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老师《静默草原》课堂教学实录与评点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on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点:枣庄舜耕中学
   时间:2012年12月1日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我们今天学习一首散文诗,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能够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草原,大家说一下可用课文里面的哪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草原呢?观察一下课文。(指向生1)好,请你来。
   生1:辽远而苍茫。
   师:辽远而苍茫,这是一个短语。一个关键词,你已经说得比较准确了,谢谢你。
   生2:我认为这个关键词应该是苍茫。
   师:苍茫,那样的辽阔,一望无际啊!
   生3:壮阔。
   师:壮阔。辽阔,因为辽阔,所以草原的景色看不完、看不尽。
   生4:我认为应该是辽远。
   师:辽远,辽远也是壮阔,辽远显现苍茫。好,谢谢大家。课文中有这么几个关键词能够概括草原的特点:辽远、苍茫,还有辽阔。我们主要用“辽远”吧。好,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进行我们的课堂训练了。一起来把辽远草原的诗歌读一读吧。《敕勒歌》,读。
   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天苍苍,野茫茫,这就是辽远。
   评点:教师非常迅速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语境与情境,即:“开课揭题,直入情境”。这种手法非常巧妙,其作用在于给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品读课文积累语言的时间,也让“课始”这个环节显得简洁、洗练,语文的情味浓郁。
   师:这节课我们用趣读的方法来学习、来积累。两次活动,第一次活动用词说话,第二次活动组句成文,都很有趣,都能够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师:下面开始我们的“用词说话”的活动。
   (大屏幕显示)——
   用词说话:请同学们运用“辽远”一词来说话,巧妙地将“辽远”与课文中的其他句子融合起来,以此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师:也就是说,在课文的很多很多的地方,你都可以把“辽远”一词加进去,成为一个经过你改造的句子;于是我们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学习了句子的写法。
   师:大家先看课文里面一个天然的例子: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你看,作者就把辽远和苍茫组合在一起,然后放在这个句子里面,这是原句。老师再改造一个句子你们看:草原如此辽远,草原上的风景具备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好吧,拿起笔,每位同学都利用课文的内容再造一个含有“辽远”一词的句子,而且融合起来就是对草原特点的描述,开始了。
   师:好,请朗读你对草原的描述。
   生1:草原是如此辽阔,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师:辽阔,也可以;老师说是“辽远”,把它改一下就行了。
   生2:草原无比辽远,它没有边际,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而给人以自由之感。
   师:好,这是一个很长的句子,“辽远”一词是概述、是粗笔,然后后面就细细地写为什么辽远、辽远在何处啊,很好。
   生3:置身于如此辽远的草原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师:人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是多么的局促啊!外地人来到草原,什么事情都不会干了。
   生4: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顺着那辽远的草原一直延伸至远方与天际相接。
   师:嗯,辽远的草原上,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至远方。这个“辽远”可以很灵活地放在句子的各个地方。
   生5:辽远的草原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师:从颜色的角度写辽远的草原给我们的美感。辽远的草原,它的颜色无疑的是绿啊,一直延伸到我们的視野之外。
   生6:和海一样,辽远的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师:嗯,把“辽远”和另外一件事情联系起来了,又利用了课文的原话,草原是多么地辽远啊,就像大海一样在单一中显现丰富。
   生7:行走在辽远的草原中,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师:这一个“辽远”给我们身临其境之感,行走在辽远的草原中、旅行在辽远的草原上。
   生8:草原如此辽远,因而使人有了自由和局促两种感觉。
   师:好!这两个感觉我们还可以写得更全面,辽远的草原就是给我们这样宽广的、苍茫的感觉啊。
   生9:草原的辽远不可看,只能用心去感受。
   师:多好啊,这个辽远是感受到的。因为看,它永远是那么的苍茫,就像蒙古人一样,蒙古人看草原总是眯着眼睛,他们并非想看清天地间的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点苍茫。
   生10:在辽远的草原上,可以抚摸、打滚甚至过夜,而海上则行不通。
   师:因为……
   生10:因为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师:对!加个“因为”这个句子就更完整了。
