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唐山往南80多公里,就是曹妃甸工业区入口处。曹妃甸的建设目标是以大煤炭、大钢铁、大化工、大电能为支撑的国家科学发展示范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骄傲地伸出手转了一圈比划着说:“地面以下基本上都是中交航道局干的,地面上的基础工程大多数是中交航务局干的。”
作为工程施工的主力军,中交集团旗下的中交股份不断推动曹妃甸的成长。2007年,中交股份完成产值超过30亿元,一些重大工程相继提前完工或完成主体工程。
重组三年再造一个中交
“三个年头,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三年迈出三大步:2005年完成战略重组,2006年实现境外整体上市,2007年实现再造一个中交。2008年即将进入世界500强。”中交集团党委书记孟凤朝说。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原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与原中国路桥(集团)总公司达成重组意愿。2005年12月,两家企业以强强联合、新设合并方式重组成立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当时,这被视为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中实现强强联合的典型案例,是国家实施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战略的一次有益实践。
实现战略重组后,中交集团通过资源整合,整合原中港集团和路桥集团的各自优势,以全新的姿态参与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生产经营稳步增长,经济效益大幅攀升,集团经营、管理、改革等各项工作驶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重组后的中交集团,各项经济指标较重组前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04年到2007年,资产总额由610亿元增长到1760亿元,年均增长42.3%;新签合同额由808亿元增长到2343亿元,年均增长42.5%;完成营业收入由664亿元增长到1520亿元,年均增长31.1%;实现利润由15.8亿元增长到82.5亿元,年均增长73.3%。
孟凤朝说:“我们用三年的时间,再造了一个中交。”
整体上市探索央企发展路径
但是,这并不是中央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完成战略重组后,如何实现中交集团做强做大,从而产生强联强变更强的聚合效应,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是摆在新集团领导班子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全面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展优劣势的基础上,中交集团确定了“独家发起,整体上市,谋求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改革思路。
作为第一家整体上市的中央企业和第一家在国际资本市场整体上市的交通基建企业,在没有先例可供借鉴的基础上,集团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609家下属机构进行了重组,对117家企业进行了改制;完成近280万张各类财务报表的填报,最终使535家法人单位和54家分支机构全部纳入上市范围。
2006年10月,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全部主营业务及相关资产作为投人,独家发起创立了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15日,中交股份在香港成功上市,共发行40.25亿H股,募集资金24亿美元。
中交整体上市创造了多项发行纪录:2006年全球十大IPO之一;全球基建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IPO;中央企业第一家整体上市、不留存续的企业。
做应对国际市场挑战的国际化企业
重组上市后的中交,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企,而是已经脱胎换骨、逐步成为能够把握全球市场机会、应对国际市场挑战的国际化企业。
目前,中交集团已经形成基建业务、设计业务、疏浚业务、装备制造、投资业务和海外业务等六大主营业务板块,并在各个板块形成明显优势,这从其产品和服务就可见一斑。
——杭州湾跨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这两座大桥的建设中,中交集团以主力身份承担了绝大部分的设计、施工、配套服务任务,完成了高精尖的建设任务、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
——公司自主设计建造的“神州第一挖”——“新海虎”号正式运营,实现“国轮国造”,填补了我国建造大型耙吸挖泥船的空白。
——公司承建的上海洋山港被业内视为世界顶级港口工程。公司生产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世界占有量达75%以上,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中国世界名牌”产品。
——公司研制的7500吨全回转浮吊“蓝鲸”号5月试吊成功,这个能够一把提起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大家伙,是百分之百中国制造、自主创新,而长期以来,巨型浮吊被称为美欧日的独占品,1500吨以上的浮吊都由发达国家制造。
2007年以来,中交集团实现了铁路建设市场开发和施工生产的重大突破。承揽铁路工程项目6个,新签合同额227.23亿元,同比增长286%;共承担铁路施工任务16项,合同总额达330亿元,单线里程1500余公里,完成营业额41.83亿元,同比增长222%。
“中交集团将发挥央企的骨干作用:水工、路桥业务继续巩固国内市场优势地位,勘察设计业务强化在国内交通领域的主导地位,疏浚业务要打造中交疏浚强势品牌,装备制造业务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同时将投资大型疏浚旗舰船舶,争取在海洋工程、海洋矿藏开发、绿色能源领域实现突破,积极开拓大型钢构、钻井平台等市场,构筑新的利润增长点。”孟凤朝表示。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2007年中交集团积极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的精神,不断完善和深化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三项,省部级科技奖42项、获得国家级工法21项,申请到国家863计划项目8项。
