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特罗洛普笔下的牧师形象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cei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巴彻斯特大教堂》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对话幽默风趣,作者笔下形形色色的牧师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通过分析作者塑造的牧师形象,表明特罗洛普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了成功,也揭示了英国教会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世俗性质。
  关键词:《巴彻斯特大教堂》;特罗洛普;牧师形象
  作者简介:李晓芳(1991-),女,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1
  一.引文
  安东尼·特罗洛普的特别之处在于“对现实生活富于同情而幽默的描写,他最为擅长的是对教士进行诙谐的刻画。”(David, 1972:16)亨利·詹姆斯认为《巴彻斯特养老院》和《巴彻斯特大教堂》作为“巴塞特郡”系列的前两部小说,是“特罗洛普才华最最焕发的作品”。(James, 1988:126)而美国作家詹姆斯·奥斯本认为倘若只选读一部特罗洛普作品的话,那肯定是选《巴彻斯特大教堂》。这部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作者笔下极具识别性质的牧师形象,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维多利亚时期教会的了解。
  二.哈丁先生:利他主义者
  作者创造的哈丁先生是一个对教会职务负责,正派的牧师。维多利亚时期的教会存在教会人物享受肥缺的现象,教会改革迫在眉睫,哈丁先生被無辜卷入了院长收入是否合理的风波。身边人的窃窃私议,报纸的激烈攻击,受施人的请愿行动,种种状况使得问心无愧的哈丁先生变得焦虑不安。哈丁先生在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后决定辞去院长一职,以平息外界的攻击并慰藉自己的良心。高教会派和低教会派斗争日益激烈,哈丁先生最终拒绝了新主教关于院长一职的任命。尽管哈丁先生不再是养老院的院长,他也经常去探望可怜的受施人,给予他们关怀。到最后,哈丁先生和新院长奎瓦富手挽着手走进养老院。哈丁先生的好意没有落空,“巴彻斯特所有的人,包括那五个老受施人,全比较恭敬地对待奎瓦富先生”。( 特罗洛普,1987:653)而他仍旧是圣诗班的领唱人,没有被其他职务诱惑而是谦虚地信奉自己宣讲的宗教。哈丁先生追寻内心的和平,是一个关怀他人甚至愿意牺牲自身利益来成全他人的利他主义者。
  三.格伦雷:合理利己主义者
  作者笔下的副主教格伦雷作为神职人员,像世人一样渴望权力和名利。在老主教离世时,他一心牵挂着主教的职位,盼望父亲在支持他的内阁下台前离世,好把位置腾给自己。对于父亲的离世,他很平静,可见升任主教这件事对他很重要。事不遂人愿,主教的职位由低教会派的普劳迪先生担任。因此,格伦雷作为高教会派的首领与外来的低教会派展开激烈的斗争以便巩固自身利益。格伦雷在附近一带的牧师中统治了好多年,“由于他维持了自己的权力,又没有变得不受人欢迎,我们可以认为,他是运用了相当的智慧的”。(特罗洛普,1987:40)格伦雷作为教会的完美卫道者,虽然热切地向往权力和金钱,但他从来没有做过损人利己的事情,他坚定维护的仍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高教会派的利益。他主观动机上是利己的,在客观行为中是他我兼利的,是一个典型的合理利己主义者。
  四.斯洛普:极端利己主义者
  作者塑造的斯洛普是一个功利心极重的人,为了较高的教会职务,虚伪的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折手段。他觊觎主教的职权,刚到巴彻斯特时,“他打算即便不做他们的主教大人,至少也是他们的首领”。(特罗洛普,1987:34)他也曾野心勃勃地想要接替新教长的职务。另一方面,斯洛普无法抑制自己对金钱的欲望,被内罗尼夫人迷得神魂颠倒的时候,还想要娶富有的寡妇爱莉娜来巩固根基。最后,寡妇给了他一个巴掌,内罗尼夫人当众羞辱了他。此外,他曾向主教的大女儿求过婚,当他得知奥利维亚不能从父亲那里得到存款时便连忙收回了请求。但是当他得知普劳迪先生升任主教后却又厚颜无耻地开始了追求,但这段感情无果而终。斯洛普的容貌并不讨人喜欢,他的脸色和发色就像坏了的牛肉一般难看,他的额头上总是冒着黏糊糊的冷汗,“他亲切友好的握手总是令人很不舒服”。(特罗洛普,1987:38)新教长的职位没有给他,损人利己的斯洛普被罢免了牧师一职,灰溜溜地离开了巴彻斯特。斯洛普作为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他追逐个人私利的卑鄙手段和虚假伪善的处事方式令人厌恶。
  五.结语
  特罗洛普通过对利他主义者哈丁先生的歌颂和极端利己主义者斯洛普自私、虚伪行为的对照性描写,把教会比作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世俗社会的缩影。而他描写的不仅是作为神职人员,更是作为社会人的牧师形象,他们有血有肉,生机勃勃,各具特色,充分地展现了特罗洛普对维多利亚时期教会的深刻了解。
  参考文献:
  [1]安东尼· 特罗洛普. 巴彻斯特大教堂[M]. 主万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安东尼· 特罗洛普. 特罗洛普自传[M]. 张禹九译.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3]David Skilton. Anthony Trollope and His Contemporaries: A Study in the Theory and Conventions of Mid-Victorian Fiction[M].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72.
  [4]James Henry. Partial Portraits [M].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 1988.
其他文献
摘 要:《鲁滨逊漂流记》是有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创作的,笛福在这篇作品所运用的艺术创作手法是十分独特的,文章中大多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给读者以情切的感受,同时作者还采用了记日记的叙事手段,增强了文章的真实度。同时作者笛福在文章中所使用的殖民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文章中的生态主义的思想境界,这些都是人们学习的地方,文章就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鲁滨逊漂流记》的艺术性。  关键词:解读;《鲁滨
目的:再入院作为衡量医疗质量及潜在的减少医疗费用的目标,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有研究调查了胃癌术后再入院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但是对再入院的具体情况未作进一步研究。本
摘 要:只要说起村上春树的作品,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孤独,丧失,迷茫,寻求”,而形成这种“桎梏”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是否深究过,常有人说,文章不仅仅可以从最深处折现一个人的内心,也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我想从村上从小的家庭环境,求学经历,社会背景等探求一下形成村上春树这种写作风格的原因。  关键词:村上春树;作品;原因  作者简介:袁月,西安翻译学院应用日语专业2014级,班级:1461102
摘 要:迈克尔·坎宁安的代表作《时时刻刻》巧妙地把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故事和两位现代女性的生活编织在一起,记述了她们生命中的重要的一天。三位不同时空的女人身上有很多共同的特质,伍尔夫是现代女性主义的先驱,正是她的小说《达洛维夫人》把她们的处境和命运串联起来。三个人都寻求精神独立和自我价值,同时又内心孤独、困惑;她们都与同性有过难忘的一吻,这种女性之间的情愫与相互支撑是她们彼此心灵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