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答:你离理想的社团有多远?
Q1:关于社团最美好的记忆是什么?
Q2:你眼中的理想社团是什么样子?
Q3:你所了解的社团与之差距在哪?
@小木:大一新生 社团管理者
A1:有活干!不无聊!各种稿子、各种活动,让我学到很多事、认识很多人、得到难得的机会。
A2:我所在的通讯社是技术型社团,理想状态是每个人各司其职,不允许有“打酱油”的人存在!
A3:我觉得社团玩技术、玩兴趣都好,但玩心计就不好了……
@小怡:大四学生 独立社团创始人
A1:最美好的记忆是为了一个目标一起奋斗的经历,是你提出的一个想法得到大家赞成的时候,当然了,还有和朋友耍贱的快乐时光。
A2:我最希望从社团中得到的是,更广的视野、更新的思维、更好的平台,以及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锻炼。
A3:大多数社团在创新方面做得不够,缺乏主动性,甚至缺乏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内容。
@睿思 媒体记者 毕业两年 青年文化观察者
A1:最美好的记忆是一群国学爱好者在一起讨论问题、分享心得。
A2:我觉得是一群人因为对某种事物的喜爱而聚在一起,那才会开心,才能有所得。而社团最重要的是给成员带来思想的碰撞,人和人之间相互影响,让我们了解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状态,从而能够兼容并包。
A3:至于现在的社团,可能有很多都是空有其形,不够自由、不够平等,太社会化,不够纯粹。
实况:社团里的新鲜人
摄影社、文学社、话剧社……这些曾经老牌的、浪漫的、让人遐想的社团似乎已经out了,于是有人利用新的网络技术,创办了“微博协会”。同样是才思和文采齐飞,却将战场转移到互联网。
他们都是社团里的新鲜人,有形式和技术的创新,也有传统文化的回归。发展了兴趣,也兼顾了实用性。这样的社团活动,听起来太完美?而它其实就在你身边——清华大学微博协会·社团推广其实也有“技巧”
2011年初,刘若晴创办了清华大学微博协会,这也是国内第一家高校微博协会,如今,它拥有近五十万粉丝,影响力也许远远大于传统校内媒体,更带动各个高校成立自己的微博协会。“微博协会和其他社团其实没有太大区别,聚集几个有共同爱好的人,建立一个微博帐号就可以了,现在,微信也成了主流通讯软件,我们也在做微信平台的推广。”
微博协会的主干会员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编辑组,一是开发组,前者负责运营微博,从各个渠道搜集校内新闻,在微博上及时发布,形成“清华新闻”的汇聚平台;后者则参与过“剪客”工具的开发,也尝试做一些手机客户端、插件的项目,为微博、微信平台提供更多便利和可能。
想要做好一个微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任何沟通平台,内容都是王道,受欢迎,最大的秘诀在于新闻筛选,微博协会发布的新闻,从最实用的“食堂放假安排”到最爆笑的“哭诉考不到90分”,标准都是一样——最贴近学生的。刘若晴说,不然,会遭到粉丝抗议:“无聊的新闻就不要转了!”
