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本科院校扩招是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课程内容落后无法与市场需求接轨以及毕业生的择业观不明确是关键因素。中国高等教育也在经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攀升。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凸显为中国当前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难;认识;思考
一、高职毕业生自卑及焦虑心理现象的引发
强烈的自卑心理会成为高职大学生择业乃至生活的最大障碍,自卑会使他们在求职时怯于出头,羞于表现,依赖性强,其结果使这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向求职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会坐失良机,使其求职率不高。例如;毕业生小张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条件都不错,在就业的初期满怀自信。但由于专业冷门的原因,找过几家单位都碰壁了。结果产生自卑感,在后来的择业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到了新的用人单位那里,也只能被动地问人家:“学某某专业的要不要”,其他什么话都不敢讲,最终未能落实就业单位,上例表明,小张因为自卑心受到伤害而产生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形成的。同时,在高职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也易产生焦虑情绪。适度的焦虑还会使学生产生压力,可增强人的进取心。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动,因战胜压力取得成功的事例不胜枚举。如果焦虑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就会使高职大学生精神上负担沉重,紧张烦躁,心神不宁,影响择业的进程。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
2.1择业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心理
在社会竞争机制日益健全的今天,个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取决于自身的能力,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把握机会的能力。但伴随着竟会出现“挫折心理,攀比心理,盲从心理,依赖心理及等待心理等各种复杂心理。高职大学生参与竞争的欲望和勇气就会不足,面对竞争时,疑虑重重,优柔寡断,消极等待,从而导致良机错失。
2.2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学质量的巨大反差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最初是通过扩大原有高水平大学的招生规模,后来是升格一批中等职业院校去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院校在已有的资源水平上来培养急剧增多的生源,其质量水平下降将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我们可以用发展的质量观、大众化时期的质量标准来搪塞质量下降的问题,但是教育质量问题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而是教育质量确实下降的事实。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已经从没有生存压力的优势群体彻彻底底地沦为充满竞争压迫和职业危机的弱势群体,而天生韧劲和抗击打能力的缺乏更使这种困难和压力无限放大。
任何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入学人数剧增而教学资源有限所带来的质量问题。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最明显的后果之一就是影响高等学校的学生就业。由于原有的普通本科院校扩招再加上高等教育质量总体水平不高,那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是雪上加霜了。我国地方性院校、高职、高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所谓先天不足,是指创办之初的办学模式与办中专雷同,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后天失调是指在高等育大众化过程中受本科生的挤压,没有定好位,而是拼命争取升格以更趋同于本科院校模式,事实上挤压更厉害。因此,我国地方性院校高职、高专有必要调整自己的办学思路,根据当地社会发展需要来设计自己的专业,在社会认同中得到较大的发展,最终成长为大众化进程中的主力军。
三、解决高职院校就业问题的思路
3.1高职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可以通过就业指导全程化教育,将职业规划纳入整个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对以后可能从事相关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高校还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咨询,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毕业生认识自己的价值、兴趣、爱好以及自己发展的优劣势条件,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
3.2高职生要主动参與“三支一扶”计划
为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经受锻炼,健康成长,为促进农村基层教育、农业、卫生、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决定,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
3.3整合就业信息资源
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布渠道,在全国真正形成就业代码规范,就业信息统一开放,就业指导科学合理,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发布大学生就业资源和相关政策。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毕业生向基层就业,通过具体补偿,激励等政策手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完善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获得双证书‘(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大力发展适合毕业生求职特点的互联网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穆容;以大众化高等教育为背景推行全程职业指导规划[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白文龙;浅论大学生就业指导[J];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3]王翠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11期
[4]胡瑞文 ,傅禄建 ,张珏;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与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Z1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难;认识;思考
一、高职毕业生自卑及焦虑心理现象的引发
强烈的自卑心理会成为高职大学生择业乃至生活的最大障碍,自卑会使他们在求职时怯于出头,羞于表现,依赖性强,其结果使这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向求职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会坐失良机,使其求职率不高。例如;毕业生小张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条件都不错,在就业的初期满怀自信。但由于专业冷门的原因,找过几家单位都碰壁了。结果产生自卑感,在后来的择业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到了新的用人单位那里,也只能被动地问人家:“学某某专业的要不要”,其他什么话都不敢讲,最终未能落实就业单位,上例表明,小张因为自卑心受到伤害而产生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形成的。同时,在高职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也易产生焦虑情绪。适度的焦虑还会使学生产生压力,可增强人的进取心。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动,因战胜压力取得成功的事例不胜枚举。如果焦虑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就会使高职大学生精神上负担沉重,紧张烦躁,心神不宁,影响择业的进程。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
2.1择业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心理
在社会竞争机制日益健全的今天,个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取决于自身的能力,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把握机会的能力。但伴随着竟会出现“挫折心理,攀比心理,盲从心理,依赖心理及等待心理等各种复杂心理。高职大学生参与竞争的欲望和勇气就会不足,面对竞争时,疑虑重重,优柔寡断,消极等待,从而导致良机错失。
2.2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学质量的巨大反差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最初是通过扩大原有高水平大学的招生规模,后来是升格一批中等职业院校去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院校在已有的资源水平上来培养急剧增多的生源,其质量水平下降将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我们可以用发展的质量观、大众化时期的质量标准来搪塞质量下降的问题,但是教育质量问题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而是教育质量确实下降的事实。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已经从没有生存压力的优势群体彻彻底底地沦为充满竞争压迫和职业危机的弱势群体,而天生韧劲和抗击打能力的缺乏更使这种困难和压力无限放大。
任何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入学人数剧增而教学资源有限所带来的质量问题。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最明显的后果之一就是影响高等学校的学生就业。由于原有的普通本科院校扩招再加上高等教育质量总体水平不高,那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是雪上加霜了。我国地方性院校、高职、高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所谓先天不足,是指创办之初的办学模式与办中专雷同,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后天失调是指在高等育大众化过程中受本科生的挤压,没有定好位,而是拼命争取升格以更趋同于本科院校模式,事实上挤压更厉害。因此,我国地方性院校高职、高专有必要调整自己的办学思路,根据当地社会发展需要来设计自己的专业,在社会认同中得到较大的发展,最终成长为大众化进程中的主力军。
三、解决高职院校就业问题的思路
3.1高职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可以通过就业指导全程化教育,将职业规划纳入整个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对以后可能从事相关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高校还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咨询,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毕业生认识自己的价值、兴趣、爱好以及自己发展的优劣势条件,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
3.2高职生要主动参與“三支一扶”计划
为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经受锻炼,健康成长,为促进农村基层教育、农业、卫生、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决定,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
3.3整合就业信息资源
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布渠道,在全国真正形成就业代码规范,就业信息统一开放,就业指导科学合理,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发布大学生就业资源和相关政策。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毕业生向基层就业,通过具体补偿,激励等政策手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完善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获得双证书‘(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大力发展适合毕业生求职特点的互联网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穆容;以大众化高等教育为背景推行全程职业指导规划[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白文龙;浅论大学生就业指导[J];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3]王翠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11期
[4]胡瑞文 ,傅禄建 ,张珏;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与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