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BC音乐杂志》BBC Music Magazine
2013年10月号
在庆祝威尔第诞辰二百周年之际,英国低音男中音歌唱家布赖恩·特费尔在访谈中讲述了自己演唱威尔第的歌剧《法尔斯塔夫》剧名主角的经历。1999年在悉尼歌剧院,布赖恩首次饰演这个喜剧人物,他称当时自己饰演这个角色确实有点太年轻,遇到的困难不少;之后他又在英国皇家歌剧院、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等世界著名歌剧院演唱法尔斯塔夫,现在已经成为该角色的最杰出演员。
威尔第笔下的歌剧人物或热情,或自私,或善良,或残忍,饰演这些角色对歌唱家们来说是愿望也是考验。杂志刊登了一些主要演员的体会。安娜·涅特布科谈到,《茶花女》中对维奥莱塔一角的描写极为精彩,饰演这个角色在演唱和表演上都需要具有极大的耐力,所以她每次演出后都得有时间来恢复体力和嗓音。玛丽亚·卡拉斯、蕾娜塔·斯科托演唱的维奥莱塔精彩绝伦,让卡拉斯改变了对这个角色的理解和演释。现今这个角色唱得最好的演员之一是芮妮·弗莱明。男高音乔纳斯·考夫曼表示,唐卡洛斯这个角色不像威尔第的其他男高音主角有那么多的唱段,但这是最吸引他的角色之一,不但人物形象丰满,而且还有那么多动听的二重唱;演唱唐卡洛斯的最大挑战是力度的突然变化,例如从最弱音直达充满激情的高音,这种爆发力对演员是真正的考验。
威尔第曾在1871年说过:“现在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魂曲》,没有必要再写一首。”三年后他的偶像、意大利爱国诗人亚历山德罗·曼佐尼逝世,他立即决定写一首《安魂曲》以表敬意。作品写成后,那些威尔第的反对派声称威尔第将歌剧写法使用在了宗教语境中,还有人则怀疑自称是无神论者的威尔第写作宗教音乐的虔诚性。威尔第本人创作《安魂曲》的态度极为严肃,并在曼佐尼逝世周年的1874年5月22日亲自指挥了该曲的首演。作品首演后引起轰动并迅速传遍世界,其深刻的情感和热烈的精神灵性足以证明它是所有意大利同类作品中最具有个人特色的。
《留声机》Gramophone
2013年10月号
1791年,年仅三十五岁的莫扎特逝世。有关莫扎特生前的最后岁月至今仍是十分令人感兴趣的音乐故事,最具神秘色彩的一则传说莫过于一位黑衣陌生人委托他写《安魂曲》(未完成)。莫扎特的最后三部交响曲(作品39-41)原本是为当年的系列音乐会写的,现在是其交响曲中演奏和录音最多的。1791年完成的第一部作品是《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K595),在这年3月4日举行的一次慈善音乐会上莫扎特亲自指挥并演奏,《维也纳日报》对作品及演奏均予以赞扬。钢琴家内田光子认为这部作品的情调比较含糊,不同于早期几首同样调性的协奏曲,演奏时有一种在心灵上告别尘世的感觉。查尔斯·罗森在《古典风格》一书中则称该作品的旋律始终带有一种亲切的情调,慢乐章寻求的是一种绝对单纯朴素的气氛。钢琴家布伦德尔的观点是莫扎特晚年的风格在纯洁、抒情与热情、激烈两方面都更趋于极端,如同晚年的贝多芬。莫扎特最后一年完成的作品还包括弦乐五重奏(K614,1791),歌剧《魔笛》(K620,1790-1791)和《狄托的仁慈》(K621,1791),《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1791)以及经文歌《万福,圣体》等,无一不属于他作品宝库中的精品。
郎朗的最新唱片是与塞蒙·莱托指挥柏林爱乐合作的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和巴托克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极少被同时收录在同一张专辑中。郎朗认为:这两首乐曲都极富生命力,即使今天听来也十分现代,与我们的时代有着许多相通之处。
