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部分明确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而学生现在的学习生活状况是,几乎每天两点一线,家—学校,他们终日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和自然、社会接触的很少,而且大多作为独生子女,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有关爱有加的父母包办,他们生活圈子的狭窄,生活能力的底下,没有生活的积累,更谈不上有多少对人生的感悟。这样的现状导致他们在作文课上,常常是眉头紧锁,一筹莫展,动起笔来,好像是挤牙膏,绞尽脑汁写出来的文章,大多是东拼西凑,老调重弹,味同嚼蜡,很难达到《新课标》中所提到的要求。
然而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四个环节中,写作表达最为重要,因为作文以60分的分值,成为“天下第一题。”至于拥有很好写作能力对于一个人的终生影响更是不容小觑,努力改革作文教学,探寻作文教学新思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当成为所有语文老师的的共识!
那么针对学生的写作现状,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在现有条件下,怎样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写出有创意的作文;如何训练学生学会积累,敏感发现,写出具有感情真挚、感悟独特体验真切的佳作来。笔者认为,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可以是自己生活体验,也可以是他人的生活经历;学生的写作技法可以是老师的言传身教,也可以是经典美文的潜移默化,初中语文教材大多选编的是历经时间考验的经典文章以及文质兼美的时文佳作,那么用好初中语文教材,开发文本资源,以阅读教学促进作文教学的提升,不失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 树立课文即是写作素材的意识,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库
现实中,很多同学不懂得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他们常常从一些所谓的优秀的作文中,模仿甚至照搬一些事件,照抄一些语段,生搬硬套,缺少新意。他们忽略了与我们关系密切的语文教科书,它本身就是一座蕴藏丰厚的材料库。
1. 引导学生将课文从题材角度归类,借鉴,创新,为我所用。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课文按照主题归类,结合作者的资料、人生经历、高尚节操等内容进行积累整合,充实他们的写作材料库。
(1) 青春年少,童趣和梦想绽放。《幼时记趣》中古人的热爱自然,观小为大,同情弱小,惩处强暴的情感在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中得到表现;《十三岁的际遇》中,田晓菲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贯穿着热爱北大,热爱真理、热爱自由的真情。
(2) 至爱亲情,最为感人肺腑。教材中的经典亲情篇章莫过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那浓浓的父子深情,都浓缩于父亲为儿子买橘时攀爬月台时那艰难的背影,细致的描写,反复地回现,感人至深,引人共鸣,催人泪下;而《父母的心》一文中,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刻画的那一对贫苦父母对孩子的不舍,一波三折,最终感动了财主夫人。至于像《甜甜的泥土》表现的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对亲情的渴望。
(3) 爱国情怀,让人高山仰止。表现爱国主义这样的宏大主题的课文,在初中教材中随处可见,姑且不说杜甫、陆游、辛弃疾等人的爱国诗篇,也不提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心系天下,忧乐与民的博大情怀。我们可以从短短的《枣核》一文中,从小小的一枚枣核上,可解读出海外游子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我们可以从钱学森的一生历程中,感悟到他始终眷恋着祖国的深情;我们学习《藤野先生》,从鲁迅先生弃矿学医、弃医从文的人生转折中,窥见他一生在追寻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
(4) 山水游记,感悟自然之美。阅读教材中的这样一些文章,让学生可享受“秀才不出门,神游天下景”的乐趣,很好地弥补学生视野狭窄的不足。我们可以追随着柳宗元的足迹,领略小石潭记的清幽寂寥,感悟作者在贬谪生活中的失意情怀;我们也可以和苏轼一起沐浴在澄澈透明的月光下,漫步于承天寺的庭院中,抒发安闲自得,高洁自赏的感慨;我们可以到阿里山一游,欣赏云海、森林以及神木的魅力,感受阿里山的精神;甚至可以漫步于威尼斯的广场,领略水城的异国情调,生活的视野由此洞开。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厚不止于,其他如传统风情民俗的课文(《端午节》、《本命年的回想》、《社戏》等)让人感受生活的美好,展现四时之美的课文(《三峡》、《春》、《济南的冬天》、《三峡之秋》《夏》、《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秋词》《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等),让人体会到大自然的风云变化,美不胜收。至于一些科普说明文章,既让同学们懂得了很多科学知识,也让我们惊叹人类的智慧,以及对自然奥秘的不尽探索精神。这样一些文章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借鉴、加工,创新成为自己的材料。
2. 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妙句佳句,借用、化用,亮化作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描写生动的妙句、富有哲理的佳句,力求达到熟记于心的效果,这样在自己的作文中,巧妙运用,能达到点石成金,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
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中写道“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这样的句子用在写关于读书的作文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鲁迅在《故乡》中的名言“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被我的一个学生用在的自己的考场作文—“我的未来不是梦”中,用作题记的形式,表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主旨鲜明,结尾又一次化用“我的未来不是梦,梦想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走得远了,梦想就在眼前!”化用恰当,首尾呼应,获得阅卷老师的赞赏,得到了高分。
