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世界的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那就是文学语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文学语言独有的模糊性使语言更加有魅力,可以增强语言的含义,给读者创造更多的想象空间。在想象和联想的作用下,使文学的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赋予了作品更多的内涵。所以,语言的模糊性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表现方法,有助于增强文学作品的魅力。本文对于英美文学语言具有的隐喻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英语;文学语言;隐喻
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用语言学理论进行分析。面对一部英语作品,我们不仅要对其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以及社会意义做出了解,更要学会对作者所揭示和刻画作品主题、内容及人物形象的各种语言方式进行分析和辨别,从而熟练掌握作家用来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方法与技巧。因此,本文通过5个方面对英语文学语言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英语文学的进一步研究做出贡献。
一、综合性风格
在分析作品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关注的是作品的“表达类型”。在同一作品中,有可能同时包含四种表达类型(叙述、说明、描绘及辩论)。例如,文学小说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但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还不能缺少描绘的语言,更有的作者为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要加入一段说明性的评论。但在英语文学作品中,作者更喜欢运用综合性风格,将作品的深层语篇隐含于表层语篇下。就一篇叙述性作品或描绘性作品而言,其所要表达的辩论性或说明性的“深层语篇”往往就隐含在“表层语篇”的背后。在这样的作品中,两个语篇之间的差距是可以被感知的,但在一些综合性较高的作品中,表层语篇和深层语篇所表达的意思差别很大,读者往往难以理解深层语篇的含义。
此外,有些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普通描述性表层语篇和综合性深层语篇之间的差异,是一种体现表层语篇和深层语篇之间差别的特殊情况。
二、英语文学语言的情感性
文学的情感性也即抒情性,是包含于文学作品的一种情感属性,体现为作品语言所表达的意向和词语表达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和色彩。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作者都会似有似无地进行情感的抒发,这些都体现为文学语言的情感性。例如,威廉.莎士比亚在其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就有这样一段台词:
It is the East, and Juliet is the sun! A rise, fair sun, and kill the evious moon…(W. Shakespeare Romeo and Juilet)
那是东方,朱丽叶是那美丽的太阳!快快升起吧,美丽的太阳!让那嫉妒的月亮黯淡无光……。莎翁通过这样直接的抒情,将罗密欧真挚而又热烈的情怀以及对朱丽叶深深的仰慕之情刻画地淋漓尽致。
三、隐喻
法国作家蒙太因曾做过这样一段评论,他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美妙的词语和隐喻。也许,它们的魅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它们的色彩也因写作的滥用而失去光辉,但这仍不会阻碍一个智慧者对这些精美语言的品味与欣赏,也不会淹没那些最早将这样美妙用法运用于语言的古代作者的光芒。”隐喻,是人类模糊性语言中一颗耀眼的明星。被誉为文学巨著的《简爱》,描绘的是19世纪英国民众的平凡生活。在这部巨著中,女主人公简爱无疑是闪烁于整幅画卷中的珍宝。她是一个积极乐观、独立自主、顽强地面对世俗压力的女性。但是当她得知自己深爱并准备结婚的人是一个已婚人士时,她的反应却不再是那么冷静、坚强。在此处,作者夏洛蒂成功地运用模糊隐喻的写作手法,将简爱作为一名女性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面对转瞬即逝的幸福时的无比痛苦的心情生动地描绘出来。
“明明是仲夏,却降临了圣诞节的严寒;六月的天空飞舞着十二月的暴风雪;成熟的果子披上了一层厚厚的冰霜,娇艳的玫瑰抵挡不住积雪的重压,茫茫原野被一张冰冻的尸布所包裹,昨夜还鲜花怒放的小径,今天已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不知道路在何方;不久前还如热带丛林般树影婆娑的树林,现在却荒凉的恍若冬天挪威的松林,被一片银装所覆盖。我的希望全破灭了——一夜之间,我被一种厄运所袭击,正如那种落在埃及地所有头生子身上的微妙的命运,我看着自己昨天还在开放和发光的希望,今天却已经毫无生机,成了僵硬、冰冷、苍白的尸体,永远没有复活的希望了。”透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这并不是对景物的简单描写,整段文字都充斥着女主人公的悲伤与凄凉之感。在特定的环境中,说话者所表述的并不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往往包含着更深一层的含义,是与所描述环境相似的另一种事态。冰冻的尸布;“now spread, waste, wild, and white as pine-frosts wintry Norway”;现在却荒凉的恍若冬天挪威的松林,被一片银装所覆盖……作者通过一连串的隐喻,在很好地保持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的同时,不论在生动的形象上还是在充满冲突的心理感受上,都给读者创造了最完美的体味与探究女主人公凄凉心情的文字背景,从而使得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讽刺与幽默
讽刺与幽默也是英语文学语言风格构成的两个重要因素。其中,讽刺是指用与现实意义完全相反或毫无关联的语言表达,达到主观上揭露、批评和攻击,客观上又具有幽默的目的。在文学作品写作中,要达到讽刺与幽默的语言效果,可通过对词汇、语义及句法等的灵活使用来实现。狄更斯在语言技巧的使用方面就非常值得肯定,尤其是在独创性地运用词汇方面更值得称赞。在其小说《大卫·科波菲尔》里有这样一句:
I look at the sunlight coming in at the open door through the porch, and there I see a stray sheep I don’t mean a sinner, but mutton-half making up his mind to come into the church.
