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有些学生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接受程度的相对滞后,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对“学困生”进行辅导,是我们数学老师喜欢采用的一种方式,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所在。本以为师生一对一辅导,师生面对面交流,效果肯定很好,可在实际实践中,有时事实并不是这样,很多时候不仅收效甚微,甚至还打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增加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厌恶感。仔细审视我们的个别辅导,不难发现在以下方面还存在问题:
一、辅导起点与学生实际学习起点不符
1.问题扫描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是因为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学习方法欠缺,渴望学会知识却无从下手,需要他人给予帮助和指导。从教师角度考虑,关注的是学生没有按教学目标学会知识,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所以,应该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学会应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就注重学生要学会哪些知识,因而忽视学生个体理解能力的差异,用常规的方法来辅导学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理解程度、认知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同样的方法不可能对大家适用,教师一味地用一种方法去辅导所有学生,必然导致我们所设定的辅导起点与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脱节。
2.对策
为“学困生”“把脉”,找到他现有的知识起点,找准他知识经验掌握的程度,有针对性、创造性地进行辅导。比如:辅导一个“学困生”做笔算小数加减法,如果你告诉他计算时要对齐数位,他可能会因为分不清数位而无从下手,因此,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告诉他:先要找到小数点,把小数点对齐,其他依次对齐就可以计算了。学生的知识漏洞因人而异,教师要做一个优秀的“医生”,对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二、辅导语言过于急切,缺乏激励性
1.问题扫描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时,教师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希望学生早点学会,情急之下,变得急功近利,缺少耐心。这时,教师辅导语言就不那么平和委婉,变得焦灼起来,动辄就讲“要看清楚”“仔细点行不行”,有时甚至粗暴起来 ,“怎么还不会”“真是让我头疼”等不该出现的语言也说出口了。
2.对策
一位哲人曾这样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需要赞赏,我们的“学困生”经常受到失败的打击,更容易产生挫折感,他们更需要来自老师的鼓励来恢复自己对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困生”学习中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我们充满期待的眼神和语言动作,一定能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尤其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责骂他们 ,责骂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给他们本来很自卑的内心更加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让他们看见老师和听到要学习数学就胆战心惊,这样就更加害怕学习数学了。
三、辅导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1.问题扫描
教师在个别辅导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教师和学生在辅导中谁应处于主动地位?平时我们看到的现象是这样的: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欠缺时,老师往往就会在办公室或教室,迫不及待地展开一对一讲解,由于受学习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个别辅导中缺少学生个体体验性学习的过程,更多的是教师的直接输灌,而学生只能机械地频频点头或摇头。
2.对策
个别辅导的过程不应是教师输灌的过程,辅导时我们应该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然后师生一起分析错误原因,教师讲解指正。此外,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适合他的思维和解题方法,让他们可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困生”能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再者,辅导不应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行为,教师还应考虑到学生的情绪和具体情况,在时间和环境的选择上征求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四、辅导时间和内容不确定,缺乏计划性
1.问题扫描
对学生进行辅导,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在辅导的过程中,受工作时间和内容的制约,教师很容易出现以下几种现象:一是因为工作压力重,所以当工作繁忙时,就把辅导学生的事一拖再拖,耽搁下来;二是有的“学困生”知识漏洞大,教师想利用有限的辅导次数和时间来帮助其弥补,结果,一次性辅导的内容特别多,时间特别长,直弄得学生头昏眼花,头脑中混沌一片;三是辅导的内容没有一个计划和安排,想讲什么就讲什么,结果,学生一个知识还没学会,第二天又换了一个知识,到头来,学生不能形成知识网络,效果可想而知。
2.对策
对“学困生”进行辅导,应有计划、有安排,要及时把学生的知识漏洞填上,这样,错误才不至于根深蒂固。但是,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应以不影响学生的其他正常学习为前提,不要搞得学生疲惫不堪。此外,对“学困生”的辅导应该有计划有安排,不要随机性太强,知识太零乱,这样,学生才不至于出现对知识的生涩之感。还有,“学困生”本来理解接受能力就差,一次性学习太多知识,他很难理解和掌握,所以,在“学困生”个别辅导的内容安排上不宜多,应做到“少而精”。
