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贞元一代居“中唐”之“中”,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单元和发展环节.天宝、大历耀眼的光芒与晦暗的色调都映射此际,它在阻隔、筛滤、吸收中运行,形成了新的光谱.正是这个新光谱以复式之光照亮了元和、长庆的文学旅程.历史是一个前后连贯、变化不居、存在内在发展逻辑的过程,讨论大历与元和文学应与贞元文坛的存在协调起来,看到三个阶段发展演变的连续性、复杂性,注意贞元时代因文学中心与政治中心分离而形成的一系列新特点,即文坛出现了江南化倾向、文学理论形成新的驱动力、诗歌创作形式与风格走向多元、写作题材更多世俗性与日常性、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贞元一代居“中唐”之“中”,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单元和发展环节.天宝、大历耀眼的光芒与晦暗的色调都映射此际,它在阻隔、筛滤、吸收中运行,形成了新的光谱.正是这个新光谱以复式之光照亮了元和、长庆的文学旅程.历史是一个前后连贯、变化不居、存在内在发展逻辑的过程,讨论大历与元和文学应与贞元文坛的存在协调起来,看到三个阶段发展演变的连续性、复杂性,注意贞元时代因文学中心与政治中心分离而形成的一系列新特点,即文坛出现了江南化倾向、文学理论形成新的驱动力、诗歌创作形式与风格走向多元、写作题材更多世俗性与日常性、精神向度趋于娱乐化与宗教化.
其他文献
在唯物史观的宏大叙事中,社会形态的演变伴随着人和制度伴生关系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和制度观揭示了人和制度的发展规律.制度与人的关系从原始状态的人服从于制度,发展到制度服务于人,再发展到人的制度信任,经历了“人化制度”和“制度化人”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人学制度观,使制度越来越完善,使人在制度中全面发展.
闽南话在文化传承与对台对外传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闽南话缺乏科学有效的发音发声训练方法体系,闽南话电视节目主持人培养面临困境.本文运用戏剧人类学和人类表演学的理论,认为可以将国际前沿发音发声训练方法导入中国方言主持培训,以呼吸为灵魂,以体式为载体,建构具有可复制性与可推广性的闽南话电视节目主持人发音发声训练的方法体系,有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闽南话节目主持人.
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是唐代密宗的开创者,他们在中土弘法传教,留下了数量巨大、可供梵汉对音研究的梵汉密咒.前贤对不空的研究比较深入,而善、金二师相关的研究尚属空白.文章通过收集和整理善、金二师的对音材料,进而探讨二师全浊声母的音值.
郭璞《游仙诗》主旨问题至今仍有争议,其中又以《诗品》“坎凛咏怀”说影响最为深远.但锺嵘立论有其特定的批评边界,他旨在反驳以刘勰、李充为代表的主流观点,为自家选诗、论诗张本,摘句具有鲜明的“为己性”特征.论者欲准确把握《游仙诗》主旨,首先就要弄清郭璞当时的创作动因.檀道鸾《续晋阳秋》对此有相当完整的叙述,逻辑谨严,“至过江,佛理尤盛”的文化变局对身陷社交困境的诗人有所启发,是《游仙诗》创作的直接动因;东晋门阀士族普遍信奉神仙道教,郭璞《游仙诗》借鉴早期道教传播中的某些特点,将自己塑造成“师者”的形象,试图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华社,2018).但目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还普遍存在过分注重学科教学、立德树人意识比较淡漠、课程思政缺乏有效措施的倾向,因此
奥运会既是体育竞技的战场,同时也是文化传播与舆论较量的战场.在对东京奥运会的传播活动中,总台体育解说在新的传播生态语境下,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符号学、叙事学视角,将体育解说看成对赛事现场的文本编码叙事传播活动,提出了解说在国家形象与民族记忆建构中的“叙事框架递进模型”.同时,从舆论与价值的归正、仪式的联觉、叙事体裁的创新等三个方面对体育解说的叙事传播效果进行了研究.
自中唐以后,李杜一直齐名并称,尽管李杜不可论优劣直到今天仍为学界的主流意见,但在历代的接受和经典化的过程中杜甫明显占有优势.这一现象引出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李杜可否论优劣?二、如何评判李杜优劣?三、杜甫凭什么理由胜出?若从经典化的视角,结合传统的作家品第论便可对这些问题背后的学理进行探讨,最终可以发现:杜甫的诗歌史意义超过李白的理由在于杜诗创造了一种与古典审美理想相联系的有关“老”境的诗歌美学.
时间复句在汉语复句体系中地位尴尬,是汉语复句体系中的非典型成员.汉语时间复句在表义丰富度上与西方语言无异,但在形式识别上存在明显困难.形式识别困难是汉语时间复句非典型性的主要表现.时间复句的非典型性与语言的分析性有关.时间复句多见于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等非分析性语言,而少见于汉藏语系、南亚语系等分析性语言.
安大简《葛覃》“是刈是穫”语,徐在国先生认为“穫”与“刈”互训,含义相同.考之传世文献,“是刈是穫”一语在唐代已有出现,但多为文章写作中改写《诗》文以就己意,并非严格引《诗》.《文选》李善注、《白孔六帖》及宋代部分经学文献中也有“是刈是穫”一语,当是书写错误所致.徐在国先生列举多则《诗》文,以证“是刈是穫”为确,但其所举之例详析之似乎更能证明传世《诗》文“是刈是濩”为确.再考练葛工序,煮葛是由葛成布的重要一环.因此传世《诗》文“是刈是濩”乃描写采葛练葛的忙碌过程,而非割了又割动作的简单重复,在含义上远远胜
2021年8月8-10日,由中国赋学会、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联合主办的“文学与国家形象建构暨第十四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在澳门召开.来自中国、日本、新加坡等一百二十余位专家参会,收到八十余篇论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