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丁茶:苦尽甘来悠然飘香

来源 :茶·健康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i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丁茶俗称茶丁、富丁茶、皋卢茶,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四川、海南等地,是我国一种传统的纯天然保健饮料佳品。
  苦丁茶入口清香味苦,而后爽口甘凉。一种苦尽甘来悠然回香的感觉让人们爱不释手,更被人们誉称为“美容茶”、“益寿茶”,成为保健养生佳品。
  
  历史悠久曾为“贡茶”
  
  在中国古书中,苦丁茶多称为“皋卢茶”,为药、饮兼用之名贵保健珍品,已有2000多年的饮用历史。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载曰:“苦,平,无毒。南人取作茗,极重之,……由此可知,在古代中国岭南一带的老百生已有饮用苦丁茶习惯。并以之治病。
  据明代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患有“结宫”的疾病(即今天所说的结肠炎、便秘等,通便有困难),太医用了很多药。均无明显效果,遂向全国征寻良方,岭南有一中草药医生乃以苦丁茶进贡,饮用方法是:选用已长出第七片嫩叶的茶芽,摘取制成干茶,每天冲饮四支茶芽,连饮七天。明太祖遵医嘱服用后果然治愈了顽疾,从此将苦丁茶列为宫廷贡品。苦丁茶因此又被誉为“贡茶”。当时满朝文武争相饮用苦丁茶,一时成为风习。
  据满清野史记载,骄横不可一世的慈禧中年以后曾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太医试遍了各种方剂,均无明显效果,遂向民间征求良方。当时两广一带有一猎人根据当地百姓有用苦丁茶治糖尿病的实例,乃大胆向朝廷进献苦丁茶,慈禧试后病情大为减轻,龙颜大悦,问猎人何处求得,猎人遂奏请降旨保护苦丁茶树,以免因过度采摘而濒于灭绝。太后乃准其所请。
  
  苦丁茶的传说
  
  苦丁茶嫩芽呈紫红色,传说是被茶女阿香的鲜血染红的。古时候有一个名叫阿香的茶女,因为长得美,官府欲将其选进宫中,但阿香死活不肯,被送进宫那天,她趁人不备,跳崖而死,鲜血溅到苦丁茶芽上,茶芽遂从绿色变成紫红色,味道也变得甘甜香浓,后来人们把苦丁茶称为紫笋茶。
  又传说,唐代安舒城有个名叫松诗人,文采过人,但年过半百却屡试不第,遂南游隐居西樵山,教山民种茶。为了寻找苦丁茶种子育苗方法,他先给仙鹤喂吃茶果,再从其粪便中出茶籽育种,未获成功,后经仙人指点,取蓬莱阁仙水浸泡,乃获成功,使西樵山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区。松在山中种茶赋诗十年,在70高龄时才考中进士。后来人们在山上修建了一座茶仙庙,以纪念他的功德。
  
  先苦后甘:功效显著
  
  苦丁茶初品清香味苦,而后则能品出甘凉,素有“保健茶”、“美容茶”、“减肥茶”、“益寿茶”等美称。苦丁茶中含有苦丁皂甙、氨基酸、维生素C、多酚类、黄酮类、咖啡碱、蛋白质等200多种成分。氢基酸含量高达10%以上。苦丁甙含量高于6.3%,另外,苦丁茶富含国内外医学界公认的抗癌之王——硒化合物,因此它的功效越来越受到重视。
  苦丁茶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低胆固醇和清暑解毒、消炎杀菌、健胃消积、提神醒脑、明目益思等功效、为凉肝散风、止痛消炎良药。对治疗高血压、肥胖症、口腔炎、咽喉炎等疗效显著;对急性胃炎、感冒、肚痛、痧气、疟疾、便秘等有较好疗效;对鼻咽癌、食道癌有抑制作用;煮水外洗能治疗多种皮肤病及烫伤等;如果把它当作茶泡饮。其滋味甘凉、生津止渴、先苦后甘,回味持久。
  近年来,对苦丁茶的研究多集中在加工成品茶和茶饮料等营养保健方面,现已成功研制出了袋泡苦丁茶、苦丁茶冲剂、苦丁茶含片、复合型苦丁茶等多种保健食品。目前有关苦丁茶的栽培、加工、生理生化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十分活跃。但对其精加工、深加工、贸易和生理生化机理尤其是对苦丁荼的功能成分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以促进苦丁茶饮料资源利用的发展。
  
  不宜饮用苦丁茶人群
  
  1 患了风寒感冒的人如饮用苦丁茶,会有碍风寒的发散,不利于感冒的治愈。
  2 虚寒体质的人(常常感觉手脚不温,畏寒怕冷)若常喝寒性的苦丁茶,会损伤体内阳气,不利于虚寒症状的改善,甚至严重的会出现腹痛、腹泻等中阳虚损的症状。
  3 慢性胃肠炎患者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胄虚寒,一旦腹部受凉或吃了凉性食物时,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苦丁茶会加重这些症状。
  4 老年人脾胃功能相对减弱,婴幼儿脾胃功能尚未健全,也不宜饮用苦丁茶,否则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副作用。
  5 经期女性和新产妇也不适宜饮用。女性月经期处于失血状态,抵抗力降低,此时饮用寒性的苦丁茶,极易导致气血受寒而凝滞、经血排出不畅,引发痛经,严重的甚至可造成月经不调。经常痛经的女性,即使不是在经期。也最好少喝苦丁茶。此外,寒性的苦丁茶不仅不利于产后子宫的恢复。还会伤及脾胃,极易引发日后缠绵难愈的畏寒怕冷、脘腹冷痛等。
  
