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了中职教育新观念,探讨了在这一观念下如何开展语文课堂教育,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情境。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堂教育 情境创设
曾宪章在《说话的艺术》(上)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艾森豪威尔将军当时被美国派到欧洲担任欧洲的盟军统帅。他有一次在跟所有的高级军事主管开会的时候,为了说明一个沟通与领导力的重要性,他拿了一根绳子往桌上一丢,然后说,假如我们今天用这根绳子,我要驱使你,要Push你去做一件事情,所以你从这头去 Push 他去推动他,你会发现困难度非常高,可能他并不听你的命令,走到你要走的方向,你要他往东,他可能是往西去的,那么反过来呢,假如今天你用Pull的方式,导引的方式,用很有效的沟通方式,让每一个人理解,今天作战的目的是什么的时候,他用 Pull(导引)的方式,所以他把这个绳子往上一拉,往左一拉,可以马上看到这个绳子是完完全全听候你的指示。”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课堂教育一定的启示,听课的学生就好比是一根绳子,假如用驱使的方式未必会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如果用导引的方式,或许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正如建构主义者维特罗克在提出“学生学习生成过程模式”时认为的一样:学习过程中,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面对接受教育的学生,我们有必要进行导引,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换句话说,运用一种比较新的观念,我们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也会出现新的天地。
传统的教育观念与各种新的教育观念并存于当今的语文教育大舞台,“问题不在于新观念,而在于去掉旧的观念,那些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大多数人思想的方方面面的旧观念。”去掉旧的观念,与时俱进,新的观念才能发挥对教育的指导作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树立如下新的中职教育观念:“学生的职业素质是中职教育生命力的源泉”、“就业是职业学校的生命线”。在新的教育观念下,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一、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就业班的学生不止一次地向教师反应:“我们是来学习技术的,语文等文化课程根本没有什么用。”这是一种比较偏颇的看法。首先,要承认,学习技术并获得一技之长是中职学生在校期间的首要任务;同时,又要让学生明白,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以后,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语文素养也是一个人所必备的重要素质;当然,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要有职业教育的特色,不能完全地照搬普通高中的语文教育模式。
二、适应时代背景的变化
职业学校教育成熟于工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条件下遵循的“模具制造、批量生产”的制造理念。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学生像零件一样被加工塑造,表现在学习状态上则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学习。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显然,工业经济时代的制造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学生主体意识的膨胀、自我意识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教育理念。
三、创设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
其实质是: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造一定场景或氛围,以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学情境与教材、教师、学生这三个主要因素的关系可以用图来表示。
图
1.创设“美”的导语
语文教学的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而一篇课文的美的导入语则是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开端。
下面是笔者在讲授《雨霖铃》的导入语。
“本文是柳永与恋人惜别时而写的一首离别词。这首词里有别时的依恋、有别后的凄凉;有离情别绪的景色渲染、有执手泪眼的神态刻画。寒蝉的哀鸣,黄昏的雾气,浩渺的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勾画了一幅凄美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送别图;一片残柳,一弯晓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弹奏出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天下有情人那一份难舍的眷恋、那一份离别的怨恨,在词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柳永的《雨霖铃》可以说是一个翠色的悲凉、是一曲凄美的乐曲。”诗化的语言为学生领略柳永词的意境打下了基础。
2.运用网络构建发现、解决问题的平台
在教师的引导下,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就会发现,网络上蕴涵着语文教育所必需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建构“搜索—分析—筛选—创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语文方面素养的提升。
下面是我们利用网络进行课堂研究学习的一个例子。
关于“离别”的阅读与思考——研究型课业设计
步骤一(见下表):
连接内容 关键词句 信息点研究
李白《赠汪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对友情的赞美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豪迈与潇洒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新与感伤
高适《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对友人的理解
安慰与鼓励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游子的离愁
苏轼《水调歌头》 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 对离别的认识
上升到一定高度
步骤二:
问题:①当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时,“离别”是否孕育着一个有关于人类情感的严肃而又伤感的话题?②有可能的话,请自行在网络上再搜索一些相关信息或是写一下自己的感受,并介绍给同学和老师。
步骤三:
①就步骤二发表自己的想法;
②在各组之间进行相互交流、评说。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人的各种感觉之间是相互作用的,音乐、图片、画面、声响等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各感觉器官综合地进入课堂教学系统中来,尽量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也就摆脱了常规课堂上师生之间视听感官的单一对峙状态。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在电脑与网络中跳出铅字文本的制约,让学生从人与文本(课本)的对峙中解放出来,进入情节化、互动式、多媒体、多重感知觉的人机对话场景”。
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观念,新时代的语文课堂上应该体现出时代的新观念,希望中职教育的语文课堂能成为学生们展示个性的舞台。
参考文献:
[1]John Huckle,Stephen Sterling.可持续发展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刘合群,梁泽洪.百分百中职教育新理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3]陈建翔.教师节感言:学而优则“师”.来源于《百家讲坛》节目.
