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体制药的先行者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ce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权威媒体报道,从全球市场来看,2000~2010年,抗体药物在全球生物制药中所占份额从10.50%扩张到56.41%,成为生物制药行业中占比最大的子行业,被认为是未来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主旋律,预计2015年全球抗体药物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80亿美元。由此看来,抗体药物将会越来越经常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么抗体药物究竟是什么药物呢?在它的研发过程中又有着怎样的奥秘呢?今天,让我们走近中国抗体制药的先行者——吴辰冰,一起探索抗体制药的秘密。
  吴辰冰,现任上海中信国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官、上海中信国健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是抗体药物研发及抗体技术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具备丰富的治疗性抗体从早期研究到后期开发的整体经验。关于什么是抗体,他向记者这样介绍道,抗体是指机体在抗原性物质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免疫球蛋白(主要由淋巴细胞所产生),因其能与细菌、病毒或毒素等异源性物质结合而发挥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吴辰冰还提到,近年来,抗体类药物以其高特异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国际药品市场上一大类新型诊断和治疗剂。
  精业博学 开辟抗体药物研究新领域
  1989年,吴辰冰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学工程专业。留校工作两年之后,单调平静的生活让他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更想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也坚定了他继续求学的想法。于是,他选择去美国继续深造,在佐治亚大学攻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主攻内分泌系统内激素和受体的结构功能及信息传导。读博期间,吴辰冰在学术上收获了很多,特别是在糖蛋白的生物学领域受益颇深,为以后的抗体领域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博士毕业以后,为了更加充实自己的知识,他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做博士后研究,主要方向是分子免疫学。在3年的博士后研究期间,吴辰冰针对一些临床病例进行了分子学分析。在这些病例中,令他印象最深的是XLP病,它是一种基因遗传病,能导致人的免疫系统丧失。通过对几个病人进行密切的跟踪,并采用他们的样品进行分子学上的验证,吴辰冰取得了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发现了此病在遗传学和病理学上的机理,并由此在《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了相关论文。在同期发表的评论文章中,美国著名的免疫学专家、耶鲁大学教授Richard Flavell指出,这个发现“揭示了T细胞分化的一个重要机理”。吴辰冰由于这项突出的科研贡献获得美国癌症研究所科研奖(Fellowship Grant Award from the 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 New York, NY)。
  博士后期间,吴辰冰在分子免疫学特别是免疫机理领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博士后研究完成之后,他很自然地进入了分子免疫领域,在雅培制药公司(Abbott Laboratories)免疫治疗部门做抗体研发工作,既包括免疫系统的自我免疫以及炎症类的疾病,也包括后来的癌症和肿瘤领域的研究。这10多年来,他一路地成长起来,从最初的资深科学家,到进入雅培内部代表最高科学研究水准的Volwiler Society担任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同时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和成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吴辰冰带领团队研发出了一种能够结合多种抗体功能为一体的大分子制药新技术(双可变域免疫球蛋白DVD-Ig),可用于开发同时抑制多种致病因子的新一代高效生物医药产品,不仅为新药研究领域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为生物制药技术搭建了全新的平台。此项制药技术,曾获得国际性专业杂志《制药科技》(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年度创新奖的荣誉提名,被认可为全球制药领域近期5项重大科技成就之一。吴辰冰于2007年11月在《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了相关的论文。在同期发表的评论文章中,美国著名的抗体学术专家、加州大学教授Sherie L Morrison指出,DVD-Ig技术能够“很容易的制备出各类双特异性抗体,使其临床重要性可以得到验证”。在采访中,吴辰冰谈到,此项制药技术主要的创新性表现在将双特异性抗体的产业化变为可能。