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ochow_d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1世纪初,创造、创新与创业所构成的“三创”理念开始在我国教育界萌生,逐步进入到高等教育的主体环节,借助人才培养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的灵魂,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文章以福建商学院为例,分析实施“三创”教育的时代背景,进行“三创”教育深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创新;创业;创造;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8-0026-03    
  一、实施“三创”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界于21世纪初提出了在学科教育、学术教育、专业化教育、通识教育、文理融合及成功教育的基础上,使创造、创新与创业所构成的“三创”理念逐步进入到高等教育的主体环节,甚至成为高等教育的灵魂。“三创”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革新,实现高校教育从系统到要素的全面改革与升级,创建一种与传统教育既互补又超越,且能反映当前现状、时代需求和未来期望的一种新型教育内容,符合我国发展创新型国家战略设计。在这种形势之下,高校教育如何实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因时改进,改变原本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的“双创”教育,取而代之,在人才培养中注入以创新、创业、创造为核心的“三创”教育元素,让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一)“三创”教育是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求
  党的十八大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型国家战略部署,国家与社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创新、创业、创造为核心的“三创”能力与“三创”意识复合型人才成为衡量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标准,更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的螺旋式上升,实现“三创”教育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二)“三创”教育是优化教育环境的必然要求
  “三创”教育的出现与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富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激情的年轻人,他们富有激情、积极创造,对改变教育环境、营造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甚至,高校通过“三创”教育,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人才,未来服务社会、贡献国家。同时,教育质量的优与劣也会反作用于环境。与此同时,教育环境升级转化,势必有利于“三创”教育的有序推进。为了实现“教育<=>环境”模式的优化发展,“三创”教育的推进必不可少,是逐步优化教育环境、提升教育高校教学质量的必然举措。
  (三)“三创”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诉求
  经济发展中的产业优化与升级、全面深化改革以及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这些需要“三创”教育为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以创新、创业、创造为核心的“三创”人才的呼声越来越迫切。人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高等教育有义务对这一根本性问题做出深刻回答。“三创”教育为“三创”型复合人才的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我国经济稳步发展提供人才重要保障。
  (四)“三创”教育是教育本质回归的应然要求
  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根本的大事。2016年10月15日,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武汉高等学校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高校双一流建设:一要回归常识,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刻苦读书,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二要回归本分,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三要回归初心,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四要回归梦想,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四个回归”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的常识是读书,本分是教书育人,初心是培养人才,梦想是报国、强国。在此过程中,“三创”教育当仁不让应该成为其应然要求与重要举措。高校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应该通过读经典、识国情、解民意,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大学生成长成才、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热情,不断推进教育本质的归回。
  二、实施“三创”教育的成果表征
  (一)教育理念不断更新
  福建商学院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凸显“三创”教育特点,以学生为中心,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并重,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学生成为主动创新、勇于创造、自主创业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为实现“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校办学目的,福建商学院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注重与当地企业、行业和社会业界紧密结合,努力打破高校的圍墙的束缚,将人才培养与满足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需要统为一体。目前,福建商学院共有25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根据市场需求以及专业特色,为学生量身定制了人才培养方案,每个专业均凸显了创新、创业、创造在本专业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育成效向实践转化
  创业园是福建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是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过去一年,已有“酱子”“一桨春水”等五个项目经遴选入驻园区孵化。与此同时,根据省级标准创业园建设若干要求,完成了作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重要配套的“创客空间”相关建设并投入使用,努力为大学生创业打造质量高、环境优、制度活的校内创新创业孵化环境。积极响应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2019年度福建商学院共有6个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立项项目、29个省级创新创业训练立项项目完成前期申报工作并有序推进之中。积极协助参与福建省每年6.18海峡高校教育成果展、“文博会”海峡两岸高校设计展、第五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暨创新成果展、福建商学院2019年“科技活动周”等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创业项目“走出去”,为今后“引进来”打下基础。   三、“三创”教育深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策略
  (一)优先顶层设计
