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的谬论

来源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mel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养深厚加上文笔简洁老练,使他的散文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幽默处温柔敦厚,谑而不虐;议论犀利,情思隽永,不卖弄学问,文字朴实简单却耐人咀嚼。《流行的谬论》就是其幽默隽永风格的出色之作。
  有许多俚语俗谚,都是多少年下来的经验与智慧累积锻炼而成。简单的一句话,好像含着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在言谈之间,常被摭引,有时候比古圣先贤的嘉言遗训还更亲切动人。
  由于时代变迁,曩昔的金言有些未必可以奉为圭臬,有些即使仍在流行,事实上也已近于谬论。如要举例,信手拈来就有下面几条:
  1| 树大自然直
  一个孩子,缺乏家教,或是父母溺爱,很容易变成性情乖张,恣肆无礼,稍长也许还会沾染恶习,自甘堕落。
  常言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悲观的人就要认为这个孩子没有出息,长大了之后大概是败家子或社会上的蠹虫。有些人比较乐观(包括大多数父母在内),却另有想法:“没关系,树大自直。”“浪子回头千金不换”的故事不是常有所闻的吗?
  树大会不会都能自直,我怀疑。
  山水画里的树很少是直的,多半是倚里歪斜的,甚或是悬空倒挂的。“抚孤松而盘桓。”那孤松不歪不斜便很难去抚。景山上的那棵歪脖树,是天造地设的投缳殉国的装备,至今也没有直起来。
  当然,山上的巨木神木都是直挺挺地矗立着的,一片片的杉木林全是栋梁之材,也没有一棵是弯曲的。这些树不是长大了才变直,是生来就是直的。
  堂前栽龙柏,若无木架扶持,早晚会东歪西倒。
  浪子回头的事是有的,但是不多,所以一有这种事情发生便被人传诵,算是佳话。浪子而不回头者则滔滔皆是,没有人觉得值得齿及。
  没出息的孩子变成有出息,我们可以举出许多例子,而没出息的孩子一直没出息到底则如恒河沙数。
  树要修要剪,要扶要培。孩子也是一样。弯了的树不会自直,放纵坏了的孩子大概也不会自立。
  西谚有云:“舍不得用板子,便会纵坏了孩子。”约翰孙博士不完全反对体罚,孩子的行为若是不正,在他身上肉厚的地方给几巴掌,他认为最是简捷了当的处理方法。
  2 | 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这句话是从外语翻译过来的,很多人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未尝不是一句善颂善祷的话,当事人听了觉得很受用。
  但是再想一下,一个辉煌的开始便是百分之五十成功的保证,天下有这等便宜事?
  《诗·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是比较平实的说法。我们国人做事擅长的一手是“五分钟热气”,开始时激昂慷慨,铺张扬厉,好像是要雷厉风行,但是过不了多久,渐渐一切抛在脑后,虽然口里高唱“贯彻始终”,事实上常是有始无终。
  参加赛跑的人,起步固然要紧,但最后胜利却系于临终的冲刺。
  最近看我们的一个球队参加国际比赛,开始有板有眼,好一阵子一直领先,但是后继无力,终落惨败。
  好的开始似乎无关最后的成败。
  3 | 伸手不打笑脸人
  笑脸是不常见的。
  常见的是面皮绷得紧紧的驴脸,可以刮下一层霜的冷脸,好像才吞了农药下去的苦脸,睡眠不足的或是劬劳瘏悴的病脸,再不就是满脸横肉的凶脸。
  所以我们偶然看见一张笑脸,不由得不心生喜悦。
  那笑脸也许不是生自内心而自然流露,也许是为了某种需要而强作笑颜。脸不必笑得像一朵花,只要面部肌肉稍为放松,嘴角稍为裂开一点,就会给人以相当的舒适感。