而作为一个开放的微博平台,微博协会更有无数“隐形会员”,很多关注高校新闻、希望考取清华的学生,都是微博协会的“隐形会员”。正因如此,微博内容除了校内新闻,还有很多公众都可参与的话题,“不能只有学生看得懂而别人看不懂”。
长期混迹于新媒体平台的经历,让刘若晴对微博推广颇有心得:微博协会创立初期就被新浪微博推至名人榜,这为微博协会带来了第一批粉丝,而后,在各大搜索引擎上的高排名,更使微博协会的粉丝不断增加,与其他热门帐号的互动也为双方带来关注……
如今,微博协会更成为社会认识一所学校乃至一代年轻人的平台,刘若晴说,清华大学的很多校园媒体其实都有很好的作品,但由于之前没有重视对外宣传,大多数作品往往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传播,微博协会通过“剪客”工具上传这些作品,曾有媒体看中这些作品后通过原链接联系到这些媒体,这让这些作品得以推广、让学生的声音传得更远。另一方面,微博协会常就一些热点话题发起投票,投票结果曾多次被《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引用,也成为社会了解学生的一个窗口。
长春泰友曲艺社·把“圈子”做大,让路越走越宽
2000年,长春理工大学的几个相声爱好者创办曲艺协会,多年下来,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校园经典”,每年举办的“校园·笑缘”相声专场晚会更具有一定社会影响。
2009年的“校园·笑缘”晚会结束后,关于成立一个“民间社团”的构想,在饭桌上被大家提上了日程。
当时,“校园·笑缘”是吉林省最大的相声盛事,晚会上的演员除了曲艺协会成员,还有来自当地其他高校的相声爱好者和吉林省曲艺界的诸多前辈、大腕,然而这样的机会每年只有一次,总让台上台下的人都意犹未尽。
这个在饭桌上诞生的社团就是泰友曲艺社,它也是当时东北三省仅有的一个相声团体。此后又经过近两年的准备,他们的“蒜蓉咖啡”系列演出“开张”,泰友曲艺社在当地被广泛认知。
谈到“蒜蓉咖啡”的来历,泰友社前主力成员张继康说,“开始时大家循规蹈矩,想联系剧场、茶馆演出,但过程中各种被‘厥’。” 最终,演出地点定在一家咖啡馆,对此泰友社成员想必也很忐忑,但这个场地其实非常靠谱——它身处当地文化街区,是青年文化的集散地,对泰友社的发展非常有利。
2011年4月1日,“蒜蓉咖啡”举办了首场演出,很快得到了一批铁杆粉丝,并受到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让相声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他们还隔周举办曲艺论坛,让成员与曲艺界的老前辈们近距离沟通,并得到创作、演出上的悉心指导。
“蒜蓉咖啡”一场场地说下来,“新人”不断加入,节目形式不断出新,泰友社真正成为一个开放的社团,成员包括当地高校师生、吉林省曲艺团演员,电台、电视台主持人……每场演出也总少不了前辈捧场。 2011年末,社内“台柱子”房小满、太荣剑在《笑傲江湖》节目中分别拜师郭德纲、于谦;2012年,泰友社在“南开杯”第二届全国(天津)相声新作品大赛中取得“全面胜利”……这些成绩,都让泰友社在全国得到一定认知。
2012年末,泰友社又开始了新的征程,“想让相声演出、相关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蒜蓉咖啡’的演出一定要走向市场。”太荣剑说,现在,泰友社开始尝试售票演出,反响不错。
2013年,泰友社还计划扩大在高校的影响。除不定期举行“欢乐校园行”活动外,对希望成立曲艺社团的高校给予帮助,“最终形成一个本土相声的高校联盟”,同时面向全社会招收新的成员,“要把‘圈子’扩大开,不能让路越走越窄”。
把“圈子”做大,也许可以说是泰友社今日成功的最大“法宝”。学生社团人员流动性大,很难形成真正的品牌,一旦核心成员毕业离校,而后备人才尚未成熟,之前所有的努力也许都会付诸东流。泰友社想做的是一项长远的事。
这把“圈子”做大,同时也有另一层意思,如今,在北京德云社、济南芙蓉馆等地,都有泰友社走出去的人。就像个“培训基地”——太荣剑开玩笑说,而这都能促进相声的交流发展。
香港大学法律学会·最好的交流在教室之外
以学生为中心,所以更加“实用”——这是魏枭枭对香港大学法律学会的评价。
法律学会在组织架构上与内地社团相差无几,它的“实用”更多体现在它所组织的活动中。
“比较常见的活动形式类似‘座谈会’,主题多关于热点案例、法律变更,在迎考季、毕业季也有相关的主题活动。”
