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 导致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差异。在区域经济金融差别日益扩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统一或独立性已经和区域金融差异构成了一种博弈。本文在确保全国统一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在北部湾开放与开发的新经济条件下,探讨北部湾地区货币政策的创新,以减少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
关键词: 北部湾;区域经济;货币政策;创新
一、区域货币政策差异的文献综述
随着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国外学者越来越关注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国际上对货币政策区域差异效应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Mundell (1961) ,在其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中,Mundell 指出对于内部经济不完全同质的国家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必然存在区域差异效应。Carlino (1998)和Defina Arnold(1999)等都得出了同样的实证分析结果——经济结构差异确实导致了单一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差异。Garrison 和Chang在分析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美国8个经济区的影响后发现,货币政策对不同地区的制造业收入影响差异较大。Owyang 和Wall 通过对美国大经济区的分析表明, 各地的生产总值、个人收入、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对同一货币政策做出的反应及其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Aksoy(2002) 、Webber (2006) 等分别考察了欧盟和澳大利亚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效应。David(2006)等建立条件VAR模型研究1997年至2005年间南非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地区非对称性,研究对象为国家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南非9个省份的物价指数。
在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中,西部、中部、及沿海东部已经形成了经济、金融发展程度上的逐步递推的自然梯度。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的区域经济和金融差距也呈现出扩大趋势。在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要求下,区域经济的融合要求全国经济金融协调发展,而货币政策的这种统一执行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没有缩小区域金融的差距,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扩大了区域金融的差异,强化了某种极化效应。对于区域性的货币政策这个问题,国内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焦瑾璞等(2006) 具体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地区差异, 并对我国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执行效果进行了分析。丁则(2006) 选取1990~2003 年的年度数据利用VAR 模型和聚类分析法进行了研究。丁文丽在理论推论的基础之上运用聚类分析、协整检验和Granger 因果检验等方法, 从实证分析的角度验证了中国货币政策存在区域效应差异这一理论推论。杨晓等(2007) 选取了1978~2005 年的数据, 利用VAR 模型分析了货币供应量M1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的不同影响。本文拟在保证全国货币政策统一性的前提下,实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化区域货币政策创新的必要性及合理性,以促进广西北部湾区域的经济
发展。
二、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现状
在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要求下,区域经济的融合要求全国经济金融协调发展,而货币政策的这种统一执行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没有缩小区域金融的差距,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扩大了区域金融的差异,强化了某种极化效应。改革开发三十年来, 我国区域之间经济金融发展极不平衡, 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仅以2007年为例, 从经济总量上看, 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 万亿元、4.3 万亿元和3.9 万亿元,从各项存款余额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分别为19.6万亿元、5.0 万亿元和5.3万亿元,几乎2/3的存款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城镇居民收入情况看, 东部地区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接近1.5万元,从农村居民收入情况看, 东部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超过5800元,分别是中部和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1.8倍、2.1倍. 上述数据表明, 目前我国实行的统一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在新的经济条件下进行区域货币政策创新, 进而为北部湾经济的开放与开发提供金融支持,是金融学者亟需研究的新课题。
经验表明, 发达地区往往成为国家统一货币政策最主要的受益者, 而最需要国家货币政策支持的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的作用相对有限。统一性的货币政策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实行区域性的货币政策以协调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因此, 要实现北部湾经济开放与开发, 就需要缩小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区域差距, 实现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我国可考虑在坚持货币政策统一性的前提下, 从北部湾经济实际出发, 从一般性货币政策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入手, 认真研究和解决货币政策各项可以区域化的管理行为和相应的政策措施, 更好地发挥人民银行区分行的自主权, 采取适度差别的区域货币政策措施, 使货币政策能较为平等地作用于不同区域经济金融的发展, 服务于北部湾经济。
