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趣,符合了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程,引导学生在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中掌握抽象化的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让数学学习不再那么枯燥无味,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趣味性
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等特征,小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受年龄和认知的影响,他们对枯燥的学习内容没有太大的兴趣,只能跟着教师的脚步去学,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影响了学习效率,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阻力,使他们的自信心受挫。基于此现象,小学数学教师应分析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从学生和教学方式的角度转变思想,发展多种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高效率地完成知识的探索,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一、创建数学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喜欢玩游戏的,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创建趣味性的数学游戏,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也让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这样学生不仅能积极参与,还能积极思考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注意力比较集中且会非常认真地完成游戏,并且还能在游戏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找出数学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教师在创建数学游戏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游戏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层次性,让所有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游戏结束后,教师还要检验学生的收获情况,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检查游戏中出现的漏洞,以便在之后的教学中完善游戏。以北师大版《小数乘法》为例,通过小数点搬家的游戏,让学生观察出小数点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师准备几张数字卡片和一个小数点的卡片,并排摆出任意三个数字,用小数点的卡片从右到左依次插入到两个数字中间,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位置发生变化时,呈现出的数字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在学生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小数点向左移动1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移动2位变为原来的百分之一”引导学生根据这样的句式说出移动3位及更多位置的规律,从而推导出向右移动的规律。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灵活探索知识的动力。
二、运用有趣的情境,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
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其实蕴含着很多的规律,只要认真研究就能找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共性,利用这些共性开展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又能让学生在各个知识之间进行灵活的转换,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小学数学教材中列举出了很多生活实例,教师可以挖掘生活中有趣的场景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北师大版四年级《除法》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指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师创建了买文具的真实情境,在讲台上摆放几件文具用品并标上每一件的价格:文具盒6元一个,钢笔10元一支,笔记本2元一本,班费有70元,如果买其中的几件,分别能买多少个?让学生独立思考了解到的条件并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板书,请其他学生列式解答,点出商为0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结合教材中的练习题,引导学生通过口算、估算、列竖式等多种形式寻求答案,使学生感受估算与精算的区别,教师总结商的运算规律,从而使学生掌握除法计算的基本方法。
三、优化教学语言的风趣幽默性,活跃课堂气氛
数学语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小学生天性活泼,无法快速理解数学语言,如果教师一板一眼地讲解,他们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若是教师运用自然风趣的语言,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以及数学的魅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贴近学生的认知范围,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优化数学语言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兴趣。比如在北师大版《分数的混合运算》中,使学生掌握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师结合教材中的例题:气象小组有12人,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三分之一,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四分之三,航模小组有多少人?教师先让学生理清其中蕴含的数学关系,思考怎样求出航模小组的人数,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最后将所有学生遇到的问题总结并统一讲解,简化这道题的数学语言:“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三分之一,就是把气象小组的人数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三份,其中一份就是摄影小组的人数,也就是12的三分之一”之后让学生推导出航模小组的人数。
四、增加动手操作环节,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动手操作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趣味性的有效途径,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非常乐于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他们会积极地思考,能高效率地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比如在《分一分与除法》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体会在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为学习除法打下基础。教师让学生准备一些火柴,提出问题:“有三只小猫共同钓了9条鱼,每只小猫能分几条?”引导学生用摆火柴的方式得出答案,教师巡视指導发现学生之间出现了不同的分法,将学生的结果板书,让学生观察哪种分法比较公平,从而引申出平均分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快速掌握了教学难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地变换教学方式,不断地总结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为学生进行高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莲萍.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对策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8).
[2] 王珏.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策略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4).
[3] 魏晓姗.小学数学教学中趣味性教学方法的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7(10).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趣味性
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等特征,小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受年龄和认知的影响,他们对枯燥的学习内容没有太大的兴趣,只能跟着教师的脚步去学,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影响了学习效率,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阻力,使他们的自信心受挫。基于此现象,小学数学教师应分析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从学生和教学方式的角度转变思想,发展多种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高效率地完成知识的探索,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一、创建数学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喜欢玩游戏的,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创建趣味性的数学游戏,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也让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这样学生不仅能积极参与,还能积极思考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注意力比较集中且会非常认真地完成游戏,并且还能在游戏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找出数学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教师在创建数学游戏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游戏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层次性,让所有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游戏结束后,教师还要检验学生的收获情况,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检查游戏中出现的漏洞,以便在之后的教学中完善游戏。以北师大版《小数乘法》为例,通过小数点搬家的游戏,让学生观察出小数点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师准备几张数字卡片和一个小数点的卡片,并排摆出任意三个数字,用小数点的卡片从右到左依次插入到两个数字中间,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位置发生变化时,呈现出的数字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在学生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小数点向左移动1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移动2位变为原来的百分之一”引导学生根据这样的句式说出移动3位及更多位置的规律,从而推导出向右移动的规律。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灵活探索知识的动力。
二、运用有趣的情境,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
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其实蕴含着很多的规律,只要认真研究就能找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共性,利用这些共性开展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又能让学生在各个知识之间进行灵活的转换,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小学数学教材中列举出了很多生活实例,教师可以挖掘生活中有趣的场景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北师大版四年级《除法》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指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师创建了买文具的真实情境,在讲台上摆放几件文具用品并标上每一件的价格:文具盒6元一个,钢笔10元一支,笔记本2元一本,班费有70元,如果买其中的几件,分别能买多少个?让学生独立思考了解到的条件并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板书,请其他学生列式解答,点出商为0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结合教材中的练习题,引导学生通过口算、估算、列竖式等多种形式寻求答案,使学生感受估算与精算的区别,教师总结商的运算规律,从而使学生掌握除法计算的基本方法。
三、优化教学语言的风趣幽默性,活跃课堂气氛
数学语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小学生天性活泼,无法快速理解数学语言,如果教师一板一眼地讲解,他们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若是教师运用自然风趣的语言,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以及数学的魅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贴近学生的认知范围,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优化数学语言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兴趣。比如在北师大版《分数的混合运算》中,使学生掌握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师结合教材中的例题:气象小组有12人,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三分之一,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四分之三,航模小组有多少人?教师先让学生理清其中蕴含的数学关系,思考怎样求出航模小组的人数,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最后将所有学生遇到的问题总结并统一讲解,简化这道题的数学语言:“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三分之一,就是把气象小组的人数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三份,其中一份就是摄影小组的人数,也就是12的三分之一”之后让学生推导出航模小组的人数。
四、增加动手操作环节,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动手操作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趣味性的有效途径,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非常乐于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他们会积极地思考,能高效率地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比如在《分一分与除法》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体会在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为学习除法打下基础。教师让学生准备一些火柴,提出问题:“有三只小猫共同钓了9条鱼,每只小猫能分几条?”引导学生用摆火柴的方式得出答案,教师巡视指導发现学生之间出现了不同的分法,将学生的结果板书,让学生观察哪种分法比较公平,从而引申出平均分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快速掌握了教学难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地变换教学方式,不断地总结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为学生进行高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莲萍.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对策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8).
[2] 王珏.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策略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4).
[3] 魏晓姗.小学数学教学中趣味性教学方法的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