至于课文里描写生动细致、传神逼真的好句也是比比皆是,人物描写如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中,对外祖母眼睛的传神描写:“她的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 ,“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 ,这些语句形象表现了外祖母的年轻、活泼、慈爱、坚强的品质。还有像孔乙己、胡屠户、范进、藤野先生、闰土、奥楚蔑洛夫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都是得益于细致逼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而自然景物的描写,在古典诗歌中,更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譬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中写道“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个“闹”字,就是化用宋祁的《木兰花》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大作家能模仿,同学们有什么不可以去借鉴,化用前辈的好句、佳句呢? 二、 强化对课文写作技巧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技巧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里的能力当然包括写作能力的提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作品,它们往往具有鲜明的写作特色,让普通的故事变得生动有趣,让平淡的情节变得波澜起伏,让很小的事件表现重大的主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对课文写作技巧的解读,由此延伸到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借鉴课文中的某种写作技法,使自己的文章变得与众不同,胜人一筹。教材中常用的写作技法有以下几种:
1.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七根火柴》中,草地天气环境的恶劣更能突出卢进勇和无名战士精神的高贵;《口技》一文中,作者既不吝笔墨地描写口技艺人所模拟的声音之多,又注意描写听众的反应,还强调了表演道具的简单,这样就从正面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始终眷恋着祖国》中,既详细地介绍钱学森在美国所取得的成就之多,又引用美国海军次长的话:“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正面描写和侧面介绍相结合,突出了钱学森的价值无法估量,为下文他冲破重重阻扰,回到祖国的赤子之心做铺垫,更好地突出钱学森的高大形象。通过对课文的解读,让学生在写作中,刻画人物形象时,既要有富有个性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又要注意通过旁人的介绍、反应、环境的烘托等手法进行侧面描写,这样的人物形象会个性鲜明、血肉丰满。
2. 对比衬托,突出主题。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①对比a.运用对比描写人物,性格鲜明。如《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人的事故中,通过其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b.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感情强烈。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 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 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②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a.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再如《爱莲说》用牡丹、菊花来对比衬托莲花的洁身自好,花中君子的风范。 b.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 合理剪裁,详略得当。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中心突出,主旨鲜明的,就像一件好的衣服,必须剪裁合体,做工精巧。文章详略安排取决于文章的中心,与中心无关的要大胆舍去,与中心关系不紧密但需交代的,可略写一二,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应该浓墨重彩地详写。如《背影》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浦口送别等事件为表现背影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悲凉惨淡的气氛,起着烘托背影的作用,而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背影则是父爱最浓的表现,也是作者感情转变的触发点,这是父子深情的结合点,当然要细致描摹,详细刻画。
4. 以小见大,深化中心。一滴水也能反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也能反映重大的主题。我们中学生都接触的是生活琐事,那么怎样在平凡小事中,挖掘出深刻的主题来呢?我们不妨借鉴课文。《散步》通过一家人在春天郊外的一次普通的散步,却表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的中华美德大的主题;《枣核》中,小小的枣核折射出中华民族是个具有凝聚力的民族;《最后一课》反映的是殖民地人民对殖民统治的反抗的爱国情怀;《一厘米》中一厘米多么渺小,可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那么,生活中,妈妈的唠叨是母爱的表现;小区里的联欢会则是和谐社会的缩影。
5. 咏物抒怀,含蓄隽永。自然风物,在作家的笔下,山水有情,花鸟有意,这样的文章读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借紫藤萝在不同时期的遭遇,抒发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人生感悟;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借燕园中一株古藤罗被砍伐的愚昧行为,引发作者对新时期国民素质的思考。《爱莲说》、《陋室铭》托物言志,表达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