他向记者介绍道,双异性抗体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人提出,最初的提出主要是利用双异性抗体来治疗某些癌症和肿瘤性疾病。在双特异性中,一个特异性是指T细胞上面的靶源,另一个特异性是指肿瘤细胞表面的靶源,通过双特异抗体把T细胞带到肿瘤细胞附近,能够把肿瘤细胞很快地杀死,这是最早提出的概念。但在此概念提出之后,人们做的很多实验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有两个主要问题制约了此技术的产业化:一是做出来的分子不能实现大规模生产,另一个是分子的可药性达不到要求。而吴辰冰发明的“双可变域免疫球蛋白”(DVD-Ig)大分子制药技术针对这两个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双异性抗体产业化的难题,令其不仅可以实现像其他抗体一样的大规模生产和纯化,还可以在体内展现出像抗体一样的药动力学特性和稳定性。目前,此制药技术已经成为新一代药品开发的平台并且被广泛应用,并于2009年获得专利授权,大大推动了新型抗体药物的开发。
  通过在雅培工作的10多年时间,吴辰冰在治疗性抗体的研究和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使他愿意尝试更有挑战性的工作。于是他离开雅培,加入了睿智化学(ChemPartner USA)。经过3年半的时间,他建立并领导了以治疗性单克隆抗体为主的生物大分子制药平台及团队,涵盖了临床前抗体研发的各个领域,提供了从靶源到候选药物的一体化研发系统,并与国际国内的许多制药企业广泛合作,弥补了中国抗体制药领域早期科研的空缺。此外,他还建立了一个专门做新药筛选的抗体文库,同时从荷兰引进了转基因小鼠全人源抗体技术,这是第一次有此类技术可提供给中国的制药企业,从而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
  面向未来 打造一流抗体药物企业   2013年8月1日,吴辰冰加入上海中信国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国健”)。谈到自己回国进入国内企业的初衷,他解释说,自己最初的想法是希望将所知所能真正用到国内药品的研发当中去,在国内的环境里真正做一些新药研发的工作,真正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东西,以己之力,造福社会。而中信国健自2002年创建以来,专注于抗体药物的研发、中试和产业化,现已发展成为国内抗体制药领域的领军企业,提供覆盖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重大疾病领域的靶向药物。作为一家以研发为基础的生物制药公司,中信国健已成功构建了抗体药物开发和产业化平台并掌握核心技术,具备持续开发新药的创新能力,公司生产规模位居行业前列,产品在国内抗风湿生物制剂市场占有率稳居首位。因此,中信国健能给他这样一个平台,他也能在此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作为中信国健研究院的院长,吴辰冰在团队文化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要想开发出一流的产品,就必须有一个开放的文化。只有大量地与别人展开互惠互利的合作,不闭门造车,才能把更多好的药物带到生产领域。在团队建设方面,吴辰冰注重团队的国际化背景,积极吸引海外人才归国投入到抗体研发的领域,更注重内部培养自己的科研人才。他认为,只有真正具备做药物研发的能力,具有自主的产业化的经验,才能少走弯路,在时间上缩短,质量上提高,在临床上一些开发策略更符合中国的情况,才有优势,才能把中信国健打造成国际化一流的生物制药企业。而在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吴辰冰认为,既要鼓励创新,又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中国创造。同时,既要考虑到产业化,又要考虑到知识产权的提升。
  谈到未来的发展规划时,吴辰冰说:“中信国健王俊林总裁提出,我们的目标是要为患者开发出更安全、更有效、更方便的治疗产品。因此,我们研发系统要顺应公司整个的发展规划,以延长患者生命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为宗旨。具体来说,要促进研发团队和关键技术平台的建设,拥有一个品种多样、发展平衡的产品管线,在团队、市场、合作三个领域真正具备国际化,使中信国健逐渐发展成一个国际一流的以研发创新为驱动的生物制药企业。”
  不久后,中信国健将在苏州建立一个研发基地,ADC的研发和生产都将会在苏州开展起来。在未来的5年内,生物仿制药和新药会共同开发,而新药研发将会占到50%以上。我们期待着,在公司务实、向上的文化影响下,吴辰冰院长能带领中信国健的研发团队在抗体制药领域越走越远,开发出更好更新的产品。
其他文献
摘要:自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已有不少学者就该问题进行了政策解读。本文是站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视角就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扶持政策的理论基础、实施条件及国家扶持政策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得出重要结论。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贸易政策;国家扶持    1 引言    温家宝总理在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制高点、决定着国家的未来”。自此,“
