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维A治愈甲银屑病一例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d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52岁,因10个指甲增厚、变色2个月,于2008年3月至我所门诊就诊.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手10指甲甲板逐渐增厚、变硬,失去光泽,并呈棕黑色改变,无皮肤损害.外院按"灰指甲"给予口服伊曲康唑治疗无效,遂来我所门诊治疗.既往体健,无皮肤病史,家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其他文献
睫毛最早形成于胚胎第7~8周.上睑约90~160根睫毛,大致排列为5~6行,长度8~12 mm;下睑则约75~80根,3~4行,长度为6~8 mm.睫毛毛囊无立毛肌,与Zeis腺(睑缘的皮脂腺)和Moll腺(睑缘的顶泌汗腺)相连.睫毛规则弯曲,由外向内也可分为三部分,即毛小皮、皮质(包括色素)和髓质.与头发相比,目前人们对睫毛毛囊的组织学及生物学了解较少.为了了解睫毛毛囊生长、动态性周期及形态学特
期刊
目的 检测SIJE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DNA中p16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其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以Taqman探针为基础的实时定量PCR(Methylight)方法检测28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人CD4~+T淋巴细胞中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 SLE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35.7%,10/28)高于对照组(10.0%,2/20).两者比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皮肤感染的耐药情况,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离培养的16株分枝杆菌经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采用国内公认的绝对浓度间接法分别检测16株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链霉索、利福平和乙胺丁醇四种药物的耐药情况;对其中2株链霉素耐药临床株进行rpsL基因扩增和DNA测序.结果 16株结核分枝杆菌中,2株对链霉素耐药,对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敏感;其余14株
活性氧(ROS)与SLE的发病有关[1],ROS升高可导致细胞凋亡增加和DNA氧化引起结构改变,其中已发生结构改变的DNA成为免疫原性抗原诱导自身抗体产生,这些抗体能结合自身的DNA形成免疫复合物而诱发肾功能不全等临床症状[2].过氧化氢酶(CAT)能将H2O2转化为水和氧气,从而使ROS失活[3].CAT基因位于染色体11p13,其330位点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4],其碱基T→C突变可产生3种基
期刊
患者女,35岁.因患风湿性关节炎,2 d前采集新鲜威灵仙(约250 g),捣成碎末加稀黄泥搅成糊状,外敷双膝关节、腰部,并用塑料布封包.3 h后自觉局部有灼热感.揭去敷药可见皮肤红肿,渐出现黄豆大水疱,很快变成大疱,有少许渗液,剧烈疼痛.于2008年8月3日来我院皮肤科诊治.患者有风湿性关节炎史1.5年.无药物过敏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检:体温37.2℃,脉搏69次,呼吸20次,血压13
期刊
本研究目的为评价一种高浓度甘油护手霜对煤矿工人极端职业条件下皮肤的治疗作用.本研究开展时间为冬季,持续4周,受试者为一家位天美国中西部的小型乡村社区的煤矿公司雇员.该地点湿度低、气温寒冷、具有相当多的煤炭颗粒物质.受试者暴露在地下800英尺的上述条件下,每天8小时.由一名接受培训的评价人员在灯光放大镜下对受试者双手干燥、皲裂程度进行视觉评价,并且对皮肤粗糙程度进行触觉评价.手背皮肤的临床照片用于评
期刊
患者男,49岁.因四肢伸侧多发紫色痛性结节以及右足底带状排列紫红色斑疹伴发热1周,于2008年7月21日来我院就诊.2008年7月11日突然出现上腹部疼痛,后转移至右下腹,伴恶心、呕吐以及发热.次日于某医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并于当日行阑尾单纯切除术,术中探查阑尾中度水肿及充血,无化脓和穿孔,因阑尾异位,手术持续2 h。
期刊
患者女,43岁.因四肢泛发环状斑丘疹伴痒、痛半年于2008年8月15日入院.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上肢散发少数鲜红色环状斑丘疹,约粟米大,伴痒、痛,后皮疹增多,逐渐累及双下肢,背部也出现少数皮疹,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不详,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后病情好转,部分皮损消退,遗留色素沉着,但停药一段时间后病情又复发,仍以四肢为重.患者多次就医,被诊为多形红斑药疹,经治疗(具体不详)可好转,但停药病情复发.体
期刊
患者女,37岁,因关节酸痛5年,面部红斑伴萎缩2年,全身环形褐色皮疹1年,于2007年8月来诊.患者5年前出现关节疼痛,以四肢大关节为著,反复发作,就诊于浙江省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查抗核抗体(ANA)阳性,抗dsDNA抗体阳性,蛋白尿24 g/24 h,ESR 70mm/1 h.诊断为SLE,住院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
期刊
复发性带状疱疹是由于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后体内抗体不足以消除潜伏在颅、脊髓神经根节内的VZV,当机体免疫状态发生变化时,VZV再度活跃而引起~([1]).2004年7月至2009年1月,我们收集到复发性带状疱疹患者22例,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