这些活动的座上嘉宾都是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带来的都是最新的一手信息,更有些是学生平日里很难接触得到的业界大腕,“比如最高法院院长、大律所的高级合伙人……而且往往是有六十多岁的老律师、三四十岁的资深律师、刚刚入行不久的年轻律师的组合。有资历的人介绍业界形势,年轻人则讲述自己的经历,让学生看到更多有用的信息。或者有老师、法官、律师等不同身份的嘉宾,这样的活动讨论氛围比较好,信息更加多元。”
这是活动的第一部分,对活动主题进行说明,占整个活动时长的1/3,它与我们所熟悉的讲座相差不多,但范围更小、形式更灵活,以学生为中心,交流机会不少。
在简介环节结束后,活动嘉宾、参与者走出教室,来到走廊、看台附近的咖啡座,这时,你可以与主讲人一对一交流,想知道考律师的经历就找年轻律师,想了解律所发展、长远职业规划,就找年纪大、资历深的人。也可以交换名片、展示自己,有不少人在此找到工作。
这一部分是活动的重点,时间占整个活动的大半,魏枭枭说,这段交流更加真实、也是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
有一段时间,他曾对律师的职业发展前景有所疑问,“这种问题,年轻律师没有太多深刻体会,而你接触资深人士的机会不多,就算偶尔能够接触到,他也没有时间回答你。但如果是他来参加活动,会非常耐心地为你解答。”
一次活动中,他与一位资深律师交流,“如何成为一名优秀律师?年轻时的关注点在哪里?”那次交流让他了解到,那位律师有一份激情,“每天工作二十小时也不会累”,热爱所以快乐;虽然已从业三十余年,仍时时留意专业动态,更新自己的数据库……
“他不计较时间、乐于与你交流,会给你讲很多长者才会对你讲的话,因为这就是他来参加活动的目的——对年轻人的一种教育。而这样的对话往往让人受益匪浅,它让我了解到优秀律师的成长过程是怎样的,让我对这个行业更有信心,而且有动力、能明确目标,这就是这些活动给我最大的影响。”
结语:
国外校园的很多社团,在我们看来如此古怪——松鼠俱乐部(美国密歇根大学,练习给松鼠喂花生),穿越剧创意集中营(芝加哥大学,特别偏好中世纪角色),人类观察小组(明尼苏达大学,喜欢观察和分析人类)……
可是,它们看起来就是那样精彩啊!接地气、人性化,让“无意义”的爱好也能找到落脚之地,爱好“生”而平等!这不就是很多人最想要的社团吗?
号外
扩散 触摸真实
香港的大学社团可为学生们提供金融投资、学术旅游、高端论坛等让人想要尖叫的课外活动,而且这些社团的独立性极高,几乎所有事务都由成员完成。另外,很多社团的成员不局限于本校学生,大型社团甚至在香港八大高校都有分部。
深圳大学的社团能够争取到学校的最大支持,承办市级的比赛,让学生社团在社会上发声。如B&G模特俱乐部举办过数场市级模特大赛,比赛中推出的优秀模特,在业界口碑及发展势头都不错,比赛水准也由此可见一斑。
混搭 跨学科交流
很多“非专业”社团中,成员来自各个专业,不同思维碰撞在一起,总是能出现点小火花。如香港的一些“泛校园社团”,成员不仅来自多个学校,而且专业背景十分多元化。
而在吉林大学,这种火花被一些同学重视起来,他们为此组织了“跨学科交流沙龙”,经常就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促进不同专业同学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也为同学们提供和不同学科老师学习、交流的机会,使大家拓展思维,开阔视野,获得多元化的信息与观念。
主题 麻将也可以!
2013年初,复旦大学麻将社成立的消息让很多人结结实实地震惊了一次。麻将也可以社团?复旦大学经过两次答辩,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据复旦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先,麻将社关注的是竞技而非赌博,更注重这一“国粹”本身的技术可能性,甚至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专业可以运用到其中,比如……统计学和概率学!
不论“元芳”怎么看,麻将确实在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受到广泛欢迎,那么,何不正视呢?也许,麻将社真的能够如一同学所说,“证明麻将并不是只会让人沉溺于赌博”。
独立 社团的未来
u-ka是活跃于豆瓣的影像主题大学生独立社团,它不隶属学校,成员结构松散,没什么固定活动,“无组织,无纪律”,却也做成了好多事:成员的摄影作品制作成的明信片,数一数已经推出了十余套,还举办了一次自己的独立影展;他们的青年摄影师推广计划,挖掘出了一些当地摄影师,也与优秀的外地摄影师取得交流……
是的,“独立”往往代表着很多困难,但也能为社团带来最大的可能性——如果觉得如今的社团太“行政化”,不妨与三五同好一起做一个独立社团。
编辑 简安妮
Q1:关于社团最美好的记忆是什么?
