口商,在2008年之前,康乐集团每年的出口额能轻易超过5000万美元,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和日本市场。集团总裁金大为因此成为市里的纳税大户,市委领导的座上宾,一项项荣誉也纷至沓来,“全市十大企业家之一”、“慈善之星”,等等。  经济危机不期而至。仿佛一夜间,欧美和日本市场对保健器械这类非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锐减。2008年,
期刊
信息化催生的精细化管理,助其抵御了危机    站在上海市九江路60号、新华传媒总部的露台上,黄浦江过往的行船,外滩对面高楼林立的浦东新区一览无余。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范幼元偶尔站在这儿,想那些让他不得不应对的艰难挑战:如何把一家成分极其复杂的传统传媒企业,打造成现代化的上市公司?  新华传媒是上海地区仅有的两家传媒上市公司之一,市值约60亿元,有6000多员工。2008年新华传媒营业额达到29
期刊
安斯泰来成功并购并快速发展的秘诀    并购似乎正成为全球医药巨头们的主旋律。  今年1月,全球制药大鳄辉瑞以680亿美元并购惠氏;3月,默沙东公司以41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先灵葆雅—巨头间的合并不但改变了全球医药企业的排序,更在改变着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  “合并带来了更多的产品专利,更大的市场,增加了营运资金和研发经费,降低了营运成本,这些都是医药企业合并的巨大动力。”安斯泰来中国区总经理卓永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