三、北部湾经济开发与差别准备金政策创新
差别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在美国早已得到较好的运用。如1935年,美国的存款准备金率按银行所处的三类地区分别制定,即划分为中央储备城市、储备城市和其他地区等三个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分别实行26%、20%、14%三种不同的活期存款准备金率,这对扩大不发达地区货币供应量的作用十分显著。有利于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
我国央行在2004年4月也实行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将法定准备金率调整到7.5%,对38家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实行8%的差别准备金率。这种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主要是基于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差异执行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 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对于欠发达地区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可以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此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影起地区间的套利行为,并且有利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能吸引到足够的资金。我国中央银行还可以考虑, 在确保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清偿能力、保证银行安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前提下,实行区域不同的差别准备金政策, 适度降低广西北部湾地区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 同时把少量的调控幅度权交给区分行,浮动幅度与经济发展落后程度成正比,让他们根据本区域经济金融的发展在中央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比较适当的准备金率,从而在起到支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的同时更有效地调控本地区经济金融运行。这样就可以适度增加北部湾地区资金流入, 增加北部
湾的资金供给, 从而起到支持北部湾开放与开发的作用。
四、北部湾经济开发与差别再贴现政策创新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信贷资金供求情况,制定和调整再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再贴现作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还可以起到扩张或收缩社会信用的作用。当中央银行需要收缩银根, 抑制经济过快扩张时, 就可提高再贴现率, 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提高, 从而抑制信贷需求, 减少货币供给。另外, 再贴现率可以影响市场利率, 通过调整再贴现率, 能及时将货币政策的意图传递给社会, 并引导人们的投资、消费行为, 推动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我国央行宏观调控手段改革到目前,再贴现已成为其重要的形式之一,每年通过再贴现手段投放的基础货币逐年增加,但用于西部地区的比重却变化不大。中央银行适当增加用于西部地区的再贴现总量,从而增加西部地区的可用资金量。以美国为例,各区域金融的贴现率由各区域的联邦储备银行制定,原则上各区域可以自行规定不同的贴现率,这就有利于落后地区根据本地实际,通过贴现率调整促进投资和经济发展。随着票据市场的发展,商业汇票和银行汇票已成为重要的融资工具,但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思想认识滞后,票据业务同样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票据融资,鼓励商业银行扩大票据业务,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央行可以对出自西部地区的票据再贴现时,以低于正常水平的再贴现率进行再贴现并相机确定贴现票据的种类和区域限制。
目前, 我国基本上是实行统一再贴现政策, 但在行业、企业和产品目录上有稍微差别,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根据金融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的需要, 会不定期公布再贴现优先支持的行业、企业和产品目录。各授权窗口须据此选择再贴现票据, 安排再贴现资金投向。可以进一步把这种差别转向到区域差别, 实行区域差别化再贴现政策。可以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再贴现规模的区域差别化, 适当向广西北部湾区域倾斜,给予北部湾区域更多的再贴现资金额度,以此增加北部湾区域的基础货币投放。二是再贴现率的区域差别化, 在同等条件下, 对于出自北部湾区域的再贴现票据给予更低的再贴现率进行再贴现,以此来推动北部湾区域的票据融资业务的发展。三是再贴现条件的区域差别化,调整具有再贴现资格的票据种类和票据期限,以此体现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意图, 适当放宽北部湾区域票据再贴现条件,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向。四是加快再贴现管理体制改革, 把北部湾区域再贴现转授权窗口下放给中国人民银行南宁分行,给予其部分的调控浮动权。
五、北部湾经济开发与差别信贷政策创新
信贷政策作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贷政策和货币政策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金融市场不够发达, 利率没有市场化, 单纯依靠财政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受财力限制较大, 信贷政策发挥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相当长时期内将会存在。差别信贷政策可以从信贷总量控制、信贷投放控制等方面进行区域差异化操作, 对北部湾区域给予适度增加信贷额度,在信贷投放上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兴通讯电子、医药等行业。可以仿效国外有关做法, 探索制定限制本地区信贷资金外流的管理措施, 要求银行必须为所在地提供高比例贷款。此外, 积极探索建立分层次的中央银行“窗口指导”体系, 建立和完善人民银行分支行对辖区内商业银行落实货币政策考核评价体系, 以保证信贷政策的有效实施, 进一步发挥中央银行各大区分行“窗口指导”的能力与水平,引导区域商业银行按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图开展其信贷业务。
六、北部湾经济开发与差别再贷款政策创新