中交集团制定发布了从技术研发、重点实验室管理、科技奖励、知识产权保护到企业技术标准制定等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并在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中不断进行完善。2007年在已发布的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六项科技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又编制新发布了《研发费用管理暂行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和《企业技术标准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障了对科研投入的力度,加强了公司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进一步强化了技术标准的壁垒作用,以适应公司向国际化的发展。
在自身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中,中交集团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孟凤朝说:“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实施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合作攻关,使有限的资源和人才得以最大发挥,提高了自主创新水平,加快了创新速度。2007年与长安大学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使双方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并根据需要,联手进行人才培养。”
加强科技交流,促进公司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中交集团高度重视技术交流与科技推广工作,注重引进、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积极宣传推广自有的先进技术。2007年参加了“IBC”国际桥梁会议,了解了当今国际桥梁建造技术的状况,宣传了公司的技术实力;在美国举办的第18届世界疏浚大会上,中交集团组织所属企业参加了展览,《绞吸船现场产量优化系统在中国的应用》等17篇论文在大会上宣读,进一步扩大了我国疏浚业在国际上的影响。2007年还编制出版了《2005-2006年度中交股份级工法汇编》、《科技成果汇编》,分发给下属建筑施工企业推广应用,有力的推动了中交集团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
2007年全集团科技经费投入为11.2亿元,其中总公司拨款3150万元,科技投入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7年在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第一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总结表彰大会上,中交集团被授予“业绩优秀企业”和“科技创新特别奖”。
作为工程施工的主力军,中交集团旗下的中交股份不断推动曹妃甸的成长。2007年,中交股份完成产值超过30亿元,一些重大工程相继提前完工或完成主体工程。
重组三年再造一个中交
“三个年头,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三年迈出三大步:2005年完成战略重组,2006年实现境外整体上市,2007年实现再造一个中交。2008年即将进入世界500强。”中交集团党委书记孟凤朝说。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原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与原中国路桥(集团)总公司达成重组意愿。2005年12月,两家企业以强强联合、新设合并方式重组成立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当时,这被视为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中实现强强联合的典型案例,是国家实施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战略的一次有益实践。
实现战略重组后,中交集团通过资源整合,整合原中港集团和路桥集团的各自优势,以全新的姿态参与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生产经营稳步增长,经济效益大幅攀升,集团经营、管理、改革等各项工作驶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重组后的中交集团,各项经济指标较重组前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04年到2007年,资产总额由610亿元增长到1760亿元,年均增长42.3%;新签合同额由808亿元增长到2343亿元,年均增长42.5%;完成营业收入由664亿元增长到1520亿元,年均增长31.1%;实现利润由15.8亿元增长到82.5亿元,年均增长73.3%。
孟凤朝说:“我们用三年的时间,再造了一个中交。”
整体上市探索央企发展路径
但是,这并不是中央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完成战略重组后,如何实现中交集团做强做大,从而产生强联强变更强的聚合效应,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是摆在新集团领导班子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全面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展优劣势的基础上,中交集团确定了“独家发起,整体上市,谋求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改革思路。
作为第一家整体上市的中央企业和第一家在国际资本市场整体上市的交通基建企业,在没有先例可供借鉴的基础上,集团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609家下属机构进行了重组,对117家企业进行了改制;完成近280万张各类财务报表的填报,最终使535家法人单位和54家分支机构全部纳入上市范围。