   师:多美好的表达啊!现在我们再来朗读一批美丽的“辽远”句。
   (教师出示课件)
   生:(读)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这就是辽远的草原。
   师:观察这个句子,它的写法是:先细细地描写,再概括地描写。看,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细细地描写,然后概写一下:这就是辽远的草原。这种句子非常好看,层次分明,笔法到位。
   师:我们再来读。    生:(读)草原辽远,蒙古人前瞻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他们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间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师:又是一种写句子的方法,先概写一笔,再细细地描述。看,草原辽远,这是概写一笔;然后再细细地写蒙古人是怎样看草原的。这样一种句式和我们刚才概括的那种句式表现的是两种思维方式,同样都有表现力。继续读。
   生:(读)在辽远的大草原上,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空气中的淡蓝。
   师:看句子的又一种写法。先定向:你看在辽远的大草原上;再接着往下描述,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这又是一种写法。比如:“在我们的课室里”是定向,“每位同学都在细心地、耐心地写自己的美句”是描述。好,继续读。
   生:(读)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极辽远,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师:这又是一种什么写法呢?这个“辽远”用在这里,成为描写中的一笔。极单纯,极辽远,极美丽……都是描写中的一笔,既不是总写,也不是分写,也不是概写,都只是描画了一笔。
   评:这是课文教学的文意把握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辽远”一词进行整体感知课文的重点内容,达到既阅读课文,又进行语言表达基本功训练的目的。生动、有趣、实在。特别美妙的是随文教学之中对“句子”写作要领的讲析,深化了学生的认识。
   师:下面再进行我们的“组句成文”的活动。
   (大屏幕显示“组句成文”的要求)
   从课文中自选词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组合出一篇微型美文。
   师:请看老师的示例。老师从课文中自选词句组合的美文是“草原速写”。
   (大屏幕显示)(学生朗读)
  草原速写
   草原上,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草就是海水,极单纯,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师:多美妙的一篇短文啊!利用课文的句子来写文章,开头很漂亮,全文很有层次。而且还有一个美妙的标题:草原速写。下面,每一位同学都从课文里面找句子,然后把它们自由组合成一篇微型的文章,时间6分钟,开始吧,抓紧时间。
   生:(活动:找句子,组合成文章)
   师:紧张的工作,让我们感觉到时间过得是那样的快啊!好,每个人先轻声地朗读一下自己的作品给自己听,看怎么样,我们再来交流。
   生:(轻声读自己的文章)
   师:嗯,短、精、美!不要长。好,哪一位同学先来表述自己的创造?
   生1:《人与草原》:草原是看不到的,也是看不尽的。天如同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尽,和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在辽远而苍茫的草原上,人显得可笑,显得可悲。
   师:嗯,标题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显得多么的渺小。看,创造了一篇美文出来了。
   生2:《观望草原》: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在草原中,眼光的每一个投射处,都没有新的景物可观。但脚下的草儿幻化出了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草原与我一样,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师:好。观看草原,把写得最好的两处地方的景色融合进去了。很聪明。
   生3:《草原》: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爱,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草原上没有树,所以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草原与我一样,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师:草原观感啊!
   生4: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母牛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长鬃披散的烈马用面颊摩挲草尖。脚下的草原给人以自由感,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连绵不断中显示出壮阔。
   师:嗯,你的标题可以是《我眼中的草原景色》。
   生5:《我爱草原》:站在草原上,一切都显得那么苍茫,但是,草原没有华丽的浮躁、没有喧嚣的天气,它有的只是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草原没有任何突兀的景象,和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在起伏不平中显示辉煌。草原给人以自由、给人以奔放、给人以希望。我的草原,我爱你!
   师:嗯,草原赞歌啊!谢谢,很好!
