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逐一了解民盟发起人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民主同盟的前身“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大致上是国、共两党之外政治精英的一个联盟,包括张君劢等人代表的国家社会党,曾琦、左舜生、李璜等代表的中国青年党,章伯钧代表的第三党,黄炎培代表的职业教育派,梁漱溟代表的乡村建设派,加上后来加入进来的救国会派(以沈钧儒等为代表)就是所谓的“三党三派”。民盟只是一个“联合体”,不是单一组织,其发起目的就是想在国、共两个大党之间做一个中间的缓冲。当时还在抗日战争中,希望两党都不要走极端,保持对外统一的局面。梁漱溟作为发起人之一,认为即使抗战结束之后,中国也不容再有内战。要使国共之间和平相处,不以兵戎相见,有待于他们的共同努力。
  可以说,民盟创始时的动机很单纯,只是想在两强之间做个中间人,没有分取政权的意图。民盟的自我定位本身不是一个政党,不是要在两大党之外,在政治上增加一个竞争单位。为了保证这样的初衷,一开始他们想把参加的人限定在几个发起党派,所以叫“政团同盟”。
  在“民盟”出现之前,他们之间有个更加松散的“统一建国同志会”, 蒋介石曾约梁漱溟面谈一次,只是问他参加的有哪些人,希望他们说公道话,那是1939年10月的事。发起“民盟”之初是瞒着国民党方面的,直到1941年10月在香港创办机关报《光明报》,才正式公开。不久,蒋介石就要国民参政会的秘书长雷震把民盟第一任秘书长左舜生找去谈话,地点在重庆的黄山住处。左回忆,蒋最关心的是“民盟”的几个重要分子,逐一询问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蒋问的第一个人是曾琦,左说他是一个旧式读书人,虽然留学日本多年,也在法国长住过,但思想很保守,写古文,做旧诗。他的特长是组织,以一个一名不文的书生,赤手空拳创建了一个党,有了两三万党员。
  
  蒋问的第二个人的张君劢,左回答:“他出身于上海同文书院,少年时即在我们湖南经正学堂教英文,后来留学日本。他与梁启超并无师生关系;但感情在师友之间。再后他留学德国,治哲学有心得。第一次大战后,他和丁在君(文江)、蒋百里、徐新六等随同梁先生对巴黎和会进行侧面的国民外交,顺便在欧洲考察;他自己更游历过许多国家,对国际问题也非常留意。他的治学工具,远在梁启超之上;但他谈学问的文章不太通俗,不容易为青年所了解,因而影响反不如梁的大。他的政治思想,主张民主宪政,最能‘坚守原则’,以我所认识的朋友来说,他的主张是最不容易动摇的。至今他依然好学不倦。”
  蒋问的第三个人是梁漱溟,左说:“漱溟先生的个性很强、能刻苦,二十六岁在北京大学讲印度哲学,自己研究的主题为中西全文化之比较,我最早看见他的著作为《中西文化及其哲学》。他认定建设中国应从改造农村做起。他有一个特点,即不尚空谈,‘凡他所见到的,便要自己去做’。为实现他的主张,即与韩复榘那样的老粗去周旋,也在所不惜。”
  蒋问的第四个人是黄炎培(任之),左说:“任之是前清的举人,与邵力子同年,也加入过同盟会,且曾一度被捕。他自来热心教育,活动的范围以上海、南京为基本;近年提倡职业教育甚力。为维持他的教育事业,与李纯、齐燮元、孙传芳都处得很好,杜月笙更是他亲密的朋友。他对中外的学问无深造,但‘办事有条理’,不能说他对教育无贡献。”
  这次谈话超过了一个小时,主要是蒋问,左答。左几次要告辞,蒋都要他继续谈下去。
  左舜生对蒋问及的民盟几个要角都有较深的了解,对蒋说的大致上是自己的直接感受,在他眼里,这些卷入党派政治的书生也是各有个性、特点。对这些人,蒋其实也不是一无所知,有些而且是打过交道的,但他还是想听一听别人的介绍,以便更多地了解这些人,在应对民盟时心中更有谱。对我们而言,左舜生留下的私人记录,具体而可以触摸,不是刻板、枯燥的官样档案。
其他文献
让人类穿起衣服,似乎费了成千上万年时间,而脱掉它们,则是不到100年的事。简或繁的轮回,不仅表征着剪裁艺术,更多地则与社会观念相呼应。是罪,还是美,这是个问题。    简或繁的轮回    在比基尼诞生以前,人类经过了漫长的“服装前史”:从大洪水以前夏娃身上的无花果叶,到埃及艳后们的紧身袈缧丝丽服和兀鹰帽,从迈锡尼入侵之前的克里特米诺人的拖地长裙,到古希腊整块布幅上的完美褶皱,从伊特鲁里亚的华丽披肩
期刊
三百多年前一位面包师因为忘了关炉子,酿成了伦敦历史上最大的火灾。这场给英国人带来惨痛损失的大火,改变了伦敦的面貌,也改变了历史。    “一个火星有时会毁灭一所房子。”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禁烟广告。然而三百多年前一位面包师因为忘了关炉子,酿成了伦敦历史上最大的火灾。1666年的那场伦敦大火蔓延了五天:这座欧洲最大城市的五分之四变成废墟;英国国王查理士二世泪流满面;百姓流离失所。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疏忽真
期刊
