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富豪们更好地服务社会?

来源 :财经界·通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ypf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而不休的柳传志,作为“立功”和“立言”同样突出的企业家,对于社会,还能带来更多积极的东西。
  



  
  8月,CPI再创新高。物价“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通货膨胀压力隐隐出现。而近年来令社会关注的贫富分化问题,更加显得突出。
  在这样一个涨价年代,富人们应该做什么?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有现实考量意义的话题。据中华慈善总会统计,2005年中国总计60余亿元的捐赠款中,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我国企业参与捐赠慈善事业的只占1%。
  一份企業公民委员会和欧洲货币合作的“2004中国大陆慈善企业家排名”的榜单数字更难让人满意,占据财富榜前50位的企业家在2003年的捐赠总额仅为10.2亿元人民币。
  实事求是地说,富豪们不以巨富为耻,少捐赠乃至不捐赠,有着其现实的缘由。
  改革开放近30年以来,大多数靠自己打拼成功的富豪,其财富积累过程相当悲壮。对于这样一群在森林法则的血腥竞争环境下打拼出来的富豪来说,正所谓每一分钱都有血有汗,在其发迹过程之中,基本上鲜有馈赠,也看不到身边有捐赠的良好示范,因此,他们真实的想法很可能是:“找富人伸手要钱才是一种耻辱。”
  其次,目前中国内地整体上仍然处于转型社会时期,不少富豪的发迹史充满原罪,他们的财富往往带有不同程度的灰色性质,这些富豪们急需“漂白”,而当然不愿意贸然将财富曝光给公众,以免节外生枝。
  再次,中国的捐赠活动,途径单一,程序复杂,善举难行,募捐活动宣传不力,募捐点单一,这些也都影响了富豪捐赠的积极性。
  关键是社会上也缺乏一个正向、良性的慈善捐赠机制。捐赠款项不能免税还在其次,而且捐款的去向交代不清楚,为社会带来的效益不明显,这对于富豪的积极性捐赠也会造成挫伤。
  尽管如此,在现代社会,谁掌握的资源越多,其责任相应也就越大。富人们还是应该积极对社会做出回馈。如果富豪们感到捐赠的外部条件不具备,内在的驱动力不足够。那么,相应的对策不是反复抱怨,坐视问题存在乃至趋坏,而是应该积极推动并捐赠,以回馈社会,创建和谐共存的环境。
  在笔者看来,要营造一个和谐社会,改善贫富分化的现象,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生硬地让富人掏钱的层面,而是要推动这些能人、富人拿出他们的善款,去解决社会问题,改变贫穷现象,促使公益事业在中国的开展。
  比起缺乏商业技能的大众来说,富豪们更加明白,善款能够持续经营,并产生最大的效能。然而,可持续的慈善公益事业需要专业技能支持。不管是组织哪一种公益型基金会,一定要引入非常精明能干的企业家,现代公益事业事实上已经融合了企业家的技能,以前传统的慈善型基金,因为没有注入企业家的特殊技能,每每捉襟见肘,效能低下。公益型基金会的力量对美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支柱性的作用。
  2006年春,患有严重腰疾的吴士宏女士重现公众视野,这次她带来的是一本翻译作品《如何改变世界》,其中提出了“Social Enterpreneur”这个概念,吴士宏将其直译为社会企业家,与之相对应的便是商业企业家。
  2006年底,全球最大的私人股本基金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宣布,同时聘请前汇丰控股主席庞·约翰、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以及前中国网通CEO田溯宁为公司资深顾问。作为KKR进军中国内地的高调一着,将在香港有极高声誉的庞·约翰与内地第一代企业家柳传志相提并论,这提醒我们,退而不休的柳传志,作为“立功”和“立言”同样突出的企业家,对于社会,还能带来更多积极的东西。
  比起吴士宏,更加有商业才能和成功经验的柳传志,其最应该从事的就是社会企业家的角色。对于其他商业上已经获得巨大成功的富豪们,但愿他们能够更多更快地加入到社会企业家的行列中去。
其他文献
一年一度,我们的话题又集中到这一小拨儿人身上来——富豪们,焦点则毫无例外,依旧是财富。  异常火爆的股票、房地产市场,一年之后,又让中国的大部分成功企业家的身价水涨船高,站在财富顶尖的40个人,拥有1200亿美元的账面数字,已经两倍于去年的380亿美元。  在福布斯亚洲2007中国富豪榜上,上榜的40人身价均超过10亿美元,而去年达到这一数字的只有15人。  现实里,关注首富及其财富数字,永远是人
期刊
事实上,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做出的选择是确实极富政治意味的,气候变暖及其带来的环保危机,已成为今年以来多项全球会议的核心议题,而环保也正是诺贝尔奖委员会所致力推动的主题之一。身为美国前副总统的戈尔这次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显然也是在向美国政府施加某种“无形”的压力。      当88岁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在她伦敦的家中被蜂拥而来的记者们告知,她获得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她掩饰不住地惊讶。惊讶