三、 拓展延伸教材,展开联想想象,激发学生创新写作兴趣
《新课标》在写作部分的要求中提出“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够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进行改写。根据以上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拓展延伸阅读课教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创新写作,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合理的仿写、补写、改写等形式,以提高写作兴趣。
1. 仿写提升表达能力。写作中能仿照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表达自己的感情,会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学习《乡愁》一诗,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诗的格式,再写出如“乡愁是一根长长的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是一弯淡淡的新月,我在上头,母亲在下头”,这样的句子用在学生的作文中,会给文章增添抒情的意味,让文章增色不少。
2. 续写加深理解能力。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务必在准确理解课文主旨的基础上,才能写出符合作品原旨的、想象合理的文章来。如果给《皇帝的新装》续写《游行大典结束后》,将皇帝的结局写成一个幡然醒悟,迷途知返的国王,就和安徒生所要揭露批判的要旨大相径庭;而《孔乙己走出咸亨酒店后》如果按照课文结尾“大约的确是死了”和那冷酷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设计“孔乙己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死在一个荒凉的破庙里,很多天才被人发现,无人悲伤”这样的续写虽然残酷,但才是合理的,更有力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3. 改写培养创新能力。利用教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从不同角度,表现文章的主题。如可以将《我的叔叔于勒》的情节改写为菲利普夫妇后来发现于勒是个其实百万富翁时,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为课文改写一个结局,达到揭露金钱至上的主题。改写训练还可以对不同体裁的课文进行改编,如把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把戏剧《威尼斯商人》改写成小说等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写作能力。
总之,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由许多教育专家精心选编的,内容广博、主题深刻、写法独到的佳作。这些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的课文是阅读品味的典范,也是写作借鉴的楷模。语文课本就是一座宝藏,只有努力探寻、不断发掘的有心人,才能登堂入室,寻找到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的法宝。
(责任编辑:仇素馨)
然而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四个环节中,写作表达最为重要,因为作文以60分的分值,成为“天下第一题。”至于拥有很好写作能力对于一个人的终生影响更是不容小觑,努力改革作文教学,探寻作文教学新思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当成为所有语文老师的的共识!
那么针对学生的写作现状,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在现有条件下,怎样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写出有创意的作文;如何训练学生学会积累,敏感发现,写出具有感情真挚、感悟独特体验真切的佳作来。笔者认为,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可以是自己生活体验,也可以是他人的生活经历;学生的写作技法可以是老师的言传身教,也可以是经典美文的潜移默化,初中语文教材大多选编的是历经时间考验的经典文章以及文质兼美的时文佳作,那么用好初中语文教材,开发文本资源,以阅读教学促进作文教学的提升,不失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 树立课文即是写作素材的意识,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库
现实中,很多同学不懂得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他们常常从一些所谓的优秀的作文中,模仿甚至照搬一些事件,照抄一些语段,生搬硬套,缺少新意。他们忽略了与我们关系密切的语文教科书,它本身就是一座蕴藏丰厚的材料库。
1. 引导学生将课文从题材角度归类,借鉴,创新,为我所用。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课文按照主题归类,结合作者的资料、人生经历、高尚节操等内容进行积累整合,充实他们的写作材料库。
(1) 青春年少,童趣和梦想绽放。《幼时记趣》中古人的热爱自然,观小为大,同情弱小,惩处强暴的情感在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中得到表现;《十三岁的际遇》中,田晓菲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贯穿着热爱北大,热爱真理、热爱自由的真情。
(2) 至爱亲情,最为感人肺腑。教材中的经典亲情篇章莫过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那浓浓的父子深情,都浓缩于父亲为儿子买橘时攀爬月台时那艰难的背影,细致的描写,反复地回现,感人至深,引人共鸣,催人泪下;而《父母的心》一文中,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刻画的那一对贫苦父母对孩子的不舍,一波三折,最终感动了财主夫人。至于像《甜甜的泥土》表现的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对亲情的渴望。