[4]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5]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盐县理工学校)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堂教育 情境创设
曾宪章在《说话的艺术》(上)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艾森豪威尔将军当时被美国派到欧洲担任欧洲的盟军统帅。他有一次在跟所有的高级军事主管开会的时候,为了说明一个沟通与领导力的重要性,他拿了一根绳子往桌上一丢,然后说,假如我们今天用这根绳子,我要驱使你,要Push你去做一件事情,所以你从这头去 Push 他去推动他,你会发现困难度非常高,可能他并不听你的命令,走到你要走的方向,你要他往东,他可能是往西去的,那么反过来呢,假如今天你用Pull的方式,导引的方式,用很有效的沟通方式,让每一个人理解,今天作战的目的是什么的时候,他用 Pull(导引)的方式,所以他把这个绳子往上一拉,往左一拉,可以马上看到这个绳子是完完全全听候你的指示。”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课堂教育一定的启示,听课的学生就好比是一根绳子,假如用驱使的方式未必会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如果用导引的方式,或许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正如建构主义者维特罗克在提出“学生学习生成过程模式”时认为的一样:学习过程中,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面对接受教育的学生,我们有必要进行导引,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换句话说,运用一种比较新的观念,我们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也会出现新的天地。
传统的教育观念与各种新的教育观念并存于当今的语文教育大舞台,“问题不在于新观念,而在于去掉旧的观念,那些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大多数人思想的方方面面的旧观念。”去掉旧的观念,与时俱进,新的观念才能发挥对教育的指导作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树立如下新的中职教育观念:“学生的职业素质是中职教育生命力的源泉”、“就业是职业学校的生命线”。在新的教育观念下,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一、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就业班的学生不止一次地向教师反应:“我们是来学习技术的,语文等文化课程根本没有什么用。”这是一种比较偏颇的看法。首先,要承认,学习技术并获得一技之长是中职学生在校期间的首要任务;同时,又要让学生明白,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以后,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语文素养也是一个人所必备的重要素质;当然,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要有职业教育的特色,不能完全地照搬普通高中的语文教育模式。
二、适应时代背景的变化
职业学校教育成熟于工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条件下遵循的“模具制造、批量生产”的制造理念。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学生像零件一样被加工塑造,表现在学习状态上则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学习。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显然,工业经济时代的制造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学生主体意识的膨胀、自我意识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教育理念。
三、创设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
其实质是: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造一定场景或氛围,以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学情境与教材、教师、学生这三个主要因素的关系可以用图来表示。
图
1.创设“美”的导语
语文教学的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而一篇课文的美的导入语则是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开端。
下面是笔者在讲授《雨霖铃》的导入语。
“本文是柳永与恋人惜别时而写的一首离别词。这首词里有别时的依恋、有别后的凄凉;有离情别绪的景色渲染、有执手泪眼的神态刻画。寒蝉的哀鸣,黄昏的雾气,浩渺的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对无言,勾画了一幅凄美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送别图;一片残柳,一弯晓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弹奏出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天下有情人那一份难舍的眷恋、那一份离别的怨恨,在词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柳永的《雨霖铃》可以说是一个翠色的悲凉、是一曲凄美的乐曲。”诗化的语言为学生领略柳永词的意境打下了基础。
2.运用网络构建发现、解决问题的平台
在教师的引导下,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就会发现,网络上蕴涵着语文教育所必需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建构“搜索—分析—筛选—创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语文方面素养的提升。
下面是我们利用网络进行课堂研究学习的一个例子。
关于“离别”的阅读与思考——研究型课业设计
步骤一(见下表):
连接内容 关键词句 信息点研究
李白《赠汪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对友情的赞美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豪迈与潇洒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新与感伤
高适《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对友人的理解
安慰与鼓励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游子的离愁
苏轼《水调歌头》 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 对离别的认识
上升到一定高度
步骤二:
问题:①当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时,“离别”是否孕育着一个有关于人类情感的严肃而又伤感的话题?②有可能的话,请自行在网络上再搜索一些相关信息或是写一下自己的感受,并介绍给同学和老师。
步骤三:
①就步骤二发表自己的想法;
②在各组之间进行相互交流、评说。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人的各种感觉之间是相互作用的,音乐、图片、画面、声响等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各感觉器官综合地进入课堂教学系统中来,尽量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也就摆脱了常规课堂上师生之间视听感官的单一对峙状态。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在电脑与网络中跳出铅字文本的制约,让学生从人与文本(课本)的对峙中解放出来,进入情节化、互动式、多媒体、多重感知觉的人机对话场景”。
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观念,新时代的语文课堂上应该体现出时代的新观念,希望中职教育的语文课堂能成为学生们展示个性的舞台。
参考文献:
[1]John Huckle,Stephen Sterling.可持续发展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刘合群,梁泽洪.百分百中职教育新理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3]陈建翔.教师节感言:学而优则“师”.来源于《百家讲坛》节目.
[4]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5]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盐县理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