期刊
“狼性”横行,只能导致商业社会的退化。对于人性之善的坚持,对于人性之恶的超越而非放纵,才能造就真正伟大的企业家。     企业的狼性,其假设是:行业是静止的,你多我少,你死我活,是一种封闭的思想,最后,就以杀伤对方来获得自己的成长。    近年来,一本叫做《狼图腾》的所谓奇书横空出世。   一不小心,狼赫然成为中国人的图腾。   其后,对于狼的造神运动风起云涌。《狼道》、《狼魂》、《酷狼》、《像狼
期刊
分别于2007年10月8日和10日抛出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和“胡润百富榜”,无异于给当前的财经界和公众舆论注入了两针兴奋剂。    股市投资者之所以给碧桂园定出高价,原因在于看好房地产发展前景、相中企业基因,如果碧桂园的收益率果如市场预期,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资本市场的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这就像美国资本市场一度盛产IT新贵是同样的道理。    首先是财富总量的急剧增长。比如“福布斯中国40 富豪
期刊
除了以UPS、FedEx等为首的四大外资物流巨头在中国的强势扩张外,居于二线的外资物流企业也在中国如鱼得水,发展迅速。  有着“北欧船王”美誉的马士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从马士基的中国本土化之路,可以管窥外资物流企业在华扩张之道。    随着外资物流企业的“中国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中国物流企业赖以生存的本土优势正以飞快的速度流失。可以说外资物流企业的“中国路”越迈越大的同时也是本土物流企业越发步履蹒跚
期刊
面对咄咄逼人的外资物流企业,原本准备在2008年北京奥运物流上大干—场的本土物流企业,究竟怎样才能突围?    2007年8月初,在中小物流企业聚集的北京丰台区全国400多家民营物流企业为组建个全国性的物流联合体进行了又—次尝试。  2007年上半年,中国物流总成本已经占到GDP的18.3%,远高于发达国家的10%。民营物流老板们参加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为了组建个全国性的物流网络,降低越来越高的成
期刊
“后奥运物流时代”能够真正改变中国物流格局,重新洗牌的力量绝对不是奥运会,而是“中国制造”。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入奥运物流成为物流企业的光荣与梦想。然而,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就在于服务水平与实力比拼。    奥运物流经济收入不超30亿    如今“奥运经济”是时下最为热门的话题。对于尚待发展的中国物流业奥运会也被誉为一场盛世狂欢,众多物流企业将它视为最后一颗救命稻草在他们眼里,这是一个金光闪耀的难得商机
期刊
如何处理门徒之争?如何选择接班人?这成为众多政治家、企业家们头痛的大问题。    据《圣经》记载:耶稣去耶路撒冷,并且知道此行等待他的是离世归父。他随行带上了十二个门徒,告诉他们,他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第三日才能复活。但此时,却发生了门徒彼此争大的事——雅各布和约翰的母亲,求主让她的两个儿子雅各布、约翰,在主的国里,一个坐在主右边、一个坐在主左边,因而引起其他十个门徒恼怒他们的兄弟。耶稣劝告道:
期刊
“后奥运低谷”这种经济现象根本不会发生,中国物流行业也不会出现产值滑坡的现象。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于众多物流企业来讲,残酷的淘汰与充满机遇的挑战总是同时并存。即使在奥运经济催发物流业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物流企业的最终走向,还取决于企业自己如何把握“风向”。2008年奥运会对物流行业的巨大需求,促使中国物流企业随之迅速发展壮大,这也是奥运经济凝聚效应辐射效应瞬间放大效应三种正向效应带来的繁荣
期刊
在落实国企分红的同时,应该警惕的是,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的公布,宣告了國企只上缴税收而独享利润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应该值得欢呼,只是步伐迈得仍嫌太小了。根据财政部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1万亿元,财政部研究机构估算,2007年国企利润将超过1.2万亿元。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企已经做大做强,利润已经比较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