   生6:《辽远而苍茫的草原》: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頭向后眺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因而草原的风景具备了看不到、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师:你这篇文章的标题可以就是两个字:辽远。
   生7: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也许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师:好,这叫草原遥思,面对草原,展开了自己的思绪,这个角度也很好。多美的表达啊!大家运用的这种奇特的学习方式,就是利用课文创造美文。
   评:这里是课文学习的深入阶段。教师运用“微型写作”的手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占有课堂时间进行语言学用的实践。教师的评点语言简洁精美,角度丰富,富有情趣,学生的“说”与教师的“评”相映成趣,构成了课堂上精彩的学习场面。    师:同学们学到了好本领,利用课文内容写短文。下面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几则本课的课文短文吧。
   (大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草原
   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空气中的淡蓝。
   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大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在克什克腾
   草原,辽远而苍茫。
   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
   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师:大家看,都是课文的句子,却组合得这样的精致。这样的创造锻炼我们敏锐的思维和高层次的欣赏能力。还有一则更奇妙的表达:《观者》,它蕴含着哲理的味道,一起来读一读吧。
   (大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观者
   拥挤而来
   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
   清浅流水 草儿簇立
   坐着或趴着
   大睁着眼睛
   单纯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关于选修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中明确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但从教学现状来看,许多教师关于选修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其实是对必修课程的重复,比如作为文言读本的《〈史记〉选读》,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归纳重点文言词,进行文本大意的疏通。即使有一些鉴赏陶冶,也终会止步于“引导探索研
【评议论著】 胡根林《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   【内容提要】 所谓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实际追求的是有品性、品位和品格的语文教学,是价值、效果、效率和魅力相统一的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语文学科的学术含金量,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并最终体现于日常的语文课堂之上。   程红兵先生在为胡根林博士新作《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撰写的序言中,对该书关键词“品
《最后一课》中某些语句读来疑点重重,令人费解。  “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轮到我背书了。天啊,……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  我们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母语会这样一无所知吗?怎么感觉小弗郎士学法语就跟我们初学英语时一样,基本上什么都不懂呢?  如果说小弗郎士是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故而没有学会法语,再看成人:  “郝叟老头儿跟初级班一起拼这些字母。”  如果说郝叟
本文的标题是“三棵树”。这本来是一个地名,与本文的主旨原本毫无关系,作者却用它作为文章的“导入”,也就是引子。其实引子本身并没有多少内涵,但是,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三百多字的篇幅里,先后七次说到“三棵树”,这是不是有点重复,有点啰嗦了?然而,读者却并没有这样的感觉。这是因为,这是一篇抒情散文,表现了一种隐隐约约的怅惘。这种怅惘非常深,所以才反反复复地念叨。即使这样念念叨叨,作者却仍旧说“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袁行霈先生说:“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开始,进而至于意象,再进而达到意境,复进而臻于风格……”赏析语言是诗歌鉴赏最基础的一步,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也许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中国诗歌语言讲究含蓄意蕴、言简意丰,所以,这就需要考生推敲字词,品读诗语,披文入情。  一、推敲“炼字”之传神  一首诗词当中,常常有一个或几个耐人寻味的关键词,这些往往就是“诗眼”和“词眼”,它既与语言有关,又与内
探究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要“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由此可见,探究是语文学科所应培
具有开放艺术空间的作品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泯灭其价值,不同心灵的解读往往使其焕发出无限的艺术光彩。当我们站在21世纪初的朝阳中重新体验20世纪初的佳作,那些曾经经典的阐释,确如落日楼头摇曳的烛影,显得苍茫而迷离,也许《故乡》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这篇创作于1921年的小说常因其明确的批判主题而为解读者所忽略。日益深入现代文明的人们普遍感到了精神上的失落。于是,反顾旧乡,缅怀家园,成为人们精神追求的一个主
【评议文章】王荣生《根据学情安排教学内容》,原载于《语文学习》2009年第12期。  秦堃《例析学情分析的支撑要素》,原载于《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9年第3期。  李卫东《课堂教学“节点”的价值辨析》,原载于《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5期。  周瑜《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成性资源价值提升的策略举要》,原载于《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2009年第8期。  “学情分析”是基于“学”的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体现,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阅读教学新理念深入课堂教学,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的研究的视野随之变得非常开阔,研究的内容也十分丰富,研究的形式多姿多彩。因此,研究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语文课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评议文章】黄伟《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几个问题》,原载《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3年第7期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内容研究关涉这样几个问题: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何以成为问题?在何种意义上、在哪个层面谈论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