在句中,作者借用英语里表示“羊肉”的mutton来赋予羊幽默的味道,但在描述中,作者为了强调stray sheep中的sheep是羊,又不得不借助“羊肉”mutton来进行阐明,造成了句中sinner(罪人)和mutton相并列对比,使得句子的表述不伦不类,充满滑稽感。
五、词汇偏离性
词汇的偏理性集中体现在词语的搭配上,在英语搭配中,语法、语义及语用条件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但也有一些搭配是按人们通常的用法约定俗成的,就像固定搭配是a year ago,就不能是a sad ago,同样,开灯只能用turn on the light而不能用open the light。然而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往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创造某种形象而违背词语搭配的规则,这种情况尤其体现在诗歌和小说的创作中。
英语文学作者可以灵活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手段来达到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偏离语言常规搭配的表达就是一种很有效的语言手段。这种以违背常规搭配来增强作品表现力和艺术性的语言手段被称为“创造性偏离”。运用创造性偏离,可以使读者对作品产生一种进一步了解和探究的愿望。
能够灵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手段,为人类构建一个能充分认识自己、陶冶情操、激发人类改善自己、实现美好愿望的艺术世界,这正是作家的伟大之处。为了描述情节,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心理及塑造人物形象,文学语言可以充分调动写作语言中的一切语言手段和结构。尽管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各种文学载体所运用的文学语言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在对英语文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加深对英语文学语言的研究分析,才能调动该语言的一切语言手段,更好地还原作品。
参考文献:
[1] 郑月莉.英美文学虚拟教学课堂的架构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06(05)
[2] 康青.关于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
关键词:英语;文学语言;隐喻
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用语言学理论进行分析。面对一部英语作品,我们不仅要对其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以及社会意义做出了解,更要学会对作者所揭示和刻画作品主题、内容及人物形象的各种语言方式进行分析和辨别,从而熟练掌握作家用来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方法与技巧。因此,本文通过5个方面对英语文学语言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英语文学的进一步研究做出贡献。
一、综合性风格
在分析作品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关注的是作品的“表达类型”。在同一作品中,有可能同时包含四种表达类型(叙述、说明、描绘及辩论)。例如,文学小说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但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还不能缺少描绘的语言,更有的作者为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要加入一段说明性的评论。但在英语文学作品中,作者更喜欢运用综合性风格,将作品的深层语篇隐含于表层语篇下。就一篇叙述性作品或描绘性作品而言,其所要表达的辩论性或说明性的“深层语篇”往往就隐含在“表层语篇”的背后。在这样的作品中,两个语篇之间的差距是可以被感知的,但在一些综合性较高的作品中,表层语篇和深层语篇所表达的意思差别很大,读者往往难以理解深层语篇的含义。
此外,有些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普通描述性表层语篇和综合性深层语篇之间的差异,是一种体现表层语篇和深层语篇之间差别的特殊情况。
二、英语文学语言的情感性
文学的情感性也即抒情性,是包含于文学作品的一种情感属性,体现为作品语言所表达的意向和词语表达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和色彩。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作者都会似有似无地进行情感的抒发,这些都体现为文学语言的情感性。例如,威廉.莎士比亚在其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就有这样一段台词:
It is the East, and Juliet is the sun! A rise, fair sun, and kill the evious moon…(W. Shakespeare Romeo and Juilet)
那是东方,朱丽叶是那美丽的太阳!快快升起吧,美丽的太阳!让那嫉妒的月亮黯淡无光……。莎翁通过这样直接的抒情,将罗密欧真挚而又热烈的情怀以及对朱丽叶深深的仰慕之情刻画地淋漓尽致。
三、隐喻