(3) 爱国情怀,让人高山仰止。表现爱国主义这样的宏大主题的课文,在初中教材中随处可见,姑且不说杜甫、陆游、辛弃疾等人的爱国诗篇,也不提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心系天下,忧乐与民的博大情怀。我们可以从短短的《枣核》一文中,从小小的一枚枣核上,可解读出海外游子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我们可以从钱学森的一生历程中,感悟到他始终眷恋着祖国的深情;我们学习《藤野先生》,从鲁迅先生弃矿学医、弃医从文的人生转折中,窥见他一生在追寻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
(4) 山水游记,感悟自然之美。阅读教材中的这样一些文章,让学生可享受“秀才不出门,神游天下景”的乐趣,很好地弥补学生视野狭窄的不足。我们可以追随着柳宗元的足迹,领略小石潭记的清幽寂寥,感悟作者在贬谪生活中的失意情怀;我们也可以和苏轼一起沐浴在澄澈透明的月光下,漫步于承天寺的庭院中,抒发安闲自得,高洁自赏的感慨;我们可以到阿里山一游,欣赏云海、森林以及神木的魅力,感受阿里山的精神;甚至可以漫步于威尼斯的广场,领略水城的异国情调,生活的视野由此洞开。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厚不止于,其他如传统风情民俗的课文(《端午节》、《本命年的回想》、《社戏》等)让人感受生活的美好,展现四时之美的课文(《三峡》、《春》、《济南的冬天》、《三峡之秋》《夏》、《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秋词》《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等),让人体会到大自然的风云变化,美不胜收。至于一些科普说明文章,既让同学们懂得了很多科学知识,也让我们惊叹人类的智慧,以及对自然奥秘的不尽探索精神。这样一些文章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借鉴、加工,创新成为自己的材料。
2. 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妙句佳句,借用、化用,亮化作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描写生动的妙句、富有哲理的佳句,力求达到熟记于心的效果,这样在自己的作文中,巧妙运用,能达到点石成金,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
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中写道“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这样的句子用在写关于读书的作文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鲁迅在《故乡》中的名言“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被我的一个学生用在的自己的考场作文—“我的未来不是梦”中,用作题记的形式,表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主旨鲜明,结尾又一次化用“我的未来不是梦,梦想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走得远了,梦想就在眼前!”化用恰当,首尾呼应,获得阅卷老师的赞赏,得到了高分。
至于课文里描写生动细致、传神逼真的好句也是比比皆是,人物描写如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中,对外祖母眼睛的传神描写:“她的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 ,“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 ,这些语句形象表现了外祖母的年轻、活泼、慈爱、坚强的品质。还有像孔乙己、胡屠户、范进、藤野先生、闰土、奥楚蔑洛夫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都是得益于细致逼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而自然景物的描写,在古典诗歌中,更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譬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中写道“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个“闹”字,就是化用宋祁的《木兰花》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大作家能模仿,同学们有什么不可以去借鉴,化用前辈的好句、佳句呢? 二、 强化对课文写作技巧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技巧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里的能力当然包括写作能力的提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作品,它们往往具有鲜明的写作特色,让普通的故事变得生动有趣,让平淡的情节变得波澜起伏,让很小的事件表现重大的主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对课文写作技巧的解读,由此延伸到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借鉴课文中的某种写作技法,使自己的文章变得与众不同,胜人一筹。教材中常用的写作技法有以下几种:
1.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七根火柴》中,草地天气环境的恶劣更能突出卢进勇和无名战士精神的高贵;《口技》一文中,作者既不吝笔墨地描写口技艺人所模拟的声音之多,又注意描写听众的反应,还强调了表演道具的简单,这样就从正面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始终眷恋着祖国》中,既详细地介绍钱学森在美国所取得的成就之多,又引用美国海军次长的话:“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正面描写和侧面介绍相结合,突出了钱学森的价值无法估量,为下文他冲破重重阻扰,回到祖国的赤子之心做铺垫,更好地突出钱学森的高大形象。通过对课文的解读,让学生在写作中,刻画人物形象时,既要有富有个性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又要注意通过旁人的介绍、反应、环境的烘托等手法进行侧面描写,这样的人物形象会个性鲜明、血肉丰满。