Q2:你眼中的理想社团是什么样子?
Q3:你所了解的社团与之差距在哪?
@小木:大一新生 社团管理者
A1:有活干!不无聊!各种稿子、各种活动,让我学到很多事、认识很多人、得到难得的机会。
A2:我所在的通讯社是技术型社团,理想状态是每个人各司其职,不允许有“打酱油”的人存在!
A3:我觉得社团玩技术、玩兴趣都好,但玩心计就不好了……
@小怡:大四学生 独立社团创始人
A1:最美好的记忆是为了一个目标一起奋斗的经历,是你提出的一个想法得到大家赞成的时候,当然了,还有和朋友耍贱的快乐时光。
A2:我最希望从社团中得到的是,更广的视野、更新的思维、更好的平台,以及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锻炼。
A3:大多数社团在创新方面做得不够,缺乏主动性,甚至缺乏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内容。
@睿思 媒体记者 毕业两年 青年文化观察者
A1:最美好的记忆是一群国学爱好者在一起讨论问题、分享心得。
A2:我觉得是一群人因为对某种事物的喜爱而聚在一起,那才会开心,才能有所得。而社团最重要的是给成员带来思想的碰撞,人和人之间相互影响,让我们了解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状态,从而能够兼容并包。
A3:至于现在的社团,可能有很多都是空有其形,不够自由、不够平等,太社会化,不够纯粹。
实况:社团里的新鲜人
摄影社、文学社、话剧社……这些曾经老牌的、浪漫的、让人遐想的社团似乎已经out了,于是有人利用新的网络技术,创办了“微博协会”。同样是才思和文采齐飞,却将战场转移到互联网。
他们都是社团里的新鲜人,有形式和技术的创新,也有传统文化的回归。发展了兴趣,也兼顾了实用性。这样的社团活动,听起来太完美?而它其实就在你身边——清华大学微博协会·社团推广其实也有“技巧”
2011年初,刘若晴创办了清华大学微博协会,这也是国内第一家高校微博协会,如今,它拥有近五十万粉丝,影响力也许远远大于传统校内媒体,更带动各个高校成立自己的微博协会。“微博协会和其他社团其实没有太大区别,聚集几个有共同爱好的人,建立一个微博帐号就可以了,现在,微信也成了主流通讯软件,我们也在做微信平台的推广。”
微博协会的主干会员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编辑组,一是开发组,前者负责运营微博,从各个渠道搜集校内新闻,在微博上及时发布,形成“清华新闻”的汇聚平台;后者则参与过“剪客”工具的开发,也尝试做一些手机客户端、插件的项目,为微博、微信平台提供更多便利和可能。
想要做好一个微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任何沟通平台,内容都是王道,受欢迎,最大的秘诀在于新闻筛选,微博协会发布的新闻,从最实用的“食堂放假安排”到最爆笑的“哭诉考不到90分”,标准都是一样——最贴近学生的。刘若晴说,不然,会遭到粉丝抗议:“无聊的新闻就不要转了!”