2013年10月号
在庆祝威尔第诞辰二百周年之际,英国低音男中音歌唱家布赖恩·特费尔在访谈中讲述了自己演唱威尔第的歌剧《法尔斯塔夫》剧名主角的经历。1999年在悉尼歌剧院,布赖恩首次饰演这个喜剧人物,他称当时自己饰演这个角色确实有点太年轻,遇到的困难不少;之后他又在英国皇家歌剧院、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等世界著名歌剧院演唱法尔斯塔夫,现在已经成为该角色的最杰出演员。
威尔第笔下的歌剧人物或热情,或自私,或善良,或残忍,饰演这些角色对歌唱家们来说是愿望也是考验。杂志刊登了一些主要演员的体会。安娜·涅特布科谈到,《茶花女》中对维奥莱塔一角的描写极为精彩,饰演这个角色在演唱和表演上都需要具有极大的耐力,所以她每次演出后都得有时间来恢复体力和嗓音。玛丽亚·卡拉斯、蕾娜塔·斯科托演唱的维奥莱塔精彩绝伦,让卡拉斯改变了对这个角色的理解和演释。现今这个角色唱得最好的演员之一是芮妮·弗莱明。男高音乔纳斯·考夫曼表示,唐卡洛斯这个角色不像威尔第的其他男高音主角有那么多的唱段,但这是最吸引他的角色之一,不但人物形象丰满,而且还有那么多动听的二重唱;演唱唐卡洛斯的最大挑战是力度的突然变化,例如从最弱音直达充满激情的高音,这种爆发力对演员是真正的考验。
威尔第曾在1871年说过:“现在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魂曲》,没有必要再写一首。”三年后他的偶像、意大利爱国诗人亚历山德罗·曼佐尼逝世,他立即决定写一首《安魂曲》以表敬意。作品写成后,那些威尔第的反对派声称威尔第将歌剧写法使用在了宗教语境中,还有人则怀疑自称是无神论者的威尔第写作宗教音乐的虔诚性。威尔第本人创作《安魂曲》的态度极为严肃,并在曼佐尼逝世周年的1874年5月22日亲自指挥了该曲的首演。作品首演后引起轰动并迅速传遍世界,其深刻的情感和热烈的精神灵性足以证明它是所有意大利同类作品中最具有个人特色的。
《留声机》Gramophone
2013年10月号
1791年,年仅三十五岁的莫扎特逝世。有关莫扎特生前的最后岁月至今仍是十分令人感兴趣的音乐故事,最具神秘色彩的一则传说莫过于一位黑衣陌生人委托他写《安魂曲》(未完成)。莫扎特的最后三部交响曲(作品39-41)原本是为当年的系列音乐会写的,现在是其交响曲中演奏和录音最多的。1791年完成的第一部作品是《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K595),在这年3月4日举行的一次慈善音乐会上莫扎特亲自指挥并演奏,《维也纳日报》对作品及演奏均予以赞扬。钢琴家内田光子认为这部作品的情调比较含糊,不同于早期几首同样调性的协奏曲,演奏时有一种在心灵上告别尘世的感觉。查尔斯·罗森在《古典风格》一书中则称该作品的旋律始终带有一种亲切的情调,慢乐章寻求的是一种绝对单纯朴素的气氛。钢琴家布伦德尔的观点是莫扎特晚年的风格在纯洁、抒情与热情、激烈两方面都更趋于极端,如同晚年的贝多芬。莫扎特最后一年完成的作品还包括弦乐五重奏(K614,1791),歌剧《魔笛》(K620,1790-1791)和《狄托的仁慈》(K621,1791),《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1791)以及经文歌《万福,圣体》等,无一不属于他作品宝库中的精品。
郎朗的最新唱片是与塞蒙·莱托指挥柏林爱乐合作的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和巴托克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极少被同时收录在同一张专辑中。郎朗认为:这两首乐曲都极富生命力,即使今天听来也十分现代,与我们的时代有着许多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