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转移,是我国纺织行业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开始。实行产业转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跨地区产业链的资源优势,提高生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还能使企业朝着创新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迈进,为我国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奠定坚实基础。
如今,纺织行业所面临的困难,为其产业转移的开始慢慢显现道路。产业转移,正在成为好多纺织企业,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最为关注的话题。然而,如何实现产业有效衔接,平稳转移,获得最大利益空间,并不是搬迁几家工厂这么简单。于是,在转还是不转的徘徊中,好多纺织企业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是转移还是转产
“由于都招不到工人,公司的5条成型生产线都缩减至2条了,要是再这样下去,公司怎么能不关门呢,这里真的不能再经营下去了,得赶紧转移。”东莞一家纺织经理伤心地说道。目前,因劳动力价格偏低等原因,东莞好多纺织企业都在亏本运作,甚至倒闭。东部沿海地区的成本优势正在消失。
“在湖州,我从事纺织业已经快20多了,要搬到别的地方,我恐怕真接受不了,就是不干纺织,死也要死在湖州。”一位湖州籍50多岁的纺织老总激动地说。“眼下,纺织是真的干不下去了,我正在考虑,是不是要换个行业,或许还有发展。”
以劳动密集型的典型行业纺织业为例。浙江省的纺织服装业出口占全国纺织服装出口的60%,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业的利润率下降3.19%、2.27%、6.18%。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江苏、浙江、山东等6个省市,纺织行业中三分之二的企业平均利润只有0.62%,很多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业转移是很自然的态势。有效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将土地、资源、劳动力、运输等敏感成本的生产加工环节有选择地迁移到成本相对较低或靠近终端市场的地区,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
是海外还是中西部
“实际上,要说成本,东南亚比中西部地区更有优势。越南的劳动力成本现在仅仅是我国中部地区的50%,印度的劳动力成本也只有我国中部地区的90%。但是我们又不熟悉那边的法律,人生地疏,想去海外又谈何容易啊。”一位准备转移的纺织老总感叹道,“但东南亚国家较少受配额的限制,而且币值升值变动不如中国厉害,确实很诱惑人。”
而近几年,国家一直在倡导“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在招商引资方面政策上也有所倾斜。中西部有关部门,更是大打土地成本、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吸引投资。有数据表明,光2007年,因产业专业带动了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中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33.3%,比中部的投资增长高出了13.4个百分点。
“中西部的劳动成本以后也肯定会涨,而且国家对环保、节能减排以及地方政府的‘门槛’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像我们这些中小企业,承受力有限啊。”浙江的一位小服装加工厂老板担心道。
从外贸形势来看,虽然我国中西部地区同样给转移企业提供较优厚的条件,但我国产品出口一直受到打压。从中国出口的产品经常受到欧盟和美国反倾销的压力,而属于低度开发的东南亚国家则少此忧虑。此外,近年来,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也纷纷利用各种机会,向中国企业发出投资邀请,并在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甚至政府对一些前景好的企业直接支持上市。于是,在转移的方向上,好多企业为此深感困惑,不知所措。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强调,由于东部地区和内陆地区有相似的文化环境和法律规范,对于东部的纺织企业而言,能规避投资风险。此外,近年我国内地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提升,巨大的市场需求吸引了投资商的目光,产业向内地转移,既可满足外需又可兼顾内需。这也是企业在转移过程中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转移并非万能
“虽然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还存在,但是并不等于说中国可以长期的保持低工资水平不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表示,随着新《劳动法》的实施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中西部的劳动工资水平也必将会不断提高,而且中西部在土地使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高“门槛”效应也不会不断显现,产业转移,关键是企业自救。
由于我国纺织行业2,3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大多是从手工作坊和大集体企业中发展而来,“小、散、乱”的生产和经营模式,使民营纺织很难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和信誉,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大多成为国际名牌的贴牌加工商,处于纺织生产链条中最底层、最脆弱的一环,竞争力差,很容易受到成本上升等压力而倒闭。如果这些企业在转移过程中,不注重资本积累,产业升级,增强竞争力和品牌意识,即使有盈利,也不会有长远发展。
所以,纺织行业在人民币升值、土地等资源和能源产品价格大幅攀升,企业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急剧增加,国家大范围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等因素的影响下,更应注重产业升级、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别是通过企业上市、风险资本融入、收购兼并等手段,快速扩大规模,树立品牌,增强竞争力,实现企业自救。
对于目前纺织业由沿海向内陆转移的现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王微认为,纺织产业转移要从产业配套体系上,产业所需要的重要的服务功能等方面考虑,来实现产业的整体转移。他建议,产业专业要进行集约式发展,依托园区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和集约利用,尽快形成产业规模,通过集群的快速发展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为产业转移提供资源整合的平台。此外,要依托核心环境和龙头企业来带动纺织产业加快转移,特别是要选择一些在东部地区,或者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和关键性企业,通过与他们的直接投资合作,收购兼并等方式,带动产业转移的快速进行。