而作为一个开放的微博平台,微博协会更有无数“隐形会员”,很多关注高校新闻、希望考取清华的学生,都是微博协会的“隐形会员”。正因如此,微博内容除了校内新闻,还有很多公众都可参与的话题,“不能只有学生看得懂而别人看不懂”。
长期混迹于新媒体平台的经历,让刘若晴对微博推广颇有心得:微博协会创立初期就被新浪微博推至名人榜,这为微博协会带来了第一批粉丝,而后,在各大搜索引擎上的高排名,更使微博协会的粉丝不断增加,与其他热门帐号的互动也为双方带来关注……
如今,微博协会更成为社会认识一所学校乃至一代年轻人的平台,刘若晴说,清华大学的很多校园媒体其实都有很好的作品,但由于之前没有重视对外宣传,大多数作品往往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传播,微博协会通过“剪客”工具上传这些作品,曾有媒体看中这些作品后通过原链接联系到这些媒体,这让这些作品得以推广、让学生的声音传得更远。另一方面,微博协会常就一些热点话题发起投票,投票结果曾多次被《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引用,也成为社会了解学生的一个窗口。
长春泰友曲艺社·把“圈子”做大,让路越走越宽
2000年,长春理工大学的几个相声爱好者创办曲艺协会,多年下来,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校园经典”,每年举办的“校园·笑缘”相声专场晚会更具有一定社会影响。
2009年的“校园·笑缘”晚会结束后,关于成立一个“民间社团”的构想,在饭桌上被大家提上了日程。
当时,“校园·笑缘”是吉林省最大的相声盛事,晚会上的演员除了曲艺协会成员,还有来自当地其他高校的相声爱好者和吉林省曲艺界的诸多前辈、大腕,然而这样的机会每年只有一次,总让台上台下的人都意犹未尽。
这个在饭桌上诞生的社团就是泰友曲艺社,它也是当时东北三省仅有的一个相声团体。此后又经过近两年的准备,他们的“蒜蓉咖啡”系列演出“开张”,泰友曲艺社在当地被广泛认知。
谈到“蒜蓉咖啡”的来历,泰友社前主力成员张继康说,“开始时大家循规蹈矩,想联系剧场、茶馆演出,但过程中各种被‘厥’。” 最终,演出地点定在一家咖啡馆,对此泰友社成员想必也很忐忑,但这个场地其实非常靠谱——它身处当地文化街区,是青年文化的集散地,对泰友社的发展非常有利。
2011年4月1日,“蒜蓉咖啡”举办了首场演出,很快得到了一批铁杆粉丝,并受到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让相声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他们还隔周举办曲艺论坛,让成员与曲艺界的老前辈们近距离沟通,并得到创作、演出上的悉心指导。
“蒜蓉咖啡”一场场地说下来,“新人”不断加入,节目形式不断出新,泰友社真正成为一个开放的社团,成员包括当地高校师生、吉林省曲艺团演员,电台、电视台主持人……每场演出也总少不了前辈捧场。 2011年末,社内“台柱子”房小满、太荣剑在《笑傲江湖》节目中分别拜师郭德纲、于谦;2012年,泰友社在“南开杯”第二届全国(天津)相声新作品大赛中取得“全面胜利”……这些成绩,都让泰友社在全国得到一定认知。
2012年末,泰友社又开始了新的征程,“想让相声演出、相关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蒜蓉咖啡’的演出一定要走向市场。”太荣剑说,现在,泰友社开始尝试售票演出,反响不错。
2013年,泰友社还计划扩大在高校的影响。除不定期举行“欢乐校园行”活动外,对希望成立曲艺社团的高校给予帮助,“最终形成一个本土相声的高校联盟”,同时面向全社会招收新的成员,“要把‘圈子’扩大开,不能让路越走越窄”。
把“圈子”做大,也许可以说是泰友社今日成功的最大“法宝”。学生社团人员流动性大,很难形成真正的品牌,一旦核心成员毕业离校,而后备人才尚未成熟,之前所有的努力也许都会付诸东流。泰友社想做的是一项长远的事。
这把“圈子”做大,同时也有另一层意思,如今,在北京德云社、济南芙蓉馆等地,都有泰友社走出去的人。就像个“培训基地”——太荣剑开玩笑说,而这都能促进相声的交流发展。
香港大学法律学会·最好的交流在教室之外
以学生为中心,所以更加“实用”——这是魏枭枭对香港大学法律学会的评价。
法律学会在组织架构上与内地社团相差无几,它的“实用”更多体现在它所组织的活动中。
“比较常见的活动形式类似‘座谈会’,主题多关于热点案例、法律变更,在迎考季、毕业季也有相关的主题活动。”
这些活动的座上嘉宾都是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带来的都是最新的一手信息,更有些是学生平日里很难接触得到的业界大腕,“比如最高法院院长、大律所的高级合伙人……而且往往是有六十多岁的老律师、三四十岁的资深律师、刚刚入行不久的年轻律师的组合。有资历的人介绍业界形势,年轻人则讲述自己的经历,让学生看到更多有用的信息。或者有老师、法官、律师等不同身份的嘉宾,这样的活动讨论氛围比较好,信息更加多元。”
