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蚕桑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在我国已经有5000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受人们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的拉动,蚕桑产业也蓬勃发展。但现代的蚕桑产业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蚕桑产业,传统的蚕桑产业主要是以生产蚕丝为主,而现代蚕桑产业,除了生产蚕丝还有很多附加的价值,比如蚕桑文化旅游等,所以新时期如何通过改革促进广西蚕桑产业的创新发展,是未来一段时间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就从广西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蚕桑产业;合作社;文化价值;桑叶
中图分类号:U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8-0281-01
种桑养蚕在我国历史悠久,传统上我国主要是以生产茧、丝、绸为目的,所以,种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为了养蚕。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对蚕桑资源综的利用效率也在逐步提高,从桑树到蚕丝的利用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有些地方甚至还积极的创新,积极开发蝉嗓资源的生物价值、文化价值等;为蝉嗓产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所以,新时期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循环经济理念进行开发利用,最终达到物尽其用和资源效益最优化的目的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1]
一、广西蚕桑资源发展的现状
蚕桑产业在广西发展已成规模,在推动广西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别在提高农户的收入和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国蚕业“东桑西移”局面的出现,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桂西北 (河池市 )、桂中 (来宾市 、柳州市等 )和桂南 (南宁市、贵港市等 )3大优势蚕桑产业带。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为广西的经济的腾飞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广西蚕桑资源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小作坊式的桑蚕生产模式,不利于产业发展
广西蚕桑产业爆发式发展主要是从2006年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开始的,部分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或多或少的从事桑蚕生产。根据统计广西2015年桑树种植面积达280万亩。但是要看到,桑蚕生产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劳动密集型养蚕方式,这样劳动方式不但成本高,桑树资源利用率也不高,并且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桑园规划和规模化的养蚕方式,抵御风险能力较差,这些缺点长期制约着桑蚕经济发展。
(二)蚕桑病害防治没有系统化
桑蚕经营的最大问题就是桑园的病虫害防治问题。由于大多数农户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所以在病虫害防治问题大多是根据经验的判断来处理。但是随着自然的发展,新的危害不断的产生,没有一个科学的应对措施是不行的。传统下的经验往往在这时候会失灵。现在常见的危害例如:桑紫纹羽病、桑青枯病、桑病毒病、桑螺等经日积月累,已经成为威胁桑园的主要病虫害,其主要原因还是养蚕农户各自为战,导致整个区域的桑园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病虫防治规划。这已经成为制约广西蚕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蚕桑产业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低
蚕桑产业副产品较多,但主要是蚕虫吃剩下的桑叶、叶茎以及打顶芯采摘的芯叶。这一部分有的被回收加工成为猪饲料,但大部分被当作废弃物丢弃。造成了很大的浪费。白僵蚕的利用率也不高,白僵蚕有一定的药物价值,对于大型的蚕桑基地可以集中处理销售,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农户来说,由于蚕桑规模小,白僵蚕的量也不大,大都被农户直接丢弃。还有对于一些小型的企业,丝胶资源也是比较浪费,基本都是随污水一起排放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
(四)粗犷式生产,经济效益不高
蚕桑资源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丝绸的价格和需求量。这种由终端产品决定的产销机制决定了产业链上各环节的风险和利益分配比例, 赢利的必然是外贸,亏损只能由上游的丝厂、绸厂和最广大的蚕农承担。[2]从总量上看广西蚕桑经济规模庞大,但是总体上还是以生产生丝为主,所以,与下游企业相比,获得的利润就较少。
二、推动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措施
(一)积极引导农户规模化经营,以提高蚕桑经济质量
