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桥状瓣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和带角巩膜缘全板层角膜移植术对球形角膜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青岛眼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5例(8只眼)球形角膜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3~67岁。记录患者的病史、诊断、视力、屈光状态、中央角膜厚度、手术方式及术后情况,随访1.0~4.5年。结果3只眼行桥状瓣穿透性角膜移植术(2只眼因外伤导致角膜穿通伤,1只眼
【机 构】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青岛眼科医院 26607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桥状瓣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和带角巩膜缘全板层角膜移植术对球形角膜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青岛眼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5例(8只眼)球形角膜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3~67岁。记录患者的病史、诊断、视力、屈光状态、中央角膜厚度、手术方式及术后情况,随访1.0~4.5年。
结果3只眼行桥状瓣穿透性角膜移植术(2只眼因外伤导致角膜穿通伤,1只眼后弹力层脱离),5只眼行带角巩膜缘全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5例患者中,3例较年幼的患者同时合并蓝巩膜。术前患者视力均低于0.05,行带角巩膜缘全板层角膜移植术的患者术后平均视力为0.2,行桥状瓣穿透角膜移植术的患者术后平均视力为0.5,行桥状瓣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3只眼术后角膜上皮均在1周内完全愈合,且未再次出现角膜上皮缺损。行全板层角膜移植术的1只眼术后角膜上皮持续缺损,行睑裂缝合术治疗后上皮愈合;另一只眼术后角膜上皮愈合缓慢,戴角膜绷带镜2个月后角膜上皮完全愈合;其余3只眼角膜上皮均在1周内完全愈合。行桥状瓣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患眼中有2只眼在术后2个月时发生角膜植片免疫排斥,给予抗排斥治疗后角膜植片恢复透明;行全板层角膜移植术的患者无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发生。
结论对角膜持续变薄,矫正视力不能提高的球形角膜患者行含角巩膜缘的全板层角膜移植术可有效加固角膜,避免轻微外伤导致的角膜贯通伤,提高患者视力。对于已发生无法修复的角膜贯通伤或后弹力层脱离的患者行桥状瓣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亦可获得良好的视力预后。(中华眼科杂志,2019,55:916-922)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种植(SLET)治疗单眼角膜缘干细胞缺乏(LSCD)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4至1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因眼表烧伤造成单眼LSCD而行SLET的患者7例(7只眼),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右眼5例,左眼2例;年龄12~49岁。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因、病程、手术史、是否合并睑球粘连、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视力情况、术后并发症等资料。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6
患者男性,63岁,板栗刺扎伤后左眼抗菌治疗改善不明显,以真菌性角膜溃疡收入院。可见鼻下方角膜灰白色浸润,可见伪足;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真菌菌丝影像。病灶区组织涂片后检到真菌菌丝,同时有革兰阳性长丝状细菌。细菌经16S rRNA序列分析,确定为链霉菌属;真菌培养后经鉴定为茎点霉属。诊断为左眼链霉菌合并真菌性角膜炎。经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给予对应抗菌药物效果良好,5个月随访无复发。(中华眼科杂志,2019
干眼是最常见的眼科疾病,以泪膜稳态失衡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眼部不适症状。但在临床工作中,部分干眼患者眼部有明显症状而无体征,给干眼的临床诊治带来困扰。功能性疾病是指由于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但组织结构未发生改变的一类非器质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具有疾病的症状但缺乏确切体征及异常检查结果以明确诊断。根据功能性疾病的特点,本文提出"功能性干眼"的概念,并对其可能的机制、临
目的探讨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联合快速角膜胶原交联(CXL)治疗早期圆锥角膜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并拟接受手术治疗的KC1~KC3级(Amsler与Muckenhirn标准)早期圆锥角膜患者进行研究。按经典的个性化LASEK方法,用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进行个性化消融。激光消
干眼已经成为眼科门诊的常见疾病,随着检查及治疗设备的不断开发和应用,眼科医师对干眼的认识程度得到提高,干眼的诊疗水平也不断提升。然而,目前干眼的临床诊疗工作存在过多依赖设备诊断而忽略常规检查,给予患者的检查项目缺乏针对性;对结果的分析缺乏科学性;对治疗方法的选择缺乏严谨性等问题。本文通过强调注重问诊及临床症状的分析,加强干眼的基本检查,循序渐进扩展检查范围,合理、有针对性制定治疗方案,提出规范诊断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基质炎(HSK)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角膜深部基质所引起的免疫性疾病,伴有角膜免疫-炎性反应损伤以及新生血管形成,最终引起角膜混浊和视力下降。HSK容易反复发作,引起角膜基质的慢性炎性反应。新生血管在HSK病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将有助于控制疾病发展。本文针对HSK的病理机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各细胞因子和调节因子的作用以及角膜新生血管可能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对最新
圆锥角膜是好发于青春期、以角膜扩张变薄并向前呈锥形突起为特征的致盲性眼病。在我国圆锥角膜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式不统一,尚存在诸多争议。近年来眼科新的诊断设备和诊疗技术不断发展,规范我国临床圆锥角膜的诊治工作非常必要。为此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经过充分讨论,制定本共识,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中华眼科杂志,2019,55:891-895)
目的探讨加替沙星在兔离体角膜和巩膜的透过性,为开发新的给药途径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研究。采用Franz扩散池和健康成年新西兰雄性兔的角膜、巩膜进行渗透实验,以加替沙星滴眼液和眼用凝胶为受试药物,用已验证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在规定的时间点测定渗透液中加替沙星的浓度,考察累积渗透量(Qn)、表观渗透系数(Papp)等。对不同剂型药物的渗透参数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加替沙星的线性范
1例主诉为运动后黑矇10余年,右眼视力下降1个月就诊于眼科,既往双上肢动脉搏动消失,专科检查右眼玻璃体大量积血,眼底窥不清,左眼视网膜散在点状微血管瘤、新生血管及出血点,行磁共振血管成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右眼玻璃体出血、双眼缺血性视网膜病变、右眼视网膜裂孔、双眼视盘新生血管、大动脉炎,接受右眼玻璃体切除,双眼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视网膜激光光凝,大动脉炎内科治疗后眼部及全身情况明显
自幼患有寻常型鱼鳞病的14岁患儿因双眼视物模糊的就诊,查体可见双眼角膜深基质存在点片状混浊。通过对STS基因编码外显子的检测提示STS基因完全缺失。活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角膜后弹力层前的深基质层细胞上(或合并细胞外)的细砂沙样外观。(中华眼科杂志,2019,55:946-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