中央银行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和进行金融调控的传统政策工具,习惯上称作再贷款。一般来讲,中央银行贷款增加,是银根有所放松的信号之一,反之是银根紧缩的信号。再贷款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中就占有很大的比重,是我国基础货币吞吐的主要渠道和调节贷款流向的重要手段。目前,人民银行发放的再贷款余额中的90%是由人民银行总行直接发放的,人民银行分行以下分支机构所发放的再贷款余额约为10%。从目前再贷款使用现状来看,各类再贷款的管理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没有有效发挥,再贷款的区域配置和结构调整完善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特别是支农再贷款我们在坚持给予支持与扶持政策不动摇的基础上,还必须强调在发放支农再贷款时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等经营状况,合理安排和发放支农再贷款,切实防止因过度发放支农再贷款而导致信用社资金投向发生偏差,负担加重,引起新的风险发生。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民银行一级分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针对不同地区经济金融发展差异情况,实行有差别的货币信贷政策,总行适当扩大对人民银行一级分行的授权,确保人民银行大区分行因地制宜,灵活自主地运用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灵活开发再贷款种类,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鉴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基础、思想观念、金融意识上的不同,央行需要制定有差别的再贷款政策以平衡货币政策的效能区域性差异。
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开放与开发的背景下,差别再贷款政策的创新应该主要从两个方面做起: 一是实行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区域差别化, 对北部湾区域的相对落后地区的支农再贷款的额度、范围、利率和期限给予政策倾斜, 适当扩大北部湾区域支农再贷款的额度, 并把贷款范围向整个农业产业链延伸,实行适度的贷款优惠利率, 把目前支农再贷款“最长期限为一年, 展期不得超过一年”扩展到3年~5年,以顺应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实行北部湾开放开发的专项再贷款,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更新、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区域金融机构发展等融资需求,给予专项再贷款扶持。尤其是对北部湾的能源、交通、海洋、旅游和环保等重大项目,提供以中长期项目融资为主的开发性再贷款金融服务,更持久地支持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
北部湾地区对资金的需求增长迅猛,资金出现缺口且越来越大,由于广西资本形成能力非常弱,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不高,在资金供应方面已不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就必须加快北部湾经济区金融业的跨越式发展。在确保全国统一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差异化货币政策的创新这一金融发展思路,可以增加北部湾金融要素供给和金融资源供给,增强金融业对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支撑力度。
参考文献:
[1]吴东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区域货币政策创新》辽宁经济2008.10
[2]范祚军《区域金融调控论》人民出版社2007.12. P247-265页
[3]任亚军《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差异性研究》.上海金融.2007.3
广西大学研究生“创新课题”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通讯地址:广西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广西 南宁530004)
关键词: 北部湾;区域经济;货币政策;创新
一、区域货币政策差异的文献综述
随着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国外学者越来越关注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国际上对货币政策区域差异效应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Mundell (1961) ,在其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中,Mundell 指出对于内部经济不完全同质的国家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必然存在区域差异效应。Carlino (1998)和Defina Arnold(1999)等都得出了同样的实证分析结果——经济结构差异确实导致了单一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差异。Garrison 和Chang在分析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美国8个经济区的影响后发现,货币政策对不同地区的制造业收入影响差异较大。Owyang 和Wall 通过对美国大经济区的分析表明, 各地的生产总值、个人收入、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对同一货币政策做出的反应及其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Aksoy(2002) 、Webber (2006) 等分别考察了欧盟和澳大利亚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效应。David(2006)等建立条件VAR模型研究1997年至2005年间南非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地区非对称性,研究对象为国家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南非9个省份的物价指数。
在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中,西部、中部、及沿海东部已经形成了经济、金融发展程度上的逐步递推的自然梯度。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的区域经济和金融差距也呈现出扩大趋势。在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要求下,区域经济的融合要求全国经济金融协调发展,而货币政策的这种统一执行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没有缩小区域金融的差距,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扩大了区域金融的差异,强化了某种极化效应。对于区域性的货币政策这个问题,国内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焦瑾璞等(2006) 具体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地区差异, 并对我国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执行效果进行了分析。丁则(2006) 选取1990~2003 年的年度数据利用VAR 模型和聚类分析法进行了研究。丁文丽在理论推论的基础之上运用聚类分析、协整检验和Granger 因果检验等方法, 从实证分析的角度验证了中国货币政策存在区域效应差异这一理论推论。杨晓等(2007) 选取了1978~2005 年的数据, 利用VAR 模型分析了货币供应量M1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的不同影响。本文拟在保证全国货币政策统一性的前提下,实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化区域货币政策创新的必要性及合理性,以促进广西北部湾区域的经济