分散的蚕桑经营模式,不但不利于管理,成本也相对较高,而且也不利于病虫的防治;再加上农户的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出现爆发式的病虫害,对农户可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通过联合大多数农户形成规模经营不但有利于风险管控,還可以节约成本。比如在蚕丝的销售上可以统一口径,不给小商贩压价的机会。近几年兴起的合作社的形式就是比较好的创新。在同一个合作社里:统一规划桑蚕用地,统一建设蚕舍,集中养蚕,真正做到人蚕分居、专业化生态型养蚕。
(二)建立蚕桑标准化生产基地,实行专业化桑园管理
市场经济下,要想增强竞争力必须走向专业化,桑蚕产业也是如此。所以,要积极推进广西蚕桑标准化生产的进程,建立统一的生产流程和标准,可以在每一个区域设立一个标准生产示范户,通过这种榜样的作用带动广大农户向标准化的生产靠拢。另外,对于蚕桑产业危害最大就是病虫危害,所以可以成立桑蚕专业化病虫害防治队伍,在成立的合作社的基础上,统一供应良种桑苗,实行大面积连片种植桑园,实行科学水肥管理和专业化病虫害统防统治,降低种桑养蚕成本,提高桑蚕生产效率。
(三)政府要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条
随着我省种桑养蚕规模的不断扩大,除了单纯的增强产业化程度之外,政府还应该积极的引进一些蚕丝生产企业,以延长桑蚕产业链,提高桑蚕产业的利润率,进而提高农户的收入,增强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例如广西宜州石别镇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资本进行招商引资,成功地吸引了恒业丝绸企业进驻该镇。也正因为恒业丝绸永定分厂的建立,该镇的桑蚕规模化经营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例如实行种桑养蚕科学化、病虫害防治专业化、蚕苗收购烘烤繅丝一体化等。不但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农户们的积极性,从而使该镇的蚕桑走向良性循环。
蚕桑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新时代下产业化经济发展的需求,蚕桑产业不能仅仅停留在以栽桑养蚕的传统阶段,现今急需走出一条多元的产业化道路,以顺应市场发展的需求。[3]但是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本省的蚕桑产业发展困难重重,这就需要政府和民间资本的共同配合,一方面,政府要通过政策等方法推动和扶持蚕桑产业发展升级,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蚕桑产业,特别要鼓励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的投资;只有这样,广西的桑蚕产业才能不断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廖森泰,肖更生,施英.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新内涵和新思路[J].蚕业科学,2009(4).
[2] 沈兴家.广西蚕丝业现状分析和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J].中国蚕业.2010(3).
[3] 杨杰,韦红群,谭福洋.桑蚕业资源的多功能利用[J].广东蚕业.2014(3).
作者简介
覃月凤(1979.10~),女,汉族,广西平南县人,本科学历,经济师,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
[关键词]蚕桑产业;合作社;文化价值;桑叶
中图分类号:U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8-0281-01
种桑养蚕在我国历史悠久,传统上我国主要是以生产茧、丝、绸为目的,所以,种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为了养蚕。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对蚕桑资源综的利用效率也在逐步提高,从桑树到蚕丝的利用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有些地方甚至还积极的创新,积极开发蝉嗓资源的生物价值、文化价值等;为蝉嗓产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所以,新时期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循环经济理念进行开发利用,最终达到物尽其用和资源效益最优化的目的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1]
一、广西蚕桑资源发展的现状
蚕桑产业在广西发展已成规模,在推动广西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别在提高农户的收入和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国蚕业“东桑西移”局面的出现,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桂西北 (河池市 )、桂中 (来宾市 、柳州市等 )和桂南 (南宁市、贵港市等 )3大优势蚕桑产业带。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为广西的经济的腾飞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广西蚕桑资源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小作坊式的桑蚕生产模式,不利于产业发展
广西蚕桑产业爆发式发展主要是从2006年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开始的,部分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或多或少的从事桑蚕生产。根据统计广西2015年桑树种植面积达280万亩。但是要看到,桑蚕生产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劳动密集型养蚕方式,这样劳动方式不但成本高,桑树资源利用率也不高,并且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桑园规划和规模化的养蚕方式,抵御风险能力较差,这些缺点长期制约着桑蚕经济发展。
