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提到,以学习者为中心,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积极开发用人单位认可度高,对学习者就业有实际帮助,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相结合的课程或培训项目,积极探索和开发大类专业通用的课程,逐步满足职业学校建立复合型专业的需要。
当前,对人才多元化以及高技能型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的探讨,课程改革和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的改革已迫在眉睫。现行的会考制度是检查、评价职业类学校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但是仍停留于普教模式,与企业需求、中职人才培养不尽协调。如何改进中职会考制度,进一步完善会考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在新的课程改革基础上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指导作用是相关人员应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中职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会计专业会考科目设置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会考的专业课科目:第一学期基础会计、第三学期财务会计、第四学期财务管理。各学校的财会专业教师大都同时承担多门课程,学校对教师的考核非常看重学生的会考成绩。教师为了会考科目迫不得已占用其它课程的课时及缩短技能课课时,这样就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由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背道而驰。
2.考核形式陈旧
三门专业课均采用闭卷考试形式,时间和空间规定得很死,题型大多是填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会计分录及综合计算,重视理论知识,不利于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生个性差异选择考试方式,不利于调动和发挥教师创新教育下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全面真实地体现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情况,更不能反应出对专业技能掌握的实际操作能力。
3.一卷定等级不适合职业类学生
凭一张试卷来确定一个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并给予一个等级,这对运用型的学科来说不合理,忽略了整个学习过程,从而引发了惰怠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考核过于模式化、形式化,已经偏离了考试的初衷,起不到考核的真正目的,对一门课的掌握程度应通过实践检验。
二、对会计评价体系改革的思考
对会考改革,就要对考试的内容、方法及考试结果的评价等进行改革,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职业技能全面提高,促进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教材、教学不断改革的科学会考制度。
1.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变
(1)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中职学校的课程总体结构分为三大模块,分别为:第一,文化课模块。第二,核心专业课程模块。第三,拓展专业课程模块。课程的设置应强调职业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必须从学科体系向以职业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式转变。课程设置、课程模式的多样性与全面性,应充分满足不同学习对象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多种可选择的模式。(2)教学方法要创新。随着课程设置的改革,传统的群体化授课方式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因而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对普通文化课教学实行分层教学,设计不同的培养目标,让学生获得不同的学分,具有不同的选择权利。对专业课的教学可采用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法等为现代行为导向教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
2.教学考核方法
为了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需要,构建有利于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建立与理论知识教育、实践知识教育两大体系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真正形成职业中专教育人才培养特色的重中之重。
(1)文化基础课考核。应突出以专业应用为基础,分层考核,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各得其所。文化课在职业学校中具有双重功能,即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知识铺垫的功能和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给予直接支持的功能。随着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传递的渠道越来越多,知识学习的途径越来越灵活,前一功能正在逐步弱化。随着当前技能型人才紧缺,劳动力市场又供大于求,后一功能正在进一步强化。(2)核心专业课程模块的考核。应与各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这种证书必须要有权威性,在企业中得到认可并可在各行业中通用。教育部门与财政部门、劳动局联合起来组织相关证书的考核。学校应结合考证,把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和学业负担。这样,学生除正常的学习以外,不用再参加各种考证培训班学习。这样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避免纯理论知识的考试形式,还能起到衡量学生专业能力及从业能力的作用,做到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大纲与技能证书相接轨。“以证代考”——课程最终的考核结果是证书或者用某些证书代替课程的考试。
总之,职业教育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在职业教育中是以学生职业生涯、终生发展为职业教育的根本。职业教育要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中心,以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为标准进行职业教育的实施和考核。
当前,对人才多元化以及高技能型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的探讨,课程改革和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的改革已迫在眉睫。现行的会考制度是检查、评价职业类学校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但是仍停留于普教模式,与企业需求、中职人才培养不尽协调。如何改进中职会考制度,进一步完善会考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在新的课程改革基础上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指导作用是相关人员应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中职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会计专业会考科目设置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会考的专业课科目:第一学期基础会计、第三学期财务会计、第四学期财务管理。各学校的财会专业教师大都同时承担多门课程,学校对教师的考核非常看重学生的会考成绩。教师为了会考科目迫不得已占用其它课程的课时及缩短技能课课时,这样就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由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背道而驰。
2.考核形式陈旧
三门专业课均采用闭卷考试形式,时间和空间规定得很死,题型大多是填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会计分录及综合计算,重视理论知识,不利于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以及学生个性差异选择考试方式,不利于调动和发挥教师创新教育下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全面真实地体现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情况,更不能反应出对专业技能掌握的实际操作能力。
3.一卷定等级不适合职业类学生
凭一张试卷来确定一个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并给予一个等级,这对运用型的学科来说不合理,忽略了整个学习过程,从而引发了惰怠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考核过于模式化、形式化,已经偏离了考试的初衷,起不到考核的真正目的,对一门课的掌握程度应通过实践检验。
二、对会计评价体系改革的思考
对会考改革,就要对考试的内容、方法及考试结果的评价等进行改革,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职业技能全面提高,促进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教材、教学不断改革的科学会考制度。
1.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变
(1)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中职学校的课程总体结构分为三大模块,分别为:第一,文化课模块。第二,核心专业课程模块。第三,拓展专业课程模块。课程的设置应强调职业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必须从学科体系向以职业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式转变。课程设置、课程模式的多样性与全面性,应充分满足不同学习对象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多种可选择的模式。(2)教学方法要创新。随着课程设置的改革,传统的群体化授课方式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因而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对普通文化课教学实行分层教学,设计不同的培养目标,让学生获得不同的学分,具有不同的选择权利。对专业课的教学可采用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法等为现代行为导向教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
2.教学考核方法
为了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需要,构建有利于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建立与理论知识教育、实践知识教育两大体系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真正形成职业中专教育人才培养特色的重中之重。
(1)文化基础课考核。应突出以专业应用为基础,分层考核,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各得其所。文化课在职业学校中具有双重功能,即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知识铺垫的功能和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给予直接支持的功能。随着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传递的渠道越来越多,知识学习的途径越来越灵活,前一功能正在逐步弱化。随着当前技能型人才紧缺,劳动力市场又供大于求,后一功能正在进一步强化。(2)核心专业课程模块的考核。应与各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这种证书必须要有权威性,在企业中得到认可并可在各行业中通用。教育部门与财政部门、劳动局联合起来组织相关证书的考核。学校应结合考证,把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和学业负担。这样,学生除正常的学习以外,不用再参加各种考证培训班学习。这样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避免纯理论知识的考试形式,还能起到衡量学生专业能力及从业能力的作用,做到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大纲与技能证书相接轨。“以证代考”——课程最终的考核结果是证书或者用某些证书代替课程的考试。
总之,职业教育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在职业教育中是以学生职业生涯、终生发展为职业教育的根本。职业教育要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中心,以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为标准进行职业教育的实施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