发展。
二、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现状
在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要求下,区域经济的融合要求全国经济金融协调发展,而货币政策的这种统一执行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没有缩小区域金融的差距,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扩大了区域金融的差异,强化了某种极化效应。改革开发三十年来, 我国区域之间经济金融发展极不平衡, 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仅以2007年为例, 从经济总量上看, 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 万亿元、4.3 万亿元和3.9 万亿元,从各项存款余额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分别为19.6万亿元、5.0 万亿元和5.3万亿元,几乎2/3的存款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城镇居民收入情况看, 东部地区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接近1.5万元,从农村居民收入情况看, 东部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超过5800元,分别是中部和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1.8倍、2.1倍. 上述数据表明, 目前我国实行的统一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在新的经济条件下进行区域货币政策创新, 进而为北部湾经济的开放与开发提供金融支持,是金融学者亟需研究的新课题。
经验表明, 发达地区往往成为国家统一货币政策最主要的受益者, 而最需要国家货币政策支持的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的作用相对有限。统一性的货币政策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实行区域性的货币政策以协调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因此, 要实现北部湾经济开放与开发, 就需要缩小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区域差距, 实现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我国可考虑在坚持货币政策统一性的前提下, 从北部湾经济实际出发, 从一般性货币政策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入手, 认真研究和解决货币政策各项可以区域化的管理行为和相应的政策措施, 更好地发挥人民银行区分行的自主权, 采取适度差别的区域货币政策措施, 使货币政策能较为平等地作用于不同区域经济金融的发展, 服务于北部湾经济。
三、北部湾经济开发与差别准备金政策创新
差别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在美国早已得到较好的运用。如1935年,美国的存款准备金率按银行所处的三类地区分别制定,即划分为中央储备城市、储备城市和其他地区等三个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分别实行26%、20%、14%三种不同的活期存款准备金率,这对扩大不发达地区货币供应量的作用十分显著。有利于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
我国央行在2004年4月也实行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将法定准备金率调整到7.5%,对38家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实行8%的差别准备金率。这种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主要是基于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差异执行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 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对于欠发达地区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可以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此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影起地区间的套利行为,并且有利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能吸引到足够的资金。我国中央银行还可以考虑, 在确保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清偿能力、保证银行安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前提下,实行区域不同的差别准备金政策, 适度降低广西北部湾地区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 同时把少量的调控幅度权交给区分行,浮动幅度与经济发展落后程度成正比,让他们根据本区域经济金融的发展在中央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比较适当的准备金率,从而在起到支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的同时更有效地调控本地区经济金融运行。这样就可以适度增加北部湾地区资金流入, 增加北部
湾的资金供给, 从而起到支持北部湾开放与开发的作用。
四、北部湾经济开发与差别再贴现政策创新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信贷资金供求情况,制定和调整再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再贴现作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还可以起到扩张或收缩社会信用的作用。当中央银行需要收缩银根, 抑制经济过快扩张时, 就可提高再贴现率, 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提高, 从而抑制信贷需求, 减少货币供给。另外, 再贴现率可以影响市场利率, 通过调整再贴现率, 能及时将货币政策的意图传递给社会, 并引导人们的投资、消费行为, 推动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我国央行宏观调控手段改革到目前,再贴现已成为其重要的形式之一,每年通过再贴现手段投放的基础货币逐年增加,但用于西部地区的比重却变化不大。中央银行适当增加用于西部地区的再贴现总量,从而增加西部地区的可用资金量。以美国为例,各区域金融的贴现率由各区域的联邦储备银行制定,原则上各区域可以自行规定不同的贴现率,这就有利于落后地区根据本地实际,通过贴现率调整促进投资和经济发展。随着票据市场的发展,商业汇票和银行汇票已成为重要的融资工具,但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思想认识滞后,票据业务同样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票据融资,鼓励商业银行扩大票据业务,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央行可以对出自西部地区的票据再贴现时,以低于正常水平的再贴现率进行再贴现并相机确定贴现票据的种类和区域限制。