  “三创”教育是一个具有系统性与综合性、多学科的工程,因此,要求“从顶层设计入手,站在全局的角度,对学校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从最高端向最低端、从顶层到基层展开系统设计与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培养目标。”福建商学院相继草拟并下发《福建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福建商学院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福建商学院创新创业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试行)》《福建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管理办法(试行)》以及《福建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自上而下对“三创”教育起到引领作用,通过各种路径力争实现专业与“三创”相融合,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新突破。
  (二)革新课程实施方案
  “教学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因此,为实现“三创”教育深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确切地说,是在人才培养设计过程中,就应该纳入“三创”教育的内涵、体现“三创”教育的诉求。首先,“要确立培养三创”人才的教学目标,并把这一目标要求具体到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具体环节之中。”其次,改变教学方法,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重点突出“进行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的创新,探索适合专业课程知识模块的最佳教学模式与过程”。再者,探索“三创”教育的多种实践形式,拓宽创新意识的提升、创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创造能力提高的路径,提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形式,打破关门办学的传统思维,推进协同育人。最后,改变原有课程评价模式,把创新、创业、创造三者元素融入教学评价体系之中,促进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有机结合,激发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意识。
  (三)优化师资队伍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直接关乎“三创”事业的成效,应用型高校的“三创”工作并非只是就业、创业相关工作,更不是就业、创业教师的职责,而是每一个学科、每一位教师都要参与其中。每一位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改变教学形式,不仅要全面教授本专业知识的,而且要注重融入“三创”教育理念,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创业实践,让专业教育成为“三创”教育教学的起始点,让“三创”教育成为专业教育教学的助推器。专业性的“三创”教育课程分线上、线下两部分,线上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成果也不尽相同。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创造能力的展示以及创业实践能力的检测环节较为薄弱。学校专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2学分32学时,由专业教师授课。“三创”教育类的课程综合性比较高,要求从事“三创”教育的教师,不仅了解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现代科学技术、时事政治和创新教育知识,对市场营销、企业运作等概念具有一定深入研究,而且要真正做到“教会”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造发明,不断激发自身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提升创业热情。
  (四)引入师生评价体系
  将践行“三创”精神的情况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并在实际考核管理办法之中设定师德师风量化评价考核标准,是优化“三创”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举措。优秀的评价机制不仅能激发从事“三创”教育的师资队伍的最大潜力,更是“三创”教育有序推进提供动力保障。在学生层面上,可以将参与“三创”教育活动相关的所有活动纳入学分管理,设置“创新学分”制度,对学生取得与创新创业创造活动相关的智力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审定后给予学分;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特殊情况下休学创业,为其保留一定时期的学籍。在师资队层面上,破除评价中“唯论文”的不良导向。从事“三创”教育的教师带领学生获得与创新创业创造活动相关的智力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相关部门审核确认之后,应该成为其综合评定、职称晋级等的重要考量因素,激发学生与教师以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投身到“三创”活动之中。
  (五)重塑学生主体地位
  “三创”教育体系的构建,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塑学生的主体地位。“三创”教育体系的实施,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创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创造能力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断强化。传统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欠缺。“三创”教育的实施虽然也是遵循“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逻辑,但是,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更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造力、提高创业热情,这个过程不仅满足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汲取,也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与此同时,大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强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创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创造能力提高,为“三创”教育提供了根本保障。隨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化,他们对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技能等的渴望,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身于“三创”教育的学习之中。这种“三创”教育的作用与反作用,成为重塑大学生在教育领域主体地位的有效路径。
  (六)注重实践教学
  要推进“三创”教育的规范化实施,教学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而教学制度改革中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更为突出。一是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融入创业园、大学生项目孵化基地建设等能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实践场所。大学生创业园是学生的校内创业实践基地,是开展“三创”教育、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创业园、大学生项目孵化基地等场所的设置,为学校“三创”教育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践窗口。二是形成导师制,鼓励在校大学生努力探索,在科研领域实现创新、创业及创造,努力实现实践成果向科研成果转换。大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环节,主动将学习成果或者实践过程的突破以科研成果的形式展示,不仅能提高学业,更有助于创业环节的实现。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教学过程与科学研究相融合,发展学生科研项目,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创造力。实践表明,导师制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发掘提供了机遇,实现了师生间的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赵志军.“三创”教育体系化建构:意义、逻辑基点及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2]肖荣辉,王爱景,孔佩伊.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三创”教育体系构建与实施[J].教育探索,2019(2).
