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节需要演示实验,但没有做好的课,是一节没有意义的课。那么,如何做好化学教学的演示实验呢?
一、要重视演示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亲自表演示范的实验,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同时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启发他们思考,获得理性认识。演示实验是初中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开始,它对基础知识的教授,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果,以至整个教学能达到的预期目的,都有重要的作用。
1.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具体生动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探求真理,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入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对初次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在绪言课中可设置“烧不坏的手帕”、“纸上出现红猫”等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利用演示实验,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
初三学生,对化学特别是实验有极大的兴趣,但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死记硬背,教师可充分利用其心理特点,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记忆。如讲氧气的性质时,若单纯地要学生去记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木炭在空气中发红光,在氧气中发白光,放热,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发出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铁丝在空气中点不着,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红磷,在空气中产生黄白色火焰,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浓厚的白烟,放热等等。这些现象不但难记、易忘,而且容易混淆。这时如果能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对颜色、气味等现象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就能事半而功倍。又如:讲稀硫酸和稀盐酸后,鉴别时可通过对比实验,一组加氯化钡溶液,另一组加硝酸银溶液,通过实验可以知道当硫酸根离子与氯离子共存时为何要先检验硫酸根离子。
二、要精心准备演示实验
《教参》中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按要求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课前要进行周密的准备,应使演示实验的现象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示范,引导学生从生动直观上升到抽象思维”。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演示实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1.尽量让学生参与实验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完之后,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应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初中化学课本中,多数演示实验的操作都不太难,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可让学生自己去做。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由于学生已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氢气和氧气的基础知识,在引导学生分析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后,可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细心观察学生的操作并做个别指导。这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比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观看效果要好得多。
2.在实验前要指导学生自学实验内容,了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如: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为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到试管里使试管炸裂,应先把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为防止气体不纯,点燃时爆炸,在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应先验纯,再点燃;为防止生成的铜在高温下又被氧化,氢气还原CuO实验开始时,应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结束时,应先停止加热,再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为止等等。
另外,对一些较难操作或有危险的演示实验,如在讲授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时,需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由于一氧化碳有毒,且又是可燃性气体,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出现危险。因此,教师必须对实验各个步骤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做到胸中有数,然后有的放矢地去避免一些危险情境的出现。如:将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进行改进,并指导学生做了以下实验。先说明: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处,由于酒精跟空气接触不充分,酒精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然后,指导学生将铜丝在酒精灯外焰部位加热一会儿后,趁热移至酒精灯内焰或焰心处,观察铜丝表面颜色的变化(现象:铜丝在外焰加热时表面由亮红色变为黑色,移至内焰或焰心处又变成亮红色),并解释原因。这就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化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知识应“让学生自己找出来”。而“让学生自己找出来”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不仅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要重视演示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亲自表演示范的实验,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同时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启发他们思考,获得理性认识。演示实验是初中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开始,它对基础知识的教授,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果,以至整个教学能达到的预期目的,都有重要的作用。
1.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具体生动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探求真理,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入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对初次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在绪言课中可设置“烧不坏的手帕”、“纸上出现红猫”等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利用演示实验,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
初三学生,对化学特别是实验有极大的兴趣,但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死记硬背,教师可充分利用其心理特点,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记忆。如讲氧气的性质时,若单纯地要学生去记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木炭在空气中发红光,在氧气中发白光,放热,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发出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铁丝在空气中点不着,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红磷,在空气中产生黄白色火焰,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浓厚的白烟,放热等等。这些现象不但难记、易忘,而且容易混淆。这时如果能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对颜色、气味等现象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就能事半而功倍。又如:讲稀硫酸和稀盐酸后,鉴别时可通过对比实验,一组加氯化钡溶液,另一组加硝酸银溶液,通过实验可以知道当硫酸根离子与氯离子共存时为何要先检验硫酸根离子。
二、要精心准备演示实验
《教参》中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按要求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课前要进行周密的准备,应使演示实验的现象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示范,引导学生从生动直观上升到抽象思维”。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演示实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1.尽量让学生参与实验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完之后,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应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初中化学课本中,多数演示实验的操作都不太难,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可让学生自己去做。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由于学生已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氢气和氧气的基础知识,在引导学生分析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后,可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细心观察学生的操作并做个别指导。这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比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观看效果要好得多。
2.在实验前要指导学生自学实验内容,了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如: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为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到试管里使试管炸裂,应先把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为防止气体不纯,点燃时爆炸,在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应先验纯,再点燃;为防止生成的铜在高温下又被氧化,氢气还原CuO实验开始时,应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结束时,应先停止加热,再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为止等等。
另外,对一些较难操作或有危险的演示实验,如在讲授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时,需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由于一氧化碳有毒,且又是可燃性气体,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出现危险。因此,教师必须对实验各个步骤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做到胸中有数,然后有的放矢地去避免一些危险情境的出现。如:将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进行改进,并指导学生做了以下实验。先说明: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处,由于酒精跟空气接触不充分,酒精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然后,指导学生将铜丝在酒精灯外焰部位加热一会儿后,趁热移至酒精灯内焰或焰心处,观察铜丝表面颜色的变化(现象:铜丝在外焰加热时表面由亮红色变为黑色,移至内焰或焰心处又变成亮红色),并解释原因。这就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化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知识应“让学生自己找出来”。而“让学生自己找出来”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不仅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责任编辑 易志毅)