目前, 我国基本上是实行统一再贴现政策, 但在行业、企业和产品目录上有稍微差别,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根据金融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的需要, 会不定期公布再贴现优先支持的行业、企业和产品目录。各授权窗口须据此选择再贴现票据, 安排再贴现资金投向。可以进一步把这种差别转向到区域差别, 实行区域差别化再贴现政策。可以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再贴现规模的区域差别化, 适当向广西北部湾区域倾斜,给予北部湾区域更多的再贴现资金额度,以此增加北部湾区域的基础货币投放。二是再贴现率的区域差别化, 在同等条件下, 对于出自北部湾区域的再贴现票据给予更低的再贴现率进行再贴现,以此来推动北部湾区域的票据融资业务的发展。三是再贴现条件的区域差别化,调整具有再贴现资格的票据种类和票据期限,以此体现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意图, 适当放宽北部湾区域票据再贴现条件,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向。四是加快再贴现管理体制改革, 把北部湾区域再贴现转授权窗口下放给中国人民银行南宁分行,给予其部分的调控浮动权。
五、北部湾经济开发与差别信贷政策创新
信贷政策作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贷政策和货币政策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金融市场不够发达, 利率没有市场化, 单纯依靠财政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受财力限制较大, 信贷政策发挥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相当长时期内将会存在。差别信贷政策可以从信贷总量控制、信贷投放控制等方面进行区域差异化操作, 对北部湾区域给予适度增加信贷额度,在信贷投放上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兴通讯电子、医药等行业。可以仿效国外有关做法, 探索制定限制本地区信贷资金外流的管理措施, 要求银行必须为所在地提供高比例贷款。此外, 积极探索建立分层次的中央银行“窗口指导”体系, 建立和完善人民银行分支行对辖区内商业银行落实货币政策考核评价体系, 以保证信贷政策的有效实施, 进一步发挥中央银行各大区分行“窗口指导”的能力与水平,引导区域商业银行按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图开展其信贷业务。
六、北部湾经济开发与差别再贷款政策创新
中央银行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和进行金融调控的传统政策工具,习惯上称作再贷款。一般来讲,中央银行贷款增加,是银根有所放松的信号之一,反之是银根紧缩的信号。再贷款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中就占有很大的比重,是我国基础货币吞吐的主要渠道和调节贷款流向的重要手段。目前,人民银行发放的再贷款余额中的90%是由人民银行总行直接发放的,人民银行分行以下分支机构所发放的再贷款余额约为10%。从目前再贷款使用现状来看,各类再贷款的管理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没有有效发挥,再贷款的区域配置和结构调整完善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特别是支农再贷款我们在坚持给予支持与扶持政策不动摇的基础上,还必须强调在发放支农再贷款时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等经营状况,合理安排和发放支农再贷款,切实防止因过度发放支农再贷款而导致信用社资金投向发生偏差,负担加重,引起新的风险发生。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民银行一级分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针对不同地区经济金融发展差异情况,实行有差别的货币信贷政策,总行适当扩大对人民银行一级分行的授权,确保人民银行大区分行因地制宜,灵活自主地运用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灵活开发再贷款种类,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鉴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基础、思想观念、金融意识上的不同,央行需要制定有差别的再贷款政策以平衡货币政策的效能区域性差异。
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开放与开发的背景下,差别再贷款政策的创新应该主要从两个方面做起: 一是实行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区域差别化, 对北部湾区域的相对落后地区的支农再贷款的额度、范围、利率和期限给予政策倾斜, 适当扩大北部湾区域支农再贷款的额度, 并把贷款范围向整个农业产业链延伸,实行适度的贷款优惠利率, 把目前支农再贷款“最长期限为一年, 展期不得超过一年”扩展到3年~5年,以顺应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实行北部湾开放开发的专项再贷款,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更新、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区域金融机构发展等融资需求,给予专项再贷款扶持。尤其是对北部湾的能源、交通、海洋、旅游和环保等重大项目,提供以中长期项目融资为主的开发性再贷款金融服务,更持久地支持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
北部湾地区对资金的需求增长迅猛,资金出现缺口且越来越大,由于广西资本形成能力非常弱,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不高,在资金供应方面已不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就必须加快北部湾经济区金融业的跨越式发展。在确保全国统一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差异化货币政策的创新这一金融发展思路,可以增加北部湾金融要素供给和金融资源供给,增强金融业对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支撑力度。
参考文献:
[1]吴东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区域货币政策创新》辽宁经济2008.10
[2]范祚军《区域金融调控论》人民出版社2007.12. P247-265页
[3]任亚军《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差异性研究》.上海金融.2007.3
广西大学研究生“创新课题”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通讯地址:广西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广西 南宁5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