法国作家蒙太因曾做过这样一段评论,他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美妙的词语和隐喻。也许,它们的魅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它们的色彩也因写作的滥用而失去光辉,但这仍不会阻碍一个智慧者对这些精美语言的品味与欣赏,也不会淹没那些最早将这样美妙用法运用于语言的古代作者的光芒。”隐喻,是人类模糊性语言中一颗耀眼的明星。被誉为文学巨著的《简爱》,描绘的是19世纪英国民众的平凡生活。在这部巨著中,女主人公简爱无疑是闪烁于整幅画卷中的珍宝。她是一个积极乐观、独立自主、顽强地面对世俗压力的女性。但是当她得知自己深爱并准备结婚的人是一个已婚人士时,她的反应却不再是那么冷静、坚强。在此处,作者夏洛蒂成功地运用模糊隐喻的写作手法,将简爱作为一名女性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面对转瞬即逝的幸福时的无比痛苦的心情生动地描绘出来。
“明明是仲夏,却降临了圣诞节的严寒;六月的天空飞舞着十二月的暴风雪;成熟的果子披上了一层厚厚的冰霜,娇艳的玫瑰抵挡不住积雪的重压,茫茫原野被一张冰冻的尸布所包裹,昨夜还鲜花怒放的小径,今天已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不知道路在何方;不久前还如热带丛林般树影婆娑的树林,现在却荒凉的恍若冬天挪威的松林,被一片银装所覆盖。我的希望全破灭了——一夜之间,我被一种厄运所袭击,正如那种落在埃及地所有头生子身上的微妙的命运,我看着自己昨天还在开放和发光的希望,今天却已经毫无生机,成了僵硬、冰冷、苍白的尸体,永远没有复活的希望了。”透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这并不是对景物的简单描写,整段文字都充斥着女主人公的悲伤与凄凉之感。在特定的环境中,说话者所表述的并不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往往包含着更深一层的含义,是与所描述环境相似的另一种事态。冰冻的尸布;“now spread, waste, wild, and white as pine-frosts wintry Norway”;现在却荒凉的恍若冬天挪威的松林,被一片银装所覆盖……作者通过一连串的隐喻,在很好地保持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的同时,不论在生动的形象上还是在充满冲突的心理感受上,都给读者创造了最完美的体味与探究女主人公凄凉心情的文字背景,从而使得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讽刺与幽默
讽刺与幽默也是英语文学语言风格构成的两个重要因素。其中,讽刺是指用与现实意义完全相反或毫无关联的语言表达,达到主观上揭露、批评和攻击,客观上又具有幽默的目的。在文学作品写作中,要达到讽刺与幽默的语言效果,可通过对词汇、语义及句法等的灵活使用来实现。狄更斯在语言技巧的使用方面就非常值得肯定,尤其是在独创性地运用词汇方面更值得称赞。在其小说《大卫·科波菲尔》里有这样一句:
I look at the sunlight coming in at the open door through the porch, and there I see a stray sheep I don’t mean a sinner, but mutton-half making up his mind to come into the church.
在句中,作者借用英语里表示“羊肉”的mutton来赋予羊幽默的味道,但在描述中,作者为了强调stray sheep中的sheep是羊,又不得不借助“羊肉”mutton来进行阐明,造成了句中sinner(罪人)和mutton相并列对比,使得句子的表述不伦不类,充满滑稽感。
五、词汇偏离性
词汇的偏理性集中体现在词语的搭配上,在英语搭配中,语法、语义及语用条件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但也有一些搭配是按人们通常的用法约定俗成的,就像固定搭配是a year ago,就不能是a sad ago,同样,开灯只能用turn on the light而不能用open the light。然而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往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创造某种形象而违背词语搭配的规则,这种情况尤其体现在诗歌和小说的创作中。
英语文学作者可以灵活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手段来达到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偏离语言常规搭配的表达就是一种很有效的语言手段。这种以违背常规搭配来增强作品表现力和艺术性的语言手段被称为“创造性偏离”。运用创造性偏离,可以使读者对作品产生一种进一步了解和探究的愿望。
能够灵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手段,为人类构建一个能充分认识自己、陶冶情操、激发人类改善自己、实现美好愿望的艺术世界,这正是作家的伟大之处。为了描述情节,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心理及塑造人物形象,文学语言可以充分调动写作语言中的一切语言手段和结构。尽管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各种文学载体所运用的文学语言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在对英语文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加深对英语文学语言的研究分析,才能调动该语言的一切语言手段,更好地还原作品。
参考文献:
[1] 郑月莉.英美文学虚拟教学课堂的架构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06(05)
[2] 康青.关于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