  真假识别 质最鉴别
  
  苦丁茶的叶片较普通茶叶大1.5~2倍,叶椭圆形,叶片厚,有革质、无茸毛。鲜叶光泽性强,墨绿色。嫩芽叶制成的茶。外形粗壮,卷曲,无茸毛。冲泡可判明真伪:苦丁茶滋味是先苦(这种苦味是口感可接受的苦味)然后有微甘味,无涩、辣、臭、酸及其他异味,耐冲泡。嫩叶做的苦丁茶1克可冲泡150毫升水,其茶味浓郁,冲泡8次~10次滋味仍强烈,是普通茶叶难以媲美的。老熟叶制成的茶叶,其滋味也是先苦后甘,无青昧。滋味显浓缓慢释放,耐冲泡是主要的特点。添加2~4倍量的茶叶滋味只是感觉略浓,其苦味口感仍清爽、醇甘,不会变得奇苦难耐。如果回甘味过强、带甜味的,可能是加了甘草或糖。若有参味的可能是绞股蓝或其他参类。
  在品质鉴别方面,由于苦丁茶是保健饮品。对其审评与普通茶叶不同,是否耐;中泡是主要的,高档苦丁茶滋味浓而醇厚,先苦后甘,条索较紧洁。
  老叶做成的苦丁茶。其滋味与嫩叶做成的相近,只是耐泡次数稍少些,每次冲泡出的茶味淡些而已。如稍增加茶叶量,饮用口感仍较好。
  
  正解冲饮 沁人心脾
  
  苦丁茶叶用开水冲泡,其茶叶明亮,晶莹剔透,香气高雅,滋味鲜纯,叶茎自然舒展,直立飘浮于水中,叶片呈翠绿色,比鲜叶的色泽更鲜艳,观之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冲饮苦丁茶的要点一是水要开,二是水质要好,最好是矿泉水、泉水或纯净水等优质水。三是选用瓷器或陶器做茶具,味道更佳。四是放的量要少,苦丁茶有量少味浓、耐冲泡的特点。虽然喝茶的浓淡因人而异,难以一概而论,但对于初次接触苦丁茶的人来说。如果以250毫升的沸水来泡2~3支茶芽,也许就会觉得太苦了。即使几个人喝同一壶茶,也不能放大量的苦丁茶来冲泡,而应该一次放一两支,直至喝到其味道变淡后,并嚼食茶芽,效果更佳。五是热饮,尤其对有胃寒疾病都则更是如此,但对于没有胃病的人来说,清凉的苦丁茶水更是甘洌爽口,沁人心脾。
  苦丁茶在冲饮时,有单独冲泡和与其他茶叶、药材混合冲泡两种泡法。单纯以苦丁茶冲泡,原汁原味。清甜爽口,也不失为一种享受。而当其与其他茶叶,如乌龙茶、绿茶、龙井、毛尖、花茶等混合冲泡时,则既有这些茶的香味,又有苦丁茶回甘和润喉的优点。苦丁茶在茶叶中素有“茶胆”的名声,即无论什么茶,苦丁茶在味道上都能与之相配,而且拼配苦丁茶后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一般而言,苦丁茶与其他茶叶相配的比例为1:9,最高最好不超过2:8,否则,苦丁茶就会把其茶叶的味道盖住。所以,古今岭真一带的百姓泡茶时总喜欢加一两片苦丁茶做调味品,把苦丁茶当作“茶中味精”来使用。
  同时,苦丁茶名为茶,实为药,具有“药”的特点,对于有胃寒疾病的人而言,在冲泡时可以和红茶、乌龙茶等热性茶或与人参、桂元、红枣、枸杞、冰糖等热补药材一并冲泡,这种冲饮方法虽然对苦丁茶的药性有一定的中和作用,但也能具有其他茶、药的优点。
其他文献
期刊
新课程主张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怎么还?这里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我所在的学校每节课上40分钟,这40分钟,老师讲多少时间,学生自主学习多少时间
金融危机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对广西的经济发生影响。在从区位优势等4个方面重新认识广西的情况后,从开放的角度,提出了加快提升沿边开放,扩大区域经济合作来应对金融危机的措
为了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收入、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和前期储蓄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笔者扩展了Campbell和Mankiw提出的消费过度敏感性模型,并运用状态空间模型
4月11日上午,泰国兰实大学副校长NaresPantaratorn博士一行11人来我校访问,曾凡平副校长在一号办公楼二楼会议室会见了来访的泰国客人,并就双方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合作事宜进行了
幼儿保教的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增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培养自信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这反映了保育观念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保育的观念从传统的“保护身体发
以1978--2008年的统计数据为依据,从我国财政支出及其结构的角度出发,描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的转变。对许多学者所认为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逐渐减弱以及城乡收
一个好的高中班主任能够带好一个班,能够对一个班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为社会培养一个班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说句通俗的话,只要我们的学生和学生的家长认可你,你就是一个合格称职的高中班主任。可以说,一个成功的高中班主任,就是一个艺术家,但又远远高出其他的艺术家,因为它的作品不是静止的没有生命力的作品,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会给社会创造无穷财富和价值的人。所有这些都说明了班主任工作的好坏对学校工作
正确地理解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知识重要的一环,在物理教学中常遇到这种情况,许多学生对物理概念理解不清,理解不透,有时甚至产生一些与正确概念相抗拒的错误观念,最突出的表
财务验收工作是科技支撑计划经费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项目管理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广西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财务验收工作中出现的常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