2006年10月,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全部主营业务及相关资产作为投人,独家发起创立了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15日,中交股份在香港成功上市,共发行40.25亿H股,募集资金24亿美元。
中交整体上市创造了多项发行纪录:2006年全球十大IPO之一;全球基建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IPO;中央企业第一家整体上市、不留存续的企业。
做应对国际市场挑战的国际化企业
重组上市后的中交,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企,而是已经脱胎换骨、逐步成为能够把握全球市场机会、应对国际市场挑战的国际化企业。
目前,中交集团已经形成基建业务、设计业务、疏浚业务、装备制造、投资业务和海外业务等六大主营业务板块,并在各个板块形成明显优势,这从其产品和服务就可见一斑。
——杭州湾跨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这两座大桥的建设中,中交集团以主力身份承担了绝大部分的设计、施工、配套服务任务,完成了高精尖的建设任务、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
——公司自主设计建造的“神州第一挖”——“新海虎”号正式运营,实现“国轮国造”,填补了我国建造大型耙吸挖泥船的空白。
——公司承建的上海洋山港被业内视为世界顶级港口工程。公司生产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世界占有量达75%以上,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中国世界名牌”产品。
——公司研制的7500吨全回转浮吊“蓝鲸”号5月试吊成功,这个能够一把提起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大家伙,是百分之百中国制造、自主创新,而长期以来,巨型浮吊被称为美欧日的独占品,1500吨以上的浮吊都由发达国家制造。
2007年以来,中交集团实现了铁路建设市场开发和施工生产的重大突破。承揽铁路工程项目6个,新签合同额227.23亿元,同比增长286%;共承担铁路施工任务16项,合同总额达330亿元,单线里程1500余公里,完成营业额41.83亿元,同比增长222%。
“中交集团将发挥央企的骨干作用:水工、路桥业务继续巩固国内市场优势地位,勘察设计业务强化在国内交通领域的主导地位,疏浚业务要打造中交疏浚强势品牌,装备制造业务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同时将投资大型疏浚旗舰船舶,争取在海洋工程、海洋矿藏开发、绿色能源领域实现突破,积极开拓大型钢构、钻井平台等市场,构筑新的利润增长点。”孟凤朝表示。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2007年中交集团积极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的精神,不断完善和深化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三项,省部级科技奖42项、获得国家级工法21项,申请到国家863计划项目8项。
中交集团制定发布了从技术研发、重点实验室管理、科技奖励、知识产权保护到企业技术标准制定等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并在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中不断进行完善。2007年在已发布的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六项科技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又编制新发布了《研发费用管理暂行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和《企业技术标准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障了对科研投入的力度,加强了公司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进一步强化了技术标准的壁垒作用,以适应公司向国际化的发展。
在自身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中,中交集团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孟凤朝说:“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实施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合作攻关,使有限的资源和人才得以最大发挥,提高了自主创新水平,加快了创新速度。2007年与长安大学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使双方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并根据需要,联手进行人才培养。”
加强科技交流,促进公司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中交集团高度重视技术交流与科技推广工作,注重引进、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积极宣传推广自有的先进技术。2007年参加了“IBC”国际桥梁会议,了解了当今国际桥梁建造技术的状况,宣传了公司的技术实力;在美国举办的第18届世界疏浚大会上,中交集团组织所属企业参加了展览,《绞吸船现场产量优化系统在中国的应用》等17篇论文在大会上宣读,进一步扩大了我国疏浚业在国际上的影响。2007年还编制出版了《2005-2006年度中交股份级工法汇编》、《科技成果汇编》,分发给下属建筑施工企业推广应用,有力的推动了中交集团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
2007年全集团科技经费投入为11.2亿元,其中总公司拨款3150万元,科技投入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7年在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第一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总结表彰大会上,中交集团被授予“业绩优秀企业”和“科技创新特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