  [3]刘影,赵志军.“三创”教育:意义、逻辑基点、体系化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3(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王义祥)
其他文献
[背景]  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浙江教材中大量缩改的《丑小鸭》,这次学的是只有少量删节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而“丑小鸭”的故事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隐喻,渗透在各种文本及其他信息中,在尚未接触安徒生的原著前,“丑小鸭情结”早已经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那么这次我们还能做什么?学生重读的目的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对《丑小鸭》这一伟大名著的二度解读。  [现场]  教学地点:宁
期刊
摘 要:目前,基础教育合作办学成为地方政府促进教育均衡,快速提高地区整体教育质量的普遍政策选择,师范高校作为优质资源拥有者成为基础教育合作办学的积极参与者。风险把控作为合作办学前期筹建工作的核心任务,需要从规范合作项目的遴选流程、创新合作办学模式、谨慎选择合作办学伙伴、不断优化合作办学协议等方面共同努力,并在合作办学整体规划布局,专业化、规范化建设,市场研判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基础教育合
期刊
摘 要:建构学科教学论教师教学实践共同体是学科教学论教师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其实质是为了让高等师范院校学科教学论教师和一线学科教学名师之间产生良性互动,协同创新。这能够促进学科教学论教师实践知识的发展、获得身份认同并形成合作文化。其保障体系由内、外保障体系构成,其中内部保障体系则要强调思想先导、文化融合,外部保障体系分为组织管理系统、资源保障系统、评价激励系统三个子系统。  关键词:学科教学论教师;
期刊
摘 要:高校新进教师初入教学岗位,大部分缺乏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规章制度、教学规范以及教学技能等内容的了解。基于此背景,本研究选取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新入职的61名教师从讲授教育理论,介绍学校概况,指导职业规划,分享教材教法和考核教学实训这五个阶段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校本培训。通过结业试题考核新进教师对学校概况、教学理论知识的了解;从教学实训掌握新进教师的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师
期刊
摘 要:近年随着我国随班就读全纳教育模式的推进,社会各界对全纳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关注度普遍提高。世界较早开展全纳教育的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在全纳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等三个划分维度均取得优秀成果。鉴此,基于管理学需要理论中的ERG理论视角,分别从入职指导、在职培养和树立全纳价值观等方面提出提升途径。  关键词:全纳教师;专业素养;ERG理论;全纳价值观  中
期刊
摘 要:当前,中日韩三国高等教育走到了相近的发展阶段,深入推进合作势在必行。“亚洲校园”计划是中日韩高等教育合作中的一个创新性品牌项目,通过分析该计划的产生条件、发展路径、成功经验、面临困境等,可以为未来中日韩高等教育合作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中日韩高等教育合作; 亚洲校园; 学生交流; 评估  中图分类号:G5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18)11-0063-06
期刊
摘 要:《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试题与考试大纲的一致性,体现着该科目考试命题的宗旨和质量,亦影响着考生的考试结果。本文基于“SEC一致性研究模式”对2017年度《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试题与考试大纲的一致性进行定量分析,发现:2017年(上、下半年)试题与考试大纲的一致性不显著,主要表现在:(1)在“知识维度”上,2017年(上、下半年)试题各模块考查比例与考试大纲规定
期刊
摘 要:全日制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关乎未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及基础教育的质量。全日制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切实提高生源质量;强化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加大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导师队伍建设以及导师工作制度建设;着力提高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优化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 质量;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0
期刊
摘要:全球化是自变量,国际化是因变量,自变量是因变量的发端和起因,全球化作为当下时代的基本特征,引发国际化的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多视角的发展。通过阐释新加坡全球化城市发展战略及其选择,以及该战略下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思路、脉络和成功经验,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给出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新加坡;全球化城市;国际化战略;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 地方红色史迹承载着重要的红色历史价值和建筑学层面的研究价值,是建筑学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优质资源。要将红色史迹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提升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是关键。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建筑学专业课程内容,寻找红色史迹适合的融入点,同时创新教学设计,做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实现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红色史迹;建筑学;课程思政   [中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