1924年5月29日《大公报》 京函云:北方自新正以来,迄未见点雨,北方乡民之耕种,俱因无雨而误播种之期。人民恐又见前数年之北五省大旱灾,故初则有乡民之祈雨,继则有北京军警当局之禁屠祈雨。然行之匝旬,仍无点雨,最后乃不得已而派军警督察长驰赴邯郸县请铁牌。此铁牌者,相传明代邯郸大旱,知县某百方为民祈雨而终无效,愤极而投身于井。不料知县投井后,立即甘霖下降,民赖以生。明室乃封某知县为雨神,并赐以铁牌,
期刊
2005年圣诞节,美国财经记者萨拉·邦乔妮突然发现,自己被无所不在的中国制造的商品包围着,从电视到网球鞋,从圣诞树上的彩灯到地板上的洋娃娃,从DVD到自己脚上穿的袜子……她清点了一下自己收到的圣诞礼物,发现来自中国的占了25件,而非中国制造的则只有14件。如此众多的“中国制造”让她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尝试过一年没有“中国制造”的生活。  但她很快发现,要在生活中离开“中国制造”,会把自己搞得十
期刊
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以奇袭、速战、机动和以小击大的战争艺术,在132小时内痛惩埃及、约旦、叙利亚等阿拉伯联军,扩张了将近四倍的土地,改写了中东的地图和历史。然而,六日战争实际上并没有结束,而且今天仍在继续。以色列虽然取胜,却为以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同时,六日战争使阿拉伯世俗主义从此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伊斯兰激进主义。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领袖阿拉法特开始领导巴勒斯坦人对抗以色列,以巴武装冲
期刊
口述:李敦白 采访:黄欢    1945年9月的一个清晨,一架飞机从黑夜中驶出,飞过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机舱里有一个叫Rittenberg的年轻人,他原本以为,战争已将结束,很快他就会回家。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中国之旅足足有35年之久。这个后来改名叫李敦白的美国人,在中国见证了从内战到解放,从大跃进到文革等中国历史重大时刻。    1945年,我24岁。  我没有想过要来中国。第二次大战以前
期刊
“借用苍天绘彩虹,寥寥晚霞映长空,其轺耄耋虽一人,生死离别卫领空。”90岁的吴其轺先生,大约是作者方军采访的飞虎队最后的老兵了。亲历抗日战争的老人们随着时间的流逝,正慢慢相继走进历史的博物馆。吴其轺曾三次受伤,又三次重返蓝天。他四次飞越驼峰死亡航线,见证了日军的芷江洽降,见证了南京日本投降仪式。他的命运,浓缩了一代人的悲欢离合。    199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
期刊
从表面上看,郑和船队每次出海,“云帆蔽日”,浩浩荡荡,但从实质上看,却是“孤帆远影”,它的后面没有,也不许跟随民间海商的船队,厉行禁止民间海商“片板不许下海”。在梁启超看来,“其希望之性质安在,则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    明宣德六年(1431年)二月二十六日,地处福建闽江口的小城长乐骤然喧哗起来。一支两百多只船、两万七千多人的庞大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南下,泊在县
期刊
编译/彭华    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国及其盟友单独媾和,签下了一个不平等的停战条约,史称“布列斯特和约”。在付出割让大片领土的巨大代价后,新生的红色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但也由此招致了更大的社会分裂、内战和列强干预。    向人民发出呼吁    当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际,第一次世界大战仍激战正酣。为了阻止战争的继续蔓延,为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赢得休养生息的机会,新政权采取了一系列
期刊
1995年,国家科委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李学勤被聘为首席科学家。2000年工程通过验收,其阶段性成果将中国古代文明史的纪年向前延伸1229年。这被认为是在“现有条件下所能取得的最好成果”。    备受外界关注的《夏商周年表》将在2008年发表繁本,这将是对十多年来,“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的一次总结。  在普通人看来,用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研究,“夏朝是哪年建立的?盘庚迁都是什么时候?武王伐纣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