这是活动的第一部分,对活动主题进行说明,占整个活动时长的1/3,它与我们所熟悉的讲座相差不多,但范围更小、形式更灵活,以学生为中心,交流机会不少。
在简介环节结束后,活动嘉宾、参与者走出教室,来到走廊、看台附近的咖啡座,这时,你可以与主讲人一对一交流,想知道考律师的经历就找年轻律师,想了解律所发展、长远职业规划,就找年纪大、资历深的人。也可以交换名片、展示自己,有不少人在此找到工作。
这一部分是活动的重点,时间占整个活动的大半,魏枭枭说,这段交流更加真实、也是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
有一段时间,他曾对律师的职业发展前景有所疑问,“这种问题,年轻律师没有太多深刻体会,而你接触资深人士的机会不多,就算偶尔能够接触到,他也没有时间回答你。但如果是他来参加活动,会非常耐心地为你解答。”
一次活动中,他与一位资深律师交流,“如何成为一名优秀律师?年轻时的关注点在哪里?”那次交流让他了解到,那位律师有一份激情,“每天工作二十小时也不会累”,热爱所以快乐;虽然已从业三十余年,仍时时留意专业动态,更新自己的数据库……
“他不计较时间、乐于与你交流,会给你讲很多长者才会对你讲的话,因为这就是他来参加活动的目的——对年轻人的一种教育。而这样的对话往往让人受益匪浅,它让我了解到优秀律师的成长过程是怎样的,让我对这个行业更有信心,而且有动力、能明确目标,这就是这些活动给我最大的影响。”
结语:
国外校园的很多社团,在我们看来如此古怪——松鼠俱乐部(美国密歇根大学,练习给松鼠喂花生),穿越剧创意集中营(芝加哥大学,特别偏好中世纪角色),人类观察小组(明尼苏达大学,喜欢观察和分析人类)……
可是,它们看起来就是那样精彩啊!接地气、人性化,让“无意义”的爱好也能找到落脚之地,爱好“生”而平等!这不就是很多人最想要的社团吗?
号外
扩散 触摸真实
香港的大学社团可为学生们提供金融投资、学术旅游、高端论坛等让人想要尖叫的课外活动,而且这些社团的独立性极高,几乎所有事务都由成员完成。另外,很多社团的成员不局限于本校学生,大型社团甚至在香港八大高校都有分部。
深圳大学的社团能够争取到学校的最大支持,承办市级的比赛,让学生社团在社会上发声。如B&G模特俱乐部举办过数场市级模特大赛,比赛中推出的优秀模特,在业界口碑及发展势头都不错,比赛水准也由此可见一斑。
混搭 跨学科交流
很多“非专业”社团中,成员来自各个专业,不同思维碰撞在一起,总是能出现点小火花。如香港的一些“泛校园社团”,成员不仅来自多个学校,而且专业背景十分多元化。
而在吉林大学,这种火花被一些同学重视起来,他们为此组织了“跨学科交流沙龙”,经常就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促进不同专业同学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也为同学们提供和不同学科老师学习、交流的机会,使大家拓展思维,开阔视野,获得多元化的信息与观念。
主题 麻将也可以!
2013年初,复旦大学麻将社成立的消息让很多人结结实实地震惊了一次。麻将也可以社团?复旦大学经过两次答辩,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据复旦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先,麻将社关注的是竞技而非赌博,更注重这一“国粹”本身的技术可能性,甚至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专业可以运用到其中,比如……统计学和概率学!
不论“元芳”怎么看,麻将确实在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受到广泛欢迎,那么,何不正视呢?也许,麻将社真的能够如一同学所说,“证明麻将并不是只会让人沉溺于赌博”。
独立 社团的未来
u-ka是活跃于豆瓣的影像主题大学生独立社团,它不隶属学校,成员结构松散,没什么固定活动,“无组织,无纪律”,却也做成了好多事:成员的摄影作品制作成的明信片,数一数已经推出了十余套,还举办了一次自己的独立影展;他们的青年摄影师推广计划,挖掘出了一些当地摄影师,也与优秀的外地摄影师取得交流……
是的,“独立”往往代表着很多困难,但也能为社团带来最大的可能性——如果觉得如今的社团太“行政化”,不妨与三五同好一起做一个独立社团。
编辑 简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