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格”练笔:习作起步的牛鼻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主要体现在口头上,教师引导学生说一句或几句话,而到了三年级,教材便以“习作”的面孔,正式呈现在每个单元中,且还有一个独立的“习作单元”。“万事开头难”,这过渡的步子如何迈得稳、跨度是否适中,学生们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勇气,衔接是否自然,这是教与学的难点。
  一、“微格”练笔的意义
  习作教学长期以来受到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者的关注,“随文练笔”“片段写作”“微写作”等练笔形式层出不穷,但这些“小练笔”的训练点与单元习作之间缺乏整体关联,课文之间的练笔各自为阵,缺乏明显的针对性、整体性和序列性。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全面推进,统编本教材的全面使用,习作教学将会经受新的考验,习作训练点的选择将围绕单元习作知识滚动式推进。而“微格”练笔能在较短的时间和空间内,紧随阅读教学,指导、组织学生围绕某一写作技能进行领悟、练写、交流、评价,实现练笔的转型升级。
  二、“微格”练笔的策略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微格”练笔依托统编本三年级教材,根据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目标,研究、寻找、确立每篇课文、相关板块中的训练点,适时引导、组织学生就某一单项的习作技能即时进行5~8分钟的仿写、交流,入格悦作,串点成面,形成序列,以此帮助、促進三年级学生习作稳健起步。
  1.分“格”,细化习作内容
  教师要根据统编本三年级教材中的习作内容,结合课后习题中的“小练笔”序列,把单元习作要点细化到阅读教学过程中,分解训练,分步讲评。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要求学生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注意观察美丽的景色并写下来;《秋天的雨》让学生想象仿写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习作训练点的细化、分解、积累,将建构写作技术体系,达到拾级而上、聚点成面的目的,有效提升教学实效。
  2.入“格”,搭建习作支架
  统编本教材整体建构写作课程内容,习作的教学线可把可控。教师要围绕单元习作的内容和要求,依据年段特点,在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中选取一个或两个练写点。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由两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组成,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教学《花的学校》时,让学生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教学《不懂就要问》时,让学生圈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并与同学交流,阅读吸收与习作表达之间壁垒的打破,让学生对这一单元的习作“我的暑假生活”写得有声有色。“微格”练笔,每次聚焦一格,练深写透,一写一得,格格相连。
  3.升“格”,提高习作能力
  “微格”练笔结合文本的内容,围绕一个重点,每次只训练一种技能,学生容易掌握,目标容易达成,内容易于评估。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时,很多学生用上了表示空间方位和时间先后顺序的词,并加上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内心等细节描写,让习作血肉丰满。
  “微格”练笔,让教师的教有章可循、有策可依,让学生的学拾级而上、水到渠成。它易写易改,降低了习作教学的难度,让学生经历若干次跨台阶式练习,实现由观察到表达、由句到段拾级而上的自然过渡,逐步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微格’练笔助力乡村小学生习作起步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b/2020/02/12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沭阳如东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二十年来,我摸爬滚打在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深一脚,浅一脚,且行且迷茫。一颗浮躁之心迫切需要安顿,使我不得不又一次回到原点,重新思考教与学的初始问题。  一、备课——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备课是我们每位教师的基本功,而基本功扎实与否取决于一个教师对课标、教材、语文知识掌握积累的程度。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的教材我都完整地使用过一轮,我知道备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备课要从“学”开
统编本一、二年级教材中,增设了大量切合学生认知实际且妙趣横生的童话故事,深受学生的喜爱,对于历练学生感知文本、提升他们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那统编本教材中的童话故事该如何教学呢?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曾经指出:“语文课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目的。”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活动,朗读是学生直接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的形式,是夯实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基石。笔
一、初读课文,了解雾凇  1.导入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种自然现象。齐读课题,指导写好“凇”字。  2.初读课文,用最简练的语言说说什么是雾凇。  二、美读欣赏,认识雾凇  1.配乐欣赏雾凇的图片,师引导:看了这么美的雾凇,你想到了哪些优美的词语或句子。  2.出示文中词语并指导学生读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雾凇的美。  三九严寒 大地冰封  松花江畔 十里长堤  洁白晶莹 银光
懵懵懂懂的我2011年踏入教育这个行业,现已过去了7个春秋。回顾过去,我思绪万千。现将我任职以来的教育教学经验及成长感悟总结如下:  感悟之一 ——积累  “山是一本书,年轻时读它  薄,年长时读它厚。”教育也是一样。  我一直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总是不会错的。我经常读《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其中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技术以及精彩的教学方案、开放的教学理念都使我受益匪浅。此
进入高年级,课文的篇幅明显加长,内容明显丰富,按部就班地梳理与推进,不仅会有琐碎之感,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还不利于学生结构性思维的形成。因此,教师就需要紧扣文本表达的中心,形成中心统整、内容辐射的认知结构,从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笔者以统编本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整体梳理,确定中心,提升提炼能力  杜甫诗云:“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对于
教材中收录了一些新闻通讯类的课文供学生学习。新闻通讯类课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通过细节化的场面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在语用视角下,对于通讯类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场面描写进行品读,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语用练习,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高效化。《大江保卫战》这一篇课文就具有这样的特点,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紧紧围绕文本里面所包含的场面描写,来让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具体而言,可
為了形成聚合之力,统编本教材针对习作教学专门设置了习作单元,举整个单元之力,为学生写好一篇习作奠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意识的淡漠和观察能力的薄弱,是导致他们表达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统编本教材在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单元中就设置了关于“观察”的语文要素,从而让学生在品读、体悟、内化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感知,真正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服务。  一、从静止到变化,丰富观察成果  习作
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课堂承载的重大使命。关于阅读能力,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和PIRLS(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都十分重视对学生提取信息、运用信息进行分析、推论、评价、质疑等诸多能力的培养。结合课标的目标阐释,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阅读核心能力由低到高依次可以分为检索、理解、運用、欣赏、评价、质疑、创新这几个层次。在进行阅读导学单设计时,教师当本着课标各学段的具体培育目标
“好的学习是学生自身的内在需要。小学生受年龄、心智发展等因素影响,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犹如‘空隙’和‘漏洞’,使得学习不够圆满。‘嵌入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在学生学习的空隙处、受阻点等予以适切的指导和点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丰盈,学习空间更为饱满,学习效果更为扎实。” (特级教师沙建华语)  那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嵌入”呢? 庖丁解牛,需“依乎天理,批大郤
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学生对童话故事有着特殊的敏感性,教师应从学生认知视角展开教学,用童话思维来指导学生学习童话,并通过读童话、讲童话、演童话、写童话等手段,理顺学生的童话思维。童话故事教学没有统一格式,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童话内容展开教学设计,并在不断优化中探索童话教法的创新运用,以提升童话教学水平。  一、读童话,创设童话思维阅读情境  童话故事具有诸多吸引人的情境、人物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