2. 对比衬托,突出主题。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①对比a.运用对比描写人物,性格鲜明。如《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人的事故中,通过其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b.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感情强烈。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 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 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②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a.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再如《爱莲说》用牡丹、菊花来对比衬托莲花的洁身自好,花中君子的风范。 b.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 合理剪裁,详略得当。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中心突出,主旨鲜明的,就像一件好的衣服,必须剪裁合体,做工精巧。文章详略安排取决于文章的中心,与中心无关的要大胆舍去,与中心关系不紧密但需交代的,可略写一二,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应该浓墨重彩地详写。如《背影》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浦口送别等事件为表现背影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悲凉惨淡的气氛,起着烘托背影的作用,而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背影则是父爱最浓的表现,也是作者感情转变的触发点,这是父子深情的结合点,当然要细致描摹,详细刻画。
4. 以小见大,深化中心。一滴水也能反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也能反映重大的主题。我们中学生都接触的是生活琐事,那么怎样在平凡小事中,挖掘出深刻的主题来呢?我们不妨借鉴课文。《散步》通过一家人在春天郊外的一次普通的散步,却表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的中华美德大的主题;《枣核》中,小小的枣核折射出中华民族是个具有凝聚力的民族;《最后一课》反映的是殖民地人民对殖民统治的反抗的爱国情怀;《一厘米》中一厘米多么渺小,可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那么,生活中,妈妈的唠叨是母爱的表现;小区里的联欢会则是和谐社会的缩影。
5. 咏物抒怀,含蓄隽永。自然风物,在作家的笔下,山水有情,花鸟有意,这样的文章读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借紫藤萝在不同时期的遭遇,抒发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人生感悟;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借燕园中一株古藤罗被砍伐的愚昧行为,引发作者对新时期国民素质的思考。《爱莲说》、《陋室铭》托物言志,表达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
三、 拓展延伸教材,展开联想想象,激发学生创新写作兴趣
《新课标》在写作部分的要求中提出“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够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进行改写。根据以上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拓展延伸阅读课教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创新写作,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合理的仿写、补写、改写等形式,以提高写作兴趣。
1. 仿写提升表达能力。写作中能仿照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表达自己的感情,会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学习《乡愁》一诗,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诗的格式,再写出如“乡愁是一根长长的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是一弯淡淡的新月,我在上头,母亲在下头”,这样的句子用在学生的作文中,会给文章增添抒情的意味,让文章增色不少。
2. 续写加深理解能力。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务必在准确理解课文主旨的基础上,才能写出符合作品原旨的、想象合理的文章来。如果给《皇帝的新装》续写《游行大典结束后》,将皇帝的结局写成一个幡然醒悟,迷途知返的国王,就和安徒生所要揭露批判的要旨大相径庭;而《孔乙己走出咸亨酒店后》如果按照课文结尾“大约的确是死了”和那冷酷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设计“孔乙己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死在一个荒凉的破庙里,很多天才被人发现,无人悲伤”这样的续写虽然残酷,但才是合理的,更有力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3. 改写培养创新能力。利用教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从不同角度,表现文章的主题。如可以将《我的叔叔于勒》的情节改写为菲利普夫妇后来发现于勒是个其实百万富翁时,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为课文改写一个结局,达到揭露金钱至上的主题。改写训练还可以对不同体裁的课文进行改编,如把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把戏剧《威尼斯商人》改写成小说等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写作能力。
总之,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由许多教育专家精心选编的,内容广博、主题深刻、写法独到的佳作。这些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的课文是阅读品味的典范,也是写作借鉴的楷模。语文课本就是一座宝藏,只有努力探寻、不断发掘的有心人,才能登堂入室,寻找到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的法宝。
(责任编辑:仇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