  我一向相信,笑脸是人际关系中可以通行无阻的安全证。即使人在盛怒之中,摩拳擦掌,但是不会去打一个笑脸人,他下不去手。
  最近看了报上一则新闻,开始觉得笑脸并不一定能保障一个人的安全。
  赔笑脸有时还是免不了挨嘴巴,事属常有,我所见的这条新闻却不寻常。
  有一位不务正业而专走邪道的青年,有一天踉跄地回家,狼狈地伏在案头,一言不发。老母见状,不禁莞尔。这一笑,不打紧,不知年轻人是误会为讥笑、讪笑,或是冷笑,他上去对准老母胸前就是一拳。老母应拳而倒,一命归西!微微一笑引起致命的一拳。以后下文如何,不得而知。
  人到了要伸手打人的时候,大笑脸不但不足以御强拳,而且可以招致杀身之祸。但愿这是一条孤证。
  4|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狗是很聪明的动物,但不太聪明。
  乞丐拄着一根杖,提着一个钵,沿门求乞,一条瘦狗寸步不离地跟随着他。得到一些残肴剩炙,人与狗分而食之。但是狗不会离开他,不会看到较好的去处便去趋就,所以说狗不算太聪明,虽然它有那么一份义气。
  在儿女的眼光里,母亲应该是最美最可爱最可信赖最该受感激的一个人。人有丑的,母亲没有丑的。母亲可以老,但不会丑。
  从前有一首很流行的儿歌《乌鸦歌》,记得歌词是这样的:“乌鸦乌鸦对我叫,乌鸦真真孝。乌鸦老了不能飞,对着小鸦啼。小鸦朝朝打食归,打食归来先喂母。‘母亲从前喂过我!’”
  这是借乌鸦反哺来劝孝的歌,但是最后一句“母亲从前喂过我”实在非常动人,没有失去人性的人回想起“母亲从前喂过我”,再听了这句歌词,恐怕没有不心酸的。每个人大概都会为了他的母亲而感觉骄傲,谁会嫌他的母亲丑?
  “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话没有错。
  不过嫌贫爱富恐怕是人之常情,不嫌家贫这份美誉恐怕要让狗来独享下去。子嫌母丑的例子也不是没有。
  我就知道有两个例子,无独有偶。有两位受过所谓“高等教育”的人,家里延见宾客,照例有两位衣服破敝的老妇捧茶出去,主人不予介绍,客人也就安然受之,以为那个老妪必是佣妇。久之才从侧面打听出来那老妪乃主人之生母,主人嫌其老丑,有失体面,认为见不得人,使之奉茶,废物利用而已。
  狗不嫌家贫,并未言过其实。子不嫌母丑,对愈來愈多的人有变为谬论的可能。
  (摘自《就这样走到了故乡》)
其他文献
01   1927年6月2日晚,清华大学南城府街的刚秉庙,夜色凝重,一代大儒王国维的灵柩停放于此,一群年轻的学生站在灵前,含泪行三鞠躬礼。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教师来到门口,眉头紧蹙,一言不发,对围拢过来的学生点头致意后,便拨开人群,缓缓走到灵前,“咚”的一声跪下,手心向上,额头触地,行起了三跪九叩大礼。?整个灵堂的人瞬间被震惊,当时在场的姜亮夫回忆说,那样一幕镜头让他和他的同学永生难忘。这位中年
1  三爷爷姓卞,是山东费县一个最普通的农民。不幸的是,他中年丧妻,妻子走时,儿子只有3岁。家徒四壁的三爷爷最贵的家产,就是那头当初借债买回来的黄牛。  黄牛右眼处皮毛是白色的,三爷爷给它起名叫花眼。妻子走时,花眼大概6岁左右,正是牛富力强的好时候。每逢春耕秋收,三爷爷便牵着牛,牛背上坐着儿子,去给人家犁地、拉活赚点粮食。花眼几乎每年都能生一头小牛,这也成为三爷爷最大的收入来源。  可以说这头牛撑
有传言演员马思纯将出演电影《第一炉香》的女主角葛薇龙,近日,她又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原著小说读后感,未料一石激起千层浪,被网友指责误读张爱玲小说的本意,更引起了大众对明星“伪文化人设”的探讨。那么,张爱玲的《第一炉香》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则读后感真的是彻头彻尾的谬误吗?  也谈《第一炉香》  即便是天才——对于一篇天才写于二十三岁的小说,我们究竟可以说些什么?  这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张爱玲回
