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毒性中药的使用情况以及高频毒性中药的配伍减毒规律,为规避药物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以“配伍减毒”为主题,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界面进行检索,人工筛选文献,用 SPSS Clementine 12.0对其进行频数分析,使用Cytoscape软件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结果 归纳总结符合纳入标准的 282篇文献,共涉及45味有毒中药,研究较多的有附子、雷公藤、马钱子和关木通.其中与附子配伍减毒中药有 17味,与雷公藤配伍减毒中药有 25味,与马钱子配伍减毒中药有 19味,与关木通
【机 构】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北京 100061;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药监管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毒性中药的使用情况以及高频毒性中药的配伍减毒规律,为规避药物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以“配伍减毒”为主题,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界面进行检索,人工筛选文献,用 SPSS Clementine 12.0对其进行频数分析,使用Cytoscape软件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结果 归纳总结符合纳入标准的 282篇文献,共涉及45味有毒中药,研究较多的有附子、雷公藤、马钱子和关木通.其中与附子配伍减毒中药有 17味,与雷公藤配伍减毒中药有 25味,与马钱子配伍减毒中药有 19味,与关木通配伍减毒中药有 14味,与四者均有配伍具有减毒作用的中药有 16味,其中甘草出现频数最高(139次);从中药功效类别看,配伍减毒中药中补虚药和清热药占比最多.结论 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毒性中药的应用情况和高频毒性中药配伍减毒用药规律,对毒性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开展配伍减毒机制和用药规律研究提供指导,为国家自然科学“有毒”中药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 对除湿通痹颗粒的提取及制备工艺进行优化,为除湿通痹颗粒质量控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以出膏率和何首乌苷转移率为评价指标,通过考察加水量、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3个因素,采用L9(34)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以颗粒的成型率、一次收率、溶化性和休止角为考察指标,确定最佳成型工艺.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加 12倍量水,提取 3次,每次 2h;最佳成型工艺:赋形剂为β-环糊精,稠膏与赋形剂比为 3∶1,过 1号筛制粒,70℃干燥 8h,过 1号筛和 5号筛整粒,即得.结论 除湿通痹颗粒的提取工艺和成型工艺稳定
目的 探究晚期化疗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切除患者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疗的疗效及对血清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选取晚期 NSCLC切除患者 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用吉非替尼治疗,对照组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后的疗效、不良反应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 2组患者癌胚抗原(CEA)、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和细胞角化素蛋白片段 19(CY-FRA21-1)与治疗前
目的 讨论制约国内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评时效的主要因素,提出我国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评效率的改进建议.方法整理某单位过去 3年内承接项目的伦理审评时限,以不同洲际、不同国家、国内不同地区为分类标准,多维度比较分析国内外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评时效差异.结果 典型国家平均伦理审评时限:中国(49d)>英国(23d)>日本(18d)>美国(9d).结论 我国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评效率相较其他国家整体较低,且各地区差异明显,希望从国家政策、企业模式和研究中心流程等方面进行优化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