产业转移,是企业发展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最终目的。企业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必须资源重组,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与国际接轨,才能实现我国有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迈进。
如今,纺织行业所面临的困难,为其产业转移的开始慢慢显现道路。产业转移,正在成为好多纺织企业,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最为关注的话题。然而,如何实现产业有效衔接,平稳转移,获得最大利益空间,并不是搬迁几家工厂这么简单。于是,在转还是不转的徘徊中,好多纺织企业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是转移还是转产
“由于都招不到工人,公司的5条成型生产线都缩减至2条了,要是再这样下去,公司怎么能不关门呢,这里真的不能再经营下去了,得赶紧转移。”东莞一家纺织经理伤心地说道。目前,因劳动力价格偏低等原因,东莞好多纺织企业都在亏本运作,甚至倒闭。东部沿海地区的成本优势正在消失。
“在湖州,我从事纺织业已经快20多了,要搬到别的地方,我恐怕真接受不了,就是不干纺织,死也要死在湖州。”一位湖州籍50多岁的纺织老总激动地说。“眼下,纺织是真的干不下去了,我正在考虑,是不是要换个行业,或许还有发展。”
以劳动密集型的典型行业纺织业为例。浙江省的纺织服装业出口占全国纺织服装出口的60%,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业的利润率下降3.19%、2.27%、6.18%。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江苏、浙江、山东等6个省市,纺织行业中三分之二的企业平均利润只有0.62%,很多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业转移是很自然的态势。有效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将土地、资源、劳动力、运输等敏感成本的生产加工环节有选择地迁移到成本相对较低或靠近终端市场的地区,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
是海外还是中西部
“实际上,要说成本,东南亚比中西部地区更有优势。越南的劳动力成本现在仅仅是我国中部地区的50%,印度的劳动力成本也只有我国中部地区的90%。但是我们又不熟悉那边的法律,人生地疏,想去海外又谈何容易啊。”一位准备转移的纺织老总感叹道,“但东南亚国家较少受配额的限制,而且币值升值变动不如中国厉害,确实很诱惑人。”
而近几年,国家一直在倡导“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在招商引资方面政策上也有所倾斜。中西部有关部门,更是大打土地成本、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吸引投资。有数据表明,光2007年,因产业专业带动了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中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33.3%,比中部的投资增长高出了13.4个百分点。
“中西部的劳动成本以后也肯定会涨,而且国家对环保、节能减排以及地方政府的‘门槛’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像我们这些中小企业,承受力有限啊。”浙江的一位小服装加工厂老板担心道。
从外贸形势来看,虽然我国中西部地区同样给转移企业提供较优厚的条件,但我国产品出口一直受到打压。从中国出口的产品经常受到欧盟和美国反倾销的压力,而属于低度开发的东南亚国家则少此忧虑。此外,近年来,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也纷纷利用各种机会,向中国企业发出投资邀请,并在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甚至政府对一些前景好的企业直接支持上市。于是,在转移的方向上,好多企业为此深感困惑,不知所措。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强调,由于东部地区和内陆地区有相似的文化环境和法律规范,对于东部的纺织企业而言,能规避投资风险。此外,近年我国内地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提升,巨大的市场需求吸引了投资商的目光,产业向内地转移,既可满足外需又可兼顾内需。这也是企业在转移过程中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转移并非万能
“虽然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还存在,但是并不等于说中国可以长期的保持低工资水平不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表示,随着新《劳动法》的实施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中西部的劳动工资水平也必将会不断提高,而且中西部在土地使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高“门槛”效应也不会不断显现,产业转移,关键是企业自救。
由于我国纺织行业2,3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大多是从手工作坊和大集体企业中发展而来,“小、散、乱”的生产和经营模式,使民营纺织很难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和信誉,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大多成为国际名牌的贴牌加工商,处于纺织生产链条中最底层、最脆弱的一环,竞争力差,很容易受到成本上升等压力而倒闭。如果这些企业在转移过程中,不注重资本积累,产业升级,增强竞争力和品牌意识,即使有盈利,也不会有长远发展。
所以,纺织行业在人民币升值、土地等资源和能源产品价格大幅攀升,企业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急剧增加,国家大范围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等因素的影响下,更应注重产业升级、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别是通过企业上市、风险资本融入、收购兼并等手段,快速扩大规模,树立品牌,增强竞争力,实现企业自救。
对于目前纺织业由沿海向内陆转移的现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王微认为,纺织产业转移要从产业配套体系上,产业所需要的重要的服务功能等方面考虑,来实现产业的整体转移。他建议,产业专业要进行集约式发展,依托园区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和集约利用,尽快形成产业规模,通过集群的快速发展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为产业转移提供资源整合的平台。此外,要依托核心环境和龙头企业来带动纺织产业加快转移,特别是要选择一些在东部地区,或者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和关键性企业,通过与他们的直接投资合作,收购兼并等方式,带动产业转移的快速进行。
产业转移,是企业发展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最终目的。企业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必须资源重组,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与国际接轨,才能实现我国有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