朱之文很忙。   2019年12月25日,朱之文在廣西南宁参加菏泽商会的演出活动。当晚九点四十分左右,朱之文演出结束刚回到酒店,来了一堆拜访的客人——酒店的服务员、酒店老板的朋友、主办方的朋友。朱之文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先和人家合完影,你拣重要的咱说一下。”第二天凌晨四点,朱之文要赶去机场参加北京的演出,然后连夜赶往上海,那里有个公益活动等着他。   朱之文是山东菏泽农民,家里有六亩地,其中
阅读,就是追随伟大的灵魂。  我曾经读过日本医学改革家德田虎雄的自传《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讲的是德田虎雄从农村的普通孩子成长为优秀的医学改革家的故事。这本书告诉我,追寻自己的梦想,任何人都能够创造辉煌;追寻伟大的灵魂,我们也可以走得很远。几十年过去了,我至今难忘这本书带给青年时代的我的正能量。  我觉得,每一个职业都有自己理想的阅读史。读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人生的不同阶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为什么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会有不同的认识呢?你对这种现象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道漫画作文题,从本质上讲属于材料作文的范畴。根据漫画写作文,首先要读懂漫画的意思。只有读懂了画意,明确了画旨,才不至于偏题跑题。我们可以结合漫画及其他
1995年9月8日(中秋节),74岁的张爱玲在洛杉矶的公寓黯然去世,但却在一周后才被发现,躺在地板上,身上盖着一张薄毯子。年轻时十分时髦的张爱玲曾说过:“衣服是一种语言,是表达人生的一种袖珍戏剧。”但离世时却异常简单。   这位被认为象征着民国贵族精神的女作家最后是在孤独中拉上了人生的帷幕。   25年过去,张爱玲一直在“被重新发现”,读者群不减反增。而2020年是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各类纪念
有这样一个故事:  公鸡和母鸡在垃圾堆里刨来刨去。突然,母鸡发现一块闪着光芒的宝石。  母鸡说:“亲爱的,快过来看!我刨出了一块宝石。”  公鸡走过去看了一眼,淡淡地说:“这块宝石的确很漂亮,它一定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如果我们的主人得到它,肯定会高兴地不得了。它虽然光彩夺目,价值连城,可是,在我们眼里,却一文不值,还不如一粒小米来的实惠!”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们是否要责怪公鸡有眼无珠呢?显然
大雨突至。  正在古城墻上游玩的我对这夹杂着春寒的雨猝不及防,于是带着恼意匆忙躲避。仓皇之间,我走下了城墙,躲到近旁的一处屋檐下。微微颔首,想撩开被雨水粘在前额的碎发,目光却撞上了身旁古老城墙上的一行字:西安碑林博物馆。  连绵的雨帘中,这一行字也沾满了湿漉漉的水汽,朦胧拙朴。字的下方是一扇大门。明明是醒目明艳的朱红,却仿佛其中沉淀了无数岁月。没有街角红灯笼的艳丽张扬,与灰黑的城墙融成一体,像从一
要说年末最火的剧,当属《庆余年》无疑。  在几乎没什么宣传的情况下,忽然就火了,难得的是口碑也不差。打分苛刻的豆瓣,近8万人打出了8.0的高分。   不落俗套的剧情,个性鲜明的人物设定,再加上各个演技在线的演员们,让《庆余年》成为这个年末不可错过的一部好剧。  而其中最大的惊艳,当属64岁的老戏骨陈道明。   一向以“皇帝专业户”著称的他,在戏中饰演枭雄庆帝,有野心有实力有手段,演技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