班级中,“学困生”是普遍存在的,对他们进行帮助和指导,使他们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提高数学成绩,绝非一日之功。所以,我们在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时一方面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同时,还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积极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辅导方法,这样,我们的辅导才能取得实效。
一、辅导起点与学生实际学习起点不符
1.问题扫描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是因为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学习方法欠缺,渴望学会知识却无从下手,需要他人给予帮助和指导。从教师角度考虑,关注的是学生没有按教学目标学会知识,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所以,应该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学会应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就注重学生要学会哪些知识,因而忽视学生个体理解能力的差异,用常规的方法来辅导学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理解程度、认知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同样的方法不可能对大家适用,教师一味地用一种方法去辅导所有学生,必然导致我们所设定的辅导起点与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脱节。
2.对策
为“学困生”“把脉”,找到他现有的知识起点,找准他知识经验掌握的程度,有针对性、创造性地进行辅导。比如:辅导一个“学困生”做笔算小数加减法,如果你告诉他计算时要对齐数位,他可能会因为分不清数位而无从下手,因此,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告诉他:先要找到小数点,把小数点对齐,其他依次对齐就可以计算了。学生的知识漏洞因人而异,教师要做一个优秀的“医生”,对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二、辅导语言过于急切,缺乏激励性
1.问题扫描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时,教师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希望学生早点学会,情急之下,变得急功近利,缺少耐心。这时,教师辅导语言就不那么平和委婉,变得焦灼起来,动辄就讲“要看清楚”“仔细点行不行”,有时甚至粗暴起来 ,“怎么还不会”“真是让我头疼”等不该出现的语言也说出口了。
2.对策
一位哲人曾这样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需要赞赏,我们的“学困生”经常受到失败的打击,更容易产生挫折感,他们更需要来自老师的鼓励来恢复自己对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困生”学习中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我们充满期待的眼神和语言动作,一定能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尤其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责骂他们 ,责骂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给他们本来很自卑的内心更加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让他们看见老师和听到要学习数学就胆战心惊,这样就更加害怕学习数学了。
三、辅导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1.问题扫描
教师在个别辅导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教师和学生在辅导中谁应处于主动地位?平时我们看到的现象是这样的: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欠缺时,老师往往就会在办公室或教室,迫不及待地展开一对一讲解,由于受学习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个别辅导中缺少学生个体体验性学习的过程,更多的是教师的直接输灌,而学生只能机械地频频点头或摇头。
2.对策
个别辅导的过程不应是教师输灌的过程,辅导时我们应该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然后师生一起分析错误原因,教师讲解指正。此外,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适合他的思维和解题方法,让他们可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困生”能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再者,辅导不应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行为,教师还应考虑到学生的情绪和具体情况,在时间和环境的选择上征求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四、辅导时间和内容不确定,缺乏计划性
1.问题扫描
对学生进行辅导,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在辅导的过程中,受工作时间和内容的制约,教师很容易出现以下几种现象:一是因为工作压力重,所以当工作繁忙时,就把辅导学生的事一拖再拖,耽搁下来;二是有的“学困生”知识漏洞大,教师想利用有限的辅导次数和时间来帮助其弥补,结果,一次性辅导的内容特别多,时间特别长,直弄得学生头昏眼花,头脑中混沌一片;三是辅导的内容没有一个计划和安排,想讲什么就讲什么,结果,学生一个知识还没学会,第二天又换了一个知识,到头来,学生不能形成知识网络,效果可想而知。
2.对策
对“学困生”进行辅导,应有计划、有安排,要及时把学生的知识漏洞填上,这样,错误才不至于根深蒂固。但是,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应以不影响学生的其他正常学习为前提,不要搞得学生疲惫不堪。此外,对“学困生”的辅导应该有计划有安排,不要随机性太强,知识太零乱,这样,学生才不至于出现对知识的生涩之感。还有,“学困生”本来理解接受能力就差,一次性学习太多知识,他很难理解和掌握,所以,在“学困生”个别辅导的内容安排上不宜多,应做到“少而精”。
班级中,“学困生”是普遍存在的,对他们进行帮助和指导,使他们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提高数学成绩,绝非一日之功。所以,我们在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时一方面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同时,还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积极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辅导方法,这样,我们的辅导才能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