下过乡,教过书,留过洋;从政府部门,到上市公司,再到科研机构;从空间信息技术深入实践,到“物联网”先行先试,再到“大数据”智慧布局;从“数字广东”,到“数字中国”,再到“未来城市”;从科技攻关,到技术创新,再到产业发展;从杭州出生、广州长大,到兰州求学、长沙执教、广州从政,再到香港读博、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对李鹰的采访,让人多维地感受到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足迹,以及对“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学识究天人,森然穷万象。钱学森右手推演科学真理,左手捻拨艺术之弦,而哲学思想像一盏明灯,照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各个领域,化隔为不隔,化不通为通,在综合性、多卷本的《钱学森文集》中有着突出的体现。  “活到老,学习到老,前进到老”是钱学森对科学、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钱学森博学多识,从应用力学到工程控制论,从工程控制论又走到系统工程、系统科学、大成智慧学,直至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及其中的各个学科,
杨圣奇,中国矿业大学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1978年12月生,江苏盐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河海大学水利工程与中国矿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两站出站博士后。主要从事深部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近120余篇,其中43篇被SCI收录,50篇被EI收录,论文被他引1500余次(其中被SCI他引200余次)。在国际权威
2014年9月12日,历时两天的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年会暨展览会在北京降下帷幕。这次展会的一大亮点是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百城百联百用”。它在不动产登记、组合导航、燃气领域、“两客一危”汽车,以及车载前装导航、海洋渔业、居家养老、儿童关爱、北斗授时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一一亮相于展会,北斗导航的魅力体验、北斗产业的勃勃生机在这里层出叠现。  为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这届展会还设置了多个奖项
西北高寒冰雪,自古以来就堪称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西北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荒漠遍布。西北地区是中国很多河流的发源地,西北也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  中国科学院寒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锦奎认为:“在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水资源及其配置对区域发展有着控制性的作用。水资源的变化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农工产业的占有比例,甚至城市规模的大小等。”在他的眼中,监测对气候异常敏感的寒旱区水资
1962年,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的EMC(电磁兼容)实验室建立,成为国内最早从事电磁兼容专业研究及测试的机构。  1992年,上海三基电子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基电子”)创立,并自主研发国内首台电磁兼容测试设备,打破进口依赖。  2008年,三基电子成为我国首家EMC设备出口供应商,产品热销日本、韩国、埃及等国。  2014年,凭借雷击浪涌发生器、静电放电发生器、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发生器等新一系列
没上过大学,却拥有多项技术专利;研发创新,小公司惊讶了大国企。助力油田企业提升环保,每一次出手都创造奇迹。  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结识了这位老家在山东、创业在陕西的民营企业家。  他,当过兵、从过政、开过出租、干过央视编导、做过外企大区经理,不惑之年创业,专注工业安全与环保,立志续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他,敢为人先,大胆革新国外技术,创新性的研发出了世界首例全自动水面浮油监测报警装置——鹰眼200
上世纪70年代半导体激光器研制成功,之后随着各种类型激光器的出现,性能不断提高,互联网和通信业得以飞速发展。半导体激光器具有波长范围宽,成本低、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兼容性强等特性,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石,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军事等领域,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成就背后是无数科学工作者默默的努力和不断创新。  作为少数具有多领域与学术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王卓然教授在以半导体微环激光器为代表的光
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如今,在“一带一路”发展倡仪下,我国承建的工程项目突破3000个,仅2015年,我国企业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走出去”已成为“一带一路”的标杆,而在标杆上还悬挂着两张不得不提的“名片”——高铁和核电。  清华大学核研院助理教授李泽光就一直专注于其中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