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而且这种贵在“读”,在小学教育中更是举足轻重,小学生因为知识面狭窄、思维简单,他们对于书上的知识一般都是先记忆,再逐步到理解、运用的过程,可见重视朗读训练,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应有的责任。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读准字、词、句、段、篇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反复品味多侧面、多层次的内涵和意蕴,并把文章的内蕴变成自己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明确读的目的
读的主要目的是“悟”,到底让学生在读中悟什么呢?总的来说,应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使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具体地说,应让学生在读中悟义、悟情、悟理、悟法。
所谓悟义,就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字、词、句、段在文中地意思。悟情,就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悟理,就是让学生通过读,悟出语言文字中包含的道理。悟法,就是通过读,悟出作者的写作之法,以便今后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注意读的内容
除学生对课文的初读、感知读以外,什么内容该读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一般地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1.在文中的含蕴处读
课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或者抓住重点来读,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弄清其含义,领会文章的中心。
2.在重点内容处读
所谓重点内容是指对整篇内容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词句或章节,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读,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内容的矛盾处读
不少课文有些地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着力用笔之处。在这些地方读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了解得更深刻,思维更深化。
4.近似之处对照读,辨别异同,发现规律
我在授二年级上册《假如》这一课时,发现这首儿歌句式相近,结构相似,写法相同,采用对照读,学生容易辨别异同,发现规律。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读时,提出明确的要求。
(1)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为谁画?画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只读每小节的第一句话。
(2)为什么画这些?能带来什么快乐,排出什么忧愁?引导学生读每小节的第二句话。
运用这种近似之处对照读,辨别异同,发现规律地读,更利于学生找出规律。为续写做铺垫,为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打下基础。
三、注意读的形式
读有多种多样:范读、默读、引读、自由读、接读、分角色读、选择读、情境读、配音读、齐读、小组读、个别读……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及学生年龄的不同,教师可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读法。一般地说,低年级学生应选择情境读、配音读、分角色读、范读、小组读、个别读等形式。让学生边读边体会,边体会边读,然后熟读成诵。低年级应特别重视教师的范读。语言规范、音质优美、吐字清晰、感情真挚的范读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有效地激起他们的内心情感和兴趣。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和依赖性强的特点,通过自己的范读,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他们知道重音、停顿、语气、速度、声调等在朗读中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从而提高学生朗读的表现力,感受语言的音韵之美。高年级课文较长,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后,还可以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欣赏的句段进行有感情朗读,在小组交互读,并互相评价,做到人人参与,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文字。
四、注意读的指导
朗读的全过程,融入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评价和鉴赏,赋予了课文新的艺术生命,教师对这种眼、脑、口、耳并用的创造性的朗读活动的指导,本身就应当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小学生的朗读水平相对较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授之以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从朗读的要求来看,首先是准确地读,即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把课文读通顺;其次是能理解地读,即读懂文章的层次结构、主要内容,把课文读流利;再次是指导学生有体会地读,即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读。从朗读的音调来看,要指导学生掌握好语言的轻与重、缓与急、长与短、抑与扬、高与低、刚与柔等等。其实,朗读指导的关键不是进行重读、轻读、快读、慢读、停顿等技术指导,而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句意,在读中把意思表达出来;在于引导学生用“悟”的方法,读出情感;在于借助想象的力量,读出意境。
总之,“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多读”让学生迎刃而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陶冶了他们的情操。特别是精彩段落、关键词语,学生在“读”中深知、熟诵,“如出己之口”这不仅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口语与书面语的距离。而且,既避免课堂教学脱离语言文字的空洞和枯燥,也为学生创设了学好语文、认识和理解语言、运用语文参与社会交际的良好氛围。同时,“以读代讲”也是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读准字、词、句、段、篇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反复品味多侧面、多层次的内涵和意蕴,并把文章的内蕴变成自己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明确读的目的
读的主要目的是“悟”,到底让学生在读中悟什么呢?总的来说,应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使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具体地说,应让学生在读中悟义、悟情、悟理、悟法。
所谓悟义,就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字、词、句、段在文中地意思。悟情,就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悟理,就是让学生通过读,悟出语言文字中包含的道理。悟法,就是通过读,悟出作者的写作之法,以便今后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注意读的内容
除学生对课文的初读、感知读以外,什么内容该读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一般地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1.在文中的含蕴处读
课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或者抓住重点来读,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弄清其含义,领会文章的中心。
2.在重点内容处读
所谓重点内容是指对整篇内容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词句或章节,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读,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内容的矛盾处读
不少课文有些地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着力用笔之处。在这些地方读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了解得更深刻,思维更深化。
4.近似之处对照读,辨别异同,发现规律
我在授二年级上册《假如》这一课时,发现这首儿歌句式相近,结构相似,写法相同,采用对照读,学生容易辨别异同,发现规律。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读时,提出明确的要求。
(1)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为谁画?画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只读每小节的第一句话。
(2)为什么画这些?能带来什么快乐,排出什么忧愁?引导学生读每小节的第二句话。
运用这种近似之处对照读,辨别异同,发现规律地读,更利于学生找出规律。为续写做铺垫,为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打下基础。
三、注意读的形式
读有多种多样:范读、默读、引读、自由读、接读、分角色读、选择读、情境读、配音读、齐读、小组读、个别读……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及学生年龄的不同,教师可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读法。一般地说,低年级学生应选择情境读、配音读、分角色读、范读、小组读、个别读等形式。让学生边读边体会,边体会边读,然后熟读成诵。低年级应特别重视教师的范读。语言规范、音质优美、吐字清晰、感情真挚的范读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有效地激起他们的内心情感和兴趣。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和依赖性强的特点,通过自己的范读,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他们知道重音、停顿、语气、速度、声调等在朗读中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从而提高学生朗读的表现力,感受语言的音韵之美。高年级课文较长,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后,还可以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欣赏的句段进行有感情朗读,在小组交互读,并互相评价,做到人人参与,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文字。
四、注意读的指导
朗读的全过程,融入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评价和鉴赏,赋予了课文新的艺术生命,教师对这种眼、脑、口、耳并用的创造性的朗读活动的指导,本身就应当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小学生的朗读水平相对较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授之以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从朗读的要求来看,首先是准确地读,即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把课文读通顺;其次是能理解地读,即读懂文章的层次结构、主要内容,把课文读流利;再次是指导学生有体会地读,即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读。从朗读的音调来看,要指导学生掌握好语言的轻与重、缓与急、长与短、抑与扬、高与低、刚与柔等等。其实,朗读指导的关键不是进行重读、轻读、快读、慢读、停顿等技术指导,而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句意,在读中把意思表达出来;在于引导学生用“悟”的方法,读出情感;在于借助想象的力量,读出意境。
总之,“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多读”让学生迎刃而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陶冶了他们的情操。特别是精彩段落、关键词语,学生在“读”中深知、熟诵,“如出己之口”这不仅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口语与书面语的距离。而且,既避免课堂教学脱离语言文字的空洞和枯燥,也为学生创设了学好语文、认识和理解语言、运用语文参与社会交际的良好氛围。同时,“以读代讲”也是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