(二)蚕桑病害防治没有系统化
桑蚕经营的最大问题就是桑园的病虫害防治问题。由于大多数农户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所以在病虫害防治问题大多是根据经验的判断来处理。但是随着自然的发展,新的危害不断的产生,没有一个科学的应对措施是不行的。传统下的经验往往在这时候会失灵。现在常见的危害例如:桑紫纹羽病、桑青枯病、桑病毒病、桑螺等经日积月累,已经成为威胁桑园的主要病虫害,其主要原因还是养蚕农户各自为战,导致整个区域的桑园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病虫防治规划。这已经成为制约广西蚕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蚕桑产业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低
蚕桑产业副产品较多,但主要是蚕虫吃剩下的桑叶、叶茎以及打顶芯采摘的芯叶。这一部分有的被回收加工成为猪饲料,但大部分被当作废弃物丢弃。造成了很大的浪费。白僵蚕的利用率也不高,白僵蚕有一定的药物价值,对于大型的蚕桑基地可以集中处理销售,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农户来说,由于蚕桑规模小,白僵蚕的量也不大,大都被农户直接丢弃。还有对于一些小型的企业,丝胶资源也是比较浪费,基本都是随污水一起排放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
(四)粗犷式生产,经济效益不高
蚕桑资源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丝绸的价格和需求量。这种由终端产品决定的产销机制决定了产业链上各环节的风险和利益分配比例, 赢利的必然是外贸,亏损只能由上游的丝厂、绸厂和最广大的蚕农承担。[2]从总量上看广西蚕桑经济规模庞大,但是总体上还是以生产生丝为主,所以,与下游企业相比,获得的利润就较少。
二、推动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措施
(一)积极引导农户规模化经营,以提高蚕桑经济质量
分散的蚕桑经营模式,不但不利于管理,成本也相对较高,而且也不利于病虫的防治;再加上农户的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出现爆发式的病虫害,对农户可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通过联合大多数农户形成规模经营不但有利于风险管控,還可以节约成本。比如在蚕丝的销售上可以统一口径,不给小商贩压价的机会。近几年兴起的合作社的形式就是比较好的创新。在同一个合作社里:统一规划桑蚕用地,统一建设蚕舍,集中养蚕,真正做到人蚕分居、专业化生态型养蚕。
(二)建立蚕桑标准化生产基地,实行专业化桑园管理
市场经济下,要想增强竞争力必须走向专业化,桑蚕产业也是如此。所以,要积极推进广西蚕桑标准化生产的进程,建立统一的生产流程和标准,可以在每一个区域设立一个标准生产示范户,通过这种榜样的作用带动广大农户向标准化的生产靠拢。另外,对于蚕桑产业危害最大就是病虫危害,所以可以成立桑蚕专业化病虫害防治队伍,在成立的合作社的基础上,统一供应良种桑苗,实行大面积连片种植桑园,实行科学水肥管理和专业化病虫害统防统治,降低种桑养蚕成本,提高桑蚕生产效率。
(三)政府要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条
随着我省种桑养蚕规模的不断扩大,除了单纯的增强产业化程度之外,政府还应该积极的引进一些蚕丝生产企业,以延长桑蚕产业链,提高桑蚕产业的利润率,进而提高农户的收入,增强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例如广西宜州石别镇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资本进行招商引资,成功地吸引了恒业丝绸企业进驻该镇。也正因为恒业丝绸永定分厂的建立,该镇的桑蚕规模化经营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例如实行种桑养蚕科学化、病虫害防治专业化、蚕苗收购烘烤繅丝一体化等。不但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农户们的积极性,从而使该镇的蚕桑走向良性循环。
蚕桑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新时代下产业化经济发展的需求,蚕桑产业不能仅仅停留在以栽桑养蚕的传统阶段,现今急需走出一条多元的产业化道路,以顺应市场发展的需求。[3]但是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本省的蚕桑产业发展困难重重,这就需要政府和民间资本的共同配合,一方面,政府要通过政策等方法推动和扶持蚕桑产业发展升级,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蚕桑产业,特别要鼓励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的投资;只有这样,广西的桑蚕产业才能不断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廖森泰,肖更生,施英.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新内涵和新思路[J].蚕业科学,2009(4).
[2] 沈兴家.广西蚕丝业现状分析和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J].中国蚕业.2010(3).
[3] 杨杰,韦红群,谭福洋.桑蚕业资源的多功能利用[J].广东蚕业.2014(3).
作者简介
覃月凤(1979.10~),女,汉族,广西平南县人,本科学历,经济师,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